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審計運用外包模式考量
時間:2022-09-07 03:37:00
導語:內部審計運用外包模式考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本文主要對內部審計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內部審計通過外包的方式使企業獲得的專業服務的利弊提出了作者個人的見解。
關鍵詞:內部審計、專業服務、外包
1內部審計外包的概述
內部審計外包(InternalAuditOutsourcing),是指企業從外部聘請專業人員來執行企業內部部分或全部內部審計工作。內部審計外包最先是由曾經全球知名的會計師事務所安達信、安永、畢馬威等提出的。他們將內部審計解釋為企業的一個成本中心,隨著市場環境的不斷變化和企業之間競爭的日益激烈,內部審計的傳統職能已不能滿足企業增加價值的需求。為適應企業經營管理的需求,內部審計職能應逐漸向風險管理和戰略管理方面拓展,此時,企業將面臨高額的成本。他們極力說服企業關注自身的競爭優勢,而將內部審計業務交給外部咨詢機構來完成。
2傳統審計的分類
在財經界,人們習慣把審計按他的服務對像及職能分為三大類:一、獨立審計(外部審計),主要由會計師事務所里的特許會計師來獨立完成,二、政府審計,主要為政府的職能部門提供審計監督職能,三、內部審計,也就是企業為了查錯防弊,通過設立內部的專職審計人員(部門)來自我防范企業管理上的一些風險;本文主要是討論第三類,內部審計方面的一些見解。
3、內部審計的現狀
我國現代內部審計產生于80年代初,目前,大多數企業,都設立內部審計功能,根據公司的規模設立專職、兼職(主要由會計人員兼任)或專門的內部審計機構,工作匯報上也分別有:向財務負責人匯報、向公司總裁匯報和向董事會匯報三種,但大部分內部審計不同程度的存在以下方面的問題或限制:
1)、企業本身對內部審計的不重視
大多數企業領導缺乏對內部審計的基本了解,認為內部審計與經濟利潤的取得沒有直接關系,甚至有些領導認為因為內部審計的存在,削弱了自己的自主權利,所以精簡內部審計部門的人員,甚至取消內部審計部門,這時,內部審計的作用就會局限于公司財務數據的復核,發揮著會計核算職能的一個部分,嚴格來講,他們的工作只能算是財務部門的部分工作。
2)、內部審計人員的素質整體偏低
國內目前專業的內部審計資格發展和人才培養緩慢(國際注冊內部審計師CIA在國內推廣有很大的局限性),這就造成高素質的專業內部審計人員稀缺,企業要招到合適的內部審計管理人員很難,或者需要付出更高的薪酬,通常情況下企業會以招聘財務管理人員的標準去招聘內部審計管理人員,這就使得內部審計無法發揮真正的作用。
3)、獨立性存在問題
獨立性是審計的靈魂,內部審計也不例外,很多企業內部沒有設立獨立的審計機構,而是將其作為會計機構的附屬機構,向財務負責人匯報,或作為獨立部門向總裁匯報,這些都會造成自家人審自家人的問題,即使是向董事會匯報,但內部審計人員作為本公司的職員之一,與被審的人員或機構是屬于同事或朋友關系,從法律的角度這違背了“回避制度”,在企業管理中回避問題也是沒有例外的。
4)、企業本身治理存在問題
一些企業之所以產生管理上的缺陷:原因便是沒有很好的內控機制,即使企業有了很好的內控機制,但企業的管理層可能無視財務報告中出現的問題,而按照他們的想法修改財務報告,或者是公司的治理和監督不夠,尤其體現在公司的董事會和審計委員會沒有充分發揮他們的治理和監督的作用。
4、內審外包
(一)從國外內部審計外包的實踐來看,內審外包主要采用以下四種形式:
1)、最簡單的外包形式是補充
即特定部分的內部審計職能賦予稱職的第三方。例如,在一些關鍵性的內部審計項目中聘請外界專業人士提供幫助。又如,在審計外地的分公司時,企業聘請懂當地語言或熟悉當地習俗的審計人員提供幫助。另外,在審計特殊領域(如電子數據處理系統)時,企業也可聘請這方面的專家參與審計。
2)、審計管理咨詢
