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礦業投資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12 02:34:00
導語:澳大利亞礦業投資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礦業資源稟賦豐裕??碧巾椖客度肓烤薮?/p>
澳大利亞是傳統的礦業開采國,有“坐在礦車上的國家”之稱,是僅次于美國和加拿大的世界第三大礦產品生產國。澳大利亞的礦石開采主要用于出口,其出口量占開采量的80%。
澳大利亞的礦石產品種類繁多、品位優良,且儲量巨大。目前已探明的礦產中,儲量居世界第一位的有鈾、鉛、鋅、鉭和鎘;居世界第二位的有鉍、錯、鉿;居世界第三位的有煤、鋁土礦、金、鈷、鋰和金剛石等。為我國進口商青睞的鐵礦石資源的年儲量也已達到180億噸。據統計,2007年我國從澳大利亞進口鐵礦石1.46億噸,占我國鐵礦石進口總量的38%。
澳大利亞擁有許多世界級的礦床,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西澳大利亞州的哈默斯利鐵礦帶,昆士蘭州的蒙特艾薩鉛鋅礦區,新南威爾士州的萊特寧山脈黑蛋白石礦床等。
在具備優良的礦業資源稟賦的同時,澳大利亞政府對礦業勘探也相當重視,對礦石勘探項目的投入巨大且投入額逐年增加。澳大利亞政府在增加勘探支出的同時,也注重提高勘探技術的科技含量。2007年,政府啟動了新一代礦產勘探計劃——“玻璃地球”計劃。該計劃利用三維可視化和地質模擬等技術,使大陸表層1公里以內的地域,像“玻璃一樣透明”,從而大大提高了勘探效率與準確性。
(二)交通運輸條件便利。港口設施完備
澳大利亞位于南太平洋要沖,交通便利,遠洋運輸業發達,是重要的國際運輸中心之一。運輸成本較低,運輸效率極高。墨爾本港是澳大利亞最大的現代商業港,港口的年吞吐量在6400萬噸以上,有4萬平方米的堆場,碼頭上鋪設鐵路線,油罐車可直達碼頭。凱恩斯港、悉尼港、弗里曼特爾港亦是其重要商貿港口。赫德蘭港是其主要的礦物出口港之一。
(三)低利率、低通漲,經濟持續增長
澳大利亞是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與其他西方國家相比,具有低利率、低通脹、經濟持續增長的特點。根據經合組織的報告,澳大利亞2006、2007、2008財年的經濟增長率分別為2.8%、4.1%和2.5%。由于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預計2009—2010財年的經濟增長率將放緩為1.7%。不難看出,澳大利亞的經濟頗具活力,其經濟增長率超過了經合組織的大多數成員國。
(四)外資政策趨于鼓勵性
大體上看,澳大利亞對外資的政策是鼓勵性的。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澳大利亞政府就開始放寬對外國資本的限制。在當今國際貿易投資自由化的大背景下,澳大利亞進一步減少外資限制條款,以吸引全球有競爭力的經濟實體投資。
1.放寬準入審批限制
從1999年9月起,澳大利亞政府將外國對澳大利亞既存企業投資的政府審批底線,以及外國公司中澳大利亞資產被另一外國公司收購時須向澳政府通知的底線由原來的500萬澳元放寬到5000萬澳元。這一政策極大地方便了投資額在5000萬澳元以下的中國企業,使投資者避免了繁雜的審批手續,能夠在第一時間獲得投資收益。
2.放松礦業投資的股權限制
澳大利亞政府取消了在新礦業開發項目中,澳大利亞人要擁有一半股權的限制[投資主體為外國政府(包括國企)時不適用],同時外國人接管既存采礦企業,也不必再進行經濟利益檢測。
(五)與中國具有良好的經濟貿易關系
澳大利亞與中國具有良好的經貿關系。1972年,澳中簽署了兩國貿易享受“最惠國”待遇的文件。1978年澳政府宣布對中國實行普惠制待遇。近年來,我國與澳大利亞的貿易額逐年攀升,2007年中澳雙邊貿易總額已達到438.5億美元。同時,中澳之間的投資也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澳大利亞已成為中國“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IDD)的第六大目的地。僅2007年,中國對澳大利亞非金融類項目直接投資額已逾9.4億美元。同年,澳大利亞在華的新增投資項目487個,實際使用金額3.5億美元。
(六)法律體系健全。外資可得到充分保障
澳大利亞雖然沒有統一的外資法,但外資活動主要由1975年通過的《外國收購和接管法》、《公司法》等法律監管。澳大利亞的各州政府、地方政府也分別出臺相應法律,保護外資在本州、本地方的合法權益。
總體而言,澳大利亞的礦業投資環境良好,但在當今經濟背景與海外投資者對澳大利亞礦業的收購狂潮下,我們也面臨著新的機遇與風險。
二、投資澳大利亞礦業的機遇與風險
投資環境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體現出明顯的時代性。僅熱衷于歷史材料的堆砌,而忽視時代本身特點的投資研究是毫無意義的。當今世界,投資形勢瞬息萬變,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我國的投資者又面臨著怎樣的機遇與風險?
