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24 05:05:00

導語: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分析論文

一、從外部動因看高職教育區域經濟的依存共生關系

(一)經濟和高新技術的迅速發展是高職教育產生和發展的直接動因

社會系統包含著政治、經濟、法律、科技、教育、文化宗教等要素。在這個社會系統中,不同要素具有不同的作用與功能。其中,經濟是基礎,對于社會系統中的各要素、乃至整個社會系統的發展都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高職教育作為一種現代教育的形式.它的興起與發展從來都不是孤立的。經濟和高新技術的迅速發展是高職教育產生和發展的直接動因。

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情況下,教育是學術化的,因為農民和手工業者的生產、生活知識和技能可以通過師徒或父子關系獲得傳承。隨著工業生產的產生和發展,社會才提出批量培養工業勞動力的需求,而且由“工匠”統攬一切的狀況逐步有了改變,產生了工程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的分工,隨后又有了工程設計人員、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的分工,于是形成了工程型、技術型、技能型等不同的人才類型。由于培養不同的人才類型需要有不同的課程體系,所以產生了不同的教育類型。職業技術教育是專門培養技術型和技能型人才的教育類型,與傳統的學術教育有所區別。

20世紀60--70年代,由于產業結構的調整、新興工業向傳統工業的挑戰、生產方式的轉型以及新的管理制度的引進等原因,促使生產一線迫切需要補充大批既懂理論又具有實踐技能的技術應用性人才。中專畢業的學生無法適應這一要求,而普通高校培養的學術型、工程型人才也無法適應生產第一線實踐技能的要求。為此.各國產業界強烈呼吁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培養高層次的職業人才。這便是高職教育在世界發達國家迅速興起、蓬勃發展的外部動力。

據美國人口普查局最新調查顯示,“在生產第一線,提高工人平均教育水平10%,能提高勞動生產率5%-8%;根據歐洲一些國家統計,工人的技術水平每提高一級,勞動生產率就提高10%-20%,而勞動生產率每增長或減少1%,都會影響上百億產值或十多億元的工資成本?!雹偎?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上涌現了多種多樣的高等職業學校。

我國高職教育的興起和發展,與經濟發展尤其是區域經濟的發展關系密切。1979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實現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轉移。全國各地、各條戰線掀起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熱潮,尤其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改革開放的步伐加快,經濟建設呈現高速發展的態勢。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才短缺成了突出的矛盾。,而我國教育事業由于“十年”的破壞,人才斷層現象更是十分嚴重。因此,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在我國東南沿海及一些經濟較發達地區率先出現了一批由中心城市舉辦的新型地方性職業大學,這就是我國最早的高等職業學校。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指引下,我國的社會經濟和科技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高新技術進入了生產流程和工作現場,使生產第一線技術崗位的智能成分不斷提高,對技術和管理人員的文化知識和技術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高潮中應運而生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迅速擴展。1985年,原國家教委開始試辦初中后五年一貫制職業教育,至1996年有22所學校被批準實施五年制。20世紀末期,國家要求所有高等??茖W校和成人高等學校都與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一樣,培養“高級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從而把這些院校實施的教育統稱為“高職高專教育”。截止到2000年,全國此類教育的各項數量指標占整個高等教育的比例都超過50%。目前,全

國共有獨立設置的普通高等職業院校908所,占全國普通高校總數的58.5%,基本形成了每個市(地)至少設置一所高等職業院校的格局,成為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利益聯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機構。

可見,從最早的高職院校的興辦到如今高職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平分天下,高職教育發展的驅動力來自教育外部,而不是在教育內部。具體來說,發展高職教育的原動力來自于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尤其是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引發的人才需求;來自于行業對從業者職業技能的要求及變化;來自于行業、企業對高職教育直接的參與和支持?,F代經濟社會對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的需求,是高等職業教育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它為高等職業教育的存在和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二)區域經濟特征及其對高職教育的制約作用

