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西岸區域經濟競爭力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08 03:41:00

導語:海峽西岸區域經濟競爭力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海峽西岸區域經濟競爭力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海峽西岸;區域經濟;地方政府管理創新;經濟競爭力

論文摘要:地方政府管理創新是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海峽西岸經濟區作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能否實現區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和強勢競爭力,同樣離不開地方政府管理創新和敢試敢闖的精神。海西經濟競爭力的提升,地方政府管理創新要先行。

地方政府管理創新對增強區域競爭力的推動作用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從政治學角度看,中國是一個比較典型的行政主導型的國家,即行政首腦成為政治權力中心,行政權相對于立法權和司法權而言居于主導地位。這一制度安排與選擇便決定了我國區域經濟的競爭力必然折射地方政府管理創新的能力。

一、海峽西岸區域經濟競爭力的基本現狀與后發優勢

構建海峽西岸經濟區這一戰略提出以來,海峽西岸經濟區地方政府不斷加大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的力度。尋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新路徑,相繼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推動海西經濟發展的政策,區域經濟已經初步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性發展態勢。

(一)海峽西岸區域經濟競爭力的基本現狀

海峽西岸區域經濟競爭力基本現狀表現為:經濟持續穩步增長。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首先,加緊推進產業升級與產業結構優化。形成了電子、機械、石化三大優勢產業。在全國形成一定的競爭力。其次.培育了一大批飲譽海內外的馳名品牌,如金龍客車、東南汽車、七匹狼、富貴鳥、安踏等名牌產品;高新技術產業如以軟件生產為代表的知識密集型產業發展較快,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U370億元.增長19.8%,高于同期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排在全國第二位,超過上海、廣東、浙江等省市,僅次于江蘇。第三,從2007年的經濟發展狀況看。福建省經濟總量在全國的排名持續保持第11位,人均GDP保持第9位,接近3000美元大關,年均增長12.2%。根據2008年初《海峽都市報》的報道,福建省2007年財政收入1284億元,比上年增長26.8%,比1999年312億元翻兩番。第四。福、廈、漳、泉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明顯快于山區經濟發展,城鄉之間經濟發展也不平衡。

(二)海峽西岸區域經濟的后發優勢

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經濟競爭力目前雖然暫時落后于長三角和珠三角,但從長遠觀點來看,海峽西岸卻蘊涵著較大的經濟增長潛力和強大的后發優勢。

1.區位優勢競爭力。海峽西岸經濟區,擁有得天獨厚的經濟崛起的優越條件。從區位上看,它位于我國東南沿海的臺灣海峽西岸,鄰近港澳,居于中國東海與南海的交通要道,既有連接臺灣、港澳地區的樞紐功能.又具備連接我國經濟發達地區長三角、珠三角的輻射作用。區位經濟發展的縱深地帶既可輻射內陸。亦可延伸到臺灣,是我國距東南亞、西亞、東非和大洋洲最近的省份之一。

2.資源優勢競爭力。資源因素是是發展經濟、增強區域經濟競爭力必要的支撐條件。海峽西岸經濟區主體區域福建省是一個資源和物產相對豐富的省份,構成了經濟崛起的雄厚物質基礎。一是海洋資源優勢。位于海峽西岸的福建省是我國名副其實的海洋大省,擁有13.6萬平方公里的海域,陸地海岸線長3324公里,居全國第二.引進高新技術發展海洋經濟具有巨大的潛力和發展前景。二是森林資源優勢。福建省林地面積達764.94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2.96%,活立木總蓄量為4.967億立方米,位居全國第一,具備較好的發展木材加工業、竹產品、山珍產品養殖的基礎和條件。三是旅游資源競爭力。與我國其他省市相比,海峽西岸經濟區擁有十分豐富的旅游資源,目前已有廈門鼓浪嶼、武夷山、青云山等29個4A級$u2個5A級聞名中外的旅游景區,除上述旅游景區之外,還有許多前景廣闊的有待開發的景點。

3.招商引資優勢競爭力。位于海峽西岸主體區位的福建省是我國著名的僑鄉,現有旅居在世界各地的華僑達1000多萬人.遍布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僅如此,獨特的“五緣”優勢為海西發展對外貿易、旅游、吸引外資、對臺農業合作等經濟項目架起了便捷的橋梁,形成了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深厚基礎。

4.地方政府作用競爭力。近年來,海峽西岸經濟

區各地方政府不斷加強創新能力建設,逐步消除了一些制約地方經濟發展的制度因素.制定了一系列富有開拓性和前瞻性的政策舉措,在加快縣域經濟發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農村稅費改革、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尤其是《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綱要》實施以來,海西的投資與創業環境得到了進一步優化,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信息化建設正在形成日臻完善的體系,地方決策機關已經把自己的首要任務定位到制度創新層面上來。研究結果顯示(李建平,2009),福建省政府作用競爭力在全國排在第八的位置。顯示福建省政府作用競爭力較強。

二、地方政府管理創新:打造海西區域經濟競爭力的路徑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達地區發展的經驗表明.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地方政府自主創新能力。區域經濟競爭通常表現為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而地方政府之間競爭的核心問題,就是在市場引導下。不斷進行管理創新,包括制度創新、服務創新、決策創新等方面的內容。當今世界。無論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都不可能離開政府的導航。因為市場經濟本身具有法制經濟的屬性,它需要政府制定規則規范,以確保市場主體依法經營和公平競爭,這就必然要求地方政府不斷進行管理創新,把培育區域經濟競爭力和加快發展作為首要任務.努力為市場主體提供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環境。

