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經濟建設成就的成因綜述
時間:2022-04-22 10:38:00
導語:新疆經濟建設成就的成因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為實現新疆的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進一步增強各族人民建設美好家園的信心和決心,有必要回首新疆經濟建設的偉大成就,并探究偉大成就的取得原因,以此展望新疆新一輪的經濟發展和進步。
一、新疆經濟建設的偉大成就
中央新疆經濟工作會議的召開,不僅明確了新疆的發展方向,還帶給天山南北的建設創造了很多機會。在新的歷史機遇面前,回顧歷史,新疆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除受全球金融危機和“7.5”事件雙重影響的2009年之外,30年間新疆的經濟建設和全國一樣取得了偉大成就。
(一)經濟實力顯著增強
回首改革30年,新疆的國民生產總值、財政預算、人均收入均有了顯著增加。1978年,新疆實現生產總值39.07億元,2008年達4203億元,是1978年的107.57倍。2008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為361.06億元,是1978年的50.57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的319元增加到2008年的11432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1978年的119.17元增加到2007年的3503元,分別增長了35倍和28倍。
(二)農業發展穩中有升
新疆擁有得天獨厚的土地光熱資源,糧食、棉花、畜牧、林果富有特色,產量穩中有升,1978-2008年,糧食由370.01萬噸增加到1022.85萬噸,棉花由5.5萬噸增加到301.55萬噸,林果由71萬畝增加到1300萬畝,畜牧業發展已占農業總產值的27%。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1978-2007年,水利建設投資總額達到415.8億元,是改革開放前29年的76倍,2008年完成了投資100多億元的塔里木河綜合治理項目,不僅極大地改善了新疆農業灌溉,還改善了工業用水、居民用水的條件。
(三)工業經濟勢頭強勁
西部大開發以來,新疆工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期,石油、煤炭、鋼鐵、化工、電力、建材、紡織等現代工業體系已初步形成,天山北坡經濟帶、烏昌一體化、庫爾勒-庫車石化工業帶等建設良好,2008年工業增加值達到1790.7億元,是1978年的16.6倍,工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達52.3%,一批水利、鐵路、公路、民航等重大項目的建成,17個一類口岸,12個二類口岸,與167個國家和地區的經貿關系為全疆工業發展提供了有利保障。
二、取得偉大成就的主要原因
新疆改革開放以來短短的30年中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和進展,靠的是什么?除了依靠全區各族人民的辛勤勞動之外,最主要的是靠優越的社會制度。歷史一再告訴世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先進的生產力要求有先進的生產關系,而先進的生產關系又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建立,為新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一)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是取得偉大成就的基礎
改革開放以前,我們沒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這個問題,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以后的二十多年里,沒有一心一意致力于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致于許多人堅持“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這樣的荒謬論調,把社會主義和貧窮劃等號。直到后來鄧小平用社會主義本質來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問題,他概括說“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從根本上反對和糾正了對社會主義本質的種種曲解、誤解和不正確的觀點,為我們黨制定正確的路線和政策提供了科學理論的指南。
鄧小平說:“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根本表現,就是能夠允許社會生產力以舊社會所沒有的速度迅速發展,使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能夠逐步得到滿足”。30多年來,全疆生產力取得前所未有的進步,經濟及社會各項事業迅猛發展,全區固定資產投資從1978年的13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2314億元。教育投資從1978年的1.44億元,增長到2008的187.7億元。特別是2001年至2007年,自治區加大了貧困鄉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建設發展力度,累計投入資金79.8億元,累計解決了208.5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幫助140多萬貧困人口越過了低收入貧困線,累計解決了2264個扶貧重點村的人畜飲水困難問題,為886個扶貧重點村通了電,為864個扶貧重點村通了公路,為931個扶貧重點村通了廣播,為1194個扶貧重點村通了電話,為1884個扶貧重點村新建了科技文化室,為1652個扶貧重點村新建了衛生室。從1978-2008年,新疆的貧困人口由532萬人減少到253萬人,貧困人口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截至2008年底,已累計投入城鄉抗震安居工程建設資金412億元人民幣,新建和改造抗震安居房189.5萬戶,其中南疆三地州農村共有74.23萬戶貧困農牧民入住抗震安居房。30多年來巨大變化不僅僅是數字的改變,也是各族人民實實在在的生活變化,社會制度以短短三十多年的歷程就改變了千百年都是黃沙漫漫、荒無人煙的新疆舊面貌,正是因為有了社會主義制度作為基礎,才有今日新疆的巨大變化。
