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文化及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

時間:2022-07-05 09:38:13

導語:區域文化及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域文化及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

摘要:區域經濟發展和區域文化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當前,區域文化對于區域經濟的發展已經越來越重要,它已經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區域文化影響著人們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所以區域經濟的發展不能忽視區域文化的作用,兩者應有機結合起來,讓文化和經濟融為一體,最終實現文化和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區域經濟;區域文化;發展

1文化與區域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概念最早是由Tylor提出的,他認為文化是社會全體成員所能夠共同接受的信仰、知識、習慣、道德等的復合體。文化是一個內涵極其豐富的概念,本文所要研究的區域文化主要是指在特定區域經過很長時間所沉淀下來的人們某種性格和特質。所謂的區域文化是指某個特定區域的人群所擁有的具有當地地方特色的價值準則、思想觀念、行為習慣、民族藝術、道德規范等的總和。它是由地區的特殊地理情況、人類生產水平以及長久的歷史積淀所決定的。其中,最容易被人忽視的就是區域文化觀念,它是心理結構的重要組成成分,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F在的人們普遍只重視技術、資本這樣的有形要素,卻忽視了對文化背景和思想觀念的分析和運用,這樣的結果往往都事與愿違。

2區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的促進作用

2.1傳統地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傳統地域文化是一個地域經過很長一段時間以及數代人的共同選擇所最終形成的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影響地域發展的深厚底蘊。它推動著區域經濟的發展,激發出了各種活力,營造出了一個適合區域經濟發展的社會環境和氛圍。因此,在我國廣大疆土里的不同地域所體現出來的特色地域經濟總是藏著不同類型地域文化的深刻印記。如長江三角洲受到了吳越文化的影響,形成了以上海為中心,浙江江蘇為兩翼的“長三角經濟圈”。這是歷史形成的地域文化和地域經濟完美契合的必然結果。又比如珠江三角洲,形成了以廣東為中心的改革開放前沿陣地,這是嶺南文化和該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國家政策的扶持下的產物。

2.2文化資源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

德魯克曾說過,今天的真正優勢資源不是資本、土地和勞動,而是文化。這句話其實并不難理解,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文化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了,文化與經濟之間的關系也逐漸變得密不可分。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對于區域綜合競爭力和實力來說都是不容小覷的。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生長點。文化資源對于經濟發展影響體現在許多地方。一是作為經濟發展之重要基石。自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政府就提出“文化搭臺,經貿唱戲”這樣的形象說辭。全國各地都在不斷利用自身文化來促進自己的經濟發展,民俗文化、自然景觀都能夠為招商引資、經貿發展帶來很大的機遇。如江西的廬山、井岡山,貴州的黃果樹瀑布、絲娃娃、腸旺面,重慶的火鍋以及廣西的桂林山水和劉三姐文化等都成為當地旅游文化發展的自然人文資源。二是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文化資源能夠給產品帶來知名度,形成一定的品牌效應。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對于文化的內涵和底蘊也越來越看重。很多企業為了提高自己的實力,不斷打造和升華自己的企業文化,提高產品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2.3文化創新對區域經濟的促進作用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內在驅動力。沒有創新就沒有動力。而創新是一個社會性和地域性的互動過程,它有著獨特的區域文化底蘊。經濟文化能夠對創新的模式起到促進作用,并以此提升區域經濟水平。當代社會,區域經濟的發展已經離不開創新,它能夠將勞動和資本這些物質要素完美地整合在一起。

3區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的制約

3.1文化的交互性導致各地資源爭奪,不利于區域經濟的整體化發展

如著名的江蘇宜興和浙江寧波“梁祝文化爭奪戰”充分顯示了文化整合之間的混亂。一些省份為了藝術節的開展,大規模地修建場館,花費高達幾十個億。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區域經濟的一體化有序發展。

3.2落后經濟背后往往是落后的文化

(1)我們國家經濟文化的發展并不是平衡的,東部與西部的差距明顯。當然,這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但區域文化的差別是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2)經濟落后的地區的人總是有一種保守和不思進取的心態,總以為小富則安。究其根源就是他們保守的文化和不開放的思想觀念所造成的。(3)儒家文化讓人輕視經濟的發展,現實生活中的吃喝玩樂的氛圍比較濃厚,越是欠發達地區這種現象就越突出,這些是跟當地綠林好漢式俠文化分不開的。

