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研究論文
時間:2022-08-31 03:17:00
導語:地方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自主創新是發展優勢產業的重要途徑,二者又互為條件、相互促進。本文通過對湖南省優勢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的SWOT分析,提出產業集群化、實施大企業、推進信息化等對策,從而進一步推動優勢產業發展。
[關鍵詞]自主創新優勢產業
隨著我國“中部崛起”戰略的深入落實,湖南抓住有利時機,在近幾年加快了新型工業化進程.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健全自主創新體系,推進集群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等措施,涌現并發展壯大一批規模較大、結構合理、科技含量較高的優勢產業。通過深入調查發現,湖南省近些年在提高自主創新和發展優勢產業的過程中還存在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企業創新活力不足等問題,本文通過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王元(2005)把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看作是一個經濟過程,認為它不單純是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而是一個經濟過程和市場實現的過程。毛蘊詩(2006)等認為自主創新就是先引進、消化吸收、模仿到自主創新,是一個積累和學習的過程,在模仿和積累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自主創新能力。宋河發(2006)認為自主創新能力是指創新主體通過主動努力獲得主導性創新產權,并獲得主要創新收益而進行的能形成長期競爭優勢的創新活動的能力。郭咸綱(2005)認為作為創新主體企業的創新能力是一個體系推進過程,包括理念創新、戰略創新、組織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
尹洪斌(2006)指出自主創新具有目的性、變革性、新穎性、超前性、自主性。候先榮(2003)提出自主創新有以下四個特征:高風險性、高回報率、創造性、綜合性。王一鳴(2004)認為影響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包括產業發展階段、市場環境、技術鏈和創新鏈、國家創新體系、知識產權保護等外部因素;盈利水平和投入能力,創新收益,創新人才,企業家精神等內部因素。
江小涓(2003)認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產業技術發展的戰略與產業結構升級,可以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的機遇,利用全球知識儲備,通過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引進外國的先進技術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在引進過程中我們還要認真修煉自身內功,作好消化、吸收,并創出自己的特色。
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中首次提出“創新”不僅僅是科學技術的發明創造,更重要的是指把已發明的科學技術轉化為一種新的生產能力,他極力強調生產技術的革新和生產方法的變革,而忽視了社會制度因素和具體歷史環境。
羅納德.科斯和諾思等人指出制度變遷是影響創新效率和效果的重要因素。諾思明確指出“有效率的經濟組織是經濟增長的關鍵;一個有效率的經濟組織在西歐的發展正是西方興起的原因所在”。費里曼、納爾遜和邁科爾、波特等對此理論作了深入的研究。費里曼1987年在研究“日本模式”成功經驗時發現,要想推動國家創新能力的提高僅靠企業是不夠的,需要以國家層面上尋求資源的最優配置,以及推動技術創新的制度與政策。其后美國經濟學家納爾遜將國家創新系統定義為:“其相互作用決定著一國企業的創新實績的一整套制度”。邁科爾則通過分析影響國家創新系統績效的四個重要因素,指出國家創新能力是一個國家在長時間內產生創新性技術并使之商業化的能力。
波特認為國家競爭優勢的獲得,關鍵在于產業的競爭,而產業的發展往往是在國內幾個區域內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產業在地理上的集中主要是競爭的結果,提出了提升國家競爭優勢的“鉆石模型”。這一理論最早出現在國際貿易理論里,是由李嘉圖(D.Ricardo)對斯密(A.Smith)的絕對優勢理論作出的重要擴充。進入20世紀,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和俄林的研究表明,各國之間生產要素相對稀缺性的差異是產生比較成本差異的必要條件,因而也是國際貿易的必要條件。在后來的研究中,這一理論常常被稱為HO理論。這一理論在研究區域產業優勢上,也同樣有很大指導意義。
二、湖南省優勢產業自主創新現狀SWOT分析
(一)優勢產業分析