區域之間因自然條件、經濟基礎、產業結構、技術結構以及區域在全國分工中條件的差異而形成各自的經濟特征。區域經濟特征主要表現在區域差異和區域優勢上。從全國看,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經濟區域的差異十分明顯。2002年三大區域發展差距之比又擴大到2.32∶1∶0.94,東部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當于中部的232%和西部的247%。這一經濟特征不僅是劃分經濟區域和規劃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而且也是決定和規劃經濟區域內職業教育發展規模、層次和類型的主要依據。

具體地講,區域經濟特征對高職教育的制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高職教育的規模和發展速度。發展狀況取決于區域經濟為其提供多少社會剩余產品,提供多少受教育的對象和提供多少時間用于智力活動。區域經濟總量水平使區域教育投入存在明顯的差異,1997年.中、西部的人均教育經費只有165.29元和147.97元,分別占東部地區人均教育經費276.20元的60%和54%。1997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校均學生數為509人,中部為503人,西部為381人。中西部地區高中階段職校在校生占高中階段在校生總數之比遠遠低于東部的60%.其中,青海為41.87%,甘肅為44.01%,寧夏僅為39.5%。

地域經濟發展的狀況影響就業率。調查表明,經濟發達地區對高職高專畢業生的需求是大的,前提是畢業生具備實際工作能力。反之,經濟發展速度較慢的地區,本身對人才吸納的能力有限,高職高專畢業生的就業更加困難。依據對2003年12月底高職高專院校畢業生就業率的統計,新疆為60.8%,四川為64.6%,安徽為61;64%,而北京則為84,5%,廣東為88.9%。

其次,區域產業結構決定了高職教育的專業結構。不同地區的產業特點對勞動力的類型結構有不同的要求,在農業占有很大比例的地區,勞動力的類型必然以農民為主;在石油生產占有很高比例的地區,勞動力的類型必然以石油工人為多。區域產業結構變動和發展趨勢及其對勞動力類型的需求結構對職業學校的專業設置有著直接的影響。勞動力需求結構反映了產業結構對勞動力的需要,而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類型不僅反映了區域內勞動力的構成狀況,也反映了區域內勞動力的供給結構狀況。

再次,區域技術結構決定了高職教育的層次結構。技術結構是指勞動生產中自動化的程度。區域技術結構的變動和發展及其對勞動力層次的需求直接影響職業學校培養人才的層次。我國各地、各產業間技術構成水平發展很不平衡.既有接近甚至趕上發達國家的產業和企業,也有技術水平十分落后的地區、產業和企業,因而.高職教育必然是多層次的。就我國的現實情況而言,高職教育發展的主體是??茖哟?。在中西部地區和東部落后地區還處于工業化早期,技術水平比較低,生產方式屬于原始手工或機械化程度很低的勞動密集型,對勞動者的技術要求不高,高職教育還要部分承擔中專層次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而在上海、廣東等經濟發達地區.技術水平較高,發展很快,特別是職業崗位在技術水平上的分化.使崗位技術幅度加大,崗位技術層次高移,導致崗位技術成份的提升和勞動內涵的豐富。為滿足本地區經濟發展對人才類型、層次上的需求,高職教育培養的技術型人才必須向本科甚至研究生層次延伸。今后,隨著我國科技、經濟的:發展,高層次的技術應用型人才需求逐步增加,高職教育的主體層次相應高延也將成為我國未來高職教育發展的趨勢。

總而言之,區域經濟發展的綜合實力是高職教育發展的物質保障。

二、從內在本質看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的依存共生關系

現代經濟社會對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的需求,是高等職業教育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它為高等職業教育的存在和發展提供了可能性。而要使這種可能性變為現

