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發展需求下高職人才培養路徑選擇探討

時間:2022-12-29 05:19:31

導語:區域經濟發展需求下高職人才培養路徑選擇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域經濟發展需求下高職人才培養路徑選擇探討

一、淮安高職人才需求概況

近年來,淮安加大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重視人才資源對經濟發展的貢獻,落實人才工作的各項優惠政策,提高人才經濟、政治和社會待遇,改善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激發各類人才創造活力;這一系列的人才舉措極大地吸引各類人才前來淮安發展,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有效地促進了淮安的經濟發展,淮安也正在努力形成蘇北地區高技能人才集聚新高地;而作為地方高職類院校,重要任務之一就是為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杰出技術技能人才,與區域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共生共長,當然從淮安目前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情況看,高技能型人才總量偏少,急需培養適應經濟發展的一線人才,單純靠引進來的人才,不僅成本較高,而且無法滿足淮安未來發展的需求,淮安需要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努力培養適應淮安經濟發展需求的人才,才能更好地促進淮安的發展,進而帶動地方高職教育的發展。

二、淮安高職人才培養不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原因分析

(一)人才培養方向不適應市場需求

隨著高等教育擴招人數不斷增加,高等教育大眾化成了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趨勢,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學生的就業壓力,用人單位選拔人才的門檻也逐步提高,高等職業院校為了滿足公眾的這種心理需求,在辦學上,極力地向高等教育靠攏,擴大專接本、專升本的途徑,目前在淮高職院校均設有專接本,培養本科畢業生,當然這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學歷水平,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本科教育而淡忘高等職業教育辦學初衷,就會失去辦學特色,在就業市場上,也容易失去就業優勢。

(二)專業設置不適應產業結構調整

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要緊跟社會發展和產業需求,但目前許多高職院校在設置專業時,盲目追求所謂的熱門專業,專業設置缺乏特色,專業設置與產業升級的適應性不強??v觀淮安產業需求,淮安市產業以第二產業為主,所以對第二產業的人才需求數量巨大,幾乎占到了人才總數的70%;但是在淮安高等職業院校專業設置中,有關第二產業的專業設置數量不多,每年培養的人才僅占所有人才的30%,遠遠低于第二產業企業的人才需求?;窗驳谌a業所占比例比較低,但是,有關第三產業專業設置的數量比較高,這就導致了第三產業的人才過剩,學生就業比較困難。

(三)課程設置不適應一線技能要求

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是能夠動手操作的實踐人才,承擔著我國經濟發展的重任,在人才培養中具有著重要地位。但是從目前淮安的高職院校中不難發現,在實際教學中,部分高職院校存在著只重視理論知識的教學,理論課時占到課程設置的絕大部分,學生在校期間,除了學習理論知識,較少地參加過實踐活動,這種教學模式培養的人才實踐動手能力相對較弱,不能突出職業教育的實踐性特點。

三、基于淮安經濟發展需求的高職人才培養路徑選擇

目前淮安高職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發展存在著諸如人才培養方向等方面的不適應,基于此,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的“一二一”改進路徑,即明確人才培養一個目標,實現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的兩個優化,采取校企共同培養人才的一個聯合。

(一)圍繞區域經濟發展,明確人才培養目標

從我國的教育方針來看,高素質、高技能的專業人才是高等職業教育的核心,要把《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當做教育的出發點和目標,及時地調整專業結構,提高教師自身素質,為當地經濟的發展培養優質人才,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高等職業院校也應該把培養高質量和高技能人才當做教育目標,深化自身改革,為人才的培養提供便利條件。教育部近期頒布的《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也指出,“堅持以示范建設引領發展,鼓勵支持地方建設一批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契合度高、行業優勢突出的優質??聘叩嚷殬I院校,培養杰出技術技能人才”。由此,地方高職院校要結合當地經濟發展確定培養方向,以培養“杰出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使培養的人才“用得上、留得住”,與地方區域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二)探究市場人才需求,優化專業設置模式

