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經濟發展限制要素及策略
時間:2022-05-24 11:47:00
導語:鄉村經濟發展限制要素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多年來,中央關心西藏,全國支援西藏,西藏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牧民的經濟生活也取得了長足的跨越式的發展。但是中央的投資與西藏的發展還是不成正比,投資效益達不到預期的目的。黨的十二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西藏的經濟總量穩步在提升,但是起步晚、底子薄、積累少、實力弱狀況依然沒有根本改變”?!拔鞑亟】滴拿鞯纳罘绞街鸩皆谛纬?,但是經濟意識和商品意識還很薄弱”。西藏獨特的文化背景、歷史淵源,高原脆弱的環境所形成的獨具“特色”的西藏經濟社會的文化思想環境,不同程度地影響著農牧民的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使得西藏農牧民喪失了很多適應不斷變化的機遇和發展能力。為此,本文認真分析當前西藏農村經濟發展當中的諸多制約因素,找準推動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人力資源的關鍵因素,從而提出提高西藏人力資源如何轉化為資本的對策,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推動西藏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
一、西藏農村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分析
西藏農村經濟是屬于縣域經濟的范疇。眾所周知,所謂的縣域經濟是一種行政區劃型區域經濟,是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的區域經濟。而研究西藏農村經濟發展制約因素,就是研究西藏縣域經濟發展的腹地即研究西藏農村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
(一)西藏農村經濟發展的規律,決定著農村經濟的發展
我國目前仍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正如中國共產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的階段?!@樣的歷史進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時間。至于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那還需要更長得多的時間,需要幾代、十幾代,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碑斚挛鞑剞r村生產力發展水平遠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它基本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起始點上。在這個現實基礎上發展市場經濟并最終建立具有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的、高效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其難度之大,是全國其他省市(區)難以想象的。從西藏社會經濟發展的整體進程來看,它是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起始點上,較其他省市、自治區還有很大的差距;從商品經濟的發展歷程來看,西藏絕大部分的商品經濟發育水平還處于傳統的商品經濟向小商品經濟的過度階段。(而非現達商品經濟);從產業結果來看,具有明顯的不合理性。即不能充分反映出西藏農村的資源和區位優勢,特別是資源特點,不能反映當地及國內外的市場需求特點;從產品結構來看,初級產品、粗加工產品比列過高,既影響了生產經營單位的經濟效益,也影響了當地群眾生活消費的質量,過多的消耗了社會資源,而無力撐起西藏國民經濟的大廈。西藏經濟發展的進程,要遵循西藏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和規律,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所以,西藏農村經濟發展的規律,決定著農村經濟的發展。
(二)惡劣自然環境,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