4區域文化特征與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聯系

區域文化一般具有以下特點:時空上傳承和兼容性以及本質上的地域性和同化力還有內容和形式上的可塑性和創造性。正是因為區域文化具有這樣的特征,才導致區域文化不僅具備當地的特色,而且還時刻在變化和發展,在不一樣的時間和地點表現出不一樣的特色。在我國的東部沿海城市一直以來都對各種文化是非常包容的,它原有的中原文化和外來文化做了很好的融合。自改革開放以來,這種文化所展現出來的力量前所未有。這種文化模式給沿海地區帶來了強大的精神力量,使得沿海地區能夠很好地順應改革開放的大潮,不斷地提高生產力,從而更好地發展自己。中原地區的區域文化形成于小農經濟,它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主要表現為重農輕商、重義輕利、中庸和諧、安于現狀、推崇道德,進取意識和冒險意識嚴重不足。儒家文化對于公有制的發展起著良好的促進作用,但是,對于市場經濟卻起著抵制作用。這些落后、保守的思想觀念將會制約區域經濟的轉型發展。西部地區資源豐富,人煙稀少,農業和畜牧業經濟占據主體地位,因此商業意識相對淡薄。它的區域文化主要分為三種,一是自古就有的農耕和游牧文化;二是中原人所帶來的中原文化;三是外來的宗教文化。這三種文化的交織導致西部地區的文化呈現多元性特性并且還帶有宗教主義色彩。該地區的人們對于市場經濟科學技術有一定的抵觸,并且很多人還在苦苦追求宗教。長三角地區由于歷史原因,吳越文化成為了這個區域大家普遍認同的文化。吳越文化具有很強的兼容性進而使得長三角地區的各種文化能夠共同發展。長三角地區的文化具有典型的時代性和先進性,它的開放性結構和強烈的自主創新精神是江浙地區各行業競爭力的源泉。在這樣的一個氛圍下,蘇南模式和溫州模式成功的誕生。另外,吳越文化的開放性讓各種技術和生產條件能夠得到很好的運用和交流,各行業相對公開透明的對外合作,這為企業創新營造了一個很好地條件。雖然競爭很激烈,但是中小企業能夠不斷地從自身出發不斷地進行管理方式、技術、資本等各方面的創新,所以這也使得這些企業能夠在迎接挑戰的同時,自身也得到發展。

5重塑區域經濟文化,實現區域經濟與文化協調發展

5.1充分發揮文化整合的作用,以文化認同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資源整合和共享是各國實現共贏的選擇。通過更加廣泛的交流和切磋,將資源共有和市場共享落實到實處。通過文化的傳播,增加相互之間的文化認同感、管理理念和科技認同感。此外,我們更要利用文化的認同感來降低成本和提高管理的效率,進而實現區域經濟的健康有序可持續的發展。我們當前應該做好以下幾點才能實現區域經濟的健康發展。首先:要打破市場體制的阻礙,做到以市場經濟為導向,構建一個大家都認同的體系和規則;第二,要加強文化的宣傳和建設,加深各地區的文化交流,打造一個文化和經濟共建和共同發展的平臺。比如,中國打造長三角經濟圈目的就是整合各種各樣的資源,帶動長三角甚至是全中國的經濟發展。總而言之,我們要加大整合文化資源,以文化認同來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5.2以區域文化為基礎發展特色經濟

在文化整合基礎上發展特色經濟就要求我們把區域文化靈魂帶入經濟里面去。利用各區域的相對優勢,設計出一個特色區域經濟模型。再者,要根據區域文化的特點生產和創造出具有區域特色的產品和服務,并以此打造出一個新的產業,建立一個別具一格的經濟格局。

5.3文化建設要向產業化邁進

文化作為一項對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的寶貴戰略資源,主要體現在文化產業建設這方面。文化產業是通過文化的宣傳和運用,為消費者提供服務以及產品的行業總稱。文化為這些行業或者企業注入了強大的力量,推動了這些企業的發展。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推進,全世界越來越強調經濟競爭本質上就是文化競爭,如:美國的好萊塢文化滲透于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我國每年都要上映十幾部好萊塢的大片,這些大片除了給美國帶來票房也就是帶來了經濟增長以外,美國的文化也隨之被帶入了各國,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也許我們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這點。這就充分說明了文化與經濟之間的關系,我們應該加強文化的學習和交流,將自己的優秀文化塑造成一個產業走出去。另外,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要求文化成為一種經濟,這對于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中華民族具有偉大的現實意義。毫無疑問,文化是我們普遍追求的東西,文化產業已經成為了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途徑,為此我們應該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教訓,依靠市場經濟不斷推進先進文化產業的發展。最終實現區域文化和經濟的一體化健康發展。

作者:劉甘 單位:貴州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龐敦之.論文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J].山東社會科學,2006(8).

[2]李明波.長江三角洲地區文化認同的歷史與現狀[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1).

[3]侯景新.論區域文化與經濟發展的相關關系[J].生產力研究,2003(1).

[4]李本和.區域文化心理差異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對策[J].理論建設,2004(01).

[5]高云虹.區域發展軟環境分析[J].蘭州學刊,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