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審計資源思考論文

時間:2022-03-31 03:54:00

導語:整合審計資源思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整合審計資源思考論文

經濟越發展,審計越重要。當前形勢下,審計監督已成為推動我國民主法制建設的重要工具,同時也是民主法制建設的重要內容,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國家審計的發展。作為一項社會活動,審計資源是制約其發展的關鍵因素。當前,國家審計資源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雖然我們在實踐中積極探索了整合國家審計、社會審計和內部審計的路子,積累了一些經驗,但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在此,我結合近幾年的審計工作,就整合審計資源問題談幾點膚淺的認識。

一、整合審計資源是國家審計發展的客觀需要

經過20多年不懈努力探索,隨著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國家審計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近幾年來,審計公開的力度逐步加大,審計透明度不斷增強的同時,社會民眾對審計監督的期望普遍高漲,甚至到了不切實際的程度。審計工作面臨各方面的壓力很大。李金華審計長講“審計不能包打天下”,作為國家財產的“看門狗”,審計機關的基本職責是“摸清家底,揭露問題,促進發展”,這與審計法關于“真實、合法、效益”的審計目標是高度一致的。但是,國家審計對象數量約有百萬個之多,資產規模也極為龐大,要有效履行三項基本職能,或全面實現三大目標,困難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國家審計任務重責任大。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建立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的權力運行機制,從決策的執行等環節加強對權力的監督,突出強調要發揮司法機關和行政監察、審計等職能部門的作用。溫總理指出,審計工作直接關系到維護國家的財政、金融秩序,關系到加強黨和政府的廉政建設,也關系到推進政府部門的依法行政,關系到整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國家審計承擔著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同時也面臨著重大的風險責任。就拿國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來說,開展經濟責任審計是黨中央、國務院賦予審計機關的一項重大和光榮的任務,是加強干部監督和管理,加強和改善企業經營管理,促進廉政建設的需要。但目前僅中央企業就有169家,資產規模達9萬多億元,這些巨型企業大多內部結構十分復雜,經營業務包羅萬象,下屬機構遍布全國。要對其中任何一家企業的主要領導人就其經營決策和業績做出評價,都必須進行廣泛的調查取證和深入的分析研究,所需的人力物力無疑是巨大的。同時,在審計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能否準確把握總體,得出比較準確的評價結果,審計監督面臨十分嚴峻的挑戰和重大的審計風險。

其次,審計人員數量嚴重不足。全國審計機關僅有8萬多人,以平均每人每年審計1個對象計算,一年也只能審計8萬個,輪審一遍約需12年左右。更何況,一些審計對象資產規模非常龐大,機構分布十分廣泛,其工作量之大,遠非少數幾個審計人員可以勝任。

再次,審計人員結構不相適應。從審計機關的內設機構來看,大都按行業作了分工,財政審計、金融審計、企業審計及經濟責任審計(俗稱3+1),實際內部分工更細,可謂一應俱全,但相對審計對象的門類來說,顯然又是一根針與千條線的關系。人還是那些人,審計對象卻不斷翻新。就拿企業審計來說,2001年以來,我們審計的對象主業分別是汽車、電子、電力、石油、電信,一年一個行業,而主業之外多元化經營涉及金融、證券、保險、房地產等,實在是五花八門。投資審計涉及的行業也變幻不定,水利、公路、機場、電廠等走馬燈似的卻少有重樣。單純從財務核算來看,當前審計人員以具有財會教育及工作背景的居多,或許適應起來還不太難。但審計如果僅限于查賬,是根本不可能有什么發展前途的,這也是被20多年審計實踐反復證明了的。要拓展審計的深度,就必須對審計對象所在的行業環境、行業規律、行業特點及其技術基礎有比較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但隔行如隔山,憑現有審計人員的知識和結構,要很好適應如此快速變化的審計任務,是難以勝任的。

此外,審計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經過20多年的培養積累和更替,現在的審計隊伍整個素質有了明顯提高,但較之政治經濟形勢發展需要來看,還存在較大差距??梢哉f,不同層次審計機關之間或同一審計機關內部,審計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的問題都比較突出,視野寬廣、業務精通、經驗豐富的審計人才還只占少部分。雖然通過教育培訓可以使這一狀況得到有效改善,但遠水難解近渴,我們不能等培訓搞好了再開展工作,而且形勢發展與教育培訓也存在一個相互追趕的問題。

審計工作實踐迫使我們要尋找出路。出路在哪里?我們的眼光很自然地投向了國家審計以外的審計資源即社會審計和內部審計。90年代中期以前審計機關與審計事務所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至今回想起來仍然令人蹙眉。但我們不能也決不會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國家審計、社會審計、內部審計之間有條件互補的資源、一致的目標、共同的愿望,而不是簡單的回歸、相加,也不是沾沾于一點點的蠅頭小利。當我們以全新的眼光回眸審視,整合三類審計資源的思路已豁然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