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路徑選擇
時間:2022-03-24 04:26:38
導語:淺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路徑選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已成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形式。中原經濟區作為我國首個內陸對外開放的經濟區,以鄭汴洛為核心,在區域經濟協同發展之路上,既有高瞻遠矚的頂層設計,又有開放共贏的發展理念,且多年始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政府為支撐,堅持整體推進與局部突破并舉的策略,先易后難地推進中原經濟區發展。
在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后,空間距離已不再是經濟發展的阻礙,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成為新興經濟模式。這種地區間的經濟合作,多為地理位置相近的多個經濟區域內自然資源、社會資本和勞動力、產業結構和社會制度供給等多個經濟要素實現的跨區域優化配置。在經濟協同發展區內盡量消減地方保護主義等消極因素,縮小各地間的地區差異,找準發展路徑,實行統一經濟決策,以此來提升整個區域經濟的綜合競爭力。
一、推進區域聯合,堅持頂層設計
地區經濟的協同發展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近年來,為適應經濟發展趨勢,我國先后設立了多個區域經濟協同發展體。2012年11月國務院又批準了《中原經濟區規劃》文件,正式成立了以鄭汴洛為核心、輻射河北、山東和山西三省的中原經濟區,并將其納入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中原經濟區具有優勢的地理位置,作為中原腹地,是貫穿南北、連接東西的交通要塞,黃河流經之地,是中華文明的發原地,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截至2014年底,中原經濟區總人口已逾1.5億人,GDP值達5.5億元,經濟總量列長三角經濟區、珠三角經濟區和京津冀經濟區之后,排全國第四位,是中部地區崛起的新生力量。這一舉措離不開黨中央高瞻遠矚的頂層設計。經濟區的設立打破了原有行政區劃的限制,使地理位置趨同、自然資源互補的地區在經濟發展道路上協同合作,是從國家層面進行調控的大舉措。經濟發展既要打破市場壟斷,又不能放任地方保護行為;既要調控市場的扭曲與外部壓力,又要控制改革風險、降低改革成本。但政府不能控制市場行為,而市場也不會控制政府的預期來發展。故設立地區經濟協同發展體系,正是為了聯結政府與市場,使之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深化改革的有力支撐。
二、啟動內在動力,堅持合作共贏
經濟發展既離不開外在調控,也需要內在動力。作為地區經濟協同發展體,要健康長效地發展下去,即要找到內在動力之源。中原經濟體地處中原腹地,從人口結構和經濟結構來看,有諸多相似之處。特別是以鄭州、開封、洛陽為核心的區域,均以文化、旅游業為經濟主動脈、以國內、國際貿易和物流為經濟增長點,在工業化、城鎮化、農業化和信息化協調發展方面有諸多共通之處??梢哉f,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同源,具備了協同發展的基礎。早在設立中原經濟區之前,鄭、汴、洛三座核心城市之間就已在教育、經濟和交通等多方面保持著長期合作。尤以經濟合作為最。特別是近幾年,成立中原經濟區后,旅游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建成以洛陽和開封兩座旅游城市為兩翼、以鄭州作為交通樞紐和總指揮中心的三角經濟區,并以此核心區域為中心,發揮軸心經濟優勢,以“米”字形向周邊城區輻射,通過區域經濟的聯動發展,形成優勢互補,以帶動周邊城市發展起來;并以交通、物流、旅游為核心產業,向金融、商務、工業等行業輻射,形成多行業的生產鏈發展模式,從而體現了合作共贏的真諦。
三、創新經濟制度,堅持市場導向