2007年湖南省推進新型工業化成效顯著。全省全部工業生產總值3360.59億元,增長20.2%,比上年增快2.2個百分點,為改革開放以來最高值。工業在全省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基本形成,而優勢產業在其中占有支柱地位。僅機械工業上規模企業的總產值和銷售收入就雙雙突破100億元大關。從目前來看,優勢產業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湖南省經濟的整體素質和效益。在全省生產總值中,2007年的產業結構由2006年的17.6∶41.6∶40.8調整為17.6∶42.7∶39.7。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比上年加快4.2個百分點。優勢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省級及以上園區工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提高9.1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1.3個百分點。
通過橫向比較,我們基本可以比較清晰判斷出湖南省目前的優勢產業。其中,煙草是湖南最具發展潛質的產業,2007年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79.75億元、利稅119.52億元;由湘鋼、漣鋼、衡鋼這3家企業組建的華菱鋼鐵集團2003年產鋼518萬噸,銷售收入156億元,利潤9.2億元,綜合競爭實力列全國鋼鐵行業10強;機電制造每年創造產值達1000億元,約占全省國民生產總值的30%。2003年,全省機電產品出口額4.3億美元,其中高科技產品占50%,出口額過千萬美元的企業有10家;高新技術產業以湘計算機、LG曙光、中芯數字、湘郵科技、創智軟件為主的一批“科技新秀”,支起湖南高新技術產業的脊梁。今年上半年,湖南省已完成高新技術產品產值524.45億元,同比增長32.66%。預計全年有望突破產值1200億元。生物醫藥中,千金藥業、九芝堂、正清制藥、紫光古漢等無疑是湖南在該產業的佼佼者。其中,中成藥14大類制劑生產能力、工業總產值分別居全國第15位和第13位,化學藥品銷售額居全國第8位。
(二)優勢產業自主創新的優勢分析
優勢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歸根到底是其中的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湖南企業在自主創新方面成就顯著:2006年,遠大、湘潭電機被認定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中聯重科和平安電氣被納入國家首批創新型企業試點,省生產力促進中心被認定為國家級示范中心,長沙國家生物醫藥產業基地邁入國家級生物產業基地行列,湘潭德國工業園被國家科技部批準為國家火炬計劃機電一體化特色產業基地。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597.49億元,增長26.3%。
1.人才優勢
近年來全省加大了對科技人才資源的開發力度,先后出臺了一系列人才建設措施,科技人才隊伍迅猛發展。目前全省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79萬人,居全國第7位。在湘院士45人(含受聘來湘工作的20人),院士總數居全國第8位?!盎拘纬闪艘栽菏俊㈤L江學者、芙蓉學者、瀟湘學者為學術帶頭人,國內外年輕博士為骨干力量的科研隊伍”。
2.投入不斷加大
“十五”期間,全省三項費用支出36460萬元,共確定63個重大專項,共安排200個科技計劃重點項目?!笆濉逼陂gR&D經費年均增長17.8%,R&D經費占GDP的比重從2000年的0.52%提高到2005年的0.7%,年均增長6%。
3.科研能力不斷提高
“十五”期間,我省專利申請量為31663件,獲授權14863件,居全國中上水平?!笆濉逼陂g共取得各類科技成果4780項,其中89項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獲獎成果居全國前列,科技人才的數量和質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比重居全國前10位,萬人技術成果交易額位居全國第11位。
4.創新體系不斷優化
“十五”末,全省建成3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3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6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2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1個國家企業技術中心,68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技術創新機構布局日趨合理,創新體系建設日益完善,技術交易更加活躍?!笆濉逼陂g,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180.5億元、技術交易額104.5億元。
(三)優勢產業自主創新的劣勢分析
1.企業自辦科技機構不健全
2004年,全省576個大中型工業企業中辦有科技機構的企業為193家,共辦科技機構294個;年度內未開展科技活動的295家,占51.2%;未開展創新活動的企業有376家,占65.3%。只有約1/3的企業設立了科技機構,近2/3的企業沒有開展創新活動,暴露出湖南省企業自主創新中存在“創新機構不健全、創新活動面窄”的問題。
