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疆民族地區精準扶貧對策建議

時間:2022-08-22 11:02:35

導語:邊疆民族地區精準扶貧對策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邊疆民族地區精準扶貧對策建議

摘要:精準扶貧核心是要在“扶持誰”“誰來扶”和“怎么扶”這些問題上實現精準定位、精準發力。比較全國其他地區,民族地區更需要精準扶貧。分析阿昌族的貧困現狀和整族幫扶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相關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邊疆民族地區;精準扶貧;整族幫扶;云南梁河阿昌族

一、精準扶貧的內涵及特征

2013年,在湖南湘西考察時指出要精準扶貧,真扶貧,扶真貧,做好發展生產、公共服務、全民教育三件大事,把片區攻堅、直接幫扶、整村推進、產業開發等工作做深、做實、做細。2014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實行扶貧開發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銜接,依照縣為單位、規??刂?、分級負責、精準識別、動態管理的原則,對每個貧困村、貧困戶建檔立卡、建設全國扶貧信息網絡系統。壯戲扶貧措施要與貧困識別相銜接,深入分析致貧原因,逐村逐戶制定幫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切實做到扶真貧,真扶貧,確保在規定時間內達到脫貧目標。自此,中國農村扶貧形成了貧困騙取、貧困重點縣、貧困村相融合的新型扶貧減貧骨架,以精準扶貧為統領,以國家扶貧資源為主導、專項扶貧、社會扶貧、東西扶貧相結合的綜合扶貧體制。所謂精準扶貧,就是指針對不同非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合規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新型扶貧機制。其特征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對貧困區域與貧困群眾進行精準識別,二是精準幫扶,三是精準管理。

二、德宏州梁河縣阿昌族貧困現狀

梁河縣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轄縣,全縣國土面積1159平方公里,山區、半山區占全縣總面積的87.8%,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貧困縣,也是全省73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和德宏州唯一沒有邊境線的邊疆縣,以種植糧、蔗、茶和畜牧養殖為主的農業縣。全縣轄6鄉3鎮(其中有較少民族鄉阿昌族鄉2個),62個村民委員會,4個社區,390個自然村,674個村民小組。2014年末,全縣總人口49175戶169654人。轄區內主要聚居著漢、傣、阿昌、景頗、德昂、傈僳、佤等13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59694人,占總人口的35.1%,阿昌族人口14669人,占總人口的8.6%,其中阿昌族是全國22個(云南省8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涉及曩宋、九保2個阿昌族鄉,芒東、勐養、河西、小廠4個非阿昌族鄉鎮,19個村民委員會,107個自然村,203個村民小組。阿昌族作為梁河縣5個主體民族之一,相對于其他民族來說,整體生活水平較低,貧困程度較深。加大對梁河縣阿昌族的扶持力度,加快阿昌族發展,既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是“決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的客觀需要,也是阿昌族廣大群眾脫貧致富的迫切愿望,更是構建和諧云南、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發展民生的必然需求。

