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產業下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研究

時間:2022-12-08 05:19:34

導語:水果產業下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果產業下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研究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水果產業在農村經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構建科學合理地農村經濟發展模式逐漸成為當前研究的重點。針對水果產品供需不平衡、農村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農民經濟收入低等現象日漸凸顯,及時提出可行性的發展策略迫在眉睫,進而為我國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水果產業;農村經濟;發展模式

水果產業作為我國農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于棉花、水稻、馬鈴薯等經濟作物,其屬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方式,在自然特性、生產加工、物流運輸及銷售分配等方面與其他農業經濟存在明顯差異,同時其產業布局主要以農業區域為主[1]。在鄉村戰略背景下,水果產業已逐漸發展成農村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亦是農村經濟模式穩定發展的重要支柱,對鄉村區域脫貧、改善自然生態環境、推進農業經濟發展等方面至關重要,因此,研究水果產業背景下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對發展我國社會經濟具有重要意義。隨著科學技術不斷創新發展,農村的水果產業逐步開始向現代化、機械化模式轉變,同時,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基礎經濟發展問題日漸突出,農村經濟發展模式也面臨著諸多困境,比如鄉村人口流失嚴重、城鄉貧富差距加大、水果資源滯銷嚴重及配套設施落后等,一系列弊端嚴重制約著農業經濟的良性發展[2]?;诖?,農業經濟應順應新時代的發展,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使農村擺脫信息不暢通、銷售模式單一、服務水平落后等困境,使觀光果園、電子商務、創新農業、信息農業等新業態大面積涌現,有效促進國內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水果產業背景下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現狀分析

1.1水果產品供需不平衡。水果產品供需是否平衡直接關系到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通過對當前農村經濟發展模式進行調研分析可以發現,受國家宏觀政策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影響,在林果業經濟的強有力驅動下,當前市場的需求主要側重于特定產品的供給,農戶為尋求最大的利潤空間和經濟效益最大化,衍生了水果產品結構單一、種植基地分散、產品嚴重滯銷等弊端,使得農村水果產業的市場經濟出現了較大的不穩定波動,從而制約著我國林果業經濟的快速發展[3]。其次,農戶對水果產品的質量問題缺乏高度重視,造成了在生產過程中因質量問題造成大量經濟損失,這與水果產品的自身市場供需不平衡、管理體制不合理及生產技術落后密切相關。因此,農村經濟的創新發展必須通過市場體制的自主調節、優勝劣汰的競爭體制來淘汰因存在質量問題的水果產品;同時,在政府相關部門宏觀調控下,出臺相關條款和有效措施來提高水果產品市場的整體水平,進而促進國內農村經濟的高效發展。1.2農村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農村是我國主要的區域組成部分,具有人口基數大、經濟占比高、分散廣等特點,因受地理環境、基礎設施及政策傾斜的制約,農村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問題長期存在,同時,農村經濟發展與城鎮一體化戰略密不可分[4]。比如,東部區域的農村,果業種植規模大、觀光果樹資源豐富,得到了相關部門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極大縮小了農村和城市的經濟差距,而在西北地區,農村數量多、農村經濟占比高,受區域地理位置的約束,想要實現農業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難度較高,加之大部分農村分布在山區,交通網絡和信息手段落后,發展農業經濟極其困難,這也是我國林果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農業部門應該正視當前存在的現狀,提出更加具有針對性的發展策略。1.3農村基礎設施相對落后。水果產業背景下,農村基礎設施直接關乎農民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農村基礎設施是否齊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本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隨著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和農民的生活質量日漸提高,農村基礎設施發展也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農村地區受自然環境、經濟水平、農戶素質等多方面因素限制,使得農村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的高速發展。其發展緩慢主要存在兩方面原因,其一是經濟模式的轉變,農村人口的大量流失、基2020.11三農論壇SANNONGLUNTAN礎設施落后且不完整、果業經濟收入不高,加之對其資金注入力度不足,從而使得農村基礎設施不過關;其二,在發展林果業經濟的同時,對基礎設施的建設缺乏足夠的認知,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于購買和日常維護,傳統觀念的制約,使得農村基礎設施相對落后?;诖?,必須做到水果產業和農村基礎設施的有機融合,切實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現有設施的維護改造,實現資源最大化利用[5]。

