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物流競爭力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

時間:2022-02-28 04:54:06

導語:區域物流競爭力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域物流競爭力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

摘要:以物流發展基礎支撐、物流發展成效和物流競爭力潛力為區域物流競爭力指標,區域經濟規模和居民生活水平為區域經濟指標,選取安徽省2007—2016年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發現:2007—2013年區域物流競爭力和區域經濟發展趨勢基本一致;2012年后皖北的物流競爭力增速最快,2015年超過皖中和皖南,同時期皖北的經濟水平趕超皖南,三大區域的物流競爭力與經濟發展之間是相互促進的聯動關系。同時提出提高區域物流能力與物流效能、加強皖南公路基礎設施建設、擴大區域物流需求等建議,以期為安徽省物流能力和經濟的協調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區域物流競爭力;區域經濟發展;主成分分析;回歸分析

sionanalysis區域物流是地區間商品流通和物資流動的實現方式,區域物流競爭力是各區域通過良性競爭,爭奪物流要素、占據物流市場、整合物流資源,形成有互補性和整合性的能力體系[1]。區域物流是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域物流競爭力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是近年來的一個研究熱點,李全喜等[2]利用相關分析法對31個省市的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的關系進行了分析,發現二者之間高度相關;徐茜等[3]通過回歸分析發現浙江物流是浙江經濟發展的支撐,浙江經濟為物流的發展提供了基礎;何萍等[4]運用協整檢驗方法研究了江蘇省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的關系,提出了推動江蘇省物流發展的6個經濟因素;李忠民等[5]通過空間面板數據法,對新絲綢之路經濟帶10個省份的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異質性進行了研究;張廣勝[6]應用主成分分析和最小二乘法對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區域物流競爭力和區域經濟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得出物流競爭力與經濟發展相互促進且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劉莉等[7]通過格蘭杰因果檢驗,表明四川物流發展規模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大于物流信息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梁雯等[8]構建了皖江城市帶區域經濟與區域物流的耦合模型,表明在2015年二者已達到高度協調階段。安徽省各地級市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明顯,不斷整合與創新物流業,可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將安徽省16個地級市劃分為皖北、皖中、皖南三大區域,其中淮河以北為皖北,包括宿州、淮北、蚌埠、阜陽、淮南、亳州;長江以北淮河以南為皖中,包括合肥、滁州、六安、安慶;長江以南為皖南,包括黃山、蕪湖、馬鞍山、銅陵、宣城、池州。在借鑒以往研究學者的研究基礎上,通過統計2007—2016年相關數據,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構建物流競爭力和經濟發展指標體系,對比和回歸分析安徽省皖北、皖中、皖東區域物流競爭力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以期為安徽省物流能力和經濟的協調發展提供參考。

1數據來源與指標選取

數據來源于2007—2016年安徽省統計年鑒和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取皖北、皖中、皖南各市指標的平均值作為本文的研究數據。在遵循代表性、科學性、合理性、可量化性和連貫性的基礎上,借鑒已有研究成果,并結合安徽省物流和經濟發展特點,從物流發展基礎支撐、物流發展成效和物流發展潛力3個維度12個指標測量物流競爭力;從區域經濟規模和居民生活水平2個維度7個指標測量區域經濟發展程度。(1)物流競爭力物流發展基礎支撐:交通運輸財政支出(X1)對物流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我國物流的主要方式是公路物流,公路里程(X2)可以反映出公路運輸對物流的供給能力;物流發展與物流信息技術密切聯系[9],故增加指標互聯網用戶數(X3)和移動電話年末用戶(X4)來衡量物流發展基礎支撐。物流發展成效:郵電業務總量(X5)可以反映出一個城市的郵政規模與水平;貨運總量(X6)包含鐵路貨運量、公路貨運量、水運貨運量和民用航空貨郵運量;安徽水網密布,地跨淮河、長江、錢塘江三大水系,與公路密度均居全國前列,從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得知,2007—2016年間貨運量以公路運輸和水路運輸為主,因此選取指標民用載貨汽車擁有量(X7)和民用運輸船舶擁有量(X8),可以體現出物流的作業能力和公路運輸與水路運輸的供給水平。物流發展潛力:經濟的快速發展,消費結構的不斷升級,運輸需求日益增大,對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提出了高要求,交通倉儲郵電業在業人口(X9)可反映一個城市的物流從業人員數;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建設項目投資(X10),有助于提升城市物流的供給能力;普通高校在校學生數(X11),與將來的高級物流人才就業數相關,是物流行業未來的戰略性資源;物流屬于第三產業,第三產業的產值(X12)也可以間接反映出物流業的發達程度。(2)區域經濟發展區域經濟規模:從物流產業發展的角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Y1)的增長是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保障和主要動力;GDP(Y2)能夠反映一個區域經濟發展的總產值;進出口貿易能夠推動區域經濟的增長,進出口商品(Y3)總額可以體現區域的對外貿易活力和經濟競爭力;地方財政收入(Y4)可以體現區域經濟規模水平,因此選取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GDP和進出口總額、地方財政收入來衡量區域經濟規模。居民生活水平:由于人均收入越高,居民消費社會產品的能力就越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就越高,對物流的作業能力要求也會更高,二者之間存在著互動關系,因此,選取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Y5)、人均GDP(Y6)和家庭總收入(Y7)作為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指標。

