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風險控制探究論文

時間:2022-12-31 10:44:00

導語:審計風險控制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審計風險控制探究論文

一、交易循環審計法是審計流程系統化、效率化的重要標志

交易循環審計法從銷貨循環、購貨循環、生產循環、籌資投資循環等,分別說明了各交易循環的控制要點和審計測試的基本內容,從中可以看到,用交易循環法審計取代按資產負債表項目進行的審計,是審計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這不僅是因為它實質性地變革了審計觀念,更重要地是因為它變革了審計實踐。

(一)交易循環法促進了審計觀念系統化和審計實踐系統化的形成無論將交易循環劃分為幾個分支,它們都是一個有組織的系統,其所要達到的目標都是內部控制制度總目標的一個分目標。所以交易循環法要求審計師用系統的觀念,注意整個過程的連續控制,而不是個別部門或個別交易的間斷控制,從而增大了研究內部控制制度的范圍和深度,為形成有效的審計決策結構和審計控制機制提供了重要保證。(二)交易循環法體現了交易循環目標與審計目標的一致性從交易循環法的工作流程可知,系統研究各個交易循環的目標及與此相關的審計風險,是保證審計決策科學化、審計操作效率化的重要措施。為了保證和提高審計測試及審計決策的交易,必須系統地研究各個循環內部控制制度的構成,諸如每一循環的理想控制目標、目標實現所伴隨的各種風險、實現控制目標的各種控制戰略、每一循環交易事項的內容等。并且要特別注意風險分析的功能,因為通過分析與實現控制目標相關的風險,可以發現哪個循環是高風險循環,發現某一循環中哪一個領域是高風險領域,從而進一步確定關鍵控制制度和審計測試的重點。

(三)審計技術與被審項目的組合是審計觀念的實質性巨變從審計理論和實踐可知,按照一個個賬戶進行抽查審計,會引導人們過多重視賬戶與賬戶之間、交易與交易之間的相對獨立性,而忽視它們之間的關聯性,這不僅導致審計工作的重復和效率低下,更小利于審計師對財務會計報告的真實性、公允性作出系統的評價,與制度基礎審計追求“高效率和富有成效”的目標不一致。注重審計技術整合,可彌補上述缺陷,這就使現代審計不僅在理論上系統化,而且在實踐上走向成熟化。

(四)審計技術的恰當結合是發揮審計技術整合作用的前提在現代審計中,許多審計技術在各個循環都可以發揮作用,例如分析性測試技術、詢證等。但此時要注意其在不同環節上的使用程度,切不可濫用審計技術。如詢證在銷貨循環證實應收賬款余額時有很好的效果,但在其它循環只能有限度地使用,在驗證存貨時只能是庫外存貨而不能是別的存貨。

(五)審計技術流程有形化是提高審計效率和效果的重要措施當按照交易循環進行審計的控制測試和實質性測試時,盡管有既定的審計方法和審計程序,但仍應對其做好審計記錄,形成審計提綱。這樣操作的優點在于:一是明確記錄責任人對工作的履行情況,可以反映測試工作的質量;二是可以保證審計工作有序地進行;三是便于會計公司的負責人檢查審計工作的完成情況;四是可為以后年度的審計決策、審計方案提供有價值的信息;五是若日后產生法律訴訟,審計提綱也可以提供測試工作完成情況的原始記錄。

二、高效率與高風險并存是現代審計的主要標志

(一)審計循環潛伏著一系列風險根據審計循環的流程依次產生的風險是接受客戶風險、委派審計師風險、審計證據風險和審計報告風險,其中審計證據風險又可分為控制測試風險和實質性測試風險。上述風險即為接受審計聘約所產生的總風險。因此,審計循環過程就是風險決策過程,而風險決策過程也正是提高審計效率和審計效果的過程。

縱觀整個循環過程,首先是進行各種審計決策的過程,其最終決策就是確認被審計單位的財務會計報告是否真實、公允。而每一種決策的科學與否都直接影響著審計師在審計報告上表達的審計意見。在每一種決策活動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決策錯誤的風險,而審計師則試圖通過搜集更多的證據以及采取其他措施,將風險控制在一個可以容忍的水平上。由于決策無處不在,因而審計循環過程也處處存在著審計風險。

(二)審計責任的內涵擴展進一步強化了審計風險審計責任要求審計人員對審計職業負責,對委托人、當事人和其它審計報告使用者即公眾負責。也可將審計責任概括為內在責任、民法責任和社會責任。

