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亞區域經濟發展論文
時間:2022-03-24 03:17:58
導語:東北亞區域經濟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在借鑒相關學者研究基礎上,從分工、競爭、合作關系的角度對東北亞區域的經濟發展進行分析,利用它們之間的關系,探討當前國際競爭形勢如何對東北亞區域的發展產生影響,為促進東北亞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相應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合作;競爭;東北亞區域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不斷發展,國際經濟秩序不斷改變,專業化分工不斷深化,市場環境的不斷競爭,部分地緣上相鄰的國家或地區要想在這種新形勢下獲得生存,就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競爭優勢,尋求實質性的深度合作,達到“雙贏”或“多贏”[1-2]。雖然這種經濟合作意愿的不斷增強,東北亞地區各國之間的經濟合作不斷深化,但是受歷史遺留問題、社會文化差異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約,東北亞區域實質性合作的深度、廣度仍然具有局限性[3-4]。從長遠來看,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不斷深化,次區域經濟合作的多元化發展,將進一步促進東北亞區域經濟甚至世界經濟的發展。
1從分工與合作的關系視角分析
分工與合作是一個辯證發展的過程,兩者互為前提與條件。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經濟的一體化,東北亞各國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競爭更加激烈。由于東北亞地區各個國家具有不同的資源條件,決定了每個國家具有不同的稟賦優勢,這是各國之間形成分工的基礎,也是形成合作的動力。例如中國擁有大量的勞動力資源、肥沃的土地資源以及良好的制造業基礎等;俄羅斯具有豐富的礦產、石油資源等優勢;日本、韓國擁有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以及大量的資金資源等[5]。因此,每個國家都會借助自己的稟賦優勢來充分發揮自己的競爭優勢,從而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更多地占據市場份額(分工的依據是絕對優勢、比較優勢)。在這一過程中,各國大力推進產業升級和生產專業化,達到提高生產效率,增加經濟收益的目的;通過技術、原料等內部經濟和產業集聚等外部經濟使報酬遞增。這種分工和專業化一直伴隨著競爭的加劇、利益的增加、產業依賴性的增強;而合作正是解決這一問題最具可行性的方法之一,合作應時而生。同時,隨著稟賦優勢的變化、信息技術的發展、國際秩序的變革等各種外部環境的改變,這個上升過程并不能一直持續下去。而且分工在創造利益的同時也存在潛在的問題,一是會受到市場容量的制約[6]。由楊格定理可以發現,市場與分工相互作用,它們之間存在的正反饋作用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原動力。二是過度的專業化分工將會降低生產效率,導致協調成本上升,從而減少報酬,經濟利益下降,不利于東北亞區域各個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增加了國際貿易成本,減少了貿易額、貿易量,抑制了經濟的發展,從而使得合作逐漸取代過度的專業分工。因此,具有地域優勢的東北亞各國為了占據市場份額,取得經濟效益,會充分利用在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產業結構等方面呈現出的明顯的經濟優勢,進行資源、技術、勞動力之間的交換、合作,以此來提高專業化分工的效率和效益,促進生產要素在全球的自由流動和跨國優化配置,從而加快東北亞區域經濟發展。因此,分工與合作是互為前提條件的,分工的前提條件是它們之間進行的交換;交換又是合作的手段,它的實質也是一種合作。而且隨著資源地位的不斷變化,兩者交替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2從合作與競爭的關系視角分析
合作與競爭兩者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不存在單獨的合作或競爭。并且,有時競爭起主導作用,有時合作起決定性作用,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7]。區域經濟合作以及次區域經濟合作作為一種重要的競爭形式,是各國或地區在當前國際經濟環境中獲得生存,提高競爭力的有力手段。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是利益沖突與外部環境發生變化相互融合的結果。在區域經濟合作過程中,競爭與合作是共存的,并始終存在于這個過程。同一時期,各個國家或地區之間在某些活動中是相互合作的,其實質是創造利益,獲得雙贏或多贏。而在另一些活動中又是相互競爭的,其實質是獲取價值,爭奪市場利益。例如,中國與蒙古國之間的合作重點應放在資源開發、能源合作、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這一舉措在充分利用兩者經濟互補性的同時,既能促進蒙古本國的經濟發展,也能使我國開發新的市場,提高國際競爭力,一舉兩得。中國和俄羅斯之間的合作主要在邊境貿易、合資建廠、資源合作開發等方面,這樣我國的勞動力不僅可以得到充分就業,而且還可以獲取石油、礦產等戰略性資源,促進邊境經濟發展。中國、日本和韓國之間的貿易合作在東北亞區域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兩國或三國之間已經簽訂雙邊或多邊貿易協定,為商品、技術、資本、資源的自由流動和跨國優化配置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進一步實現貿易自由化、經濟一體化[8]。在這些相互合作過程中,競爭也無處不在,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同產業對于不同國家也具有不同的競爭力。如中國與俄羅斯、中國與韓國、中國與日本在農產品的出口問題上,俄羅斯土地幅員遼闊,農業資源豐富,農產品的產量大,出口量大,對于同樣是農業大國的我國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是東北亞市場農產品貿易出口的競爭者;而我國對于日本、韓國在農產品出口貿易方面就具有較大的競爭優勢,兩者之間的競爭處于弱勢,更多的是存在經濟貿易互補性,傾向于相互合作、共同發展。隨著當今國際經濟秩序的不斷變革,外部環境的動態發展以及競爭形式的多元化,大多數的國家逐漸認識到單獨的競爭或合作已經不足以應對現在瞬息萬變的競爭環境,這時,逐漸形成了符合時展要求的“競合關系”,并且,這種“競合關系”具有過去合作和競爭規則的優勢特點,不再是簡單的合作或競爭。它們既可以通過合作獲得自己所需要的資源,達到雙贏或多贏,也可以通過競爭爭取市場份額,促進開發關鍵產業的創新能力。
