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經濟發展途徑研討
時間:2022-05-18 09:51:00
導語:縣域經濟發展途徑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引言
自黨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縣域”這個概念后,十六屆三中全會又進一步強調了“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縣域經濟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市場為導向,以縣級政權為重要推動,優化配置資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縣域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在促進城鄉統籌、區域協調發展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偫碓谡ぷ鲌蟾嬷兄赋觯覀儽仨毤涌燹D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推動經濟進入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軌道。這里的經濟一般是指國民經濟,因此國民經濟需要加快轉變發展的方式、加大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增強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那么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的縣域經濟自然也要轉變其經濟發展方式,逐漸減小對外依存程度,通過發掘內部力量,從而實現自身縣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這對我國經濟轉型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內源型發展理論的內涵及其產生原因
2.1內源型發展理論的內涵
內源型發展理論,也有學者稱之為內生性發展理論,這一理論最開始是用于研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發展問題。對于內源型發展的概念,學術界目前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定義,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①VanderPloegandLong認為,內源性發展是一種動員過程,它要求本地社會將各種利益集團集合起來去追求符合本地意愿的規劃和資源配置的機制,從而達到發展本地技能和資格方面能力的目的。②Garofoli認為,內源性發展包括在本地層面進行創新的幾種能力:如何應對外界挑戰的能力、如何轉變經濟社會系統的能力、如何促進社會成員學習的能力,形成符合自身社會規則形式的能力。③日本學者宮本憲一和鶴見和子對內源性發展理論也有闡述:前者歸納了內源性發展模式的要點,包括居民的學習、綜合目標、產業開發和居民參與制度這幾點;后者提出“內發的發展論”,指出“不同地區的人們和集團適應固有的自然生態體系,遵循文化傳統,參照外來的知識、技術和制度,自覺地尋求實現發展目標的途徑,創造出理想的社會形態以及養成人們自覺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學者和文件對內源型(或內生性)發展的含義解釋不盡相同,但是我們可以總結出一些共性的方面,內源型發展是一種主要由地區內部來推動和利用地區自身優勢和資源,尊重自身的價值和理念,探索適合自己發展道路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照搬發達國家發展模式的發展。
2.2內源型發展理論產生的原因
20世紀70~80年代后,現代化理論、依附理論和世界體系理論等發展社會學的主流理論陷入困境,尋求內源型發展的理論在發展中國家出現,亨利•明茨伯格在《發展的反思》中提出:“無論對于國家還是領導者,是不是已經到了內源性發展的時候了?”他認為,發達國家實現現代化的途徑是內源型發展。但是在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問題上,發達國家卻避免讓發展中國家實行內源型發展,而是借口自由貿易、全球化等原因把發展中國家引入歧途。內源型發展理論產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現實發展實踐的反思,隨著世界工業化和城市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一方面,城市的經濟和生活迅速得到改善,人口以及資本不斷向這些地區集聚;另一方面,處于不發達地區的鄉鎮發展停滯,經濟落后、生態遭到嚴重破壞、傳統文化喪失,尤其在發展中國家表現地更為明顯。農村的衰弱成為很多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障礙,也是引起社會貧富差距之間矛盾的根源,因此,在這以后,如何解決城鄉之間的貧富問題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理論界也試圖尋找新的理論來解決這一難題,內源型發展理論就是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中提出的。
3縣域經濟內源型發展在我國的實踐及其存在問題
3.1以資源為基礎的縣域經濟發展
