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工業產業發展的策略詮釋

時間:2022-07-01 04:41:00

導語:中山市工業產業發展的策略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山市工業產業發展的策略詮釋

中山市作為沿海開放城市之一,工業發展日新月異,尤其工業園區在各個城鎮的發展過程中,對吸納外資、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接納就業人口等方面起到極其重要作用。20多年的發展,從改革開放之初發展“支援農業”型工業,到“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體,大力發展以外向型經濟為主的商品經濟”,再到實施“工業立市、工業強市”戰略和促進內、外源型經濟協調發展;從市、鎮(區)、村、戶多個輪子一齊轉,到工業進園進區、集約化發展,中山市的工業發展走過了風風雨雨的艱苦歷程,基本形成東部高新技術、北部傳統特色工業、中部電子信息技術和南部出口加工工業的格局?!耙绘傄黄贰钡膮^域特色經濟成為中山市經濟的重要特征,如古鎮的燈飾、小欖的五金音響、沙溪的休閑服裝等,圍繞這些特色產業進行分工協作,產業鏈不斷延伸,初顯產業集聚的發展方式。

回顧過去,展望未來,中山處于城市化發展的高速上升期,經濟增長開始逐漸由粗放型向集約化發展方向轉變。結合黨中央提出的構建和諧社會發展構想,以及省政府對中山建設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示范市的期望,中山市政府確定了“構建和諧中山”、建設“兩個適宜”城市的發展目標,提出對城市空間資源進行整合?;诎l展背景的變化,規劃管理和規劃研究同樣出現重要轉變,即從單純的經驗總結型研究向問題探索型研究的轉變。特別是對于中山自身經濟社會發展過程所出現的種種問題的關注和研究不斷出現,在很大程度上將人們的目光和研究視角引向了中山工業產業發展進程中被各種“光環”所隱蔽住的種種潛在和現實的問題。本文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對中山工業的空間布局和發展路徑所作的探討。

1工業產業發展面臨的可能與困境

1.1珠三角產業空間發展格局對中山產業的影響

20世紀90年代珠三角經濟區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即:廣佛產業經濟圈(廣州、佛山)、港深產業經濟圈(香港、深圳)、澳珠產業經濟圈(澳門、珠海)。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時間,在三大產業經濟圈的共同作用下,珠江三角洲東、西兩岸產業帶日益發展并成熟起來。而中山產業經濟區恰恰處于珠江西岸產業帶的中間位置,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條件,未來的港珠澳大橋以及廣珠輕軌的建設,廣州、深圳、香港和澳門等產業強勢區域的輻射帶動將得以增強。中山城市的區位優勢和因后發優勢而帶來的外界產業拉動,勢必成為日后影響中山產業空間合理布局不可忽略的因素。

1.2廣州南沙地區開發建設帶來新機遇

南沙大開發的實施,大大縮短了中山與廣州的距離,使得中山東部地區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熱點。廣州市南沙地區依托港口條件大力發展造船、鋼鐵、石化等臨港工業和現代物流業,在促進基礎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協調發展的同時,形成新世紀珠三角地區新的經濟增長極。南沙地區現代物流業、臨港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綜合服務業四大產業和石化基地、鋼鐵基地和造船基地三大基地的建設,必將給與南沙聯系便利的中山市火炬區等東部地區帶來相關配套產業發展的新機遇。

1.3中山工業產業發展面臨的困境

1.3.1“邊緣化”危機

中山市隨著發展的逐漸深入,開始進入階段轉型過程。盡管中山的發展之路在改革開放的第一階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曾經是廣東省的“四小龍”之一,但是階段的轉變和其他城市發展速度的加快,工業產業以及經濟社會的發展模式未能有效轉型以適應發展階段的轉變,中山可能正走向一條邊緣化的通道上,這種邊緣化不僅使中山現有的發展道路喪失了原有的優勢和地位,也極有可能喪失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持續提升的空間。

13.1.1發展模式的“邊緣化”