2.科研條件不足
2004年,全省大中型工業企業R&D經費只占全國的1.66%,也只占中部六省的14.33%;大中型工業企業R&D經費在全國各?。ㄖ陛犑?、自治區)中名列第18位,在中部六省中僅高于安徽,名列第5。大中型工業企業科技活動經費內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只有1.5%,R&D經費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為0.72%。2007年上半年,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其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為0.77%。研發投入是企業自主創新的基本構成要素,湖南工業企業研發投入不足,制約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快速提高,企業自主創新的任務十分艱巨。
3.企業觀念落后,缺乏自主創新精神
部分企業缺乏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眼光和科技先導的現代意識,仍然停留在粗放型的落后增長模式的認識階段,忽略促進效益增長的真正原動力自主創新。調查顯示,19.91%的企業認為,投入回報的不確定性影響了企業開展技術開發;16.48%的企業認為,沒有技術項目來源是影響企業開展技術開發活動的原因;10.53%的企業認為,不搞開發也能夠維持現有市場份額。沒有承擔風險的能力、缺乏研發信息,缺乏危機感和超前意識,影響和制約了企業科研活動的開展。
4.產權制度存在不合理
(1)產權邊界不明晰,創新主體的企業缺乏創新的活力、壓力和動力。由于歷史原因,高新技術企業的初始投資來源相當復雜,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和規模后,產權邊界模糊便產生了許多矛盾,從而嚴重影響了企業的技術創新和長遠發展。
(2)產權封閉化、單一化。在國有高科技企業中,政府往往是惟一的投資主體,這種封閉式單一化的產權結構體系,不僅使社會資源無法達到合理配置,而且嚴重制約了高科技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發展壯大。
5.創新的合力和運行機制沒有真正形成
(1)行政管理上的條塊分割使教育、科技、經濟脫節的問題無法從根本上徹底解決。
(2)官、產、學、研之間缺乏密切合作,沒有形成合力。
(四)優勢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機會分析
1.經濟全球化形勢下,資金、市場、技術引進帶來的機會
從近幾年的情況來看,我省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實現優勢互補,而且可以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這不僅改變了現有產業結構,同時也刺激了企業自主創新的發展。首先,改善了湖南進出口貿易環境,促使更多的外資直接進入湖南。2005年湖南的進出口貿易額為60100億美元,與2001年的25112億美元相比翻了一番[11]。其次,減少了我省勞動力進入國際市場的障礙,有助于我省對外勞務輸出。湖南商務廳的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湖南外派勞務人數113萬人,首次實現當年外派勞務過萬人。再次,國際間的教育合作與交流日益加強,促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進入,為湖南經濟的發展培養了緊缺人才。此外,外資、國外技術的引進也給企業自主創新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2.中部崛起戰略政策、區域合作帶來的機會
2004年3月,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中部崛起戰略,要求國家從政策、資金、重大建設布局等方面給予中部六省支持。比照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及西部大開發政策,中部六省獲得同等優惠,包括在增值稅轉型、農業稅減免方面給予積極支持,從而進一步推動了優勢企業聯合、重組,為產業整合、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中部六省的旅游合作、城市規劃合作、人才合作,有利于共同打造中部區域旅游品牌,促進區域統籌協調發展,實現區域內人才信息資源共享以及區域內人才自由流動。這些都為湖南省自主創新創造了有力條件和新的發展空間。
3.長株潭城市群一體化建設帶來的機會
長株潭位于我國南方腹地的核心位置,南有開放程度很高的珠江三角洲,北有產業基礎較好的長江產業帶,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了長株潭承東啟西的中介區位。長株潭可同時接受長江產業帶與華南經濟圈的雙重輻射,成為介于兩大經濟區域邊際地帶的新興增長極。
