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農村社會公共服務事業發展

時間:2022-12-11 10:01:00

導語:探究農村社會公共服務事業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究農村社會公共服務事業發展

社會公共服務事業是農村社會公共服務薄弱環節,突出問題是城鄉差距、區域差距,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瓶頸。目前,理論界對農村社會公共服務事業各單個領域的研究成果豐富,而整體研究農村社會公共服務事業落后和制約發展的原因及對策方面仍是薄弱環節。

1造成農村社會公共服務事業落后的原因

農村社會公共服務事業發展與落后,現有研究認為的原因是以下幾點:

1.1制度建設落后。目前,農村社會公共服務事業以公益性為主體的制度體系未形成,城鄉差距、區域差距之間平衡狀態仍未根本改變。理論界一致認為最根本原因是制度體制不健全,沒有形成有效的機制。

1.1.1二元分割的城鄉體制沒有改變。從城鄉體制看,是我國長期實行的戶籍制度造成的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的身份不同,造就這種享有基本公共服務的權利不等是我國目前公共服務事業的不平等。安徽省發展改革委指出,城市優先的戰略與片面強調經濟增長的發展觀一脈相承,以城市為中心的經濟發展,必然體現為農村人力、物力、財力單向流向城市,農村自身發展的潛力則受到嚴重剝奪。遲福林也提出,公共服務非均等化的根源之一就是城鄉二元分割的公共服務制度安排。

1.1.2中央與地方事權、財權劃分制度不明晰。丁元竹指出,從政府間關系看,目前我國非對稱性財政結構不利于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中央財政收入和支出占整個國家財政收入和支出的比重缺乏合理的制度安排,各級政府在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基本養老保險等方面的事權和責任劃分不清,中央政府有關政策文件在涉及政府間關系問題上過于模糊,不利于政策實施。[1]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也指出,各級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中的職責缺乏明確的劃分,使得公共服務均等化難以考核和問責。

1.1.3財政體制不合理。遲福林指出,公共服務非均等化的根源之一是沒有形成公共服務可持續的財政支持體制,財政功能性支出比例最大的仍然是經濟建設性支出。丁元竹認為,業已形成的轉移支付制度還不完善,具有財政能力均等化意義的“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不合理,作用不明顯;建立在中央與地方事權劃分不清基礎上的專項轉移支付缺乏科學分配依據,申報方式隨意,分配方式不規范;省級以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建設落后等。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提出,在現行層級財政模式下,每一級財政都主要考慮本級財政的收支平衡,對轄區內下一級財政的均衡作用不明顯,基層政府往往因財政能力不足而無法真正履行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責任。

1.1.4改革管理機構和運做機構的落后后。使農村社會公共服務事業管理機構和運做機構改革落后,針對一些地方農村單位市場化改革,各級政府機構缺乏及時有效的引導,抑制了其發展活力。由于事業單位改革和社會公益性組織發育滯后,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缺乏高效率的組織載體和組織平臺,這使基本公共服務覆蓋農村和落后地區相當困難。

1.2沒有統一的規劃和標準。安徽省發展改革委認為,對農村公共服務的內容、目標和措施等,國家并沒有形成統一的規劃,沒有專項的法制和政策支持。丁元竹認為,造成我國基本公共服務不均等的原因,從技術上看,主要是我國還沒有針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來建立一套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標準和與這些標準相對應的客觀因素評估法。

2農村社會公共服務事業發展實現平等化的意見

農村社會公共服務事業發展應致力于城鄉一體化的發展目標,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事業的城鄉平等化,充分體社會公平。理論界認為發展農村社會公共服務事業、實現平等化應采取的政策取向是:

2.1平等化的規劃和標準盡快制定。安徽省發展改革委建議由中央和國務院有關部門牽頭,研究提出促進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和改革的政策意見,增強國家對農村社會事業工作的指導。丁元竹認為,應確定全國基本公共服務范圍,建立全國基本公共服務標準,明確我國在法定基本公共服務上需要均等化的地區和領域,奠定計量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所需要財政支出的技術基礎。田毅指出,加快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步伐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是標準法治化。常鐵威認為,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是一項復雜的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要加強規劃指導,促進新農村社會事業有序建設和科學發展。陳昌盛提出,要加強公共服務規范化管理,分類別制定“公共服務國家標準”。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認為,應加強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規劃指導,將農村社會事業建設納入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按區域確定發展目標、發展任務,統籌資金安排、建設項目、配套政策,有計劃按步驟推進。

2.2轉變政府職能,將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作為政府核心職能之一。安徽省發展改革委提出,應確立政府在社會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并在今后一個時期內將重心轉向對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支持。江明融指出,實行城鄉統籌的公共服務供給制度不僅是簡單的財富轉移,只有明確各級政府的職能定位,才能有效解決政府職能的“越位”問題,切實將主要精力用在公共產品與服務供給的薄弱環節。遲福林認為,從我國的現實需求出發,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重要的是中央地方關系要從“以經濟總量為導向”向“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重點”轉變。趙白鴿認為,必須建立科學的評估體系,進一步加強評估的科學性和監督的有效性,形成明晰的部門分工及問責機制,以促進公共投入的效益最大化,將效率、公平和生態發展列入發展的評估指標,將公共服務作為重要的考量指標,以確立正確的政績觀和問責機制。

3概述

學理論界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解析農村社會公共服務事業發展與落后的原因,提出了改變現狀的措施和建議。這些研究成果為我們從理論上進一步研究和解決農村社會事業與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在我國現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時代背景下,農村社會公共服務事業均平等化發展需要更多的關注,也需要更多的研究?,F在已到了必須重視農村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