(二)黨的領導是取得偉大成就的核心力量
改革開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讓各族群眾分享改革發展成果。這是黨的性質和根本宗旨的體現,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中國共產黨是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是中國各項事業的領導核心。鄧小平講:“從根本上說,沒有黨的領導,就沒有現代中國的一切?!比∠蛘呦魅觞h的領導,必然“導致無政府主義,導致社會主義事業的瓦解和消滅”。改革開放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沒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核心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始終保持現代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才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穩定的社會環境,才能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搞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30年來,新疆各族人民在自治區黨委的領導下,城鎮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農牧民收入持續增長,免費義務教育、抗震安居、改水防病、通電修路、合作醫療、廣播電視村村通、環境保護、扶貧開發等各項利民措施扎實推進,各族人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切實享受到改革開放帶來的實惠,從而增強了對改革開放的信心、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對黨和政府的信任。歷史事實告訴我們,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發展中國。新疆的各族人民要達到共同富裕,經濟實現繁榮昌盛,必須有一個真正為民服務、為民著想、代表人民利益的堅強的領導核心,而大量事實證明這一領導核心就是中國共產黨。哪些長期以來妄圖破壞社會主義、顛覆黨領導的各種分裂勢力,企圖“西化”“分化”中國,表面上打著各種旗號,煽動群眾,實際上才是禍害人民的幕后黑手,實際上是不希望人民過上好日子而大肆破壞安定團結的社會局面,這與黨的各項民生、民心工程形成了極大的反差。天山南北的巨大變化用事實證明了黨對于新疆各族人民的關心和支持,證明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新疆。
(三)各族人民大團結是取得偉大成就的重要保障
穩定是改革發展的前提。民族團結、社會安定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和最高利益所在,是新疆改革開放的根本前提和保證。
三十多年來,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始終高度重視民族工作,認真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堅持把中央關于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針與新疆民族工作的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正確把握維護國家統一與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保證國家整體利益與兼顧民族區域自治利益的關系,緊密結合新疆實際,認真貫徹執行《民族區域自治法》,不斷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充分發揮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用足、用活、用好國家賦予民族地區的各項優惠政策和自主權,各族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少數民族教育、文化等各項事業得到了發展、繁榮,少數民族干部隊伍不斷加強,民族團結教育活動日益深入人心,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不斷向前發展,也有力地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
(四)切合新疆的發展戰略是取得偉大成就的關鍵因素
改革之前,新疆的面貌基本可以形容為“一窮二白”,改革開放特別是西部大開發以來,黨的各項優惠政策吹遍新疆大地,新疆的經濟發展開始以市場為導向,先后實施了優勢資源轉換戰略、科教興新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
優勢資源轉換戰略是新疆經濟發展的主體戰略,也是新疆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重大抉擇。新疆豐富的光、熱、水、土資源為新疆的特色農業創造了良好的發展條件,新疆的糧食、棉花、優質瓜果等特色農業的發展也為新疆的特色工業、特色旅游業的開發奠定了基礎,這一戰略的實施為新疆的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農牧民收入提高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科教興新戰略是實現區域發展目標的根本途徑?;谛陆c東部沿海的經濟差距主要是質量上的差距,新疆大力發展優勢科技、通過引進實現技術的跨越,加大高新技術開發力度,快速實現了科技經濟一體化,使新疆的經濟建設推動了科技進步,科技發展促進經濟發展。
- 上一篇:鄉鎮政府實習體會感言
- 下一篇:編輯工作實訓心得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