資源型縣域經濟,是指以當地不可再生性自然資源開采和加工為主導產業的經濟有機體。資源型縣域是我國縣域經濟內源型發展的一個典型,長期以來,資源型縣域經濟把主要力量放在發展礦產開采和加工上,形成了具有較強輻射力的中心,為一個地區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縣域經濟都能走這條道路,天然賦予的資源優勢是發展資源型縣域經濟的先決條件。發展資源型縣域經濟之所以行之有效,是因為資源開采和加工在一個城市產業結構中居于支柱性地位,資源型縣域經濟是工業經濟時代的代表,為工業化和城鎮化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是,依靠資源走縣域經濟內源型發展道路有其天然的制約因素,資源型縣域在其產生和發展過程中,天然賦予的資源和國家或地方優惠的政策是其發展的有利因素,但隨著資源的不斷消耗和改革開放的深化,很多有利因素逐漸消失,甚至轉化為不利因素。由于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儲量的日漸減少以及開發成本的不斷上升,沒有續接產業或者替代產業出現,導致企業倒閉、工人下崗,資源型產業也由興盛逐漸轉變成衰敗,嚴重影響了資源型縣域經濟的發展。
3.2民營經濟為主體的縣域經濟發展
民營經濟是指除了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以外的多種所有制經濟的統稱??h域經濟發展的很重要的特點是國有資產投入少、少有國家大項目的支撐、市場主體不足,所以在我國縣域經濟內源型發展的過程中,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使之成為縣域經濟內源型發展的市場主體是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體現。民營經濟不僅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主體,也是富民的源泉,在我國縣域經濟發展實踐中能夠看到很多發展民營經濟的掠影。在學者們總結的眾多縣域經濟發展模式中,比如“蘇南模式”、“溫州模式”、“義烏模式”等等模式中我們都可以找到民營經濟在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蘇南模式”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一種模式,是通過大力發展鄉鎮集體企業使縣域經濟得到全面進步和發展的。而“溫州模式”則是通過發展個體和私營經濟帶動縣域經濟發展,它代表了中國農民在經濟社會條件落后、交通和公共設施不發達又缺乏大城市的輻射和帶動的情況下,通過自發地發展商品經濟,促進縣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例證,體現了一條以個體和私營企業為主的經濟逐步壯大的發展路徑?!傲x烏模式”和“溫州模式”類似,主要是通過興辦專業市場來帶動縣域經濟的全面發展,這種模式的形成有一定的歷史條件,一般這樣的縣域在當地歷史上有經商的傳統,并且能夠在市場發展過程中形成自身的特色從而持續發展,形成原發性的專業市場,以上這些都是縣域經濟內源型發展的典型的例子。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以發展民營經濟為主的內源型發展模式的缺陷:政府扶持不到位,缺乏外部的技術、人才和管理創新的推動,導致民營經濟的增長方式轉變緩慢,缺乏活力,發展環境不夠理想,影響了縣域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4縣域經濟內源型發展的一般路徑
劉福剛在《縣域經濟要走內生性發展道路》的演講中提出:縣域經濟內生性發展道路就是立足縣情,以市場為導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更加注重資源配置能力和競爭優勢,更加注重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更加注重空間布局和城鄉統籌,更加注重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更加注重民生幸福,更加注重政府職能轉變,更加注重經濟發展的自主性和抗風險能力,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道路。從上述論斷中可以農民、企業和政府三個方面總結出縣域經濟實現內源型發展的一般路徑:
4.1提升農民整體素質,創新農業發展技術,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
農民在縣域經濟中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農村大量的青壯年外出打工,留守農村的勞動力身體素質和文化水平都比較低,思想觀念也比較傳統和守舊,很難掌握科學技術知識、缺少創新精神。要實現縣域經濟的發展首先要在農民身上下工夫,轉變他們的觀念,在農村開展科技興農的宣傳,培養農民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提高創業的成功,這會有效促進縣域經濟的繁榮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保障。在提高農民各方面的素質、鼓勵農民創業的同時,也需要推進農業科技的創新,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實施科教興農戰略,立足縣域基本情況,遵循農業科技規律,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力量,是提高農業效率、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措施,是促進農業結構性戰略調整的重要途徑。