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結合部發展休閑農業作用
時間:2022-12-19 05:12:00
導語:城鄉結合部發展休閑農業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鄉結合部是城市與鄉村之間的過渡地帶。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城鎮一體化建設的推進,“郊區化”的擴散現象越來越突出,城鄉結合部的區位優勢與經濟地位越來越受到重視。在這個發展進程中,如何科學合理做好城鄉結合部的規劃與布局,讓其在為城市發展中提供土地與勞動力的同時,也為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市民提供更多了休閑空間,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城鄉結合部的界定與特征。
(一)城鄉結合部的界定。
隨著經濟的發展,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均出現了“郊區化”擴散現象。在這個過程中,在城區與鄉村連接地帶,出現了既不同于城市,又異于農村的過渡地帶,這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城鄉結合部。
有關城鄉結合部的概念,最早是在19世紀末中歐地理學所提出的“邊緣帶”概念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之后1936年德國地理學家赫伯特·路易斯提出了“城市邊緣帶”;1942年安德魯斯提出了“鄉村—城市邊緣帶”;1953年W.C.麥坎等人提出了“限制邊緣帶”和“擴展邊緣帶”等概念。[1]我國有關城市與鄉村過渡地帶的定義主要有四種,分別是:郊區;城鄉邊緣帶;城鄉交錯帶和城鄉結合部。一般認為:“城鄉結合部是位于中心建成區與外圍純農業腹地之間,土地利用、社會和人口具有城市與鄉村雙方面特征的過渡帶?!保?](二)城鄉結合部的特征。
城鄉結合部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經濟地位等決定了其具有以下明顯特征:
1、互相交融、不可分割。從地理位置上而言,城鄉結合部位于城市和農村的中間,是一個過渡地帶,但其與城市和農村的界限無法進行精確劃分,他是與城市和農村互相交融、不可分割的。
2、兩重特性、動態發展。城鄉結合部既不同于城市又不同于農村,但同時又兼有兩者的特性。這部分區域既受城市又受農村的經濟與發展輻射,區域和位置呈現以城市為核心不斷向農村擴散的動態發展性。
3、資源豐富、市場后盾。相對于城市而言,城鄉結合部資源優勢明顯,土地資源豐富、勞動力廉價,可以為城市的發展提供空間與資源上的補充。與此同時,城鄉結合部往往還承擔著城市市場,尤其是農副食品供應后盾的作用,是城市菜籃子的源頭。
4、綠化依托、休閑去處。相對于城市高樓林立的狀況,城鄉結合部則生態環境更為清幽。隨著農家樂等休閑農業旅游的拓展,城鄉結合部會成為都市人節假日休閑放松的首選之處。不僅如此,城鄉結合部良好的生態環境對于提升城市的空氣環境和生存質量也發揮著極大的作用。
三、休閑農業的內涵與特征。
(一)休閑農業的內涵。
休閑農業(recreationalagriculture,leisureagri-culture),最早是臺灣用詞,我國大陸地區早期慣稱為“觀光農業”,后也稱旅游農業、休閑農業,其它相關的名詞有:觀光休閑農業、觀賞農業、觀嘗農業、體驗農業、旅游生態農業、田園農業、農村旅游等十余種。[3]休閑農業最早以鄉村旅游的形式始于20世紀80年代的歐洲,當時英、法、意約有60多萬家農場為鄉村旅游者提供住宿,瑞士、奧地利、瑞典等國的諸多農場也開始改造舊式農場,通過開發傳統農舍、沿海鄉間別墅、手工作坊、葡萄園等特色項目來接待鄉村旅游者。到19世紀初,德國就出現了由政府提供小塊田地,供市民做自給自足的小菜園。[3]近20年來,休閑農業發展比較好的國家和地區主要為德國、日本和我國的臺灣地區。德國休閑農業的主旨是為市民提供體驗農家生活的機會,使久居都市的市民享受田園之樂。日本都市農業的主要作用體現為“食”與“綠”。臺灣地區的都市農業大致與德國的市民農園相同。[3]根據先行國家和地區的實踐可知,雖然休閑農業中規模較大、但對市民具有較強吸引力的主要有四大類九種形式。分別是:第一類,農業型休閑,包括觀光農園、市民農園、農園公園、教育農園;第二類,生態型休閑,主要形式是森林旅游;第三類,度假型休閑,主要包括休閑農村、農村留學、民宿農莊;第四類,文化型休閑,主要形式是民俗旅游。
(二)休閑農業的特征。
