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發展與新農村建構
時間:2022-07-29 08:27:21
導語:林業發展與新農村建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廣安區地處川東北渝北的華鎣山中段西側,幅員面積1571km2,地形地貌復雜,山地、丘陵、平壩交錯,以丘陵為主。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境內植被種類繁多,主要植被包括由馬尾松、濕地松、火炬松、柏木、杉木、楓香、香樟、香椿、喜樹、青岡等喬木組成的常綠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農田林網等四旁樹。近年來,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全區按照因地制宜,分類經營的原則,以調整森林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為手段,以促進森林健康和全面提高林地生產力為目的,推進林業由數量型向質量型,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截止2010年廣安區林業用地面積41665hm2,活立木總蓄積量1107600m3,活立竹總生物量24217t,農民從林業上獲得的人均純收入達705元,分別較2008年凈增了22.5%、22.7%、23%、50.6%、森林覆蓋率由34.5%上升到36.6%。全區林業發展在固有基礎上得到穩步提升,森林面積進一步擴展,森林經營進入培育保護利用的良性循環階段,林業經濟發展有序,林業建設成效顯著,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1林業生態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新農村建設中的興林,是以森林生態、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功能充分發揮為特征的興林;其富民,是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提高對林業多方面需求得到滿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富民。興林是富民的重要途徑,富民是興林的根本目標。在具體工作中,要加快生態建設,加快產業發展,實現生態建設產業化和產業發展生態化。
1.1林業生態建設是農村生產發展的重要內容和保障實現“生產發展”這一目標必須依靠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我們的耕地資源十分緊缺,發展潛力有限,而林地資源相對充裕,大力發展木本糧油、果品、菌類、山野菜、苗木花卉、竹產業、桑蠶業及森林旅游等林業產業,既有利于保證糧食安全和國土生態安全,有效地治理水土流失,減災防災,又拓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空間。
1.2林業生態建設是實現村容整潔的根本途徑林業生態建設是村容整潔的重要保障。國家啟動的石漠化治理、天然林保護、防護林體系建設及四旁植樹等工程,對于保持水土、保護農田、治理荒漠化,防治干旱、山洪等自然災害發揮了十分重要作用,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村容整潔的治本之策。
1.3生態良好是農村生活寬裕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生活寬裕包括衣、食、住、行、文、教、醫、衛等各個方面都有極大的改善,而這些指標無一不和生態環境息息相關。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自然就會上升到追求衛生健康、環境舒適等更高層次的需求:衣要健康材料,食要綠色食品,住要環境優雅,行要生態旅游良好的生態生活。
1.4生態良好是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的重要標志在現代社會,良好的生態、優美的環境已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文明進步的標志。同樣,生態良好也是一個地方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的重要標志。如果我們走進一個地方,那里到處古木參天,瓜果飄香,這個地方肯定文明富庶,管理民主。
2以林業建設促進園林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和治理工作,遏制生態惡化,全面提升廣安農村綠化水平,改善生態和自然面貌,實現“村邊森林化、農田林網化、道路林蔭化、庭院花果化、隙地全綠化”的生態秀美社會主義新農村。在建設總體目標下,筆者認為廣安通過以下的重點林業建設促進新農村建設。
2.1以標準化建設推進林業又快又好發展近年,國家相繼制定并實施了生態公益林、速生豐產林、經濟林、野生動植物保護和利用、森林病蟲害防治、林副特產等各個領域的系列標準,對國家林業生產、生態及產業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許多標準在實際林業生產中難以落到實處,制約了林業及林業產業的迅速發展。應大力宣傳貫徹和實施國家林業標準和修訂制定符合本地實用的林業標準,推進從種苗培育、整地造林、撫育管理到采伐更新、加工利用全過程的標準化生產,按照“出辦法、建體系、搞示范、抓落實”的工作思路,加大生態建設、資源綜合利用、木質和非木質產品質量安全等方面的標準的實施力度,為促進林業又好又快發展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出貢獻。