(一)危機中的礦產投資機遇
1.金融危機成為澳大利亞礦業股指“走綠”的推動器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國際金融危機是繼上世紀初“大蕭條”之后,波及面最廣、影響最深刻的一次全球性經濟衰退。許多國家的支柱產業都受到危機的影響,澳大利亞也不例外。其礦業產業正面臨著生產規??s小與被迫裁員的窘境,截至2009年4月,澳大利亞礦業企業裁員已逾1.2萬人。與此同時,市場上不斷走低的礦石價格更使礦山開發者措手不及。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統計,截至2008年底,國際市場上主要金屬如銅、鋁、鉛、鋅等的價格指數分別下跌20%、16%、40%、31%,且無明顯反彈跡象。長期的蕭條也導致企業內資金流動出現嚴重困難。在多方面不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澳大利亞礦業股領跌股市,然而這也為我國投資者“低價收購”提供了機會。
2.下跌使中國投資者“掏腰包”時更有底氣
國際金融危機給中國投資者帶來的另一利好消息是澳元下跌。澳元匯率于2008年7月中旬開始大幅下跌。澳元兌人民幣匯率由1:6.6636,跌至8月中旬的1:5.9378。2009年,澳元下跌趨勢更是不可逆轉,根據外匯價牌,4月中旬,澳元兌人民幣匯率為1:4.9727。澳元的持續下跌為中國投資者的并購又增添了籌碼。
3.澳大利亞礦主與中國礦業企業“聯姻”的欲望強烈
金融危機帶來的投資機遇對于世界各國的投資者都是均等的,但是澳大利亞礦業企業主觀上更愿意與中國企業“聯姻”。澳大利亞鉛鋅礦大亨Perilya公司面對惡意收購,主動尋求中金嶺南,提出收購要約;澳洲第三大鐵礦石出口商ForteseueMetalsGroup也積極地與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就可能的投資機會展開對話。澳大利亞礦業巨頭表現得如此主動,主要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是看重中國廣闊的市場。中國作為礦業資源消費大國,有色金屬需求量已占全球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市場資源廣大。中國雖是礦產大國,但貧礦多、富礦少,多數產品的原料供應對外依存度較高。尤其是當今中國工業、制造業的快速發展,更加需要品位優越的礦業產品。同時,中國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市場逐漸開放,也使得更多海外受困企業把目光投向中國。其次是中國受金融危機沖擊較小。中國主要礦業企業具有相當實力,能夠提供目標企業急需的現金。中國的礦業生產以供給“內需”為主,金融危機對其影響十分有限,許多大型礦業企業并沒有受到金融風暴的大規模沖擊。同時,中國礦業實體自身經過數十年的探索,已經形成了完善的管理體制、掌握著廣闊的礦帶,資金力量雄厚,國際信譽優良,涌現出中國鋁業、中金嶺南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礦業實體。面臨大量債務問題的澳大利亞礦業企業與這樣的投資者“聯姻”,更有利于幫助企業走出困境,提升信心。
金融危機下,現金為王,中國在此時恰好有大量的外匯儲備。中國投資者可以為目標企業提供足夠資金,而不是采取股權交易的形式。目標企業的決策者由于擔心用于交易的股票在惡劣的經濟環境下極有可能貶值,因此更愿意與能夠提供現金交易的中國企業接觸。
4.在中國“走出去”戰略的指導下,國家也在為企業排憂解難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已不可逆轉,但在金融危機的大環境下,投資者在做“走出去”的決策時難免有所顧慮。為此中國政府也在為礦業企業“撐腰”。2009年3月初,國務院通過了《十大重點產業的調整和振興規劃》,其中就包括有色金屬行業的振興規劃。國家通過收儲政策(目前出臺的收儲規劃為:鋁100萬噸、銅40萬噸、鋅40萬噸),減少國內礦企的積壓庫存,保證企業現金流的活躍。通過提供專項資金支持創新研究、鼓勵優勝劣汰、優化重組,使產業升級,使相關企業在收購競爭中能夠把腰板挺得更直。
(二)危機中的礦業投資風險
1.來自對手的競爭風險
