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研究生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時間:2022-09-06 11:14:53
導語:淺談研究生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區域經濟的良性發展為該地區研究生培養、人才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具有較高經濟發展水平的地區,政府各級部門對于高層次人才的培養都十分的重視,不論在政策上、財政上都會加大對高校或科研部門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和扶持,雄厚的財政基礎和支持為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堅實的財力保障,因此在教育經費的投入、基礎設施的建設等方面都較經濟不發達地區有著更加明顯的優勢。2.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產業結構升級加速,服務業所占比例不斷的增高,促使該地區的職業結構發生很大的變化,越來越多職業需要高層次、高學歷的復合型人才和具有更加專業化水平的應用型人才。同時,區域經濟發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對優質教育的需求增加,也成為促進研究生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區域經濟還為研究生提供教育、培訓、實習的機會,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因此,區域經濟的發展狀況直接決定了地區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發展前景。3.研究生教育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力支撐。新增長理論認為,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人力資本的積累,特別是人力資本的溢出效應對于地區的經濟發展更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人力資本的知識溢出效應中,最顯著的就是培養高層級人才的研究生教育。一個地區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可以持續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必需的高層次人才。高層次人才的聚集不僅為區域的經濟發展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撐,同時創新的氛圍也會促進知識的快速擴散和溢出,這種知識共享的溢出效應,使得培養高層次人才的研究生教育在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4.高等教育領域的研究生教育,其目標是培養更高層次的人才,因此研究生教育的發展、定位和規模必然同經濟社會的發展有著更為密切的關聯。區域經濟的發展、壯大與區域內知識的創新和積累有著很大的聯系,研究生作為高層次的人才是運用知識的主體,勢必成為知識積累與人力資本積累的主力軍。5.30多年前,中國各區域的發展是比較獨立的,缺少環保的觀念,這樣就造成了地方政府難以對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各個方面進行綜合的考量。隨著“可持續發展”這一理念的提出和不斷的深化,綠色經濟、綠色增長和綠色發展等一系列相關的概念的出現,近年來逐步得到了社會各個層次群體和機構的廣泛認可。轉變經濟發展的一個很關鍵的方式就是綠色轉型,特別是區域的發展要將環境評價制度作為一個重要的考量,即應該意識到環境管理制度必將成為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為緊密的制度。知識、信息和人力資源是知識經濟時代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研究生教育是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急需的應用型高層次人才的孵化器,可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持續動力,有效促進區域經濟增長。
二、研究生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失衡情況
1.我國研究生教育在區域分布上同美國、英國、日本等其他國家有明顯的不同。(1)不同地區的在校研究生密度有很大的差異;(2)研究生招生以及研究生教育的區域分布與該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的相關程度不高。這兩個問題,一個涉及的是關于公平問題,另一個涉及的是關于效率問題。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怪”現象,同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差異較大有直接的關系。我國經濟比較落后的中、西部地區想取得在經濟上的發展,趕上經濟比較先進的地區,其中一個重要的手段就是通過急速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大幅度地發展研究生教育,借以實現在速度上趕超研究生規模較大的發達地區,達到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目的。但是這種不符合地區發展現狀的做法,存在著很大的弊端,使得經濟落后的地區無法承擔而且也很難消化大規模的研究生教育,所以無法保證研究生教育人才的質量。2.我國研究生教育區域分布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研究生規模同區域經濟規模之間的匹配程度低。