2區域物流競爭力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測度

2.1數據處理。運用SPSS22.0將物流競爭力與經濟發展水平的全部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皖北、皖中、皖南未旋轉的主成分分析KMO值均大于0.75,顯著性水平均為0.000,內部信度Cronbachα系數均大于0.84。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使用極大方差法旋轉,選取特征值大于1.0以上的主成分,結果見表1,旋轉后的成分2.2指標權重的確定與測度。將表2成分載荷矩陣中皖北、皖中、皖南的數據除以指標數據主成分分析表對應的特征值的平方根,可得到每個主成分指標的系數,F1、F2為物流競爭力,F3為經濟發展水平,則皖北(wb)、皖中(wz)、皖南(wn)物流競爭力和經濟發展水平的計算公式如下:F1wb=0.314X1+0.333X2+0.301X3+0.272X4+0.328X5+0.286X6+0.293X7+0.270X8-0.027X9+0.323X10+0.252X11+0.330X12,F2wb=0.209X1+0.016X2+0.230X3+0.350X4+0.162X5+0.295X6+0.306X7+0.313X8-0.532X9-0.113X10+0.383X11+0.179X12,F3wb=0.351Y1+0.387Y2+0.369Y3+0.387Y4+0.383Y5+0.380Y6+0.387Y7,F1wz=0.332X1+0.308X2+0.338X3+0.285X4+0.334X5+0.318X6+0.253X7+0.068X8-0.030X9+0.336X10+0.305X11+0.334X12,F2wz=0.138X1+0.193X2+0.117X3+0.337X4+0.102X5+0.236X6+0.407X7+0.521X8-0.455X9+0.015X10+0.282X11+0.163X12,F3wz=0.365Y1+0.383Y2+0.367Y3+0.384Y4+0.382Y5+0.383Y6+0.382Y7,F1wn=0.332X1+0.346X2+0.343X3+0.296X4+0.346X5+0.150X6+0.202X7+0.257X8+0.007X9+0.353X10+0.259X11+0.351X12,F2wn=0.188X1+0.165X2+0.190X3+0.320X4+0.151X5+0.351X6+0.414X7+0.308X8-0.469X9+0.081X10+0.375X11+0.139X12,F3wn=0.360Y1+0.389Y2+0.362Y3+0.388Y4+0.383Y5+0.374Y6+0.389Y7。將物流競爭力兩個主成分對應的系數與其對應的貢獻率相乘后再求和,然后再除以兩個主成分的累計貢獻率,可以得出每個物流競爭力基礎指標的權重,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只提取一個主成分,因此基礎指標的權重與其系數相同,具體如表3所示。從物流競爭力指標來看,皖北、皖中、皖南交通運輸財政支出、互聯網用戶數、移動電話年末用戶、普通高校在校學生數、第三產業產值的權重較高,均大于0.28,具有一定的共性。說明交通運輸財政支出為物流業的發展提供了基礎,對交通運輸狀況的改善和投資環境的營造提供了保障,物流發展與網絡信息技術密不可分,現代物流信息技術主要體現在互聯網和移動終端在物流業中的廣泛運用和高度滲透上,尤其是移動電話的使用,權重均在0.29以上,同時高級物流人才是未來物流行業發展的戰略性資源,第三產業的發展有助力推動物流業的發展。皖南的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固定資產投資、公路里程權重高于皖北和皖中,由于皖北和皖中地區多平原,而皖南地區主要是丘陵和山區,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固定資產投資和公路等交通基礎建設的投入,對該區域的物流競爭力影響較大;郵電業務總量差異不大,說明皖北、皖中和皖南的郵電業務比較均衡;皖中和皖北貨運量、民用載貨汽車擁有量的權重明顯高于皖南地區,皖中的民用運輸船舶擁有量又明顯低于皖北和皖南,這是因為皖南地勢主要以山地丘陵和沿江平原組成,皖南和皖北地區水運比皖中發達,水運貨運量相對較大,而皖中主要以公路運輸為主,截至2016年公路里程皖北為66483km,皖中為75000km,而皖南為50387km,在貨物運送方面,皖南地區公路貨運量相對較小。三區域的交通倉儲郵電業在業人口的權重為負,說明安徽省的物流人才不足,制約了物流的發展,這也與物流競爭力潛力指標中普通高校在校學生數的高權重相一致。從經濟發展水平指標來看,皖北、皖中、皖南的所有指標權重均在0.35以上,相差不大,說明三地區在區域經濟規模和居民生活水平各方面發展均衡。

