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茶業狀況與發展決策

時間:2022-12-11 10:03:00

導語:安溪茶業狀況與發展決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安溪茶業狀況與發展決策

1安溪茶業發展現狀

安溪縣地處閩南廈、漳、泉金三角結合部,是泉州市轄下的一個山區縣。安溪以鐵觀音烏龍茶聞名全球,其歷史已經有200多年,被譽為“中國烏龍茶(名茶)之鄉”。鐵觀音對水、產地、空氣濕度要求十分嚴格。安溪具有鐵觀音生長的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條件,只有在安溪本地生產的鐵觀音才算得上上乘,這一品種如果在安溪之外生長就難以保證其品質。

茶業是安溪的支柱產業。至2009年底,全縣現有茶園總面積達60萬畝,茶葉年產量6萬噸。安溪現有茶樹品種64個,有鐵觀音、黃金桂、毛蟹、本山、大葉烏龍和梅占等六個國家級茶樹良種,其中,鐵觀音是最主要的種植品種。在安溪112萬總人口中,有80多萬人口得益于茶產業,有30多萬勞動力從事與茶相關行業。2009年農民人均年茶葉收入430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5%。茶產業與藤鐵工藝產業、建材冶煉產業并稱為安溪三大特色產業,其中2009年涉茶產值就達73億元,是安溪經濟的最主要支撐。

安溪烏龍茶目前在縣內申請茶葉經銷店有1200多家。2000年投資1億多元在縣城建成的“中國茶都”,是全國目前規模最大、功能最全,集茶葉貿易、茶旅游、茶科研為一體的茶葉市場,2009年該市場交易額高達17億元。在國內各大中城市經營安溪鐵觀音茶店超過2萬家,主要有閩南市場、廣東市場、長江流域市場和北方市場四大銷售市場,年銷量約18000噸。安溪烏龍茶的外銷市場主要是日本、東南亞地區,近年來,烏龍茶的銷售逐漸向其它周邊國家輻射,并不斷開拓歐美市場,年銷量約17000噸,每年為國家創匯近4000萬美元。

2安溪茶業發展的瓶頸

安溪從一個貧困縣一躍而成為全國百強縣,其中,茶業的發展在其中發揮著最大的作用,但是安溪茶業發展到一定的階段,一些問題就暴露了出來,成為其發展的瓶頸。

2.1企業規模普遍較小,產業化水平低

改革開放后,茶葉生產由原來的集體經營變為一家一戶小規模經營,這樣有利有弊。安溪茶企業雖然在當地遍地開花,但是大部分屬于各自為政的小企業,企業難以做大;很多“內安溪”茶農自產自銷,自己加工了茶葉后挑到縣城的茶葉市場上賣,還停留在低層次的生產經營狀態中。規模普遍比較小,實力小,這樣也使先進的技術難以推廣,機械化水平低,多數茶企業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生產效率低。

2.2知名品牌少,影響力小

品牌是企業強大的武器。安溪有眾多的茶葉品牌,但這些品牌大部分缺乏知名度,而有些品牌在省內小有名氣,卻缺乏全國性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在品牌推廣力度方面明顯不足。很多企業滿足于傳統的批發或零售方式,認為培育品牌得投入很多成本,因此對打造成知名品牌興趣不大,甚至很多茶葉企業沒有自己的品牌。

2.3“綠色壁壘”大大遏制茶葉出口

茶飲料具有很多碳酸飲料所沒有的獨特功能,歐美人也在慢慢的接受了中國的茶飲料,因此有人預言:21世紀是茶飲料的世紀。安溪茶葉的國際市場大有所為,但是,和很多中國的農產品一樣,安溪茶同樣有個硬傷:農藥殘留超標。面對發達國家筑起的“綠色壁壘”,安溪不少企業望而卻步。因此,面對發達國家市場還是缺乏沖擊力。

3安溪茶業的發展戰略淺析

3.1茶業產業化戰略

茶業產業化指的是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對當地茶葉的龍頭企業和主導產品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企業化管理的產業體系。茶業的產業化戰略主要有產前一體化、產后一體化、集團化經營等。

產前一體化經營,是將與茶葉生產相關的生產資料統一籌劃、經營。其一是做好肥料行業的配套發展。使茶農能用到理想的肥料、農藥。其二是發展配套的茶業機械生產企業、經銷商,鼓勵企業和個人多發明新型的現代化的茶業機械,提高生產效率,提高衛生水平。

