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經濟收入狀況及問題

時間:2022-05-24 03:08:00

導語:農民經濟收入狀況及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民經濟收入狀況及問題

近年來,農村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但受多方因素制約,農民收入增長趨緩。

一、目前農民的收入現狀

1.農民收入主要構成。據了解,正常農民家庭其家庭收入構成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即家庭經營收入、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大體分別占總收入的60%、25%、5%、10%。

2.農民消費支出大體情況。據了解,目前農民的人均生活、人情、教育、醫療等消費水平較高,而用于文化娛樂等消費較小。近兩年來,由于近幾年來物價上漲和消費觀念的變化,農民的消費支出呈快速上升的趨勢,部分農民入不敷出。

二、影響農民增收的因素

(一)存在的困難、問題和制約因素

1.生產水平低、成本高。種地成本逐年提高,出現了增產不增收的情況。2.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差。3.農戶家庭經營二、三產業效益較差。

(二)農民增收面臨的機遇

當前農牧業產業化發展勢頭良好,城鎮化進程加快,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逐年加強,發展第三產業基礎良好,國家強農惠農政策不斷加強,農民進一步增收仍有很大的空間。農民增收面臨一些機遇和有利因素,主要包括:

1.糧食和主要農產品價格穩定上漲。幾年以來,國際國內的糧食品價格都在上漲。一方面,農產品價格上漲直接增加了農民的現金收入;另一方面,在農產品價格上漲的驅使下,農牧業產業化經營步驟加快,農民自覺組織起來,發展農民合作社,真正置身市場,減少了流通環節,農民更多的分享價格收益,經濟效益會明顯提升。

2.農民工工資上漲。幾年來,農民工資性收入一直呈持續增長態勢。2011年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推動了農民工工資全面的上調。緊緊抓住這一機遇,加大勞務輸出工作力度,進一步擴大農民就業,農民將獲得更大的工資性收入,同時為農民返鄉創業,發展本地經濟創造更好的條件,必將去年人到推動農民的持續增收。

3.國家繼續增加農民的轉移性收入。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增加中低居民收入水平,增加貧困群體收入水平,應進一步加大對農民的補貼力度。同時,對農業的投入將逐年加大,特別是民生項目投入會更大,農民會因此獲益。

4.城鎮化步伐加快。日前城鎮化建設的加快,給農民增加財產性收入創造了機遇。工業化、城鎮化將進一步推進,隨之而來的是大量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這為加速土地經營權的流轉創造了條件。按照依法有償的原則,合理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同時也會提高在農村經營的農民的收入。

三、促進農民增收的建議和對策

解決農民增收問題,是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條件,要在現有工作的基礎上,針對農業生產、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實際情況,把農民增收作為發展經濟的重中之重,勇于實踐,大膽創新不斷開拓農民增收新途經。

(一)引導農民發展非農產業

要打破城鄉界限,多方位開辟農民就業和增收渠道,實現多點增收目標。一是發展三產促增收。放棄傳統的以發展農業促增收的理念,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大幅提高農民收入。二是提高技能促增收。針對新生代農民思想活躍的特點,從提高從業者的職業技能入手,加強職業技術培訓,大力培養創業帶頭人,帶動農民從事非農產業,實現轉移就業。三是引導創業促增收。大力倡導全民創業,支持各類能人創辦、領辦各類企業,引導在外務工經商人員返鄉創業,實現增收。

(二)積極推動農業規?;洜I

現在,我們仍處于“小而全”的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方式,必須集中精力搞規?;⒓s化經營,形成產業集群,壯大特色產業,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現代農業。一是繼續擴大糧菜畜產業規模。二是大力發展龍頭企業。三是積極開拓市場。要大力發展農產品專業協會、中介組織和農民經紀人隊伍,使農產品參與大市場流通。

(三)大力推進土地規?;洜I

借鑒土地流轉的成功經驗,大膽實踐,勇于創新,在依法、自愿、有償的基礎上,引導農民以轉包、出租、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推進連片土地流轉,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發展現代農業。加大農業招商力度,發展規模設施農業,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布局,提升農業產業發展區域集中優勢和規模化經營水平。

(四)加快農業專業合作社

繼續完善“合作社+基地+農戶”聯結市場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充分發揮合作社在生產經營中橋梁和紐帶作用,做大、做強、做優農業產業,帶領更多農民致富。加強合作社組織機構建設,為合作社提供人才、技術和資金、政策等方面支持、引導和扶持。積極探索合作社運行機制創新,健全農民專業合作社管理制度。

(五)創新農業發展方式

對已經確立的重點產業要給予持之以恒的扶持,確保產業持續穩定發展。一是財政扶持資金要向種養大戶和種養小區和專業村集中。二是改善農業投資環境。三是著力解決農業生產的資金問題。金融部門要創新支農方式,大膽嘗試農民土地使用權、林地承包權抵(質)押貸,解決農業生產資金投入不足問題。

(六)提高村級組織凝聚力

農村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是否堅強有力,能否承擔起領導農業發展、幫助農民增收、促進農村進步“主心骨”的重大責任,很大程度上就看集體經濟力量的大小強弱。政府必須加大對村級集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幫助他們建立健全“造血功能”,特別是通過財政金融政策的調整引導與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創新,積極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的興旺發達。讓農民生活中眾多具體的困難和問題,特別是涉及村內群眾共同利益的基礎設施建設與社會事業發展等,都能夠在自力更生的原則下逐步得到有效解決。集體組織的“錢袋”鼓了,提供公共服務的手段多了,發展生產的條件好了,農民增收的渠道寬了,村“兩委”的凝聚力強了,群眾參與民主管理的積極性高了,農村經濟繁榮與社會和諧穩定的各種關系也就都順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