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經濟效益審計發展策略

時間:2022-07-07 08:51:04

導語:企業經濟效益審計發展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經濟效益審計發展策略

一、企業經濟效益審計的必要性

企業經濟效益審計的最終任務同企業的未來發展目標相一致,并且能夠體現企業審計資源對企業長期生存發展的重要意義。長時間以來,我國的生產力相對較低,企業的管理水平相當較落后,企業中的資源浪費現象嚴重,各部門、各單位、各地區的企業經濟效益普遍較差。要想徹底改變此種現象,在不斷提高科學技術水平的同時,還應當努力挖掘企業的競爭潛力,提高企業的管理經營水準,從而不斷加強企業的經營管理,提高其經濟收益,有效改善企業管理經營中的薄弱環節,從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使得企業的經濟效益能夠不斷得到提高。

二、我國經濟效益審計的現狀及問題

1.企業內部問題

(1)審計內容不能實現可持續化

當前我國對經濟效益審計的工作主要針對經濟收益方面,企業的決策者或者管理者均以當前的經濟利益為衡量指標,對生態環境以及未來的發展等方面的因素則考慮較少。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經歷了較大的跨越時期,此種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帶來一定經濟收益的同時,環境破壞、資源浪費等造成的后果也逐漸顯現出來。政府指導方針指出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科技帶動生產、以效益謀求發展、合理利用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但對于企業審計業務工作仍然處于將資金審計工作作為重點的初期階段,對資源環境的效益審計工作仍缺乏足夠的經驗。審計業務中缺乏可持續化的審計內容,當前環境保護法中相關的實施細則以及標準尚未成熟,社會成員對公共環保意識較弱,對環境資源經濟效益審計的具體評價標準缺乏統一性,相關審計人員的專業知識有待提高。

(2)經濟效益審計方法單一

對企業經濟效益實行審計的大多數工作人員屬于財務或者會計等的相關專業,能夠對企業的具體財務工作透徹分析,對相關的財務指標也較為熟悉,因此這些人對企業的經濟效益進行審計時多采用財務衡量的具體指標,對企業的具體審計工作也就不全面。比如在企業經濟效益審計過程中過分追求當前企業經濟效益,將精力和資金都放到短期的企業項目上,缺乏對企業的長遠規劃,過分追求眼前利益,從而影響企業未來發展的長期市場競爭力。

2.企業外部問題

(1)企業現行規章制度缺乏規范性

我國企業現行的企業經濟效益審計工作,委托人根據自身企業的具體業務需求委托相關人進行相關的經濟效益審計,但是對于我國的企業委托人缺乏相應的具體界定,缺乏對相應委托人的約束機制以及激勵機制,由于企業缺乏科學規范的規章制度從而導致我國當前的企業經濟效益審計工作不能得到順利開展。

(2)相關法律法規缺乏協調性

我國在企業經濟效益審計工作中的相關法規仍然不夠健全,對相關工作的具體監督不到位,其中主要表現在法律規定的內容較為寬泛、規范領域不夠嚴格,對企業經濟效益的審計不應只針對財務方面,缺乏相關合理性、科學性的綜合規范。

三、加強經濟效益審計的具體應對策略

1.理順經濟效益審計主客體

(1)正確處理傳統財務審計工作

財務審計同經濟效益審計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在對企業進行經濟效益審計過程不能將二者割裂開來,對具體的審計工作可以將二者有機結合在一起,從而為企業的未來發展做出正確指導。

(2)增強審計工作的協調性

企業經濟效益的審計人員必須擁有綜合行業領域的相關知識,在對企業實現經濟效益審計過程能夠不斷創新,嚴格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審計標準,以財務審計作為基礎,確保對企業的經濟效益審計合理合法,并將對經濟效益的審計工作作為最終目標,審計過程綜合運用多種有效審計方法,借鑒相關技術及科學知識,從而能夠建立一個綜合的企業經濟效益審計體系。

2.相關法律制度的完善

(1)加強政治環境的支持

企業必須加強內部的管理制度,實行切實有效地問責機制,規范管理標準,為企業經濟效益的審計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將企業員工的福利以及工資同企業的經濟效益聯系在一起,將企業管理人員的具體職責同經濟效益聯系在一起,從而調動企業所有人員的積極性。政府對企業經濟效益的審計尤為重要,對企業未來的經濟發展以及對經濟效益審計的建議均具有重要的意義,必須重視相關的政治環境,從而使企業能夠健康持續的向前發展。

(2)加強法律制度建設

近幾年來,我國對企業審計方面的法規不斷完善,比如《國家審計基本準則》、《審計法》等,但對于具體的企業經濟效益審計方面的法規仍然較為缺乏,相應的審計標準缺乏統一規定,我國對審計的相關實施條例以及相關審計法規進行了適當的修改,實現了對當前企業經濟效益審計準則的修訂。我們應該結合本國的實際情況,在具體的實際操作中不斷積累經驗,從而不斷形成更加實用、科學、系統的審計措施和方法,進而不斷完善我國的審計法規。

3.建立有效的審計評價指標體系

企業進行經濟效益的審計工作不僅需要對企業正常運行的各種經濟活動效益進行相應的評價,還應當對企業其他的經濟活動進行各環節的有效分析,從而提出合理有效的途徑和方法不斷該神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所以,對企業經濟效益的具體審計的評價指標體系必須包含單項效益指標以及綜合效益指標的分析。其中綜合效益指標中包括企業的社會貢獻率以及凈資產收益率。社會貢獻率指企業應用內部的資產為社會和國家所創造以及支付價值的具體指標,通過企業對社會所作出的具體貢獻來對企業的經濟效益做出相應的評價。凈資產收益率主要通過投資者的角度來對企業的正常運營效益做出相應的評價。

四、結語

政府進行的審計工作主要包含效率性、效益性、經濟性以及合法性等的審查,以及其他相關的非財務性審計指標。政府在對企業的監督審計中,應當對企業的社會服務工作是否真正落實,企業生產產品標價是否合理,企業的投資項目是否造福于周圍民眾,以及相應的公共資源利用是否存在浪費、損失嚴重的現象。我國的相關審計工作人員應當對財務審計以及經濟效益的具體審計熟練掌握,在具體審計過程將二者能夠有效結合。有效處理傳統財務審計同經濟效益審計的關系,必須擁有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對企業中的相關經營活動進行更加具體的規范,以財務審計作為審計的基礎,不斷實行更高層次的經濟效益審計,對企業進行審計的相關人員應當不斷學習豐富對經濟效益的具體審計知識,將工作重心著力于對企業的綜合經濟效益審計上,從而不斷提高企業的長期經濟收益以及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周藝 單位:安徽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