2水果產業背景下農村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的可行性策略

2.1重點研究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的規律,提高水果產品整體質量水平。水果產業背景下,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的創新轉變必須與水果產品的市場供需平衡、質量有機結合在一起。國家應重點關注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和果業市場經濟變化規律,加大對水果產品的市場調控,重點把控水果的整體質量,提高農村的經濟水平和農民的生活質量[6],同時,在上文闡述的現狀基礎上,對水果產品供需不協調和質量不過關問題科學分析。其次,產品滯銷、農業資源浪費等弊端嚴重打擊了農戶種植的積極性,而且市場需求得不到充分供應。鑒于此,必須提高水果產品的總體質量,結合國家的宏觀調控和市場經濟合理競爭,有效保障水平產品的暢銷,且將不合格的水果產品嚴格淘汰,同時,應該通過資源合理化配置方式促進不同區域農村經濟的發展,讓更多的農民受益,提高他們的經濟收入。2.2加強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宏觀干預。農戶生活質量和經濟收入提高是農村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的核心要素,國家宏觀干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而充分激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在水果產業背景下,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必須依托合理的人員結構,現階段,農村人口逐漸大量的向城市流入,從而使得農村勞動力缺失,尤其是高素質人才更不愿意投入到農村經濟建設中,導致水果種植業處于荒廢的尷尬境地,相關農業部分應結合本地區的自身優勢引入第三方經濟產業,設立專項的農業補貼政策,保證各項優惠政策能夠落到實處吸引更多人員回到農村當中,合理改善農村人員結構,為農業經濟的良性發展提供后勤保障。其次,農業經濟發展緩慢與傳統勞動密集型生產方式有著重要聯系,受小農意識的制約,應建立更多水果產品的規?;?、產業化和信息化的生產基地,使得產業發展和農戶種植無縫銜接,讓農戶能夠專一地生產,不再為產品滯銷而擔憂,減少果農的思想負擔,促進集中產業化的果業經濟發展[7]。最后,隨著互聯網技術不斷更新迭代,讓農戶接觸現代化農業產品,提高他們的現代化意識,保障水平產品的利用效率,其對于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和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創新轉變具有積極作用。2.3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模式。有效轉型,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隨著國內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升級轉型,農村作為農業主要經濟來源,其發揮著重要作用。現階段,受到工業和服務業快速發展的影響,若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模式有效轉型,將會對農業經濟的未來發展產生不良影響,當前,我國在這方面也開創了相關成功經驗。比如,在我國南方地區,相關部門將觀光旅游果業與脫貧攻堅戰略有效結合在一起,在依托本地區優勢資源基礎上,將原來落后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進行有效轉型,提高了農戶的經濟收入,同時促進了大量勞動力開始向農村聚集,在發展區域經濟的同時還提高了產業結構的良好轉變。其次,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也至關重要,其主要從兩方面入手,其一,國家應該重視農村基礎設施布局規劃工作,促進基礎設施配置要素的合理性,為農村經濟發展模式有效轉型奠定堅實的基礎;其二,在發展水果業經濟的同時,加大對續建、新建的項目的投入力度,確保項目盡早落地,提高農村農民的整體生活水平。

3結語

綜上所述,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我國農業結構轉型升級至關重要,只有解決了農村民生問題,縮短城鄉居民的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才能保證與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等戰略有機統一?;诖?,水果產業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升級,必須結合農村區域的突出特點和實際現狀,因地制宜地制定相關發展策略,建設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農業發展之路,從而提高農村水果產品整體質量和經濟水平。

參考文獻:

[1]丁艷.“互聯網+”共享經濟背景下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J].農業經濟,2020(9):58-59.

[2]趙力瑤.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模式改革創新探討[J].中國市場,2020(23):184,186.

[3]柯炳生.我國水果產業有哪些重要變化趨勢?[J].中國果業信息,2020,37(5):2.

[4]黨政軍.綠色發展視野下新農村經濟轉型發展模式研究[J].農業經濟,2020(5):34-36.

[5]張彩榮.鄉村振興視角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探討[J].財會學習,2020(8):225-226.

[6]程稼科.創新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助力農村經濟穩定發展[J].吉林農業,2019(24):43.

[7]梁銘豪.共享經濟下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5):252-253.

作者:吳懷靜 郭星秀 單位:華北水利水電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