3區域物流競爭力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分析

3.1綜合得分與評價。將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代入以上公式分別計算F1、F2、F3的得分,利用加權平均法將表3提取的2個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作為權重,按照公式:Fwb=(68.162%×F1+24.782%×F2)/92.944%,Fwz=(68.963%×F1+22.328%×F2)/91.291%,Fwn=(61.481%×F1+27.024%×F2)/88.505%,計算皖北、皖中、皖南的物流競爭力綜合得分,同理得出皖北、皖中、皖南的經濟發展水平綜合得分,如圖1和圖2所示。從圖1、圖2可以看出,2008—2016年皖中的物流競爭力只有2008年高于皖北、皖南,2011年高于皖北,其余時間都低于皖北和皖南,2010—2014年皖中的經濟發展水平與皖北相差不大,但不及皖南,雖然皖中合肥擁有全省最強的物流綜合能力和發展潛力,是全國物流園區一級布點城市和區域性物流節點,在安徽省物流業地位顯著,但皖中只有合肥、滁州、六安、安慶4個城市,且滁州、六安、安慶的物流能力較弱,與合肥差距較大,使得皖中總體物流競爭力不強。同理雖然合肥是安徽省政治、經濟、金融中心、重要的科教基地,但皖中的城市面積和人口都要比皖南少,且滁州、六安、安慶的經濟發展與合肥相差甚遠,使得皖中的總體經濟水平低于皖南。2016年皖中的經濟水平最高,主要與合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GDP、人均GDP、地方財政收入、進出口商品總額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全省遙遙領先有關。2010—2013年皖南的物流競爭力排在第一位,蕪湖和馬鞍山瀕臨長江,位置優越,成為主要的水陸交通樞紐,工業和商貿物流增長勢頭強勁,物流基礎設施發展較快,物流供給能力較強,這與其經濟發展是一致的,這期間皖南經濟發展最好,高于皖北和皖中,主要是由于蕪湖和馬鞍山是安徽省沿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經濟增長速度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物流需求大。2007—2013年皖北的物流競爭力和經濟發展總體來看較低。這段時期皖北經濟核心城市不突出,阜陽又是安徽人口第一大城市,人均經濟效益較低,從圖1可以看出,2012年后皖北的物流競爭力比皖中、皖南增長速度快,2014年開始超過了皖中和皖南,排在首位,這可能主要與阜陽的快速發展有關,阜陽有豐厚的勞動力,交通優越,有規模較大的商貿和農業物流,是全國物流園區二級布點城市和安徽西北部重要交通樞紐,而且皖北的中心城市蚌埠擁有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交通區域優勢也得天獨厚。尤其是2015年皖北的經濟水平超過了皖中和皖南,這與物流競爭力水平是一致的,說明皖北地區重視以物流能效推動經濟發展,物流企業、物流產業園區成為經濟發展的有力增長點。3.2回歸分析。從表4可知,三區域樣本的R方均大于0.9,P值均為0.000,模型擬合程度高,顯著有效。回歸方程顯示,皖北、皖中、皖南的物流競爭力與經濟發展水平互相正相關,回歸模型若以物流競爭力為自變量,經濟發展水平為因變量,則三區域的系數分別為0.782、1.063、0.901,說明物流競爭力每增加一個單位,將促進皖北、皖中、皖南經濟發展分別增長0.782、1.063、0.901個單位,其中皖中地區的物流競爭力對經濟發展的促進最為顯著,表明皖中地區的物流產業積極地促進了經濟發展。若以經濟發展水平為自變量,物流競爭力為因變量,則三區域的系數分別為1.184、0.929、1.099,表明經濟發展水平每提高一個單位,將促進皖北、皖中、皖南的物流競爭力分別提高1.184、0.929、1.099個單位,其中皖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對物流競爭力的促進最為明顯,表明皖北地區的經濟發展積極推動了物流發展??傮w來看,三區域的物流競爭力顯著地促進了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又有效地提升了物流競爭力,物流競爭力與經濟發展之間是相互促進聯動的關系。