研究制約西藏農村經濟發展的原因,我們有必要關注這樣一個客觀事實。首先是頻繁的自然災害。近代青藏高原自然環境的重大而強烈的變遷給西藏帶來了頻繁災害。據中國藏學出版社出版的《災異志•水災篇》書中所提供的1803~1958年的101份歷史檔案記載,155年間西藏發生了有據可查的包括洪水、河流改道、河堤潰決、雪崩、泥石流甚至森林被山洪沖毀在內的97次水災。在80年代西藏的部分縣還出現了連續五、六年之久的旱災。近些年來,西藏的大大小小的雪災、旱災、水災頻繁。這些不間斷的自然災害,嚴重地影響了當前西藏正常的生產生活和脆弱的自然環境,從而導致了現今西藏農村經濟陷于困境。其次是稀缺的土地利用率,無法形成規模經營。近年來,雖然隨著氣候的不斷變化和水利基礎設施的進一步改善,西藏第一產業有了空前發展。部分地區農產品逐步打造特色產業,形成區域品牌,并趨于成熟階段。但是稀缺的土地利用,無法形成農產品的規模經營,加上農業技術含量不高,相對落后的西藏第一產業還遠遠不能滿足社會主義龐大市場的需要。其三是礦產資源種類豐富,但是純度不高?,F已發現了101個礦種。有44個礦種已探明了儲量,其中11個礦種名列全國前五位,由于西藏脆弱的自然環境,以及礦產的純度低,對礦產開采帶來了很多不便,土地面積雖然廣闊,但是真正的利用率不高,這些種種因素形成了西藏農村經濟發展的又一大障礙。其四是水資源豐富,但利用較為困難。據統計,全自治區水資源總量為4482億立方米(不含地下水),按全自治區人口和耕地計算,人均占有量和畝均占有量均居全國首位。但是,由于西藏的特殊地形,還有許多河流和湖泊為季節性河流,水源補給主要靠冰雪融化和降水,由此決定了水流量的不均衡性和不確定性,所以,水資源的利用率較為困難。
(三)農牧民整體素質偏低,傳統的宗教觀念根深蒂固
西藏和平解放之前,百姓無權受教育,所以60年來西藏農牧民素質教育的道路十分艱辛,農牧民文盲率任然很高,專業技術人員更為稀少,個種生產領域主要依靠傳統作業。西藏在60年的發展歷程中,經濟社會變革主義經歷了三“革”和三種“經濟”:即“民主改革”、“”、“改革開放”。三種“經濟”形式即“計劃經濟”、“市場經濟”、“全球經濟”。由于西藏農牧民整體素質底下,這種過快的經濟社會發展與西藏人民改造自然能力不足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使西藏農牧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認識不深、了解不透徹,加上傳統觀念的束縛,無法及時地將新鮮事物與觀念成為推動西藏經濟發展的手段,所以,導致了當前西藏農村經濟落后的局面。西藏農牧民長期在藏傳佛教教義的影響下,形成了以傳統的思想意識和生活習俗所構成的一種西藏“獨特”的經濟文化思想環境,這種經濟文化思想環境影響著西藏人民的生產、生活、思想等各個方面。正如美國藏學家梅•戈爾斯坦對宗教與經濟的關系論斷。他指出:宗教和寺院集團是“西藏社會進步的沉重桎梏”。這種西藏獨特的經濟文化思想環境,其主要特點是:重精神寄托而輕物質追求的生存方式;只求來世而不求今生的宗教文化傳承;過度地滿足于現狀、不求上進,小富則安;過度迷信而不崇尚科學;過度守舊而不轉變觀念。藏傳佛教消極觀念和陳規陋習,始終滲透在許多群眾的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影響著不斷發展壯大的西藏整個農牧民生產過程中,所以,西藏農牧民的思想不解放,傳統宗教觀念根深蒂固,依就嚴重地阻礙著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有些地方出現了惜殺現象嚴重,甚至還出現“千歲羊、萬歲?!?、乃至永不宰殺的“放生畜”,進一步暴露了西藏農村的現代文明與兄弟省區的巨大差距。
(四)農牧業產品處于初級的低層次生產階段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打破了封閉的區域觀念,打破了傳統的思想理念。西藏與其他地區的溝通與交往日益增多,人們的傳統觀念受到了現代市場意識的洗禮。但是由于西藏廣大的農村地廣人稀、流通成本高、市場規模小、商品意識淡薄。農牧業產品生產處于社會主義初級的低層次生產階段,所以生產出來產品的科技含量低、規模小,生產的目的僅僅是為了自己及家人的生活消費,而非單純追求利潤,相當一部分農牧民群眾的財富觀念仍然停留在實物水平上,以擁有多少牲畜作為衡量富裕水平的重要標準(而非貨幣量),基本上是屬于自給自足經濟狀態,難以跟市場接軌。所以,較小的規模生產制約了生產者的效益。部分政府引導性的產業,由于農牧民的整體素質低,無法實現政府預期的目的。因此,在西藏建立成熟的市場經濟及與之相對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付出較其他省、市(區)更為艱巨的努力。
(五)不穩定社會環境因素,制約著西藏農村經濟的發展
眾所周知,近年來,西藏在國際上仍然是一個較為敏感的地區,達賴集團與國際反華勢力相勾結,經常制造謠言、散布謠言,區內亦有極少數分裂分子與達賴集團相互勾結、唯恐天下不亂,給正常的社會生活和經濟建設帶來難以估量的影響。例如:1988年至1998年在拉薩發生的幾起騷亂事件,特別是2008年的“3•14”拉薩打、砸、搶、燒的嚴重暴力犯罪事件,根據統計給西藏人民的直接經濟損失2.5億元,間接經濟損失更是無法估量。這類騷亂事件對于西藏的商業、旅游業、公共設施、個體工商、餐飲業等造成了重大影響,嚴重制約著西藏各項事業的發展。
二、西藏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對策
60年來西藏經濟社會歷經了跨越式的發展,全國各方的支援力度也是驚人的。但是,西藏如何擺脫“拿來主義”的經濟發展模式,而以自主創新的姿態展現自身發展的能力,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共同的難題。西藏具有豐富各種資源,但是人力資源嚴重缺乏。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人力資本理論,他將人力看作是一種資本,將教育看作是人力資本形成的重要過程,對人力的投資形成人力資本,認為人力資本的投資是經濟發展必需的”。我們分析當前西藏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現狀來看,西藏農村人力資源的嚴重不足,國家投入的力度相對于硬件設施嚴重缺乏。所以,本人認為要以農牧民為核心,并以農牧民為突破口,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以促進西藏農村經濟的發展。