長株潭區域集中了湖南絕大多數高校和科研、金融機構,產學研條件優越,同時不久前國家又批復長株潭地區為綜合性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重點發展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和新能源五大領域。目前,落戶長株潭地區的省級高新技術特色基地超過全省半數,在湖南省15個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中占八席??萍疾亢秃鲜≌⒘瞬渴『献鳈C制,使湖南省成為全國第一批建立部省會商機制和被確定每年進行會商的省市之一。科研力量集成度高的長株潭兩型社會實驗區應利用這種科技優勢,打造成以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為特色的國內首個科技城。這一區域的資金、技術、人才條件優越,城市的一體化建設又使得信息、技術的交流變得更加頻繁、密切。這些為湖南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平臺和發展契機。
4.“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帶來的機會
湖南位于“泛珠三角”區域的中部,區位優勢明顯,與周邊省份經濟聯系密切。港澳地區作為國際性的金融、貿易和物流信息中心,具有較強的經濟集聚、輻射能力。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市場經濟發育的程度較好,在資本、技術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浉郯牡妊睾5貐^的發展需要將一些優勢產業向資源豐富、成本低廉的湖南轉移?!胺褐槿恰眳^域經濟合作有利于湖南的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緩解勞動力就業壓力和充分發揮資源優勢。2005年,湖南來自于“泛珠三角”地區的實際投資達380.3億元,比上年增長34.3%,占據全省引進內資總額的一半以上。產業的轉移同時帶來技術的轉移,我們應該在吸取這些技術、管理經驗的基礎上,加強再創新,促進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
(五)優勢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威脅分析
1.高新技術產業人才缺乏并流失
由于種種原因存在著“在湘成才,離湘展才”的人才外流現象,特別是從事電子通信、計算機等高新技術產業領域的高層次人才大多流往沿海開放城市,致使湖南高科技人才青黃不接,高層次人才危機日益嚴重。盡管湖南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約130萬人,其中約43.2%的人具有中、高級職稱,但全省大中型工業企業從事科技活動人員為4.32萬人,其中從事創新活動的R&D人員只有1.53萬人。大中型工業企業R&D人員只占全國的2.34%、中部六省的12.90%,R&D人員在全國和中部六省的位次分別為第16位和第4位。所以有63.84%的工業企業把缺少專門創新人才作為影響企業開展技術開發活動的三項原因之一。2.企業自主知識產權保護和管理意識及能力不足
知識產權是促進技術創新,加速高科技成果產業化,提高企業競爭力的一項重要法律制度。但從中國企業實踐看,與科技有關的知識產權保護和管理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相當一部分企業對知識產權缺乏足夠重視。國家統計局的調查資料顯示,我國90%以上的中小企業從來沒有申請過專利,70%-80%的大型企業同樣沒有專利申請。
湖南作為一個欠發達地區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加強。如全社會的知識產權意識還比較薄弱,有的地區和部門對保護知識產權的重要性缺乏足夠認識,大部分企業沒有專門管理知識產權的機構。因此,全省應當建立一種機制,在進行科研開發、產業化、市場開拓立項之前,進行知識產權調查,到市場上尋找知識產權受到保護的創新成果。
3.跨國并購的技術流入抑制了企業的自主創新
發展中國家的產業技術進步除了依靠資本、技術等基本要素的積累和成長外,更重要的是靠本地企業家要素的積累和成長。企業家要素是當地產業技術創新和進步的源泉,也是調動當地各種資源、提高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關鍵要素。如前所述,在跨國條件下,隨著外部技術的流入,由于技術上的優勢,跨國公司在該產業一般會取得一定的市場控制權,這使得東道國當地其他企業無法與之抗衡而陷入困境甚至倒閉破產,從而阻礙本地企業家要素的積累和成長,抑制東道國其他企業的自主創新。更為嚴重的是,如果跨國公司憑借技術上的優勢開發出新的產品,刺激發展中東道國的超前消費需求,使當地生產傳統產品的企業過早地失去市場支持而陷入困境,這種壓抑現象今后將更為嚴重。
三、湖南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優勢產業發展的對策
(一)大力發展產業集群
1.產業集群能夠提高集群內企業的持續創新能力,并使之成為創新中心。近距離的觀察模仿,使新知識、新技術、新產品和新的管理方式得到迅速擴散,增強了企業快速反應的能力和靈活性。集群有利于判定創新需求,降低參與者在獲取信息上的花費,更能靈活地將創新機會轉化為運營和戰略優勢,從而導致未來生產率的增長。
2.產業集群能夠提高該區域成員企業或產業的生產率,具體表現為:集群增強了對專業化投入品的需求和供給;空間的臨近性、供給技術聯系和人際關系使市場、技術和其他專業化知識在集群更好地傳播和積累;集群可以促進產品互補;同時集群會給面臨相同大環境的競爭者帶來強大的激勵效應。