產后一體化經營,是指茶葉的銷售和深加工。茶農往往擅長于生產,而不善于營銷,經銷商往往有自己的銷售渠道,但是難以在質量、衛生等方面影響到生產,因此理想的做法是與經銷商組成利益共同體,也就是產銷一體化。產銷一體化包括前向一體化和后向一體化。前向一體化是指茶葉生產者獲得茶業經銷商的所有權或部分控制權。后向一體化就是茶葉經銷商通過收購或兼并若干茶葉生產供應商,實行供產一體化。在現實中,由于茶業經銷商較之茶農更有敏銳的市場觀察力和開拓的視野,先進的品牌觀念,因此在安溪,應該更多的采取后向一體化。

集團化經營。安溪茶業企業眾多,但是分散而實力強的很少,中國加入WTO,要參與國際競爭,一個重要的策略是企業集團化。茶業的企業集團化是指以產權為紐帶,優勢產品為龍頭,骨干企業為核心,將產品關聯度強的眾多茶業企業,通過資產的合并、兼并、劃轉等途徑,組成新的更大的茶企業群體。對此,天福集團做出了很好的榜樣。天福集團是由臺商李瑞河先生在大陸創辦的茶專業集團,目前在中國大陸各大、中城市開設848家“天福茗茶”直營連鎖店,集茶業生產、加工、銷售、科研、文化、教育、旅游為一體。因此,安溪茶業企業應該坐到談判桌前,進行資源重組,以當地龍頭企業為核心,組建若干茶業集團。由國營福建省安溪茶廠改制而成的安溪鐵觀音集團就是一個好的先例,該集團以“鳳山”為注冊商標,擁有上萬畝優質生態茶園,年生產加工烏龍茶5000-8000噸。

3.2大力實施品牌戰略

2009安溪涉茶產值73億,但英國僅僅立頓紅茶一家茶企的產值就為230億,因此安溪需要打造航母式的巨型茶企業。巨型企業的打造離不開品牌戰略。品牌能夠樹立企業形象、使產品增殖、能夠保持產品的差異性,其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安溪目前只有“安溪鐵觀音”、“八馬鐵觀音”、“鳳山鐵觀音”等幾枚中國馳名商標,一個號稱中國茶都的茶業大縣如果只有少數幾個在全國叫得響的牌子,顯然是不足的。安溪不僅僅要培育國內名牌茶企,還要打造國際名牌茶企。打造企業品牌的關鍵則是打造以茶文化為核心的企業文化。

安溪茶企眼光應該放遠點,應該明確安溪茶要做的是全國乃至國際市場,因此任何一個安溪茶企的最大的競爭對手其實不是本縣的其它茶企,而是非安溪的茶品牌。因此,安溪應致力于提高安溪茶的整體形象。應由政府和行業協會牽頭,打造安溪茶的整體品牌。比如,以安溪茶葉協會的名義,在央視投放“打造中國茶都——安溪優秀茶企業巡禮”的宣傳廣告;大力打造安溪茶網、茶論壇等網絡宣傳平臺;在國內外舉辦相關茶文化活動等等。

3.3打好綠色牌,實施科技興茶戰略

綠色食品是當今市場的一種主流需求,非綠色的食品必然四處碰壁。而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的產品容易陷入價格戰的泥潭。因此,安溪茶業要實行科技興茶的戰略。其一,茶業的農藥殘余使安溪茶在出口時屢屢碰壁,因此應該進行科學種茶、生產茶,使茶葉達到發達國家的標準。引導企業積極開展ISO9000、ISO14000、QS、有機茶、綠色食品等認證工作。其二,要加強和對茶有深入研究的大學的相關院系或研究所合作,并促成其科研成果的轉化。另外,遠水救不了近火,安溪應該把專業人士請進來,在本縣成立茶研究所或博士后工作站,就近研究安溪茶葉,對癥下藥。其三,注意產品的創新。天福集團是個成功的例子,該公司除了生產茶葉,還開發了很多茶食品,比如茶瓜子、茶月餅等。安溪茶業也不應該只是以茶面世,也可開發茶點、易拉罐茶飲料等,并且大力推介。很多外國人不習慣煩瑣的泡茶程序,那么方便而又保持茶原味的易拉罐茶飲料應該是營銷的一個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