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論文

時間:2022-07-19 08:53:00

導語: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論文

摘要:加強農村基層文化建設是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而鄉鎮文化站肩負著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示范和導向作用,是推進農村文化建設的橋梁與樞紐,是唱好農村文化小康這臺戲的主角,對于加強農村小康文化建設有其特定的作用,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加強農村基層文化的建設。

關鍵詞: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現狀;對策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為當前社會關注的焦點,建設新農村、培育新農民,用先進文化占領社會主義農村文化陣地,對加快新農村文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近年來,特別是黨中央關于“三農”問題的“1號文件”連續頒布以來,**區農村各級黨組織和政府從農民精神文化需求和基層文化工作的實際出發,大力推行文化建設,農村文化工作面貌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從總體來看,農村文化仍遠遠落后于經濟發展,落后于農民精神文化需求,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經濟發展是根本,文化建設是關鍵。與當前我國快速發展的經濟和日益提高的物質生活相比。而農村文化的建設表現較為滯后,加強農村的文化建設既是“三農”持續健康、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鄉鎮文化站則肩負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示范和導向作用。

1鄉鎮文化站建設的重要性

1.1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智力支持。我國目前的經濟體制轉型是順應歷史發展和以人為本的社會發展要求的,這個轉型不僅表現在物質性的發達、而且要求社會文化進步。農村原有的文化資源原本不足,鄉鎮以下的農村基層文化設施、文化活動、文化教育更為貧乏。很多傳統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走向消亡。而鄉鎮文化站是先進文化的前沿陣地,其職責是對群眾做好宣傳、組織、示范、引導。為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1.2為新農村文化指引方向。農村文化建設必須與以人為本的社會發展目標相統一,建設和諧社會,農村文化建設要符合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的要求。“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共產黨員要始終代表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鄉鎮文化站就要著力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讓農民學文化、學科學、學技術,接受愛國主義理想信念和民主法制觀念等方面教育。從而提高思想道德素養、抵制不良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弘揚時代主旋律。

1.3為廣大農村群眾服務。鄉鎮文化為民服務,它立足于文化工作面向基層,將文化為人民服務落到實處,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繁榮文化活動的一種有效載體。鄉鎮文化站工作人員員要廣泛的動員組織群眾參加各種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讓群眾在參與中實現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從而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提高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和繁榮農村文化事業。

2當前農村基層文化現狀

2.1各級領導對加強基層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有了清醒認識。當前,各級領導尤其是鄉鎮基層領導對加強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有了清醒認識,主要表現在:農村節慶文化活動豐富多彩,農村文化工作的組織領導機構和力度不斷加強。**區除每年組織10場左右全區性的節慶文化活動和長年不間斷的集中“三下鄉”活動外,各鄉鎮重要節慶日文體活動精彩紛呈。

2.2農村文化消費逐年增長。這主要反映在兩方面:一是文化活動豐富多彩;二是文化品位逐步提高。民間傳統的社戲、龍燈、廟會等帶著濃厚鄉土氣息的文化活動逐漸復蘇并不斷發揚光大。近幾年來,卡拉OK、健身跳舞等非傳統的現代都市文化活動在本區農村興起,并漸成時尚。

2.3民間文化隊伍發展壯大,民營文化漸成主力軍。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推進,民間文化隊伍發展壯大,文化經紀人不斷涌現。近幾年,**區已先后組建各類民間文藝演出團體50多支,各類民間文藝骨干達500余人,全年演出800多場次。

2.4近年來隨著改革的深化,農村的經濟文化發生了深刻變化,但由于地理的、人文環境的差異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一些鄉鎮的文化站建設不容樂觀。文化資源缺乏、設施落后等許多因素制約著農村文化的建設。

2.5文化形式單一,文化活動匱乏。當前農村特別是有些自然村莊,群眾的娛樂方式除看電視打麻將、吹牛皮外,幾乎無其他活動選擇。且輸贏不大的“小麻將”、“斗地主”、扯“小金花”在農村的庭臺院落隨處可見。已成部分落后地區較為盛行的娛樂活動,文化資源嚴重匱乏。