3從分工與競爭及合作的關系視角分析
競爭無處不在。競爭是一種自發的秩序,能自發地促進分工的出現,分工又反過來加劇競爭;分工與合作互為前提條件,兩者可相互轉化;合作與競爭同時共存,相互作用,相互滲透。在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具有地緣優勢的東北亞各國之間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要素之間自由流動、貿易跨境分配,從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之間相互依賴的關系。技術的趨同性、資金的國際性、商品的標準化,促使各國或區域之間的競爭越演越烈。同樣,作為東北亞區域的俄羅斯,它憑借自己有利的資源稟賦優勢大量出口具有絕對優勢或比較優勢的戰略性資源,力壓東北亞區域的其他國家,占據最大的市場份額,用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東北亞地區的其他國家也會發揮自己的稟賦優勢,用相同的方式在東北亞市場上爭奪自己的“一席之地”,不斷提高自己的國際競爭力。這樣一來,社會分工和專業分工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因此,競爭與分工一樣,只要存在交易、貿易,基于利益的訴求,競爭、分工就不可避免。并且,各國在資源稟賦方面的競爭會促使不同的國家做出有利于自己發展的行為選擇,而分工就是這種行為選擇的結果。競爭以合作為基礎。東北亞區域各國之間的競爭都是把它們劃在同一區域內,將相類似的活動相對集中,從而進行對抗。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各國相互配合,也不可能存在競爭。競爭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礎上,沒有合作就沒有競爭,兩者相互依賴,共同存在。同樣,如果各個國家之間在資源、技術等方面不存在競爭,每個國家都只依賴自己的資源生存,與其他國家沒有交集或聯系,那根本就沒有合作可言。沒有競爭,就不會促進技術的創新和知識的外溢,這樣同樣會失去合作的動力。合作建立在分工的基礎之上,與競爭相互作用,三者同時存在。加快要素的配置與流動對促進東北亞區域各國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相對而言,日本和東北的勞動力較多,但由于東北亞區域地域面積的廣大,勞動力的短缺和不足已經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尤其是高科技人才的不足。同樣,日本和中國的資金充裕,是主要的資金提供者,資金的有利支持不僅可以加快輸入國經濟的發展,促進經貿合作,而且也有利于資金輸出國可以充分利用各國資源優勢,以謀取共同的利益。各國勞動力、高新技術、資金資源流動不足是東北亞區域經濟發展受制約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通過國與國之間勞動力、技術、資金資源的流動才能有效促進東北亞區域經濟的開發與發展,這也是東北亞區域經濟發展與開發的演化格局之一。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國際分工逐漸從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轉變,出現了國際分工更加專業化,生產過程更加細化的大趨勢[9-10]。分工明確的同時,對于合作的需求更加強烈。專業化的分工加劇彼此競爭,合作是解決競爭進一步加劇、獲得生存、獲取共同利益的有效途徑之一。
4結束語
東北亞區域的發展作為國際區域經濟發展的一種重要發展形式,可以有效規避貿易中出現的很多問題,也有利于促進次區域經濟合作的多層次、多元化的發展。筆者從分工、競爭和合作之間關系的角度出發,深層次地了解、研究東北亞區域各個國家之間的經濟發展情況和動向,分析東北亞區域不同國家之間的資源優勢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以促進東北亞區域的良好發展[11-16]。
作者:趙穎超 趙輝越 單位:長春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吉林省中小企業研究發展中心
參考文獻:
[1]李幸,韋巧云.深化互聯互通跨區域合作促進區域經濟互利發展[N].重慶日報,2015-05-29(3).
[2]曹雪.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途徑探析[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5(6):107.
[3]陳蒙.中國的東北亞區域安全合作問題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5.
[4]王雙.東北亞地區能源合作:問題、挑戰及前景[D].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12.
[5]徐嬌.東北亞區域能源合作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1.
[6]張文慧.環渤海地區產業分工與合作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3.
[7]張雯月.戰略聯盟中的競爭與合作[J].中外企業家,2015(11):48-50.
[8]保健云.國際區域合作經濟學分析———理論模型與經驗證據[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8.
[9]祝濱濱.東北亞區域經濟演變的過程、格局與機理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9.
[10]王建仁,趙丹霏,張國芝.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模式述評[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5(4):49-50.
[11]厲敏萍,陳劍林.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地方政府競爭與區域制度轉型[J].現代經濟探討,2010(9):28-31.
[12]張紅梅.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制度分析[J].宏觀經濟管理,2010(9):40-42.
[13]任建軍,陽國梁.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及其成因分析[J].經濟地理,2010(5):784-789.
[14]焦明忠,蔣國華.發揮資源優勢開展務實合作攜手開發建設富強繁榮東北亞[N].黑龍江日報,2012-08-02(1).
[15]于矗禮.東北亞區域能源合作與競爭新形勢及中國能源戰略選擇[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06.
[16]于國政.21世紀初東北亞經濟合作發展趨勢分析[J].當代亞太,2002(8):24-28.
- 上一篇:保險行業文化建設論文
- 下一篇:大學生公寓文化建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