(一)加強教育,提高能力
從現今西藏農村經濟發展現狀來看,解決制約農牧民經濟社會發展問題,關鍵是落實和加強兩個現代化。即執政能力的現代化和農牧民的現代化。
1.加強教育和培訓,實現基層干部執政能力的現代化。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發展并不單單取決于自然資源是否豐富,而是取決于國家和地區的執政者可擁有的開發利用新技術的能力,以及還有現代管理水平和以新技術開拓市場的能力。在西藏,提高執政者的素質,實現“執政者”的現代化,是推動西藏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西藏基層干部的素質相對于現代化的要求還相差盛遠。特別是懂技術、會經營的領導干部嚴重缺乏。要提高基層領導干部的執政能力,必須發展干部教育,要充分利用區內甚至國內的大中專院校的專業優勢,必須大力堅持“科技興藏,教育為本,教育基層干部優先”的發展道路,培訓一批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領導干部,以項目運作的方式來引進和培養西藏農牧群眾的基層領導干部,從而促進西藏基層領導干部執政能力的現代化。
2.提高群眾的整體素質,培育一批現代化的農牧民。加快發展西藏農村經濟,不僅要有高素質的領導干部,更要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具備這三種素質的現代化的農牧民。積極發揮他們主力軍的作用。西藏現今農牧民整體素質還很低。改革開放以來,西藏農牧民的素質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于其他兄弟省區相比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F今西藏農村存在著“有技術沒有經驗”或“有經驗沒技術”的怪現象。因此,加快西藏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必須根據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樹立大教育,大培訓觀念”。提高西藏農牧民素質上下功夫,特別是要對加強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牧民上下工夫。在原有的各種技術和掃盲教育的基礎上,再擴大規模和更切合實際地投入人力、物力、財力。在短期內使廣大的農牧民的文化素質和科學技術有明顯的提高,填補推動西藏農牧業經濟發展的技術人才。按照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的“一縣一品”要求,有必要推廣“產業+基地+人才”的產業化經營模式,促進特色產業人才的培養。
(二)加強培育參與式的發展道路
提高農牧民素質,轉變傳統觀念不僅加強教育,提高能力,而且要他們學會從參與社會各種活動中學會技能、學會經營、學會管理。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轉變觀念,努力加強培育農民群眾參與式的發展道路,從根本上培養農牧民自主、自強的信息和決心。
1.各級政府充分認識農牧民參與式的發展模式。政府強烈的發展要求與農牧民自身發展能力不足是現今存在的最突出的問題之一。政府部門要轉變觀念,改變工作作法,認真培育一批專業性的農牧民從技人員。過去,政府部門忽視了一個問題,就是低估了農牧民的學習能力,低估了農牧民改變自身的強烈愿望。我們要看到,西藏各別縣的農牧民施工隊成功工程項目的落成,就是一個農牧民自己參與的典型案例。正確認識農牧民參與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這是當前政府部門的大事。既要改革開放又要顧及傳統習慣。近年來,雖然各級政府通過各種手段培訓農牧民的專業技術人員,但是個別農牧民生活當中的傳統理念還未曾改觀。如養殖業的生產過程中,部分農牧民以宗教的不可殺生為由,懼怕養殖業,不愿以養殖業來發家治富。面對中央對西藏惠農政策的傾斜,黨中央對西藏農村財力、人力、物力等方面無償投入,他們也無動于衷。因此,政府部門需要加強引導群眾,培育群眾能夠自覺地參與社會事務的信心和決心,從而填補西藏農牧業專業技術的空白,正確的引導將農牧民發家治富。山南乃東縣特色養雞大戶益西卓嘎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她能在一年內出欄近30萬只雞,幾乎占到了全地區30%的出欄率。我們有必要推廣此類的養殖大戶,推動西藏農村經濟發展。
2.認真推行參與式發展道路。西藏農村經濟的發展主要是得益于中央政府對西藏財政的支持和政策上的傾斜。單純從經濟觀點看,這種“保護和扶植”政策導致的結果是,經過一段時期的“輸血”使西藏的地方經濟在這種“溫室”條件下以較快的速度發展進來,最后走出溫室自立地參與國內外市場的競爭,還是“輸血”成為慣例,發展成一個“賴型”經濟?至少西藏農村經濟距離以開放的姿態參與市場競爭并站穩腳跟還有相當距離。在西藏,采取參與試的方式,要以當地群眾為主體,相信當地群眾為依托的發展之路,充分調動當地群眾的積極性,挖掘當地的資源和智慧。結合實際情況,旅游區域以旅游為突破口;牧業以規模養殖業為突破口;農業以農業獨特產品為突破口。選擇最適合當地發展方式和道路,設計結合當地實際的方案,并且保證發展過程中群眾參與的廣泛性,從而促進西藏農村經濟發展的造血性功能。