三、梁河縣阿昌族精準扶貧的效益分析

1.政治效益。通過阿昌族整鄉推進整族幫扶項目的實施,視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充分得到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對人口較少民族的關心、關懷得到充分展現,省委、省政府、省煙草專賣局(公司)和州縣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對阿昌族幫扶脫貧的各項措施得到有效落實,邊境民族貧困地區“四個認同”“三個離不開”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不斷鞏固和發展,民族團結、邊境安寧、社會和諧的大好局面得到加強。2.經濟效益。通過本規劃基礎設施類道路項目的實施,全面優化梁河縣阿昌族聚居區道路網絡建設,降低因交通不利造成的高生產成本;改善生產條件類煙水、煙路工程的建設,夯實阿昌族地區農業生產發展后勁;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及適用技術培訓,全面提升阿昌族地區勞動者的綜合素質,為建設阿昌族美麗家園提供合格的人才保障,從而使項目區農民收入不斷提高。2018年末,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5156元提高到10000元以上。3.社會效益。通過本規劃項目的實施,使曩宋鄉、九保鄉宜種植煙草區域的煙水工程,農田機耕路工程,得到全部優化和完善;297戶民居拆除重建,956戶民居抗震加固,635戶民居房屋改造,共計實施民居建設1888戶,占規劃區域總戶數10960戶的17.2%,使項目規劃區域危舊民居得到全面改造;規劃區域內26件中小學校舍工程改擴建,進一步完善和優化項目區中小學教育環境,為九年義務教育提供保障;規劃區域內11件衛生院(室)項目建設,保證規劃區域群眾生病能就醫;51個文化活動室和文化活動場地建設,為規劃區域群眾提供學習科技文化和傳承民族文化的場所;道路建設100條150.52公里,全面完善和優化項目規劃區域村與村之間、村寨內部的交通網絡及道路暢通問題;部分區域人飲安全工程、太陽能路燈、垃圾處理設施、公共衛生廁所、村莊美化亮化工程的建設,全面改善項目規劃村落的人居環境。4.生態效益。通過項目的實施,大幅提高項目規劃區群眾的經濟收入,隨著經濟收入的增長,逐步改變群眾的生活觀念方式,重點改伐薪做飯,變為使用電、沼氣、太陽能等清潔替代能源,一方面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保護了生態和水土;在發展高優立體生態茶園改造項目1980畝,老茶園改造項目100畝,新種植茶葉850畝,白花油茶體質增效項目1200畝,滇皂莢新種植1491畝,脆柿種植項目680畝,香蕉100畝,櫻桃150畝,新種植優質梨80畝等常綠灌木經濟林,增加了項目區域森林覆蓋率,經測算畝均可增加蓄水量25立方米,年增加蓄水量可達16.6萬立方米,起到增綠保水的良好效果;通過大量的基礎設施項目、各類村莊整治項目的科學規劃實施,大幅減少生活垃圾和污水對環境的污染;通過科技培訓,不斷提升勞動者的綜合素質,并通過煙草產業科學種植,培訓項目區群眾科學合理使用農藥和化肥,減少農藥和化肥產生的面源污染,有效保護耕地的可持續使用??傊?,根據本規劃科學地實施好規劃項目,不會對生態環境產生破壞性影響,反而會產生良好的生態效益,達到良性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四、阿昌族精準扶貧工作整族幫扶面臨的主要問題

1.經濟產業結構單一,特色產業發展層次較低。梁河縣阿昌族聚居的曩宋鄉關璋村,過去一直依靠茶葉、家禽和牲畜養殖等產業謀求發展,可謂靠山吃山,沒有什么“走出去”的地方特色產業,一般就是自產自銷,本地消化。這些經濟產業結構單一,特色產業發展層次較低,只能解決阿昌人民的溫飽問題,要實現群眾持續增收,突破口和著力點在發展現代農業。2.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嚴重滯后,資金調配難度大。長期以來,由于歷史、政策等多重原因,農村公共事業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就業培訓、基礎設施和公共安全諸多方面發展滯后,與城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加之農村公共事業管理主體不明晰、事權與財權失調等問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受到制約。梁河阿昌村寨也不例外,阿昌村的基礎設施均嚴重缺乏,村村道路建設、供排水、環衛、公共服務等各項基礎設施已遠遠不能適應村寨經濟的快速發展。目前,基礎設施建設嚴重不足,突出表現在行路難、飲水難、環境差等方面。碎片式的資金使用,難見成效。3.專業技術人員嚴重不足。項目涉及專業領域較多,人手短缺,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幫扶工作的順利開展。梁河縣阿昌族整鄉推進整族幫扶項目涉及的工作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經濟發展、居民建設和綜合推進提升。為確保整個項目順利實施,全面做好推進工作,梁河縣專門成立了項目領導小組,成員囊括了縣內15個單位6個鄉鎮,具體包括:項目管理局、農業局、林業局、住建局、教育局、交通局、發改局、財政局、水利局、衛生局、審計局、國土局、民宗局、商務局、新農辦、九保鄉、曩宋鄉、河西鄉、小廠鄉、芒東鎮和勐養鎮。眾多單位的參與,必然對項目實施起到促進作用,但是,由于各部門領域專業技術人員不足,一定程度上還是制約了幫扶工作的順利開展。4.科教文衛等社會事業嚴重滯后??萍紝I人才缺乏,科技技術在阿昌族地區推廣慢,群眾掌握運用科技知識的意識不強。由于貧困、偏僻等因素許多貧困戶孩子輟學和中止升學現象還時常發生,而成為新一代貧困人口。同時由于鄉村小學“雙語”教師嚴重缺乏,現有教師教學水平偏低,嚴重影響著農村基礎教學水平的全面提升。農村醫療保障體系還不夠健全和完善,村組醫務人員素質較低,技術水平也不高,更重要的是村衛生室條件簡陋,醫療設備短缺,群眾急需藥品不全,致使許多群眾因病不能及時有效地治療而無法保障身體健康,就醫看病還存在很大的困難,從而導致部分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接踵而至。

