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條件平臺服務經濟發展論文
時間:2022-06-10 10:19:00
導語:科技條件平臺服務經濟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吉林省基本情況簡介;地方科研機構發揮的主要作用;發展地方科研機構必須解決的幾層關系;地方科研機構的改進措施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要繼續開創本省經濟改革和發展的新局面,必然要實現科技跨越式發展、區域經濟增長和競爭力提升越來越依賴于區域創新能力、大部分科研機構擔負著分屬不同部門的科學技術研究開發、科研機構作為國家重要的科技主力,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國家科技隊伍原來是以爭取國家任務為、地方科研機構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科研機構與高校的關系、科研機構與企業的關系、科研機構與政府的關系、作為政府,應該在宏觀指導、方向把握、全局協調、服務提供等方面下功夫、產業單位要發揮支柱作用,以支柱產業基地建設為主線、建立合理的評估體系等,具體請詳見。
論文摘要:“十一五”是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的開局階段,是實現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戰略目標的重要時期,同時也是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奠定基礎的時期??蒲袡C構如何在“十一五”期間發揮重要的科技帶頭作用,是解決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通過對吉林省各大科研機構的調研,提出了地方要想發展必須做好的幾項工作,才能形成生存與發展、發展與速度相互協調的和諧局面。
論文關鍵詞:科研機構經濟發展地方經濟
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支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為“十一五”期間的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從“十一五”以來,吉林省經濟出現了較好的發展勢頭,要繼續開創本省經濟改革和發展的新局面,必然要實現科技跨越式發展。地方科研機構如何在“十一五”期間發揮重要的科技價值,是解決經濟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
在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背景下,區域經濟增長和競爭力提升越來越依賴于區域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與區域科技基礎緊密相關。區域科技是地域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和市場優勢之間內在的整合與聯系,需要客觀的現實基礎和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當前的發展趨勢需要發展區域科技,發展區域經濟要尊重產業基礎,發展區域科技需要根據本地區科技特點,要具備客觀的發展條件,還要有足夠的理性,與本地區的自然狀況與環境相適應。筆者通過對吉林省幾個科研機構的實例研究,對區域科技進行分析,提出了適合于地方的發展模式。
1吉林省基本情況簡介
據統計,吉林省現有高校4l所,縣以上政府部門所屬研發機構125個,高校研發機構90個,大中型工業企業辦科技機構12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9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37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96個,初具規模的孵化器15個,包括中科院長春光電子產業園區、長春汽車工業園、長春光電信息園等,還有2009年成立的吉林省光電子產業孵化基地。截止2007年底,吉林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個數3,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產值4752.72億元,這其中科技活動經費支出總額94.99億元,地區生產總值5226.08億元,目前吉林省科研機構125家,科研人員11093人,科技活動當年經費支出143028萬元,科技成果當年產出368個,科技論文當年發表3143篇,科研當年項目產出1519個,合同經費當年達到52697萬元。
吉林省科技資源豐富,從領域劃分主要有教育、軍工、科技、服務等系統,從行業來講,有航空、航天、農業、醫療、汽車等,大部分科研機構擔負著分屬不同部門的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在各自的行業中取得了顯著的科研成果,為吉林省的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按照科技活動的分類標準,將吉林省的科技活動進行逐項分析,見表1。
2地方科研機構發揮的主要作用
科研機構作為國家重要的科技主力,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蒲袡C構是為了改造自然和社會而專門組織的智力機構,它以科技成果形式奉獻給社會。在以往的分類中,將科研機構按屬性劃分為中央直屬與地方兩類。從性質上說,國家科技隊伍包括中國科學院所屬研究機構、原國家部委屬科研機構、國家“985”和“211”高校,及其所轄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重點學科等機構的科研活動。地方機構包括企業科研機構、地方政府所屬科研機構的科研活動。
國家科技隊伍原來是以爭取國家任務為主,從各大部委獲取經費與資金,近幾年來,隨著科技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單純從國家政策中取得已經不能適應科研機構發展的需要,因此,爭取地方及企業經費已經成為中直研究所評估與評價的重要指標之一。