實性,就要把握高職教育的本質特性,在此基礎上創造一定的外部和內部條件。

(一)高職教育的本質特征:培養技術型人才

社會需要的人才類型.從本質上說,是由不同的社會需要所決定的。在科學原理(即客觀規律)成為社會直接利益的過程中,存在著兩個轉化:一個是科學原理演變為工程(或產品)設計、工作規劃、運行決策;另一個是將工程原理應用于實踐,從而轉化為工程、產品等物質形態。兩個轉化需要兩大類人才:一類是發現和研究客觀規律的人才,另一類是應用客觀規律為社會謀取直接利益的人才。前者稱學術型人才,后者稱應用型人才(包括工程型人才、技術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三小類)。

技術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指在生產第一線或工作現場從事為社會謀取直接利益工作的人才,由工程型人才設計出來的圖紙、計劃、方案,需要通過技術型人才或技能型人才的操作或運作,使之成為現實的生產力、可以直接應用的社會成果,如工業產品、工程產品等。只有經過他們的努力,才能使工程型人才的設計、規劃、決策變換成物質形態或者對社會產生具體作用。二者的區別在于所含的智力成分不同,后者主要依賴操作技能進行工作.技術工人屬于這類人才,在我國當前情況下,大多數技師也屬于技能型人才。但是在石化、鋼鐵、航空、半導體等大型企業或.現代化企業中,技師勞動組成中的智力成分已占相當大的比例,因而這些技師應歸為技術型人才。一些高技術設備的操作者,雖有操作內容,但不能簡單地歸人技能型人才.尚須分析其智力含量的多寡.來決定其是技術型人才還是技能型人才。

概而言之,技術型人才有如下特征:第一,在生產第一線或工作現場從事為社會謀取直接利益的工作,即能夠直接出成果,包括社會物質產品和服務產品(區別于學術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第二,具有形成技術應用能力所必需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和技能解決現場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相當的智力含量,不是簡單的技能操作(區別于技能型人才)。

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專門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培養的人才的差異性是高教形式最本質的特征。不同類型的人才要由不同類型的教育來造就。一般來說,學術型、科研型和工程型人才由普通高等教育來培養,而技術型、技能型人才則由職業教育來造就。其中的技術型人才一般由高等職業教育來培養。高職教育最本質的特征就在于其培養目標是技術型人才;其他的特性都是圍繞著這個特性而產生的,并為這個特性所制約。所以,高職教育要在為社會培養適應競爭要求的人才方面有所作為,要具有競爭力。

(二)高職教育影響區域經濟的發展

1.理論基礎,高職教育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理論依據是人力資本理論。人力資本理論認為,教育可以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進而促進經濟的增長。人力資本理論的創始人、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1961年在《教育和經濟增長》一文中,對美國1929-1957年教育投資增量的收益率作了測算,發現1957年美國教育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3%。另一位美國經濟學家丹尼森用不同于舒爾茨的計算方法得出了類似的結果,他的計算表明,美國1929-1957年教育對國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35.3%。從人力資本理論提出以來,許多經濟學家運用各種方法對教育的經濟作用進行了實證分析。迄今,國內外許多學者都認為,教育對于中長期經濟增長有促進作用。

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學家羅默、盧卡斯等人提出了“新增長理論”.將知識和技術看作是經濟增長的內生變量,并且認為通過教育和培訓獲得特殊知識和專業化的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它們不僅可以使自身獲得收益,而且能夠促進其他要素收益的增長,從而保證了長期的經濟增長。羅默的經濟增長模型說明,擁有大量人力資本的區域會取得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人力資本水平低下是欠發達地區區域經濟增長速度較慢的原因。

2.現實依據

教育在國家建設中起決定性作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出現的美國趕超英國、日本直逼美國及亞洲“四小龍”追趕西歐國家的現象,其深層次的原因,都是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加速發展,從而產生了高素質的勞動力??梢院敛豢鋸埖卣f,教育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第一推動力。

我國的高職教育為社會培養高技能.型人才,對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拿“長三角”經濟區域為例,2001年.科技進步對江蘇工業、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40.1%和52.6%,其中有7%左右來自職業教育培養的畢業生的貢獻。②當然,從國際比較分析來看,目前我國高職教育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還不夠明顯。但是隨著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要實現從外延式到內涵式的轉變,高職教育必將對經濟的增長起到更加明顯的作用。