機遇是平等的,其他國家或東道國的投資者在機遇來臨時也不會畏首畏尾。所以,中國礦業投資者在海外并購的過程中,面臨著來自它們的并購競爭。這類競爭使我國企業的海外收購成本增加。比較典型的實例是,中金嶺南聯合印尼的安塔公司擬收購澳大利亞先驅公司,遇到了來自印尼的布米公司的競爭。雙方你追我趕,多次提高收購價格。收購價由每股2.5元飆升至每股2.85元。中金嶺南經過多方面考慮,不得以退出競爭,撤回要約。同樣,中國鋁業聯合美國鋁業收購澳礦業巨頭力拓的部分股份時,也遇到了來自澳業巨頭必和必拓的競爭。在其他收購案例中,投資者間的競爭更是不勝枚舉。
2.來自東道國政府的審批風險
能源礦業產業涉及澳大利亞核心利益與國家安全,中國企業的大規模收購必然引起澳大利亞政府的警惕與擔憂,促使其出臺相應的限制性政策。2009年2月,澳大利亞政府要求外商投資必須“符合澳大利亞利益”,要求“投資透明,無政治背景”,這一模糊的政策為投資準入審批提供了極大的裁量自由度。同時,2009年2月17日,澳政府又宣布外國政府及其人(包括國企)對澳投資,必須通過澳大利亞“外商投資審核委員會”(FIRB)的審核,并明確規定外資持股不得超過15%。
相比之下,此類風險更應該得到我國投資者的重視,因為它是一切主要風險的根源。為了不給它國留下“政府過分介入”的話柄,東道國政府可以將這種風險轉化為單純的競爭風險。通過支持本國有實力的企業參與競爭,來達到制約外國投資者的目的,然而在這類有東道國政府幕后支持的投資競爭中,我國企業是很難取勝的。
3.來自于目標企業的現存債務風險
有些澳大利亞的礦業企業在金融危機下,有大量債務無力償還。中國投資者如果選擇股權收購,就要承擔相應的債務問題,這就要求收購企業本身有雄厚的實力。一些中小型企業在收購股權后,由于本身經驗不足,管理不到位,缺乏流動資金,難以經營。所以,在股權收購時,一定要充分了解目標企業的債務情況,評估其風險是否是企業自身能夠承擔的。
三、中國企業投資澳大利亞礦業的策略
中國礦業企業的海外投資機遇與風險并存。如何利用機遇、規避風險,是投資者亟需思考的問題。成功的投資往往是以成功的策略為基礎,通過分析中國礦業企業在澳大利亞投資并購的幾大特色案例,我們不難歸納出以下四條投資策略。
(一)投資目標與股權策略
礦業產業是澳大利亞能源產業的核心,關系其國家利益與國家安全。澳大利亞政府對這一領域的投資審批始終采取相當審慎的態度。所以,中國的投資者在收購此類產業實體時,就要講究策略。
中國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申請收購澳大利亞中小規模礦業實體,更容易獲得澳大利亞政府的批準。而且在收購大型礦業實體時。不要總以“持大股”為目的,因為這樣很容易引起東道國政府的恐慌并出臺嚴厲的限制政策。所以,大項目的投資者可以瞄準目標企業在非東道國市場上市的股份以緩解東道國政府的憂慮。中國鋁業聯合美國鋁業收購力拓公司時,就有意避開力拓在澳洲的上市股份,而選擇收購其在英國上市的股份,但即使是這樣,澳大利亞政府仍然做出了“延長三個月審查期”的決定(最終力拓選擇放棄與中鋁的結盟計劃——編者)。
相比之下,中國五礦集團的遭遇則更為明顯。該集團斥資17億美元全資收購世界第二大鋅礦開采商——澳大利亞OZMineral的申請被澳大利亞財政部門以“部分開發礦區(ProminentHill)涉及軍事禁區,不利于國家安全”為理由拒絕。為確保收購,中國五礦被迫放棄全資方式,以12.06億美元收購OZMineral的部分資產,并放棄對軍事禁區礦山的控制權。這項修改計劃最終獲得了澳政府批準,但其規定此項收購是純粹的資產收購,五礦集團并不能持有OZMineral的股權。
(二)投資交流與溝通策略
由于外國的投資審批者對中國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不夠了解,因此存在一些偏見。其中最為主要的偏見是“中國政府控制投資行為”。在大型投資項目中,東道國的審批者總想知道“中國政府在幕后的作用”。然而一旦在這方面得出不利結論,對中國投資者將是致命的打擊。所以在投資項目的審批過程中,我們要積極、主動地與東道國政府取得溝通,消除其潛在疑慮。同時,我們也要通過溝通策略,充分考察目標企業,保證信息對稱性,避免盲目投資。
投資者也可以向東道國政府做出一些承諾,譬如,保證收購后不大幅降低產品價格,使本國采購商獲得過多利潤;制定開采產品在東道國的銷售比例;對企業的控制權保守索取等。中國鋁業在收購力拓時就向澳大利亞投資審批機構保證“不謀求進入董事會,不會對力拓的經營施加影響”,以減少東道國政府的疑慮。
同時,中國投資者也要和目標企業搞好關系,使目標企業出面,游說其本國政府,這樣比我們一味單方面的宣傳更有實效。