4安徽省區域物流發展建議

從上述驗證結果可知,區域物流競爭力與經濟發展相互促進,在新時代供給側結構改革的背景下,發揮皖北、皖中和皖南物流競爭力優勢,提升物流的綜合效率,均衡三區域物流發展差異,使經濟始終處于良性發展態勢。物流競爭力主成分分析結果顯示,安徽物流業發展重點應集中在加大物流業固定資產投入,加強公路建設,擴大物流需求規模和物流信息技術的應用上。(1)提高區域物流能力與物流效能。從圖1和圖2得知,2014年后皖北的物流效能有效地促進了經濟發展,因此可利用其豐厚的勞動力資源,完善物流業的空間布局,協同阜陽的物流規模、毫州的醫藥特色物流、蚌埠的環境優勢,和其他地級市不斷擴大的物流需求和交通網絡,逐步形成多層次、多領域、多元化的物流體系;皖中在穩步增長的物流競爭力的基礎上,發揮合肥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強與滁州、六安、安慶的合作,加強信息化建設,實現信息共享和物流資源的整合,促進地區間企業合作,科學規劃合肥區域物流中心與滁州、六安、安慶物流節點城市的互通互惠物流體系;皖南依托蕪湖和馬鞍山港口優勢,可在已有物流企業的基礎上創新和發展物流信息技術,組建強競爭力的大規模第三方物流企業,建設有區域特點和優勢的物流園區,同時政府可通過合作并以優惠的方式吸引外資,使社會資金多形式地投入物流園區。(2)加強皖南公路基礎設施建設。從基礎指標權重表分析得知,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固定資產投資和公路等交通基礎建設的投入,對該區域的物流競爭力影響較大,皖南水運發達而公路運輸較為薄弱,因此發展皖南公路建設,可使皖南物流供給能力更大,并適度偏移農村公路建設政策,完善農村物流網絡,加強與皖北、皖中的區域聯系。(3)擴大區域物流需求。通過回歸分析可知,區域物流競爭力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聯動機制,因此發展區域經濟可以釋放更多的物流需求,推動物流產業發展,皖南可利用其強勁的商貿物流和鐵路、公路、水路綜合交通網絡,發展第三方物流企業,吸引國內外知名企業的投資;皖北、皖中可整合物流資源,發揮區域優勢與特色,優化配置人力、倉儲、運輸、信息資源,使各物流區域互相借鑒,產生聚集效應,更好地滿足經濟發展和日益增長的物流需求。

作者:許靜艷 單位:安徽工商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