毫無疑問,盡管存在著某些內在的持續創新動力,但就總體而言,中山的工業化仍然停留在傳統的工業化路徑上。一方面,中心城市集聚力不強,依賴小城鎮的功能無法支撐傳統的產業升級。另一方面,有些城鎮外來資本的進入由于民間資本的豐裕而顯得缺乏,其結果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外資缺少,而是外資所附著的創新(技術的和管理的)沖擊缺乏,參差不齊的發展模式難以向開放型經濟跨越。目前珠三角很多城市在90年代中后期開始迅速地推進了與外向型經濟的接軌,隨之而來的產業升級速度是中山所無法比擬的。

1.3.1.2區域的“邊緣化”

“十一五”時期,區域整合和一體化以及城市群的建設成為一個重要趨勢和特征。以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灣為代表的區域一體化,以及成渝地區、中原城市群、海峽西岸經濟區等的規劃建設,使得我國區域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跨行政區域的整合與一體化發展階段。出于生態和均衡發展的考慮,中央也開始將生產力布局集中于幾個主要區域,以此將指導未來的投資和經濟發展走向。然而,珠三角兩翼的發展卻并不平衡。以珠江為界,我們將佛山、中山、江門、珠海并稱為西岸、將深圳、東莞、惠州(惠州市只有惠城區、惠陽市、博羅縣歸入了珠三角經濟區)并稱為東岸的話,在八十年代兩地經濟規模還不相上下,但20世紀90年代末期以來,東岸的IT制造產業迅猛發展,使得兩岸出現了“東強西弱”的嚴重失衡,以2002年論,東岸三市的GDP加起來近3500億元,而西岸四市加起來只有2500億元左右,可是西岸四市的面積加起來可能是東岸的一倍左右。珠江西岸城市,正面臨著被珠三角經濟圈邊緣化的危險。就中山來說,雖然其毗鄰香港、澳門,但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中山在西岸地區同樣存在邊緣化的危機(見表1)。盡管經濟社會的實質性一體化仍然在持續,但是官方的合作機制上,中山要盡可能爭取積極的做法才能融入其中。

1.3.1.3體制創新的“邊緣化”

盡管在體制改革上,珠三角地區的發展具有十分典型的意義,但是隨著全國一般意義上的產權體制改革到位,圍繞現代市場經濟的體制創新上,中山越來越不具有體制優勢,資本市場在以民營企業為主的中山發育遲緩,上市公司數量更是遠遠低于同等經濟規模的省內其他城市。企業現代經營元素不足,傳統的企業積累和運作模式仍然主導著大部分中山企業,甚至是相當一部分的領先企業?;鶎诱巧D換不到位,公共權力與私人財產的曖昧關系使得地方企業運營隱性成本居高不下。這些無疑大大延緩了傳統市場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的轉型,使得中山在這一層面上的制度創新基本喪失優勢。

1.3.2土地資源危機

珠江三角洲地區由過去土地肥沃、水網密布的魚米之鄉,發展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城鎮最密集、城鎮化程度最高的地區,相應帶來的是城市建設用地爆炸性擴張。就中山市來說,從1990年至1999年,中山市的耕地面積減少了50.61%,其中在1994年至1999年的5年間,中山市年均減少耕地62.71km2,而同期中山市城鎮與工礦建設以及交通建設用地卻年均增加41.33km2,約占全市耕地減少總額的2/3。土地大量消耗的同時,單位土地的產出較低,反映出粗放發展的特征。

1.3.3產業特色危機

根據統計資料與訪談資料的整理,中山市市級37個工業園之中,除少數園區外,多數園區產業特色不鮮明,只有健康科技產業基地、包裝印刷產業基地、電子信息科技園、三角高平化工區、黃圃食品工業園等五個園區具有較為鮮明的產業特色,其余工業園基本上屬于綜合性園區,產業雷同現象普遍。許多園區產業類型呈現出“小而全”的產業雷同現象,有14個園區發展電子信息產業,有16個園區的主要產業類型是金屬制品業,有7個園區的主要產業類型中包括了紡織服裝業,園區之間的產業同構現象明顯。

2工業產業拓展與升級的路徑

2.1多元化發展之路

2.1.1改變中山工業發展“重輕輕重”的特征

多元化是中山工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在加工制造業發展到一定時期后,面臨著兩條可選擇的道路:一是擴展行業結構,逐步發展重工業,如日本、韓國;一是跳過重工業發展階段,直接發展電子產業及服務業,如臺灣、香港、新加坡等。