3.主要表現

高職教育的內在本質決定了它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主要表現為:

第一、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高等職業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培養大批高級應用型人才,尤其是為地方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級應用型人才。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院長楊河清

教授曾在首屆職業培訓國際論壇上強調:這種人才是生產分工中的重要階層,在生產過程中起著紐帶和環節的作用。他們都是技術骨干,并且是生產現場的靈魂。

首先,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調整,高新技術帶來了新興行業,如電子、信息、新材料等,傳統農業也要走現代農業的路子;各行各業生產由勞動密集型逐漸向技術密集型的轉化,由對熟練勞動者和中初級人才的需求,轉化為對中高級人才的需求,這種高素質人力資源,需要通過高等職業教育來提供。

其次,各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決定了在人才需求上有著不同的要求,需要多層次、多樣化的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職業培訓,高等職業院校正是面向地方需要,多層次、多樣化培養高素質技術人才的教育機構。

再次,在推進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有大量的農村人口面臨著轉向為本地的第二、第三產業服務,這些人最缺乏的就是技術,他們沒有受過更多教育、掌握更多的技能,不能適應城鎮化建設的發展需要.要通過高等職業教育使他們轉化為高素質的實用人才。

第二、為繼續教育提供培訓場所。隨著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型和高附加值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興起,許多只有中初級技術水平的工人被迫下崗,而高新技術工種崗位又大量缺人。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將通過職業培訓來實現;同時,企業內高新技術和先進設備的引進,需要進一步提高企業在崗人員的素質,讓他們接受繼續教育,進行崗位培訓、知識更新、介紹國內外本行業的最新成果、預測發展趨勢、適應轉產咨詢等。以上這些都要求高職院校提供培訓場所。

第三、為技術革命提供創造基地。高職院校具有一批科學技術人才和較為先進的實驗設備,是一個能參與技術創新、技術交流、技術轉化和技術貿易的基地,一方面可以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發明創造、先進工藝、先進技術通過技術市場轉化為生產力,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還可以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科技需要來調整自己的科技方向和科研計劃,使之更符合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高職院校還可以利用人才優勢,接受企業的委托,或者主動地和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合作,對企業生產經營中遇到的難題進行研究、開發和解決,使學校和企業科技人才相互滲透,推動企業的發展,增強區域經濟發展的活力。高職院校還可以充分利用各種軟科學研究,如圖書情報及專家、教授、高級技術人才的知識和技術,走進信息市場,為政府特別是企事業單位的發展規劃、重大建設工程及技術攻關項目提供咨詢、參謀和決策意見,更好地推動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

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相互依存共生的關系表明:高職教育受教育與經濟兩大規律制約,必須協調好與區域經濟的關系,找到適合教育規律和適應區域經濟發展規律的發展平臺,既滿足經濟發展的要求又能充分發展自身。因此,高職教育要從市場經濟需求出發,做到學校教育結構與國家及區域經濟結構相統一,要體現出四個特點:其一是區域性。高職院校要依據自己所在地的特點進行運轉,辦出特色。其二是產業性。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高職教育作為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根據發展市場經濟的需要來管理教育,使教育具有產業性。其三是多樣性。市場經濟是多方面的,適應它的需要的高職教育也不應是單一的,而應該是多層次的。其四是靈活性。高職教育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數量、規格上不能是一成不變的,要隨區域經濟的發展變化而變化。只有這樣,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才能真正共生共榮。

注釋:

①惠州大學高教研究室.高等職業教育的國際比較研究[J].惠州大學學報,2000(3).

②江蘇省教育廳.走向現代化的江蘇職業教育.2002年全國職教成果參展資料.

摘要:高職教育作為一種現代教育的形式,它的興起與發展從來都不是孤立的。經濟和高新技術的迅速發展是高職教育產生和發展的直接動因,區域經濟特征對高職教育具有制約作用。同時,高職教育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這一本質特征決定了它對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