(一)地方政府的制度創新

在決定區域經濟競爭力諸要素中,地方經濟競爭力來源于地方的資源、技術和制度,而決定性作用的是制度。一定的制度安排會產生相應的技術創新沖動和對資源流入的吸引力。從而決定當地的經濟增長,這已為諾斯等人的研究所證實。制度在地方政府管理創新中居于核心地位,并以不可替代的作用構成了區域經濟競爭力的靈魂。與福建省毗鄰的浙江省,在“改革開放政策并無特殊、地理區位條件亦非獨特、資源資金優勢更無多享”的條件下,緊緊抓住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這條主線.順應市場不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經濟迅速崛起,成為我國名副其實的經濟強省.被譽為中國發展區域經濟的典范。構建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戰略,已把浙江溫州納入海峽西岸經濟區,非常有利于不同地區地方政府制度創新經驗的相互學習和借鑒。從而推動整個海西地方政府的制度創新。根據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辯證關系的原理。地方政府制度創新根本目的,旨在使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保持良性的相適應狀態,因此。地方政府的制度創新,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進步的動力之源,而對于行政組織來說制度甚至比主要領導更重要。通常一個行政組織可以在缺乏最高行政官員的情況下相當正常地運轉幾個月甚至幾年。奧爾森(AlsonMancur)于1996年經過研究得出這樣的結論:決定國家貧富的主要因素不是包括技術、知識、土地、資金和市場交易型人力資源在內的資源稟賦,而是一個國家的制度和公共政策以及影響體制與政策質量的公共物品型人力資源。窮國之所以窮,是因為億萬元鈔票丟在地上沒人撿!“丟在地上的鈔票”之所以“撿不來”、“不讓撿”或“撿了也白撿”,關鍵是體制問題。推而論之,在新的機遇與挑戰面前,地方政府必須具備及時回應人民訴求和制度創新的能力.加快除舊布新,堅決清除和廢止那些不合時宜的有關審批、管制以及人為放大部門職權的行政規章。加快制定和出臺有利于區域經濟發展和增強區域經濟競爭力新規章,努力營造“親商、安商和富商”的環境,走出一條獨具海西特色的富民強區之路。公務員之家

(二)地方政府的服務創新

服務型政府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形勢下審時度勢。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定位的政府角色?!胺招驼菍ι鐣髁x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管理本質、政府職能作用和政府管理方式的一種實質性的概括.反映了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科學認識?!痹赋觯ㄔO服務型政府,根本目的是進一步提高政府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人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關鍵是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完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重點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從這個意義上來探尋構建服務型政府的路徑,關鍵是要解決如何創新行政管理體制問題,它要求地方政府始終不逾地堅持服務創新,強調公民的主體地位,并通過轉變職能、政府流程再造和適度干預機制為市場主體提供優質、高效和便捷的服務,與此同時,地方政府還應當不斷拓寬服務領域,注重服務實效性和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以及城鄉協調發展.要讓城鄉海西人共享經濟發展的豐碩成果。山東省青島市政府在近幾年加快服務創新的實踐中不斷進行公共服務創新,大力營造企業創產品名牌、機關創服務名牌和政企互動共贏的良好環境,成為引領我國構建服務型政府的樣板。如果說企業需要利用名牌的硬拳頭去叩擊市場的大門,那么政府部門同樣也需要通過創立優質的服務品牌來營造一種全新的、更加文明理性的行政管理模式。我們可以從經濟發達地區所取得的令世人矚目的成績中得到這樣一個啟示,地方政府為經濟發展提供的創新服務越好,區域經濟發展就越快,經濟競爭力就越強。說到底,地方政府創新服務這個“軟生產力”.最終必將轉化成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現實生產力。

(三)地方政府的決策創新

無論地方政府進行制度創新、服務創新還是管理創新。歸根結底表現為決策創新,也就是說,地方政府的決策創新是其它一切創新的邏輯起點,正如西蒙所言。管理就是決策。沒有決策的創新,管理創新必然陷入盲目無序的狀態。我國廣東、浙江等省之所以率先步入經濟強省,是因為他們勇于突破僵化的決策思維定勢。因地因時制宜制定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并非簡單地唯上唯書或照搬照抄,率先發展民營企業、發展外向型經濟和引進外資.尤其值得關注和借鑒的是上海浦東,上海浦東發展的奇跡就是敢“先行先試”,敢為天下先。在這塊熱土上,將國人頗有爭議的“土地批租”試驗成功.房地產市場發育起來了;以股份制的方式,從一塊空地開始,將“東方明珠”捧了出來,成為浦東的標志;把張江技術園區構建起來,志在成為中國的硅谷;開門引進了140余家跨國公司和外國銀行。浦東日益強大的GDP令人驚異。國外學者漢斯.翰德瑞斯克對中國部分省進行考察后指出,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的省(如上海、江蘇、浙江)能夠增強他們的地位,因為它們已經在經濟和政治上適應了中央不再劃定具體的經濟活動的新環境??梢哉f,沒有地方政府的決策創新,就沒有長三角、珠三角今天的經濟繁榮。

綜上所述。海峽西岸經濟區地處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具有明顯的區位和比較優勢。作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地方政府,在新的機遇與挑戰面前,必須要在轉變職能上求突破,在發展和決策理念上求創新。在體制機制改革上求實效.在經濟發展模式上求特色,在為市場主體服務上求優質。直面又好又快的科學發展目標,在發展中求創新,在創新中謀發展,始終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加快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當前,地方政府要繼續加大管理創新力度,腳踏實地,開拓進取,加快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不斷提高管理創新能力,在涉及海西發展的重大決策問題上要善于問計于民,問政于民,集中民智為海西發展獻計獻策,努力把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成為兩岸人民共謀福祉和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示范經濟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