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決策

時間:2022-11-30 10:17:00

導語:深究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決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深究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決策

一、區域經濟發展的涵義

區域經濟又稱中觀經濟,泛指一定區域內的人類經濟活動,是指在一定的空間內,自然資源條件類似,經濟結構相近或具有互補依賴性的地域,把所具有的各種生產要素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自身地域特性的經濟運行系統。區域經濟是介于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間的中觀經濟,處于二者的結合部。區域經濟不僅是指一個區域內的各經濟部門、經濟地區及經濟組織之間的經濟關系和經濟行為,而且是指在一個國家中各區域之間的經濟關系和經濟行為。區域經濟具有空間差異性、發展關聯性、系統整體性、利益相對獨立性特征。

區域經濟發展是指建立在區域經濟增長之上的區域產業結構與空間結構高度化演進的過程,是從空間角度考察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屬于區域經濟發展質的內容。既包括在一定時期內區域經濟總量的增長和福利的增進,又包括推動區域產業結構、收入分配、意識形態和制度等相應調整和完善。區域經濟發展是一個包含了區域經濟增長、區域產業結構和空間結構變動在內的三位一體的有機聯系的概念,是區域內外資源配置的結果。區域經濟發展的涵義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按人口平均的國民生產總值和居民人均實際收入在一個長時期內持續而穩定的增長;生產要素包括人力資本、社會資金、物力資本及自然資源等,其數量不斷增加,足以滿足生產投入的客觀需要,從而保證社會總產出的長期持續和穩定增長;經濟結構包括生產的組織制度結構、生產關系結構、國民經濟的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空間布局結構等發生重大的轉變,形成持續的高級化變化過程;社會結構不斷完善,收入分配不斷趨向公平與合理;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發展與經濟的增長相適應,在“經濟——社會——自然環境”之間建立起一個良性的循環系統及運行機制;經濟運行極其調控的機制趨于完善和健全,經濟系統、社會系統和經濟發展相關聯的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調控、自我調節、自我平衡及自我發展能力以及相互間的反應能力、變化適應能力不斷增強等。

二、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性始終是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必然存在的一種客觀事實。適度的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能激發各區域在發展區域經濟中的競爭意識,為區域經濟發展增添活力。但是,區域經濟發展差距過大,意味著區域發展失控,會給經濟社會帶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

1、區域間經濟發展差距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

適度的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對社會經濟發展有比較明顯的積極意義。一定程度的差距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如果區域經濟沒有差距,表現為一種勻質狀態,那么在這種經濟狀態下的人們都可能產生并沉浸在滿足情緒中,缺乏創新熱情和發展動力。而當區域經濟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區域差距時,發展狀態較好的地區通過激勵機制和傳導機制,對發展狀態較差地區就必然產生示范效應和傳播效應,形成一種互動。區際差距是區際競爭與合作的基礎。沒有差距,便無所謂優勢,從而也就無所謂區域比較優勢的發揮,國際貿易的產生和進行很大程度是因為存在區域間的絕對優勢和相對優勢。如果不存在區域差距,東部的相對充足的人力、財力和中西部的豐富資源,就不能達到資源的最優利用,更不需要建立國內大市場和國內的區域合理分工了。區際差距對于欠發達區域是一種壓力。差距的存在迫使欠發達區域解放思想,銳意進取,積極吸取經濟發展狀態較好的優勢和創新,向發達區域看齊,加快欠發達區域經濟發展的進程。從宏觀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來看,存在一定程度的區際差距,有利于形成一種經濟勢差,經濟發達地區自然產生擴散、傳播和滲透效應,最終推動整個國民經濟快速、高效地發展。區際差距促使沉淀的生產要素流動起來。區域經濟發展存在一定的差距,使原來封閉和沉淀的生產要素流動起來,流向經濟發展條件好和匯報率高的地區,使生產要素在流動中得到了最優的配置,使生產要素的潛能得到了最好的發揮,這也是符合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資源配置理論。

2、區域間經濟發展差距過大對宏觀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

首先區域經濟差異過大會誘導區域經濟行為利己化,刺激了各區域發展經濟的短期行為。最為突出的就是全國各區域在調整產業結構時,不顧區域的具體情況,大搞“短、平、快”的建設項目,只以當前獲利能力的高低來作為選擇產業的標準,不顧資源問題、污染問題、可持續發展問題,形成了一陣陣建設的“熱潮”。其結果是造成區域之間產業結構趨同,大搞重復建設,形成了一種“泡沫經濟”,不利于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其次,地區間的經濟發展差距過大,區域利益主體的存在,必然成為區域間各種資源要素流動吸收、利用的障礙,導致地方保護主義,對全國大市場造成人為因素的分割。