從區域科技的角度劃分,筆者認為,在本地區內科研機構統稱為地方科研機構。本文所說的就是地方科研機構。地方科研機構是區域創新的一支可以依靠的力量,實現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是其主要職責。
從我國的科技發展史來看,地方科研機構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吉林省科研機構的代表——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與物理研究所就是一個很顯著的例子,長春光機與物理研究所一直被稱為“中國光學的搖籃”。從建國初期,該所研制出我國第一臺紅寶石激光器,只比世界上第一臺紅寶石激光器晚10個月。長春應化所于1996年在國內第一個實現十六大稀土的高純化(99.9999%以上),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生產高純度稀土的國家之一。這些都為吉林省乃至我國的科技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吉林省長白山真菌保藏與開發重點實驗室在以往多年的科學研究和深入長白山腹地長期野外實地考察的基礎上,采集分離了一大批具有研究開發價值的經濟真菌,建立起了“長白山經濟真菌保藏中心”,為開發長白山豐富的菌類資源打下了物質基礎。并完成國家和省級科研計劃項目15項,其中由李敬軒主持的利用大型真菌“樹舌”研制的“肝必復”藥物,開發樹舌子實體8000余噸,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2個億。
3發展地方科研機構必須解決的幾層關系
3.1科研機構與高校的關系
在近幾年的科研論壇中,在對科技研發能力的投入上,在科研機構與高校上,一直是各抒己見。作為研發能力與創新能力的主要來源的高校與科研機構,在基礎研究建設上,有著同等的能力。早在l9世紀初,德國柏林大學的創始人之一洪堡先生就提出,大學不僅要搞教學,而且要搞科研,從此大學的功能由單一的傳播知識,擴大到創造知識。
但是,現在的高校還是更側重于基礎研究與理論研究,科研機構則更側重于對科技前沿的探索,高校還擁有大量的科研教育人才。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科學研究,更有利于人才的培養,雖然在科研機構也擁有研究生院,但是較之高校還有差距與不足,科研機構更注重科研。
3.2科研機構與企業的關系
我國傳統體制的一個重要弊端就在于科技與經濟相脫離,使得經濟發展不能有效地依靠科學技術,科技發展也不能有效地面向經濟建設。前些年的改革,強調科技與經濟的結合,但由于對結合的機制、體制缺乏正確認識,同時在措施上缺乏有效地協同,使得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效果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一方面,由于科研機構在開發階段與企業缺少聯系,造成了科研機構提供的科研成果針對性不強,科技成果商業化、產業化率低。另一方面,現有的公共科研機構或體系尚無法滿足企業的某些科技需求或者工程化服務。條塊分割的科技資源配置體制,使中直科研力量難以同地方經濟實現融合,創新活動的本地支持率和成果的就近轉化率偏低。
3.3科研機構與政府的關系
行政力量對科技活動統得過死(其行為表現是超越科技生產關系層面,直接對科技生產要素的配置進行調控組織),制約了科技機構從事科技生產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行政權力相互分隔制約了科技綜合能力的發揮,以知識產權為主要內容,各項法律制度等極不健全,使得科技人員的社會結合(包括人才流動,研究與開發機構的設置等)顯得極不協調。
4地方科研機構的改進措施
地方科研機構有自己的特色,在各自領域占據主導地位。各地政府部門應緊緊圍繞這些優勢領域進行有所側重的工作部署。
地方科研機構基于地方迫切的現實需要,地方科技發展以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產業化為工作重心。因此,地方科技條件平臺也主要是為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科技活動提供服務,其側重點是為技術轉移、成果轉化、產業化及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條件支撐。
(1)作為政府,應該在宏觀指導、方向把握、全局協調、服務提供等方面下功夫,妥善處理改革、發展和具體研究工作之間的關系,減少上級科技管理部門對具體研究工作過多的干預和事務性管理,減少科研機構,特別是各級學術骨干的非業務性工作負擔。科研機構作為科技的主力軍,有著相對敏銳的科技觸覺,對地區的科技情況比較了解,同時對科技前沿問題有著相當深入的研究,可以起到地區科技參謀的作用。特別是一些科技專家在對政府的科技決定方面具有一定的發言權,充分發揮專家的科技指導作用。政府的主要職能重點在于加強規劃引導,在于協調管理,在于搭建自主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在于營造自主創新的良好環境。
政府部門可以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對現有的地方科研機構進行一次重組和集成,組建適合地方特色的聯合研究機構,加大對他們的支持力度,加強應用技術研究開發,從技術跟隨發展到具有獨創能力,形成自己的優勢和特色,并在所內按不同技術領域成立“技術轉移中心”。
大力支持科研機構、科技企業以項目貸款,建立科技信貸平臺,積極推進科技發展,為科研機構做好堅強后盾,免去后顧之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根據國家的有關政策規定,提高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在政策上向科研機構傾斜。
加強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建設是地方政府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政府可以發揮關鍵性作用的領域。一方面,要制定出臺積極的政策,加快有利于科技中介機構發展的軟環境建設,另一方面,要采取實際措施,建立信息共享平臺,推進信息網絡、企業孵化器、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等硬環境的建設,通過信息平臺,及時國內外相關產業新聞動態、科技政策、科研項目、專家信息等各種數據和資源,實現資源共享。結合平臺建設和科技資源整合,加快科技基礎條件建設和重點科技服務機構建設,搭建具有區域性、公益性、基礎性和戰略性的科技服務平臺。