五、進一步推進阿昌族整族精準扶貧的對策建議

1.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切實提高群眾經濟增長質量。一是把畜牧業作為梁河縣阿昌族群眾增加收入、脫貧致富最有效、最可靠的途徑,大力發展以養殖奶牛、肉牛、生豬、羊和特種養殖為重點,推進畜牧業生產由家庭副業向主業轉變,由分散養殖向規模養殖轉變,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盡快通過此次項目推進平臺把畜牧業建設成梁河極具競爭的優勢產業。二是充分發揮自身區位和梁河號稱“天下一流”的氣候資源等方面的優勢,大力發展營養、安全、衛生、保健、無污染等綠色和特色農產品,加快農產品基地建設,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努力將特色農產品發展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品牌農產品,穩定和擴大自身的市場占有份額。三是進一步優化農產品品質,強化品質意識。四是大力發展龍頭企業,積極推廣龍頭帶基地、企業連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重點扶持和培育以農畜產品加工和販銷為主的龍頭企業,加快農畜土特產品進入市場的步伐,搞活農畜產品流通,促進農牧業生產加工銷售的良性循環,提高農戶收益水平。2.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改善群眾生產生活環境。一是加強農田基本水利建設;二是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三是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四是切實加強對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盡快解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問題,力爭使貧困村(戶)全部實現通路、通電、通電話,全面改善阿昌族貧困群眾生存環境,降低生產生活成本。3.切實提高阿昌族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素質。提高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是拓寬就業門路的有效途徑之一,是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農牧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基礎。及早重視加強基礎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加強對阿昌族農村學?;A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切實提高基礎教育教學水平,重點加強對農村教師“雙語”教學水平的培訓,繼續深入實施“希望工程”“教育扶貧工程”,力爭農村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確保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并大力開辦農村職業教育,在學生接受文化的同時,學到更多的職業技能,全面提高后備群眾的科技文化素質。4.切實加強衛生扶貧。衛生扶貧是解決因病致貧、返貧問題的一項有效措施。為此,一要加快阿昌族貧困鄉村組衛生院(室)改造和建設。二要衛生部門醫務人員要深入基層,改進作風,搞好農村和社區服務,積極探索和推廣貧困村組合作醫療制度,設法為貧困群眾提供優質低價的醫療保健服務。三要采取措施,積極鼓勵大中專畢業生到鄉(鎮)醫療單位就業,加強鄉(鎮)醫務人員隊伍建設,努力提高貧困村組衛生技術人員的業務素質。5.深入開展結對扶貧的“定點幫扶”活動。一是進一步加強扶貧宣傳教育,要使每名干部職工都認識到積極參與結對幫扶,在幫扶活動中,要做到動真感情、真扶貧。二是深化幫扶主體,做到各單位縣(部門)掛鉤到村,干部、職工掛鉤到戶。三是擴大幫扶范圍,除已確定通過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給予解決的外,其余貧困戶都要有人給予結對幫扶。四是改變幫扶方式,不能把結對扶貧簡單地理解為給貧困戶送錢送物,重要的是幫助貧困戶尋找致富門路,制定脫貧致富的規劃。

作者:李貴云 單位:中共云南省委黨校

參考文獻:

[1]李小云.我國農村扶貧戰略實施的治理問題[J].貴州社會科學,2013,(7).

[2]李仙娥,馬晶.山西省古村鎮貧困發生特點及減貧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12,(14).

[3]劉流.民族地區農村扶貧瞄準問題研究———基于貴州省民族地區鄉級扶貧瞄準績效的分析[J.貴州民族研究,2010,(4).

[4]周衛華.畢節試驗區扶貧開發的成效評價與對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2.

[5]葛志軍,邢成舉.精準扶貧:內涵、實踐困境及其原因闡釋[J].貴州社會科學,2015,(5).

[6]鄧維杰.精準扶貧的難點、對策與路徑選擇[J].農村經濟,2014,(6).

[7]唐麗霞,羅江月,李小云.精準扶貧機制實施的政策和實踐困境[J].貴州社會科學,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