(三)投資合作與共贏策略
投資需要大量資金,也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如果能夠找到一家實力雄厚的公司與我方共同收購,將是比較理想的選擇。事實上,目前中國的幾大海外收購項目,投資主體基本上都在尋找強大的合作伙伴。中國鋁業在收購力拓公司時,選擇美國鋁業作為合作伙伴。美國鋁業歷史悠久,且是公認的“全球最大鋁業公司”,在世界多個國家設立跨國機構,有豐富的投資經驗。與這樣的合作者共同收購,對于融資效率、風險的化解與分擔都是有利的。
(四)投資競爭與退讓策略
中國企業在與其他投資者競爭時,要充分分析自身情況,了解對手信息,及時、準確地做出決策調整。對于大手筆的收購,既要努力爭取,也要量力而行,避免一時的決策失誤使公司債臺高筑、得不償失。具體來講,根據情勢不同,可以采取兩種競爭策略
一是主動出擊,據理力爭,維護企業在投資過程中的地位與利益。我們的競爭對手,特別是東道國的競爭對手更容易對我國企業的收購提出質疑,以達到拖延時間、從中漁利的目的。在中金嶺南收購澳大利亞Per-ilya公司時,就受到了澳洲競爭者CBH公司的質疑。CBH公司的律師顧問團向澳大利亞政府相關部門反映,稱中金嶺南在收購過程中透露的信息影響了其公司收購計劃,屬于不公平競爭,要求政府相關部門實施審查,同時要求PEM公司推遲召開股東大會。面對對手的指責,中金嶺南及時做出反申訴,通過與澳政府投資審查部門的多次商談,使對方明確了我們的收購是規范的、不受政府或大股東控制的,對手的指責站不住腳,由此解除了澳大利亞政府的疑慮,也迫使CBH公司退出競爭。
二是避其鋒芒,放眼未來,暫時的退讓有時是明智的表現。在與對手的競爭過程中,如果競爭對手過于強大,或者對手對該項投資過分執著。我們就要冷靜分析競爭的結果,避免造成兩敗俱傷的情況。中金嶺南集團在收購澳大利亞先驅公司時,遇到了來自印尼的布米公司的競價收購。經過多次提高定價,收購價格越過中金嶺南的“紅線”。此時,中金嶺南理智地放棄競爭,宣布收購失敗。然而幾個月之后,受金融危機影響,國際礦產品價格大幅下跌,中金嶺南抓住機會,收購了澳大利亞Pefilya公司,以較低的成本,獲得了澳鉛鋅業巨頭50.1%的股份,成為中國首家絕對控股發達國家資源企業的公司。
兩相對比,收購先驅公司48%的股份需要20多億人民幣,收購Pefilya公司50.1%的股份需要2億人民幣。中金嶺南雖然在形式上退出了競爭,可在實際投資收益上以絕對優勢擊敗了布米公司,成為此次競爭的真正贏家。倘若中金嶺南不顧股東利益,缺乏理智地強行收購,恐怕現在已經處于入不敷出、極為危險的境地。
以上提及的四點投資策略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傊?,當代中國的投資者只有在認清當前形勢,理清投資思路,優化投資策略的前提下,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礦業投資競爭中取得優勢,并樹立中國企業在世界經濟舞臺上的嶄新形象。
參考文獻:
張華:澳大利亞礦業投資環境分析,《中國礦業》,2001年第10期。
劉樹臣:澳大利亞玻璃地球計劃及其啟示,《中國發展觀察》,2005年第8期。
AustralianBureauofStatistics.YearbookAustralia.2007.Australia:Canberra,2008.
商務部《2005-2008年國別貿易投資環境報告》.人民出版社。
鮑江升:《一個外國人對中國國企投資澳大利亞礦業的三點建議》,《中國經濟周刊》,2008年7月。
張瑞杰:《五礦收購OZ澳大利亞終開綠燈》,《法制晚報》,2009年4月25日。
邱闖:《國際工程合同原理與實務》,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年。
內容提要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企業開始大規模收購澳大利亞礦業實體。針對這一現象,本文以多角度分析澳大利亞礦業投資環境為基礎,重點剖析了中國企業在當前金融危機環境下,投資澳大利亞礦業所面臨的機遇與風險,并提出了投資者在并購澳大利亞礦業企業的過程中應采取的策略。
關鍵詞澳大利亞礦業投資環境金融危機機遇風險投資策略
- 上一篇:澳制糖業研究論文
- 下一篇:企業跨國經營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