3.強化政府為主導,群眾為主體的參與式發展思路。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和群眾參與式的工作作風。找準市場,聽取群眾意見,不宜照搬內地的一些發展模式。過去西藏各地采取公司+基地+農戶或基地+農戶等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在西藏還并不成熟。很多項目的投資資金付諸東流。開發項目過分地強調群眾的參與,而忽視市場的銷售和群眾的技能,同樣將以政府的過分承擔而告終。譬如近年部分縣采取的大規模種植大蒜、養豬等項目。調查發現,政府的形象工程承擔著巨大的市場壓力和地方財政扶持的壓力。在西藏要采取政府主導,群眾主體,的工作作風和發展思路,需要在充分調查市場的基礎上,成熟一個推廣一個,從而壯大一個的發展模式。各縣應該因地制宜,組建地方特色的經濟組織,聯合開發更適合自己實際情況的項目。
(三)拓寬視野,增強市場意識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打破了封閉區域現象,打破了傳統思想理念。西藏與其他地區溝通與交往日益西藏發展論壇2012.1增多,真正認識到了思想觀念的巨大差距。所以,有必要拓寬視野,增強市場意識。首先領導干部要提高市場意識。開放的市場導致生產的分工不僅僅在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民族內進行,還出現了跨國的分工。尤其是大的經濟貿易區不斷出現,推銷和運輸大規模發展,打破了國家,地區與民族之間的界限。我們要充分利用西藏獨特的天然、無污染的資源優勢,抓住機遇,統籌兼顧,著力推進一產上水平。黨的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加大農牧業綜合開發力度,著力把”一江三河“流域打造成為現代農業示范區,集中發展青稞、小麥、油菜、馬鈴薯等大宗商品,推進蔬菜、水果、花卉等產品集約化、標準話設施化生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和一村一品?!币圆厮幒兔徔棙I為典型代表支柱產業,西藏旅游業的空前發展姿態,力爭助推“二產大發展、三產抓重點”的經濟戰略。再次成為西藏經濟發展的另一個支柱產業,并有望具有很強的潛在效益。但是,我們也同樣要看到,我們的不足。政府在調整農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過程中,一味地追求產量的規模卻忽視了產品的市場,一味地將地域的獨特優勢與產品的獨特性相聯系,從而盲目下結論產品的市場走銷,卻忽視了文化的差異和技術的落后。最終在嚴肅、苛刻的市場經濟面前,最終以失敗為告終。所以,建立產業調整與專業技術人員的調整和培訓需要同步進行的長效機制。充分利用國內外的干部教育平臺,以教育、參觀、交流等形式提高領導干部市場意識,助推西藏農村經濟的發展。其次是提高農牧民市場意識。中央對于西藏經過一段時期的“輸血”,使西藏地方經濟在這種“溫室”條件下以較快的速度在發展,最后如何走出溫室,自立地參與國內外市場的競爭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共同任務。當下西藏經濟距離以開放的姿態參與市場競爭并站穩腳跟還有相當距離。所以,運用成熟的區域發展理論和研究方法,盤活西藏農村土地資源,科學分析西藏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模式和新辦法。這種建設性規劃要以群眾的文化功底和市場意識作為前提。隨著西藏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城鎮化建設的空前加快,新型資本不斷涌現,特別是土地成為了當前或今后相當一段時期的最重要資源之一。正如牛治富在《西藏經濟跨越式發展》一書中指出:“盤活土地資源是西藏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方面?!碑斍拔鞑亟洕凇耙划a上水平、二產抓重點、三產大發展”的經濟發展的戰略模式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發展趨勢下,土地無非成為了最為活躍的資本。不管是種植業、養殖業,還是生態環境的建設以及征用、租用、開荒土地,土地是重要的資源。所以,盤活農村土地資源是提高農牧民現今收入的重要資本之一,特別是城鎮居民,學會利用流轉土地的方式,盤活自家的土地,從而不斷地提高農牧民的現金收入。
此外,現今西藏部分人們的生產生活也開始與國際接軌。譬如:過去西藏牧民習慣飼養牧牛、綿羊,山羊不值錢,但近年來,隨著山羊絨制品在國際市場上直銷,山羊絨價格節節樊升,牧民開始大量飼養山羊。顯然,國際市場羊絨制品使西藏的牲畜飼養結構產生了影響。在具體生產經營過程中,我們要看到,現今西藏比較成功的家庭經濟組織或商人,他們主要依靠的是政府的優惠政策和自己家庭經濟的結合,從而走向成功之路??傊?,發展西藏農村經濟,實現農牧業增產、農牧民增收、農村繁榮穩定,根本途徑就是確?!耙划a”盡快上水平,在現有的基礎上力求更大的發展。因此,要高度重視提高基層干部和農牧民的科技隊伍建設,不斷加大對科技工作者的培訓力度,進一步增強他們的文化知識水平和為農牧民服務的能力,使他們成為建設社會主義農村的主力軍,實現西藏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
- 上一篇:縣長在殘聯領導調整會發言
- 下一篇:戲曲藝術統一性綜述
精品范文
5鄉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