2.6重視程度較低,經濟投入不大?,F在考核政府的硬件指標是偏重經濟建設,而文化事業則屬精神領域,對基層文化的考核方式不硬,伸展度不大,因為群眾的文化生活很難直接產生經濟效益,因此下級黨委政府將絕大部分精力放在財政收入,工農業產值增加等指標上。放松了農業文化建設,認為只有投入無產出,引不起重視。由于文化設施短缺,群眾談天喝茶搓麻將,勞作經商打撲克,也因而誘發了賭博現象的產生,敗壞了村風民風。

2.7服務運轉困難,服務機能弱化。農村基層文化開展的是否有效,重要的是要有一支好的隊伍和一批熱心的文化骨干,如今農村青壯年普遍外出務工,擁有一技之長的文藝人才紛紛外流,導致村民自發組織的文化群體失散。鄉鎮文化的工作人員大部分時間被分配到抓硬指標上去,文化站的作用日漸消弱,“三下鄉”活動進行的次數少,但不保證每個鄉鎮都到,現在城區廣場文化活動日漸豐富,但延伸到村社較難。

3加強基層文化建設對策

針對當前基層文化建設存在的種種不足,從不斷豐富和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實際出發,必須解決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3.1正確引導,規范管理。當前因建設需要耕地被征用后的農民、退耕還林后的農民,他們不僅有娛樂欲望和精力,而且有時間,當地政府應重點引導、培訓,組織他們參加各類文化活動。這些人們經常聚集在一起,無事可做,如果沒有健康的文化活動來吸引,很易走上邪門歪道、而且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是團結群眾,構建和諧社會的一種很好方式,是抵制“黃、賭、毒”等社會毒瘤的有力武器。另一方面要充分調動農民自辦文化的積極性,出臺一些激勵政策,支持農民發展民間劇團、文化大院、個人圖書室等文化實體,通過民辦公助加強引導管理,促進農民自辦文化健康發展。

3.2加大投入促進建設落實。群眾基層文化作為公益事業,政府應投入不是全部推向市場,因為經濟投入與文化事業是否同步、協調發展,關系到改革成敗,況且基層文化建設是政權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切實加強解決鄉鎮文化站只有牌子而無場所、只有編制而無經費、只有人員而無活動的問題。逐步縮小城鄉差距,逐步縮小區域差距。

3.3提高服務機能,優化結構組合。鄉鎮文化工作人員要有對文化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根據鄉鎮農村人口希居、地域特點、經濟條件,有計劃地創建一批具有實用價值的文化設施,也可利用現有的文化設施改造,利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平臺為農民服務。

3.4創新載體,解決文化品位問題。一是要抓牢節日文化。牢牢抓住節日文化這一農村“文化大餐”,創造性地開展農村文化活動,吸引大量的返鄉休閑人群參與,搶占各種低俗文化和不良陋習的市場。**區每年的春節系列文化活動和“元旦”萬人長跑賽,已持續開展幾年,成為傳統文化大餐,不僅參加人數多、持續時間長,而且影響大、效果好。二是抓好常年文化。建立“三下鄉”長效運行機制,通過堅持不懈地開展大型活動集中送、日常下鄉及時送、結合實際重點送、運用傳媒常年送,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持續不斷地輸送到農村,滿足農民日常文化需求。三是抓好本地特色文化,形成自己的品牌。本地特色產業,即本地的特色文化。這是最有生命力的文化產業。**區是農耕和游牧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文化品牌。所以,**區要發展特色文化,首先就要發展農耕和游牧文化產業,生產出系列文化產品,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

解決當前農村文化生活貧乏最現實的行動是變“三下鄉”為“常下鄉”。春播秋收時的科技為農服務、春節時的送春聯等慰問活動下鄉。這些不但活躍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而且提高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素養,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主要作用。同時既要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形式,又要善于吸納優秀的外來文化形式,創造新時代背景下的先進文化形式,最大限度地滿足基層群眾的文化消費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