是會計師事務所現有咨詢或審計業務的延伸,主要是幫助企業確定企業內部審計機構設置、人員數量及配備情況,并有可能促進內部審計計劃的形成和改進。審計管理咨詢服務還包括對內部審計人員的招聘工作,幫助管理層定義主要的審計風險領域等等。
3)、內審職能全部外包給會計師事務所
這種外包形式下,企業不設內部審計部門,但是為了進行合理的經營性審計,就將內部審計職能全部外包給會計師事務所。內審職能全部外包時,企業可能保留內部審計長以監督審計業務的執行,并擔當在會計師事務所和管理層之間溝通的媒介。
4)、內外成員結合審計,亦可稱合作內審
這種外包形式下,內部審計工作由一個統一的項目和審計工作組來完成,成員包括內部審計師和外部審計師,但內部審計師和外部審計師對這種結合審計分別承擔不同的責任。
(二)、內部審計外包的優缺點
1)、內部審計外包的優點
獲得專業性的服務。專業提供內部審計的中介機構,如會計師事務所,他們有著完善的質量控制體系和專業操作標準,可以使企業獲得所需的專業服務。
提高企業內部審計職能的獨立性。通過外包規避了法律上的“回避問題”企業內部審計人員受雇于企業管理人員,在開展審計工作和提供審計報告時極有可能僅僅考慮如何取悅于管理者而偏離其本身的職責。而獨立的內部審計人員則根據與企業簽定的契約開展內部審計,與企業其它的部門沒有內在的利益沖突和聯系,因此,他們能夠毫無顧忌地指出企業經營和控制中存在的漏洞,提供更具獨立性和客觀性的評價結果。
符合成本效益原則。企業設立了內審部門之后,就形成了固定成本,不斷對內審人員進行的后續培訓也增加了企業的支出,而且要想招聘到合適的專業人員,需要付出更多的人力資源成本。通過內部審計外包,企業可節省這部分的成本費用支出,而且這部分的支出往往會很大地超過外包開支。
企業能夠集中精力搞好主業?,F代市場經濟的發展就是專業化分工的發展,因此管理層關注的焦點應該是組織的關鍵性業務,企業應該將其有限的資源投入到核心業務上,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
2)、內部審計外包的缺點
審計工作不夠“貼心”。內部審計外包后,審計可能會變成一種程序性的工作,外包審計人員不會象內部審計人員那樣全心全意為企業考慮。外包審計人員只與企業有短期的關系,企業最終的經營成果與他們沒有直接聯系。
外包審計人員不熟悉企業的情況。注冊會計師和其他內部審計專業人士畢竟不熟悉具體企業的實際情況,企業內部的審計人員,特別是那些在企業里工作很長時間的內部審計師,更了解企業的發展戰略、經營管理手段、企業文化、部門間的利益關系等因素。這種背景知識的差異可能影響到審計計劃的深度和審計程序的執行,并可能會對內部審計工作的效率和效果產生重大的影響。
缺少了為未來的管理人員提供培訓的平臺。企業如果不設立內部審計人員或機構,將會失去這部分的人才優勢,使企業依賴于中介機構,很多大公司,內部審計部門通常被用來作為未來財務和經營主管的培訓平臺,因為內部審計師通常需要熟悉企業經營的各個方面,熟知不同部門主要成員的工作。內部審計師進入其他部門工作后,這些經歷在確保部門間目標協調一致和改善部門之間的關系方面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果內部審計職能全部外包,這種難得的培訓平臺就徹底消失了。
內部審計喪失主動性和前瞻性。內部審計外包之后,由于雙方是依關系提供服務,中介的審計人員一般只在約定的范圍內進行審計,盡量削減審計計劃,減少工作量。而不愿意積極主動地去幫助管理層發現問題,提出建議。
5、內部審計外包利大于弊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發展到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這就需要企業在建立完善的治理結構同時,發揮第三方治理的作用,將不是企業的優勢部分通過外包的方式獲得專業服務,將劣勢轉換為優勢,集中資源加強自身的優勢,使企業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