中山工業正面臨著這樣的選擇,本文認為中山仍應有選擇的逐步發展重工業。理由在于一方面中山發展所在中國背景正處于發展重工業的階段,有若干機遇可以把握;另一方面對于中山而言,直接轉型為發展電子行業及服務業受到的外部競爭較大;另外中山有選擇地發展重工業,更能鞏固其多模式發展的工業發展特征,各種模式并存對于中山工業的持續發展不受產業發展周期影響有重要的幫助。發展裝備制造業,將成為中山下一階段工業發展及工業多元化進程的一個重要保證,并為中山工業發展打造新的亮點。

2.1.2有選擇的逐步發展重工業——重點發展裝備制造業

從20世紀末開始,中國重工業呈現加速發展態勢,重工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由1998年的60.22%提高到2004年的67.58%,中國已進入重工業化發展階段。

2003年10月9日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了《關于加快發展裝備制造業的意見》,強調加快發展裝備制造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建設經濟強省?;诖丝紤],中山工業發展也應適度有選擇地逐步發展重工業。2005年1月11日中山市人民政府了《關于加快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意見》的文件,大力推進裝備制造業發展。發展裝備制造業是中山逐步發展重工業的一種較好形式,也是工業多元化發展的重要道路。

2.1.3繼續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中山市擁有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區——中山火炬高技術開發區,包括精細化工、包裝印刷、健康醫藥3個國家級研究基地,已形成以電子信息為引導,先進技術制造業、新材料工業較發達的高新技術產業體系,經省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為49家。中山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擁有的優勢包括:四塊金子招牌:國家級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級健康科技產業基地、國家包裝印刷產業基地、國家高技術產品出口基地;三個國家級工程研究開發中心:新型儲能材料工程開發中心、國家包裝印刷研究中心、化工部氣霧劑工程開發中心;地緣優勢:位于穗、港(深)、澳(珠)大三角中心,接受中心城市科技、人才、信息的輻射,在政策、環境和產業的配套中受惠;外向型高技術產業有了相當的規模,以宏基電腦為核心的信息產業正在迅速聚集;中山較高的生活質量對吸引高素質人才具有優勢;中山潔凈環境對聚集生物、醫藥、半導體、軟件產業具有較強的吸引力。

中山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應該積極應用高新技術、先進適用技術和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促進產品升級換代。打造以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區為載體,以高新技術產業為特色,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材料等產業為支柱,以技術密集和科技人才密集為支撐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創業孵化體系和現代制造業體系。

2.2聚焦發展之路

2.2.1促進產業集聚,提升發展水平

堅定不移地推進“工業強市”戰略,促進產業配套對接,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提升在區域分工體系中的地位,促進從加工基地向制造服務基地轉變。通過產業聚集、優化和提升,促進產業結構不斷向合理化、高級化、重型化發展,加快建設產業強市。

2.2.2以產業基地與園區為集聚點,積極向東部組團集聚,建設新城

逐步形成以四大組團為增長極,18個國家級專業產業基地和各類園區為增長點,東部組團為新城綜合服務及高新技術產業的產業特色。進一步增強各類工業園區集聚資本、吸納人才、吸收資金的能力,以園區為依托,實現“園鎮互動”,集約發展。引導園區合理安排開發時序,鼓勵園區錯位發展,加大整合、提升力度,做到“統一規劃、滾動發展、集約建設”。嚴把企業入園關,提高工業用地投資密度、產出效益和環保效益的準入門檻。

3工業產業發展的空間策略

3.1區域聚集策略

充分發揮市場與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強調市場機制和政府對產業發展空間資源的有效配置作用,立足中山本地產業基地和特色優勢產業建設,以產業集聚發展角度對中山市工業產業進行空間布局,意在強調發揮區域各種資源要素的整合能力和協同效應,追求適合于區域具體特征的產業發展之路,突出產業協作與完善產業鏈產業空間布局的重要意義。積極培育產業的集群與集聚,促使中山走“外引內斂和內聚外溢”的產業集聚發展之路,在空間上可以將中山市工業產業分為10大產業區。