經濟發展需要一連串政府、制度作為保障。特別是區域經濟協同發展這樣打破行政區域的經濟合作體,需要更多的新政策、新制度出臺,并不斷完善、修正,以保障新制度能夠適應市場的瞬息萬變,維持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以中原經濟區為例,既然在經濟發展上打破了原有的行政區域限制,那么也要對貫徹新制度、新政策的公務人員進行重新考核和選拔,以激勵公務人員適應新的經濟發展環境。一是加強對中原經濟區輻射地區中低層公務人員的考核頻次、加大考核范圍,定期進行交流任職,以使政府公務人員熟悉不同地區的經濟、人文、制度等環境,以加快地區間的交流,有助于縮小經濟體內的地區差異;二是加強中高層官員的交流任職,消減地方保護主義,特別是增加省會官員到其他地區掛職、交流任職的機會,以達到鍛煉干部隊伍、提升整體干部素質的作用;三是建立政策共享計劃,在中原經濟區內采取經濟的統一決策,實行統一的經濟制度,以降低核心地區與輻射地區在經濟、人文、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差異,如實行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交通運輸網絡建設,發展高新產業等措施,運用經濟一體化理念來打造中原經濟區。
四、創造合作契機,堅持協作發展
經濟發展是以合作為契機的。區域經濟發展的最大特色就是實現各地區的協同發展,打破原有各地區畫地為牢的經濟發展模式,從國家的宏觀高度來審視和探索經濟發展路徑,建立超常規的經濟發展模式。在合作模式與契機上,并不局限于經濟方面,凡是與經濟相關的層面都要涉及到,比如教育、文化、政治和社會保障等方面。廣泛尋求合作契機,加強單邊、雙邊和多邊合作機制。比如城鎮化發展,對于以農業和旅游業為主的河南省來講,各地幾乎都面臨城區老化、農村發展滯后的困境,這是各地區協同發展的契機,故中原經濟區從經濟層面上首先致力于“三化”建設。另外,從協作發展來看,區域經濟體內部既要有合作廣度,也要有合作深度。中原經濟區以鄭、汴、洛為核心區域,建立現代化綜合交通樞紐,據其地理優勢,承東啟西、貫南通北,而開封和洛陽又曾為古都,在全國旅游行業居于前列??土髁看?、生產要素聚集是這一地區的綜合優勢。而鄭州又建有現代化機場,是我國空運的樞紐中心??v觀各地優勢,將中原經濟區建成為全國交通樞紐帶,加強了各地區的深度合作。
五、理順發展順序,堅持先易后難
經濟發展并非一朝一夕之事。為保障經濟的健康發展,發展順序是極其重要的。由于我國尚處于社會轉型期的關鍵時刻,經濟發展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也關系到國家未來的發展戰略和國際地位,任何一個地區、一個區域經濟體的發展情況,都有造成“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可能。故先發展哪個地區、后發展哪個地區,先搞活哪個行業、再搞活哪個行業,次序不可亂。發展順序應選擇先易后難的循序漸進之法。我國在經濟改革中是“摸著石頭過河”的,前無經濟可循,故先易后難,改革成功率高,便于經濟的迅速發展,且一部分地區先發展起來,可有效帶動周邊經濟落后地區的發展。以中原經濟區為例,作為省會城市的鄭州,無論是物質生活水平、還是經濟結構,都遠遠高于開封和洛陽等周邊城市。但一座城市發展起來所產生的效應只是星星之火,一個區域經濟發展起來,才能帶動更廣大地區的經濟走上騰飛之路。故國家設立中原經濟區,以鄭、汴、洛為核心區域,向河南省全境及接壤的河北、山東、山西等地輻射,旨在帶動這些地區共同發展。而作為全國第四大區域經濟體,對中原地區經濟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經濟協同發展是經濟發展的高級階段,是高于各地區經濟發展的新型模式。需要權威的經濟協調機構作為領導核心,統一協調各地勞動力、社會資本、社會制度等,實現區域經濟的統一部署、統一發展。同時,構建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保障各項制度的供給,為各地區協同合作掃清障礙。更重要的一點是,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必須堅持先易后難的順序,才能保障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健康有序地進行。
作者:連文清 單位:河南大有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趙倩.中原經濟發展中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有效策略[J].創新科技,2015,(5):14-16.
[2]陳勝強.比較視野下河南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析論--以中原經濟區為出發點[J].學理論,2015,(13):85-86.
- 上一篇:如何提高新形勢下農村經濟管理的水平
- 下一篇:水利工程促進農村經濟的轉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