1、休閑農業依賴眾多資源,以農業為主?!靶蓍e農業”字面上帶有“農業”的產業性質界定,但理論界對于休閑農業到底應該歸屬第幾產業,目前尚無定論。休閑農業橫跨第一、第二和和第三產業中,其依托的資源也涵蓋了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但大家公認的是,休閑農業的主體是農業資源和生態資源,而農業資源與生態資源往往城鄉結合部要優于主城區,尤其是農業資源的城鄉結合部優勢更為明顯。
2、主體資源的容量有限,需要長期的保護。一個休閑農業旅游區所能容納的游客人數客觀上存在著一個極限值和一個最適值。超過容納上限的游人的過度密集會引發諸多環境、經濟和社會等問題,甚至影響區域休閑農業旅游的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休閑農業賴以生存的農業資源和自然景觀又極易為人為活動所破壞。這要求我們在開發休閑農業旅游的同時,要具備可持續發展眼光,開發與維護并重,并且要長期關注資源的保護。
3、游客參與的程度很深,與環境相互影響。如前所述,休閑農業的形式主要有4大類9種,休閑農業旅游體系龐大、內容豐富,面對眾多休閑形式,游客的參與也各式各樣,如直接參與農業生產、采摘農產品、品嘗農產品、體驗農家菜等生活生產實踐。可見,休閑農業實踐性和體驗性強,游客的參與度很深。游客在享受相關休閑文化與休閑農業活動的同時,他們的行為又會反作用于文化、資源、甚至經營管理模式等等。所以游客與環境之間的作用是相互的。
4、形式豐富且寓教于樂,教育休閑兩不誤。我國目前農業休閑游的典型形式包括森林旅游、觀光農園、農園公園、休閑農場、市民農園、教育農園、農村留學、民宿農莊、民俗旅游等。休閑農業旅游之所以越來越受到都市人群的追捧,因為這種休閑方法,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放松,比如,民俗旅游還可以開闊眼界,豐富自己的文化素養;再比如,市民農莊,農村留學等形式還能體會動手的樂趣,教育下一代農業科普知識,并讓他們體會“粒粒皆辛苦”的含義。所以這種休閑方式是形式豐富且寓教于樂,休閑教育兩不誤的,正因為如此,休閑農業也必將越來越受到大家的歡迎與喜愛。
四、城鄉結合部發展休閑農業的意義。
基于對城鄉結合部特征的分析和休閑農業特征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城鄉結合部發展休閑農業不僅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而且有著深遠的發展意義,這種深遠意義尤其體現在以下幾個模式的建立:
(一)市場化生態保護模式。
都市發展依然需要依托城鄉結合部的生態環境,休閑農業旅游的開展需要城鄉結合部大量農業資源和生態資源的支撐,這是兩者的共同點。我們相信,隨著休閑農業項目的深入開發,這個理念更會深入經營者與消費者的心,那么生態保護意識與行動也必將深入人心。除此之外,休閑農業旅游項目的開展,還為農業與生態資源的保護引入了市場化運作模式,很好地節約了政府財政支出,是一條保護資源的良性發展之路。
(二)短渠道農業經營模式。
通過休閑農業的觀光農園、民宿農莊等項目的開展,都市消費者可以最直接地享受到來自田間地頭的“綠色蔬果”。這樣不僅省去了中間流通環節的耗時和加價,還保證了蔬果的新鮮度??梢哉f這種短渠道的農業經營模式對農民和消費者都是最好的模式。
(三)生態式周末度假模式。
城鄉結合部位于主城區的外圍,地緣優勢明顯,交通便捷,并且路程不算遠,一般當天或兩天足夠休閑和往返,適合都市人周末短途出游。因此對于這種生態式的周末度假模式必將越來越受到都市人口得追捧,必將成為短假期內旅游的主要選擇。
(四)寓教于樂的自留地模式。
隨著城市居住密度的增加和蔬果污染度的加重,以及城市孩子對農作物認識的匱乏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居民開始期望自家可以有一片蔬果自留地??梢哉f,城鄉結合部成為了市民擁有自己自留地的最佳地點。市民可以周末或者閑暇的時候去耕作自己的土地,并隨時享受綠色瓜果。這種模式在德國最先推出,現在也受到了我國消費者的喜愛,我們也相信城鄉結合部是最適合打造這種模式的地段。
五、總結。
通過對城鄉結合部特征的分析和對休閑農業特征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城鄉結合部發展休閑農業不僅僅可以打造市場化的生態保護模式、短渠道的農業經營模式,還可以為城市人口帶來生態式的周末度假模式和教于樂的自留地經營模式。可以說,在城鄉結合部發展休閑農業意義深遠,休閑農業是城鄉結合部產業發展的良好模式。
- 上一篇:前臺營業員年底個人總結
- 下一篇:教育系統財務統計年終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