研究生規模同區域經濟的低匹配性給研究生教育的發展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如果研究生的教育規模較大,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經濟規模較小,那么研究生經費會相對不足,使得該地區的研究生教育較其他地區相比而處于劣勢。由于經費的欠缺,使得培養研究生的高校或科研機構的投入相對不足,因此就導致該高?;蚩蒲袡C構在激烈的競爭中處于劣勢,進而影響今后的發展;反之,研究生的教育規模較小,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經濟規模則較大。區域經濟的發展和壯大離不開高層次人才的支撐,目前各個國家或地區之間的競爭,很大方面都是人力資本的競爭,而高層次人力資本的競爭更是至關重要。那么,以上情況就會直接造成研究生教育的貢獻較小,區域經濟的發展得不到更有力的技術支撐。3.近幾年來,我國研究生教育規模表現出了逐漸擴張的趨勢,并且隨著就業趨勢的日益嚴峻,越來越多的本科生和社會人士參與到研究生的考試和學習中。相比較歐美高等教育早發內生型的國家而言,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歷程為后發外生型模式,其研究生教育規模自高等教育規模擴招以來經歷了補償性增長路徑。經濟發達地區的財政為研究生教育提供了物質上的保障,這些舉措都為招生模式的擴張提供了基礎。然而,隨著考研熱的持續升溫,研究生教育的發展規模過大,甚至已經遠遠超出了本地區經濟的實際需求。當前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持續增長的同時,也暴露出研究生培養質量不高的問題,研究生“嚴進寬出、低淘汰”的狀態堪憂。區域經濟已經超負荷地在為研究生教育提供物質基礎,這種局面會產生一個弊端:財政投入到其他方面的比例縮小,會影響地區其他產業的平衡發展,也不利于地區經濟的健康發展。4.我國研究生教育與區域發展的不協調還體現在高校的培養模式和運行機制方面。很多地區的高校在研究生教學和培養上,無論是教學還是科研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制約因素,造成了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無法更好地融入到地區經濟發展之中。這樣就降低了本地區的經濟發展對于研究生教育或人才的需求,因此從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高校對于地方經濟發展的貢獻。
三、研究生教育的培養模式創新與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
1.高校在研究生的培養方面,地方高校要突出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的特色辦學模式,此外在教學安排、目標培養方面都要切合實際,有目的地培養適合本地區經濟發展特點的高層次人才。這既符合經濟社會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要求,也貼近自身的客觀實際。因此,以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為導向,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的應用型創新人才,應該成為研究生教育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5]。2.地方政府一方面要適當加大對經濟落后地區高校的政策扶持,以減少人才流失,保證經濟發展和教育發展的良性循環;另一方面也需要各高校從自身入手,積極拓展辦學經費籌措途徑,主動融入地方經濟發展,加強與相關產業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同時實現辦學經費來源的多元化,為學校長遠發展聚集更多優質辦學資源。3.加強高校之間、高校和企業之間、高校和研究所之間的協作,利用各種渠道提高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同時,要加強研究生的課程體系建設,促進個性化的培養模式,推進研究生教育的差異化和類別化發展。最后,要加快構建導師與學生科研交流平臺,拓寬交流渠道,保證個性化、創新性研究成果的產生。4.高校作為人才的集聚地,應吸引、協同各方人才,全力攻關。除了自身高校外,其他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也都擁有自身獨特的人才優勢。以研究生培養目標為導向聚集不同學科領域、不同組織部門的優秀專業人員,吸引來自國內外各方優秀人才共同參與高??萍紕撔?,提高基礎研究、高技術前沿研究領域與產業創新的國際競爭力。5.高校研究生不僅要注重培養,更要注重研究生的就業引導。地方政府要與高校合作,建立一定的學習、工作機制,以及完善就業指導體系和規劃。作為培養院校,需要安排導師或教學來幫助研究生了解本地區的相關就業優勢和就業形勢,同時為研究生提供心理素質、就業預期等方面的引導。
作者:王曉碩 單位:東北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1]楊玉,趙哲.區域研究生教育與經濟發展的核心關系及其協調[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
[2]宋芳.基于區域經濟視角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研究———以遼寧為例[J].高等農業教育,2013,(1).
[3]方超,羅英姿.研究生招生規模與區域經濟增長相關性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中國農業教育,2015,(3).
[4]劉鑫橋.研究生教育規模與投入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分析———來自區域經濟增長的證據[J].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15,(1).
[5]鄭江英,陳芳清,劉敏,林暢.共建研究生創新基地,校企合作共同發展[J].中國電力教育,2011,(1).
- 上一篇:淺談區域品牌對區域經濟的帶動作用
- 下一篇:淺談區域經濟與體育產業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