因為各個區域都很關注自身利益的得失,在發展經濟時不可避免地采取一系列手段,甚至是違背國家政策的手段去干預與本區域經濟發展有關的一切事務,根本不是從全局的角度來統籌協調,不利于全國大市場的形成。再次,區域經濟發展差距過大,一般表現為發達地區在經濟高速增長過程中,對原材料、能源等需求迅速擴大,而不發達地區緩慢的增長又難以保障原材料和能源等的供給迅速增加,供求矛盾加劇了各地區對原材料、能源等的爭奪,也導致本已顯得嚴重短缺的原材料、能源長期在流通領域中倒賣,資源配置效率下降。同時,由于區域經濟發展差距過大,發達地區不僅難以對欠發達地區形成示范效應,區域間的擴散回波效應難以產生,反而造成欠發達地區的人才、資金等紛紛流向發達地區,造成經濟的惡性循環,制約了國民經濟的總體發展。最后,人口的適當流動,可為流入地提供所需的勞動力,也可為流出地提供一定的經濟積累,有利于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但區域經濟差異過大會造成人口從落后的中西部地區向東部沿海地區的大規模流動,將給社會造成嚴重的壓力。落后地區的人口遷出,意味著當地人力資源的流失,對保持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持續性是不利的。東部地區大量人口的流入,外來人口的子女的教育成為當地教育事業發展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外來人口的進入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當地社會治安的壓力。

三、促進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建議

我國地域遼闊,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不僅表現為東、中、西部三大地帶間的巨大差距,而且還表現為三大地帶內部各省區之間的差距。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得以快速發展的東部沿海地帶,其內部各省區之間、新興工業區和老工業區之間以及各省區內部之間也存在發展差距。由于不同區域的資源稟賦和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因而,各具獨特的經濟潛力和相對優勢。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理論認為:地區間分工應建立在發揮各自優勢的基礎上,中央和地方政府應積極支持和促成這種分工的形成;國家對地區的傾斜政策與國家的產業政策和地區優勢有機地結合起來,即對重點發展地區的優勢產業或國家重點支持發展的產業進行傾斜,對其他產業不予傾斜,國家加快條件較好地區發展的同時,也要重視落后地區的發展,將地區差距控制在社會能夠承受的范圍內。

1、正確認識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深刻內涵

我國東、中、西部三大區域之間的差距擴大,要求以地區間經濟的協調發展為指導思想,通過實施新的地區經濟發展戰略,逐步縮小東、中、西部地區之間的差距。要正確認識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深刻內涵。一是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兼顧到各區域的利益,逐步縮小地區差距達到各地區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目標。二是使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率先發展起來,但決不能使發展過于失衡。既要把握好抑制區域差距擴大速度與提高整體實力和競爭力的關系,又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以促進國民經濟整體效益的提高。三是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既應發揮好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也應發揮政府的控制作用。四是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應加強區域間合作。通過專業分工的深化和協調范圍的拓展來擴大市場、提高生產和組織效率,是區域間加強合作的目標追求。國家應在政策層面和輿論層面鼓勵區域合作

2、促進各區域協調發展的對策建議

共同富裕制度既確定了我國實施區域協調發展的目標,也確定了實施區域協調發展的目的,這樣才會建立和諧的社會。

①抓住國際產業轉移的戰略機遇,將中國打造成世界現代制造業基地。

國際產業轉移是指發達國家或地區的企業按照區域比較優勢的原則,通過跨國界的直接投資和國際貿易方式,把部分產業的生產、銷售甚至研發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由于中國人口眾多,潛在市場廣闊,擁有豐富、廉價的勞動力;社會、政治穩定,經濟處于高速增長期;擁有特定的區位優勢等特點,中國必將成為第三次產業轉移的首選地。中國吸引的外資有80%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區,中國的現代制造業主要集中布局在這三大地帶,來自內地的“民工潮”也主要流向這里,中國現代制造業基地建設已經在這三大地帶蓬勃興起。

中央政府應在政策上扶持、輿論上引導及區域上協調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制造業基地的建設,通過強加立法和行政手段,打破條塊分割和地方保護,實現人、財、物等要素的自由流動和資源的最佳配置。各級政府要轉變發展思路,組建政府合作組織,加大區域合作力度,在合作中求生存,求發展,積極促進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實現經濟共贏。各企業應在產品上升級,提高創新能力上加大投入;在引進技術的同時,更要重視自有技術的研發與創新。經過若干年的奮斗,必將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三區打造成世界現代制造業基地。

②各區域加強合作。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最主要的形式是區域之間產業的協調發展。各地區之間的差異性決定了各自發展模式的多樣性,使之形成各自的經濟特色,區域間的互補性和相互需求成為區域之間相互聯合的內在經濟動力。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技術更新的周期不斷縮短。作為新技術的開發者需要通過擴大技術市場促進更高層次的技術研究與開發,以保持其技術的領先地位。新技術群和高技術專業群的研究開發耗資巨大,任何區域單獨進行都力不從心,因此需要廣泛的協作。

促進區域之間產業協調發展,不僅要滿足各個區域所必需的經濟利益,并且在公平的市場上自主地實現自己的利益目標,而且要使區域之間在產業發展上形成緊密聯系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