內在責任要求審計師應實事求是地、客觀公正地進行審計工作,不允許有任何偏見和主觀臆測,也不應屈服于任何壓力;保持實質上和形式上的獨立性,不能偏袒任何一方;嚴格保管審計工作底稿,絕不能泄露被審計單位的財務秘密;清正廉潔;適當地揭露被審計單位的違法和舞弊情形。內在責任的履行情況直接決定著社會公眾對審計職業及其提供服務的信任程度。

對于社會審計民法責任尤為突出。依據民法規定,凡是委任契約關系,受托人應盡注意之責,否則應負賠償責任?,F實審計業務多屬有償委任契約,因而審計師要給予高度的注意,一旦其行為出現過失,有意無意地造成審計結論失誤,從而涉及民事賠償責任時,按照法律不僅要退還審計收費,賠償委托方的經濟損失,而且會嚴重損害審計師的信譽。所以在執行審計事務時,審計師應謹慎從事,時刻考慮業務存在的風險,不要只注重追求事業的成長與發展。

審計的社會責任表現為審計師對國家、債權人、信貸人、投資人等所承擔的責任,包括契約關系的責任和非契約關系的責任。隨著投資者的增加、兩權分離程度的提高以及政府組織對會計信息依靠的增強,這種責任將得到不斷提高。

(三)審計風險與被審計單位業務循環緊密關聯以高風險及高效率為標志的現代審計,不僅要進行個別風險的分析,而且要進行總體風險的分析。盡管風險決策模式要求從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及檢查風險的相互作用中把握審計測試,但分析的基礎仍然是內部控制制度的存在性、健全性、有效性及可靠性。沒有內部控制制度,就沒有審計的風險決策模式;不理解內部控制制度,也就無法作出科學的審計風險決策。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系統是以會計控制為核心的控制系統,因而審計循環與會計循環存在著密切的聯系。

三、嚴格遵循程序和規范是控制審計風險的根本

審計程序是審計監督活動中必須遵循的法定形式,是實現審計工作規范化的重要保證。審計程序不合法,不僅影響審計質量,也有可能引起訴訟而且往往敗訴。因此,保證審計質量就必須嚴格審計程序。

首先,制定切實可行的審計方案,把好計劃關。在全面了解被審計單位核算形式、財務管理、內部控制制度的基礎上確定審計重點;人員分工上要根據審計師的業務素質進行優化組合,明確職責;實施步驟要合理緊湊。審計組成員依據方案確定的內容熟悉相關政策、業務??茖W的審計方案,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

其次,抓審計實施過程中的質量控制,把好取證關。一是合法取證,核準事實。審計證據必須具有客觀性、關聯性、合法性。取證手段、程序合法,審計才具法律效力;事實不清楚、不真實、不準確,將導致審計質量不高,甚至審計失敗。二是編好審計工作底稿,因為審計工作底稿是審計查證的詳實記錄,其內容包括查清的事實依據、工作記錄、衡量事實的法規依據、處理意見等,要做到一事一稿,記錄清楚,程序合法。三是審核把關,審計項目負責人對審計實施的程序,取得的底稿及證據要逐一審核審簽,查漏補缺。

最后,寫好審計報告,把好定性處理關。審計報告是全面反映審計成果的法定文本,審計質量的好壞,最終靠審計報告來反映?!蹲詴嫀煼ā?、《審計準則》等對審計報告都有明確規定。審計報告必須符合規范化要求,做到內容完整、事實清楚、定性準確、處理依據及建議恰當可行。在形成審計報告時,具體要把好“四關”,即溝通關、定性關、法規制度引用關、結論與意見關。審計的循環過程與交易、控制的循環過程是完全一致的,這充分反映了控制論、系統論、信息論及協同論在交易循環審計中的應用。對內部控制制度的調查與評價包括目標的制定與執行,對最終財務會計報告的審查包括目標的完成與控制的績效。審計不僅審核控制目標的完成程度,而且審核完成的手段。同時,現代審計的建設性功能又促進了系統作用的發揮,因為經過審計可以發現各個環節的控制失誤,根據失誤的原因,可追究各層次責任人的責任。審計循環控制系統形成了一個連續封閉的回路,為此要充分運用控制論中的反饋原理進行不斷地調整??傊?,現代審計一直處在不斷變革之中,研討審計技術流程就是要協調審計測試、審計風險和審計決策,使三者在動態中呈現一體化和均衡狀態,從而進一步提高審計效率和審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