3.在區域范圍內,以產業集群政策替代產業政策,以促進區域和產業競爭力的提高。這是因為產業政策在為重點發展產業提供更好的空間的同時,對市場的高度保護和資源配置上的傾斜可能有害于競爭。要充分認識產業集群的重要性,認真學習各國發展產業集群和實行集群政策的經驗。除了必要的戰略產業之外,在政策中減少對某些產業部門的偏愛,使各地政府和企業充分了解到,產業集群在一切部門都可以發展,關鍵是以集群方式,發展具有創新性的具有競爭優勢的特色產業。在政策中增加對中小企業的傾向,大力提倡發展中小企業集群,以防止大企業壟斷市場對消費者帶來的不利影響。在新一輪利用外資熱潮中,注重完善產業配套環境,不僅是延伸產業鏈,而且要通過相關的聯誼活動和相關科教機構、中介服務機構等,構筑產業集群。對于那些還沒有形成地方優勢產業的后進區域,重要的是培育本地的企業家和有利于創業和創新的文化氛圍
(二)積極實施大企業戰略,努力提升產業競爭力
工業化國家的發展實踐表明,大企業是推動一個地區乃至國家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主體和中堅力量。2007上半年,湖南全省大型規模工業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7.5%,占全部規模工業增加值的34.2%,大型企業在湖南省規模工業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但增長速度相對較慢。
湖南省實施大企業戰略,要堅持市場引導和政府指導相結合的原則,促進企業縱向聯合和橫向聯合,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產業整合的重點是:鋼鐵產業、工程機械產業、汽車產業、電工電氣制造產業、電子信息及其他高新技術產業。省級政府在組織以上具有產業前景的共性技術研究項目時,要以企業為主體,由企業來牽頭申報、立項和組織,使企業的需求成為省級重大項目的決策依據,同時也使省級項目更好地面向產業發展和市場需求。在有條件的企業,建立省級工程技術中心和產業化基地,吸引和引導科技人才向企業流動,使技術研發面向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
(三)大力推進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湖南省應堅持以企業為主體,加快推進信息技術與管理技術、制造技術的融合,推進信息技術與研發、生產、營銷、管理四大環節的嫁接,實現產品創新、技術創新、營銷創新和管理創新。積極應用數字化設計、數控加工、現代管理和網絡等信息技術,發展壯大湖南優勢產業。比如機械、冶金、石化、能源、交通運輸、建材和造紙等行業,廣泛應用生產過程控制系統,節能降耗、保護環境;機械、輕工、紡織等行業應用信息技術提高工藝裝備水平和技術水平,改善產業結構。近幾年,信息技術的使用使湖南企業生產效率提高了30%-60%,生產周期縮短了20%-40%,庫存資金壓縮了3%-10%。
實現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要多渠道加大對信息化建設投入。信息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要納入年度財政預算,確保逐年增加;要集中支持湖南省內重點企業在信息技術上取得大的突破,支持信息骨干企業的發展;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企業和重大信息產業項目,催生和培育一批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帶動作用大的優勢骨干企業和核心企業,實現信息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道格拉斯.諾思,羅伯特.托馬斯.西方世界的興起[M].華夏出版,1989年中譯本。第1頁
[2]費里曼.日本:一個新國家創新系統,載《技術進步與經濟理論》[M].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年,第402419頁
[3]納爾遜.美國支持技術進步的制度,載《技術進步與經濟理論》[M].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年,第383396頁
[4]年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s)[M].1990年
[5]紅網..2008-2-14
[6]2007年湖南省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情況[J].湖南省統計局,2008-01-21
[7]紅網論壇./2008-04-10
[8]湖南統計局.2006年湖南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湖南統計信息欄.2007-01-26.湖南統計信息網.
[9]紅網2006-11-6
[10]湖南統計局.湖南大中型工業企業自主創新拉動力分析[EB/OL].決策咨詢報告,2006,(18).湖南統計信息網.
[11]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6[Z].中國統計出版社,第63、273、289、370、414、419、424、508、749頁
- 上一篇:民主法治合法性研究論文
- 下一篇:石油公司國際化經營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