2.2加快建立現代林業產權制度建立健全良好的產權關系,以責、權、利一體化的體制構架與運行機制,實現對財產所有者的資產的保值增值。要把加快森林、林木所有權和林地使用權的流轉作為林權制度改革的重點,并與市場有效結合;進而建立起森林資源資產化、數量化與權利、責任和利益變化的實現途徑及渠道的新體制和機制規則,利用明晰的產權把激勵和約束有機結合,該約束的能夠低成本約束,該激勵的能夠迅速地得到社會的靈敏反應。
2.3完善林業分類經營管理體制實行公益林和商品林的林業分類經營管理制度,通過加快林業產權制度改革,為林農提供一種森林經營者進行自主選擇森林功能用途的機制和實現森林功能的機會。同時建立商品林和公益林的橫向流動制度,完善進入和退出生態公益和工業原料林范圍的條件、程序和機制。
2.4實現從林權管理向林地管理的轉變現代林業以生態建設為主,確有必要及時地轉變到以地權管理的重心方面來。首先,按照分類經營的要求改革完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對商品林的采伐指標實行指導控制,放開搞活,生態林管好管嚴。其次,對林權和林地管理實行適度分離,對商品林和國家允許流轉的森林只進行地權管理為主,對公益林和國家不允許流轉的森林實行林權和林地并重的管理政策。
2.5調整政府的林業投資政策和管理職能按照“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的總要求,充分運用經濟、法律和政策手段,引導和調控林業產品和服務的總需求和總供給,切實為市場主體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提高其公共管理能力。一方面,生態建設作為國家公共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公益林建設能夠得到各級財政長期、穩定的投資支持;一方面,政府運用經濟政策,以四兩拔千斤的方式,引導各類社會主體投資產業型林業。
2.6建設類型及具體措施結合廣安實際,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堅持科學規劃,分類指導,先易后難,穩步推進。以美化、綠化村莊環境整治為切入點,整村推進的方式,建設各具特色的“富裕生態家園”示范點。
2.6.1城中村、郊區村和園區村莊建設綠化覆蓋率達到35%、人均綠地面積達到9㎡以上,主要街道兩側至少各栽植1行適宜的花灌、喬木樹,達到綠化美化香化;農戶庭院栽植喬、灌、花、藤或經濟植物,實現庭院綠化;村莊綠化合理布局,搞好景點綠化。
2.6.2平壩村或地形起伏不大的淺丘村莊建設綠化覆蓋率要達到30%,人均綠地面積超過10平方米,充分利用村莊周圍的荒地、荒坡、荒灘和圍村路等建設圍村林帶;轄區內所有道路、河道、溝渠等宜綠化地段綠化率達到超過95%;農戶庭院栽植喬、灌、花、草、藤本或干鮮果等經濟類植物和花、灌木,實現庭院綠化。
2.6.3地處山區或地形起伏較大的丘陵村建設村莊內綠化(森林)覆蓋率達到60%以上;主要的進村路或街道至少要栽植1行喬木;農戶庭院要栽植喬、灌、花、藤本或經濟類植物,實現庭院綠化;山區村莊建成區以外、可視范圍內第一層山脊面村坡宜林山區綠化率達到100%;村莊所有的宜林山區、河灘、溝渠等綠化率超過95%。
2.6.4農田林網建設結合農田基本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采取“挖好隔離溝、防止樹根竄到農田里;栽植深根性、不易串根的樹種;栽植窄、半、矮冠樹種;避開根系分布層、及時采伐更新”等技術措施,加快農田林網建設,宜林網耕地必須全部實現高標準農田林網化,網格面積最大不超過300畝。
2.6.5隙地綠化村內的空閑隙地、廢棄宅基地、坑塘周圍等適宜植樹地段,必須見縫插綠。
3發展林業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啟示
3.1必須分林種,找準側重點在立地條件較好、交通便利的地方,規模發展經濟林果、木竹原料、苗木花卉、木本糧油、森林蔬菜,并進行產品深加工,讓農民從林業發展中直接受益。在森林公園、名勝景區、城鎮近郊,規劃生態景觀林,拓展以森林旅游為主的生態游、景觀游、休閑游、療養游、田園游、農家游(樂),建設新農村和諧優美的家居環境、村莊環境和自然環境。
3.2必須分區域,找準突破口林業發展要打破行政界限分區域重點規劃,逐步實現綠化、美化、產業化的目標,構建山上生態林、地頭經濟林、路旁原料林、城郊花木林、農民房前屋后花果林的新農村生態景觀。
3.3必須分階段,確定新目標在抓住國家林業重點工程建設的契機,大力營造生態林,基本遏制生態惡化的基礎上,第一階段(2015年前),全面改造交通沿線的低質低效林,大力發展速生豐產用材林和工業原料林,基本建成林業產業基地。第二階段(2020年前),初步建成以森林旅游和木竹材、森林蔬菜、綠色果品、珍稀花木以及特有動植物制品與精深加工為主的林業產業體系和以生態林為主的林業生態體系。
3.4必須分產業,推出好項目根據豐富的森林資源,將木本草本植物、陸生野生動物等多種物種開發出大產業。結合新農村建設,在不同階段,分產業推出好項目,既能加快林業產業發展,又能促進新農村建設。
- 上一篇:醫學人文學學科設置建議
- 下一篇:廣電新聞編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