3.2工業產業布局與城鎮布局協同發展策略

中山市社會經濟的穩步發展、城市化進程的迅速推進、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使得各鎮建成區開始聯成一片,已具備城鎮群的雛形。尤其是105國道沿線的東鳳鎮、東升鎮、小欖鎮,沿岐江公路的古鎮鎮、橫欄鎮,沿南三公路的南頭鎮、黃圃鎮、三角鎮,這些鎮的建成區高度粘連,城鎮空間一體化的趨勢非常明顯。因此,對這種密集的城鎮而言,尋找協調發展道路成為必然趨勢。城鎮間存在較大的資源互補優勢。每個鎮都擁有各自獨特的優勢資源,產業發展相對成熟的城鎮產業鏈相對完整,并出現了產業外溢現象,帶動了周邊欠發達城鎮的發展,鎮區之間存在較大的資源、職能互補優勢。

3.3交通設施配套策略

工業產業空間布局離不開以交通作為依托,在對外交通網絡布局上,以高速公路網絡作為中山與珠三角區域中心城市、服務中心和重要區域性交通設施聯系的快速通道,在快速道路網絡的建設上與周圍城鎮產業的協調,在充分考慮區域交通設施共享和城鎮產業空間發展的基礎上,分層次建立對外交通聯系的公路網絡。利用京珠高速、廣珠西線高速、沿海高速以及江中高速(連接深圳機荷高速)作為中山市對外聯系的主要通道,主要承擔中山市與其內陸和沿海腹地聯系,與珠三角區域內的服務中心(廣州、南沙、深圳、珠海)聯系,以及與港珠澳跨海大橋加強與香港及東南亞之間的聯系。同時,中山各主要產業組團與周圍城鎮產業組團(江門中心城區、銀洲湖開發區、順德的容貴、大良,廣州南沙、珠海唐家灣、主城區)之間形成快速的交通網絡。

在城市自身的內部交通建設上,內部道路交通網絡應該加強各鎮區、產業園區之間的交通聯系,支持為產業發展所需服務的適度集中和功能發揮,加強中心組團和各組團之間的交通聯系,充分發揮中心城區第三產業的優勢,為其它組團的產業發展提供服務。加強東西向的交通聯系,加強與番禺、南沙開發區、珠海大學城的對接,規劃五條橫向公路干線,加強中山市各組團與中心組團之間的快速聯系,使各組團產業之間能夠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可以有便捷、快速的交通聯系,滿足產業之間的分工合作,同時促進中山市產業向更高級的方向轉型,有助于產業集聚。六縱五橫的干線公路網布局,使得中山市四大組團之間至少能夠有兩條以上干道相連接,組團間聯系在30分鐘以內,同時結合高速公路布局,能夠滿足各組團內部產業區15分鐘上高速公路的交通需求。因此,隨著干線公路網的實施,中山市各產業組團、產業園區之間的交通聯系大大加強,有利于中山市產業的集聚和發展。

在港口的建設上,中山市港口與香港港和深圳港的聯系最為密切,是它們的地方性喂給港。中山市的外貿貨物主要是通過水路運輸,根據貨物流向統計,全市外貿貨物有98%通過港口進出。全市集裝箱吞吐量與1995年相比年均增長率為44.9%。在全市三個港口中,中山港貨物吞吐量所占比重高達55%,成為中山市水運貨物的主要集散地。港口的建設需要完善現有港口,加強疏港公路建設,拓展內河航道。原有港口的發展重點發展要加強疏港公路建設,完善貨物進出的通道。中山市域目前有四個港口,只有中山港和小欖港臨近有較高等級公路支持,但仍然與周邊鎮區聯系不暢。疏港公路不發達對中山市港口的發展有較大影響。

3.4物流產業空間園區共享策略

根據《中山市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的分析與研究,結合中山的區位優勢,產業發展、綜合的交通運輸網絡等建設,特別是珠港澳大橋的立項和建設,將極大改變中山市交通條件,成為聯動香港、珠海、江門的重要樞紐,是珠三角東西雙翼協調共進、實現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環節。因此,結合市域重大交通設施建設,有必要提出預留區域性物流園區、積極發展為生產服務的物流基地,構建中山市物流網絡。

依據中山市的交通發展戰略,以及國內外物流園區選址的經驗:一般都是靠近區域交通樞紐附近,建議中山市以港口為依托的物流園區、以高速公路為依托,建設五個大型物流園區:火炬物流園區、臨港物流園區、坦州物流園區、城市生活物資物流園區和東升物流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