(2)高校與科研機構要積極配合。要在學科建設和科研隊伍的培養既要做到協調發展,分類指導,又要注意通過學科建設促進人才培養,把培養人才、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作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務,激發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通過匯聚科研隊伍夯實學科基礎。認真研究學科的整體布局和資源配置,在對未來科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和若干“絕學”,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一方面,科研機構有較好的科技條件基礎,擁有大量的科研儀器設備,可以為高校提供良好的實驗環境。另一方面,高校有較好的理論基礎與師資力量,可以使科研機構的應用工程研究進一步理論化、深層化。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基地,要造就一批適應市場競爭、善于經營管理、勇于開拓創新的技術和經營管理人才,努力為各類人才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促使優秀人才特別是青年人才脫穎而出,盡快走上關鍵崗位。
(3)產業單位要發揮支柱作用,以支柱產業基地建設為主線,全面開花的發展格局。加強面向市場的研究開發,把市場需求、社會需求和國家安全需求等作為研究開發的基本出發點,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配置科技資源、引導科技活動方面的基礎性作用,不斷開發適應需求的新產品、新技術和新工藝,大力推廣應用高新技術和適用技術,使科技成果迅速而有效地轉化為富有競爭力的商品。自主創新競爭實質上是科技體制和產業政策的競爭。
實施科技體制改革,關鍵要明確創新導向、明確重點、明確分類指導。企業是科技投入,科技研發,科技應用的主體,全面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必須實現企業與政府、科研機構等創新力量的目標統一,打造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協調作戰的平臺,打造擁有完整自主創新鏈條的企業聯盟平臺。既要鼓勵國有大中型企業成為創新的主力軍,又要重視和發揮民營科技企業的生力軍作用。企業要發揮自身的市場敏感優勢,必須直接參與市場競爭,了解社會需求,能較快地設計出適銷對路產品,主動地策劃產品市場,然后將目標產品的技術問題交給科研機構來解決,做好與科研機構長期合作的準備。科研機構要積極配合,盡快使科研成果實現轉化。
(5)建立合理的評估體系。當我們分析與評估一個國家的科技體制時,不可避免地要分析與評價其成就與目標的關系,如果一個國家科技發展的目標是要成為科技大國,那么,出版物的高質量與數量及諾貝爾獎獲得者人數就成為評價其成就的重要指標,但如果把促進經濟發展作為科技進步的目標,那么,國家的技術貿易總額與技術密集產品出口額以及在總出口額中所占的份額就將成為評價其成就的重要指標。
筆者認為,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建立研究機構的評價體系,評價一個研究機構,不要看它自身產業規模有多大,而是看它擁有多少發明專利,能夠向企業轉化多少成果,為社會服務多少項目,為社會提供多少就業機會。在加拿大,看一個科研院所的實力和水平,不僅是看它的科研能力,還要看它積聚社會資源的能力,為地方經濟服務的能力,這是一種開放和互動的能力。在科研評價上不能只注重結果評價,科研知識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要多關注目標評價和過程評價。
科研機構是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的重要基地,是培養高層次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是促進高科技產業發展的重要基地,在加快科技創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建設創新型國家中擔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
科研機構要加強內部機制改革。加強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實行合理的勞動用人制度和工資分配制度。改革現行的職稱制度,推行崗位職務聘任制,實行按崗位任務定酬、按業績定酬的分配制度。通過進行內部機制改革,按照新的機制和管理制度運行,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
建立以自主創新為特色的科技產業基地,使之成為支撐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形成產業集群化的發展態勢,為地區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在更高層面上聚集資源奠定基礎。
地方經濟和社會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必然要求科技有一個跨越式發展,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科技生產力,以科技創新和產業化為先導促進生產力發展的質的飛躍,以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結構的戰略調整,使科技成為經濟建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動力。
- 上一篇:招商局五五普法工作總結
- 下一篇:教育局黨員爭先創優活動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