高職院校只有進行科學的專業設置,才能為當地經濟發展培養更多實用型人才。要運用適度超前理念制定專業,讓學生畢業的時候,仍然是炙手可熱的人才,被用人單位爭相聘用。這就要求高等院校對市場需求進行深入調研,分析市場的變化,預測人才市場發展趨勢,然后科學地設置和調整專業;如淮安某高職院校,在深入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增設了食品、藥品類專業,同時消減了會計、文秘等專業的招生計劃。經過調整優化,學院形成了以食品、藥品類專業為核心,以服務于食品藥品產業鏈的設備制造與維護、產品營銷及現代物流等專業為支撐的專業格局,這與區域產業發展需求(江蘇和淮安均將食品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將新醫藥產業分別作為主導產業和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更加契合,食品類專業特色更加彰顯,真正實現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無縫對接,保障高等職業學校能夠健康持續發展。

(三)對接職業崗位需求,優化課程設置體系

高等職業院校通過課程設計,實現教育目標,課程體系也是人才汲取知識有效途徑,學生通過課程學習,不斷地提高自身素養,增強專業知識,成為有用人才?;窗材掣呗氃盒R苑下殬I崗位要求為重點,大力實施課程改革,系統強化職業能力訓練,使學生畢業后能盡快適應專業崗位要求,加大了選修課比列,學生可以通過參加學生社團、志愿者服務及各類比賽等途徑獲得學分,素質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同時開設專業平臺課程,分專業開設核心課程,按專業大類開設互選課程,使學生既具有較為寬泛的專業知識面,又具備扎實的專門知識和技能;實踐教學則更注重實戰的環節,遞進提升學生實踐能力;進一步加大學生自主選課權,以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及促進個性化發展,專業拓展課和素質拓展課全部實行選修,選修學分占總學分的比例接近30%,這樣一來,極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發展學生獨特的個性,增強學生的認知水平,擴大知識面,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受益者,更加的符合職業崗位的要求。

(四)面向企業用人標準,校企聯合培養人才

高職院校培養目標直接針對與企業的用人標準,學生畢業之后直接成為崗位第一線的技術人員,參與到企業的生產、管理和服務當中,學生不僅要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而且還要具有一定的實踐能力,能夠快速地適應企業發展需求,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校企合作。為了加強校企合作,首先,政府部門要進行調解,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促進校企之間加強交流和合作,同時為交流合作提供法律保障和輿論支持。其次,高職院校要進一步深化改革,轉變思想觀念,改善原有的管理機制,積極主動地和企業進行合作,讓企業能夠真正受益,真正體驗到校企合作的優越性,這樣才能讓企業主動地和高職院校合作,為人才培養提供便利條件?;诖?,淮安某高職院校主動尋找合適企業合作,并充分考慮企業需求。如該校烹飪工藝與營養專業依托省內知名五星級大酒店,采取“校中店”和“店中?!焙献髂J?,學生前1年半在“校中店”邊學邊練,后1年半到“店中?!卑胩焐险n、半天到廚房當學徒工;這種校企合作的方式不僅緊扣企業用人標準,給企業輸送直接可以上崗的人才,給企業帶來的利益,而且也提升了學生的專業知識和職業素養,增強了學生的競爭力,有效地促進校企雙方共同發展,進而有效地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高職教育目的是為了培養崗位人才,提高人才的素質和技能,學生一畢業就能夠直接面向生產、服務和管理,成為第一線優質人才。高職教育的目的和我國的教育方針相一致,其目的都是為了優化產業結構,提高人才適應能力,為社會經濟建設作出貢獻,而地方高職院校還承擔著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職能,只有圍繞區域經濟發展,緊跟市場需求,深化教育改革,改進人才培養模式,才能為地方乃至全國的建設發展提供更多的優質人才。

作者:韓善倉 單位: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劉繼周,呂永紅.校企深度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財經界(學術版),2016(2).

[2]楊智麗.江蘇省高等職業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5.

[3]黃仲科.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就業一體化研究[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5(24).

[4]張紅云.21世紀初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政策發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4.

[5]路英.基于服務區域經濟視角下山東高職教育問題與對策[J].中國證券期貨,2012(10).

[6]周贛琛,王梓林.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深度融合的思考———以黃岡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中外企業家,2012(9).

[7]齊武福,李倩.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的困境與出路[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6).

[8]肖稱萍.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互動關系探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