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級集體經濟改善舉措
時間:2022-07-22 11:00:24
導語:村級集體經濟改善舉措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發展離不開村集體,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農民共同富裕、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重要手段。近年來,廣大農村存在集體收入渠道少、自我發展能力弱、村級債務包袱重、發展不平衡等問題。為改變這種現狀,應該認真做好以下工作。
1強化村級班子建設
加強對村干部的培訓和教育。多數村干部特別是經村民選舉上來的村干部,都是想干事業的人,所以要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培訓,組織他們到集體經濟發展較快的典型地方進行考察學習,借鑒經驗,因勢利導,強身固本,提高村干部經營管理水平和科技素質。選好村黨總支書記,同時要把那些事業心強、懂經營、會管理、具有開拓精神和不怕吃苦、秉公辦事的人選進領導班子,對一些相對貧困且又缺乏人才的地方,不能僅以內選的方式,還需通過下派途徑解決好班子軟弱的問題。嚴格執行監督與被監督制度。通過村民和上級黨委對村支部的監督,使村黨總支保持廉潔、高效的工作作風。再通過村黨總支對村委會的監督,促使村委會依法辦事,從而保持和實現黨總支的核心領導。
2調整農村產業結構
當前農業結構調整中存在農業結構調整不快、結構調整資金嚴重不足、多數產業規模不大、農民的組織文化程度不高、農產品流通體系不健全等問題。因此,在抓農業結構調整中,解放思想,打破陳舊觀念。政府和各級部門要積極引導農民克服陳舊觀念,克服求穩怕先的思想;引導農民大力發展名特優新產品,把發展畜牧水產作為農民增收的戰略重點;要引導農民注重農產品品種質量,在大幅度拉開農產品質量差價上做文章,切實做到優質優價。充分尊重農民群眾意愿,堅持按價值規律辦事。農業結構調整的主體是農民,各級政府和干部要做好農民思想轉化工作,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和本地優勢,自覺自愿進行調整,注重產業結構的優化,提高農業生產比較效益。首先,是種植業結構的優化,農業部門要認真做好優新品種的示范工作,糧食加工部門要采用高新加工工藝,要加大經濟作物在種植業中的比重,努力形成產業優勢。其次,是養殖業結構的優化,因地制宜,大力實施生豬、肉牛、肉驢、家禽和魚類的品種改良及推廣工作,加快發展草食型、節糧型畜牧業,提高優質畜禽和特種水產品在農業生產中的比重。再次,是果業結構和農村加工業結構的優化,要大力發展以當地豐富的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業,依靠科技力量,創出自己的品牌。
3爭取上級資金扶持
當前,各級制定的惠農政策很多,農民得到了實惠,農業得到了發展然而對發展集體經濟的扶持和優惠政策很少。因此,要制定優惠政策,提供必要的資金扶持,各級財政每年可以從支農專項資金中拿出一部分,對村級發展前景好但缺乏資金的項目進行重點扶持。要調整利益分配機制,降低創業門檻。對于新辦村級經濟實體,鼓勵從稅收留成中按一定比例返還到村,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營造寬松的創業環境。加大科技扶持力度,要不斷豐富幫扶形式,充分發揮各方面在技術、人才上的優勢,開展科技支農活動,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的創新功能。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制定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在引資、引項目、引技術等方面的獎勵政策,激發社會各界為集體經濟發展出力。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成效納入村委班子及其成員的任期目標責任制和年度目標責任制,嚴格考核,并與任期目標責任制和年度目標責任制。
4強化村級創收管理
以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為核心,維護集體資產收益,對專業承包,如魚塘、特種經濟作物等項目承包,逐步引入競爭機制,實行公開招標經營,確保集體收效穩定增長。進一步完善投資決策和資產占用責任、資產核算、收益管理等項制度,落實經營管理責任制,使集體積累逐年得到增加,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和增值。管好用好集體資金,全面推行村級財務預決算制度和村級財務公開,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定期的財務審計和村干部離職審計等制度。提高群眾參政意識,建立健全各項民主管理制度,嚴格完善村務、財務公開制度,充分發揮村民代表大會作用。重大投資決策和建設項目須經村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禁止提供資金擔保。加強民主管理、民主監督,讓農民群眾真正擔當起主人翁職責,提高農民群眾自治意識和參政意識,從而促進村級集體經濟有序、穩定發展。
- 上一篇:影響國內加工貿易原因調查思考
- 下一篇:農機推廣對農業生產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