走農業產業化經營需要加強農業產業化的制度建設,完善中介服務組織,特別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在加強農業產業化經營軟件的同時,硬件也要跟上,需要加大資金和科技投入,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從而提升農業的核心競爭力,提高農民經濟效益和農業生產效率。此外,解決好農村土地經營問題對縣域經濟的發展也有重要的作用,土地資源是一種稀缺資源,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對土地需求壓力越來越大,土地作為縣域經濟的寶貴資源,需要合理規劃使用,既要保證耕地面積不被侵占,又要充分發揮土地經營在縣域經濟中的關鍵性作用。
4.2依托工業園區,促進企業集群式發展,發展特色經濟
明茨伯格從企業發展的角度例舉了內生發展的方式,第一種方式是家族企業,這種企業發展方式被現代的理論家認為是傳統的,但是,在很多國家和地區的發展過程中,涌現了很多大規模的家族企業,這對縣域經濟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在我們國家的江浙一帶很多民營企業實際上都是家族制的企業。第二種是分流,即從一家企業分流出很多創造其他企業的企業家,他們成為彼此互助創辦企業。還有一種方式是合作社,人們以社團的形式結合起來,把經濟力量集合在一起共同發展。在現代的企業發展理論中,企業集群成為發展企業的主要方式之一。企業集群,又稱產業區,是一些相關聯系的企業在特定的地區形成的產業空間集聚現象,既有本地自然資源因素又有社會歷史根源,又受到本地企業之間競爭合作的影響。20世紀80年代后,企業集群理論發展成為新產業區理論,這些理論對于地域內的中小企業網絡給予了極大的關注。認為網絡內的中小企業彼此間發展了高效的競爭合作關系,可以形成既靈活又專業的生產協作組織,具有極強的內生發展動力。工業園區是企業集群發展的載體,目前國內在很多縣級城市都設立了工業園區,工業園區可以發揮交通地理位置的優勢,節省運費和能源,同時利于企業減少中間費用,推動企業在管理和制度方面的創新。縣域工業想要實現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就需要依托工業園區,促進企業的集群式發展,發揮好企業在本地縣域經濟發展的主體作用。特色經濟是從本地比較優勢出發,根據本地在某階段的資源稟賦結構,即經濟中資源、勞動力和資本的相對比重,在某一產業或產品上建立經濟增長極,形成主導產業,提高縣域經濟增長的核心競爭力,最終促進縣域經濟的全面發展。但是縣域經濟的發展不能過分依賴資源稟賦,要將其理解為動態的過程,同時,也要努力發展特色工商業。實踐證明,特色經濟發展好的縣域,其中小工商業的發展也比較好,從我國發達縣域的發展經驗看,縣域中小工商企業集群發展與縣域特色經濟的壯大有很大的關聯性,在企業集群內部,企業的合作和適度競爭可以保持企業活力,也有助于中小企業克服市場中的交易分散性和不確定性風險,從而降低交易成本。
4.3發揮政府優勢,整合資源,創造縣域內部需求
地方政府作用的發揮與縣域經濟的發展有密切的關系,地方政府可以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也能制約縣域經濟的發展。要實現縣域經濟的內源性發展,地方政府首先應該轉變政府職能,把精力從經濟建設轉到社會服務上來,統籌縣域城鄉的全面發展。在縣域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地方政府應該充分整合利用縣域內外的資源,積極培育縣域內部市場主體,減少縣域對外依存度,并通過改善和提高縣域內部的相關配套設施,強化市場運行機制,從而促進縣域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和進步。地方政府創造內部需求的途徑主要是經營縣城,大力發展農村城鎮化,農村城鎮化是縣域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政府在推進城鎮化的同時,要更加注重相關制度的配套實施。以鄉鎮企業帶動農村城鎮化的典型模式是“蘇南模式”,在改革初期,農民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鄉鎮企業,鄉鎮政府主導企業發展,在農村實現工業化與城鎮化的同時,政府的職能應該也要相應發生轉變,經濟的發展可以依靠市場,但是縣域基礎設施的建設、農民的保障制度,比如戶籍、養老、醫療等方面都應該由縣域政府提供。政府經營縣城的另一個表現是培植縣域經濟增長極,政府要加大力度建設小城鎮、中心鎮。小城鎮建設是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產物,也是農村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結果,實施小城鎮建設對縣域經濟社會的發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縣域范圍內,對小城鎮建設可以使城鎮人口增加和鄉鎮企業相對集中,這種極化作用使城鎮周圍的鄉村及其生產要素向城鎮集中,即人口、資本和資源向城鎮的集聚,從而為農民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增加收入、提高資本和技術集約程度創造必要的條件。此外,縣域增長極的擴散作用會使城鎮經濟中資本、技術和信息向鄉村轉移。從這個意義上說,推進小城鎮和中心鎮的建設,既能有利于促進本地城鎮的經濟增長,又能帶動縣域其他鄉村和集鎮的經濟發展。
- 上一篇:國際化高等教育經濟理性模式
- 下一篇:城市年鑒編纂工作通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