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議勞動力流動對差距和產業轉移的影響

時間:2022-04-07 03:11:00

導語:芻議勞動力流動對差距和產業轉移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芻議勞動力流動對差距和產業轉移的影響

[摘要]探討了區際勞動力流動對區域差距的影響,并對中國現階段區際勞動力流動進行了實證分析。

[關鍵詞]區際勞動力流動區域差距產業轉移

改革開放以來,國際產業轉移對中國各區域的要素流動影響巨大。以東部地區為例,20年來,勞動力和資本大量輸入、技術與創新廣泛傳播,帶動了經濟高速增長。在這里面區際勞動力的流動有何規律可循?如何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本文首先從一般的角度分析區際勞動力流動對區際行為關系的潛在影響,在此基礎上對中國現階段區際勞動力流動進行實證分析。

一、區際勞動力流動的一般理論

新古典區域經濟學家認為,區際貿易與要素流動具有相同的效應,即商品與要素價格均等化,因而區際貿易與區際要素流動之間存在替代關系。例如西伯特曾指出,作為均衡機制,要素流動性越高,則商品貿易范圍越??;要素流動性越低,則對貿易的依賴越大。迄今為止,對區際要素流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領域:一是區際要素流動是如何實現區域要素收益均等化的;二是區際要素流動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

國外學者對區際勞動力流動對區際差距影響問題的研究上爭論較多??姞栠_爾和赫爾西曼就非常懷疑勞動力的流動必然會導致趨同。barro對跨國數據的經驗研究結果顯示,勞動力流動并不對經濟增長產生收斂性的結果。盡管后來barro通過技術手段在他的模型中排除了勞動力流動的內生性,但他仍然沒有發現勞動力流動對地區收斂的有效作用。但是,williamson(1965)發現區域經濟差距形成的原因之一就是區域間勞動力的選擇性流動[6]。taylor和williamson(1994)發現大規模的移民對這些國家的人均gdp的貢獻達到50%,這說明了勞動力流動對地區收斂有決定性的作用。是什么因素在促進勞動力從一區流至另一區???怂乖岢鲆患僬f:“凈經濟利益的差異,尤其是工資差異,是遷移的主要原因”。實際上,區際遷移的原因遠非如此簡單。首先,區際勞動力流動是由區域勞動力供求水平狀況引起的并將影響區域勞動市場供求。其次,區際勞動力流動會造成多種外部性。由以上兩個方面的分析可知,區際勞動力流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會有不同的表現,會對區際關系帶來不同的影響。

二、中國現階段勞動力流動特點

一般而言,勞動力的全國流動有利于技術和信息向落后地區的擴散。尤其是在縮小地區差距方面。國內在勞動力流動對地區收斂影響的研究上結論基本一致:認為勞動力流動確實對地區收斂產生影響作用。如姚枝仲等(2003)認為勞動力流動對于消除地區之間要素稟賦差異的作用明顯,因而可以有效地消除地區間的經濟差距從而實現“條件收斂”。王德文等人(2003)認為人口遷移在1990年前后使十幾個省區的gdp值平均增加了1.5%,并使這些省市的基尼系數分別降低1.6%~7.5%,他們還驗證了省際間人口遷移對地區差距的形成確實起到延緩作用。劉強(2001)的研究結果也顯示,大規模的勞動力區際遷移是中國地區間經濟增長收斂的重要誘發因素。按照樊剛(1995)的研究結果,勞動力流動是通過“分母”來影響地區經濟的,并因此對地區收斂產生影響。王小魯等人(2004)也認為:在市場條件下,勞動力在地區間的流動將有助于縮小地區間的勞動報酬差距和人均gdp差距。

據估計,1980年全國發生遷移人口數量達到450萬,1984-1985年間遷移人口695.8萬人,1985-1990年期間年度遷移人口達673.8萬人[13]。1978-1999年期間僅農業勞動力轉移就達1.18億,年均562萬人,其間轉移勞動力的總量由0.22億人增加到1.4億人,年均增長9.3%。1984年以后,全國勞動力轉移數量大幅度增加,僅1984-1988年間,累計轉移勞動力5566萬人,平均每年轉移1113萬人。

以1999年農村勞動力跨省流動就業狀況為例,根據抽樣調查數據,1999年中國農村跨省流動就業勞動力占農村勞動力的比例為4.511%,比1998年的3.997%上升了0.65個百分點。結合《中國統計摘要2000》中1999年中國鄉村勞動力為46897萬,推斷1999年的跨省流動的農村勞動力就業人數為2115萬,比1998年增加了259萬。而1999年中國農村轉移勞動力增加量560萬,新增的農村轉移勞動力有46%是通過跨省流動的方式實現就業的。從農村勞動力跨區域流動狀況看,按照區域劃分,1999年跨省流動就業的農村勞動力中,進入東部地區就業的占81.5%;進入中部地區就業的占9.2%;進入西部地區就業的占9.3%。1999年跨省流動的農村轉移勞動力中,來自東部地區的占10.3%;來自中部地區的占54.9%;來自西部地區的占34.8%。1999年的跨省流動就業的農村勞動力仍大多數來自中西部地區,占全部跨省流動的農村勞動力的90%,比1999年增加2個百分點。而跨省流動農村勞動力的主要就業地區是東部地區,占全部跨省流動就業的81.5%。而僅廣東一省就吸納了跨省流動農村勞動力的近一半。農村勞動力跨省流動仍是以中西部的農村勞動力進入東部地區就業為主要特征。

三、中國現階段勞動力流動的影響

就國際而言,勞動力流動因國籍、語言、文化的影響而受到很大限制,流動彈性很小,從而導致發達國家較高的工資和發展中國家在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優勢,我國東部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改革開放以來的迅速發展,就是基于這個原因。低成本勞動力的無限供給,使東部在很長時間維持了對日本和韓國甚至泰國等東盟國家的勞動力成本比較優勢。就一國內部而言,勞動力具有很高的流動性。因此,中西部地區與東部相比并不具備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明顯優勢。而陳建軍的研究表明,浙江省當前仍屬于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由于還有相當數量的勞動力(占全體勞動力的35%以上)滯留在傳統農業部門,他預計,浙江省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產業。結構還將持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

隨著東部地區產業的進一步集聚,在勞動力有限流動的情形下,東部地區的人口和工資就可能會進一步上升,造成生產成本上升,但由于勞動力流動的自由,加之中西部地區市場規模和市場制度環境還不具備承接東部地區產業區域轉移的條件,產業轉移并沒有大規模的發生。隨著人口和產業向東部地區的集聚,區域間的差距越拉越大,地區間收入差距的增大,會刺激更多的勞動力向東部地區轉移,使得工資上升速度趨緩,產業繼續向東部地區集聚。但一個區域內的土地是有限的,當產業高度集聚,地價的上升會提高區位成本從而使企業運營成本上升。因此,在比較成本利益的驅動下,用地面積大的工業有向外轉移的動力。產業和人口的高度集聚,會使東部地區的土地極度緊張,也提高了城市生活成本;同時,東部地區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降低了對勞動力的需求,使得工資增幅緩慢,勞動力轉移的成本遞增。因此,在東部地區工業用地極度緊張,或者當該區域的市場開發得差不多,企業需要向外擴張以搶占更多市場時,就會有一定規模的產業往中西部地區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