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市場經濟下建筑設計狀況

時間:2022-03-02 11:17:00

導語:剖析市場經濟下建筑設計狀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剖析市場經濟下建筑設計狀況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建筑領域二十多年的發展歷程,在高歌猛進的20世紀80年代,以思想解放為其主要的文化背景,我們經歷了現代主義的狂轟濫炸,各種現代主義建筑思想都在我們面前密集而快速地走了一遍,為我們基本完整地補了一堂現代主義的課?!艾F代性”話語在中國急劇擴張,迅速地至少是在思想上完成了“與世界接軌”的啟蒙運動。到了90年代,由以政治為中心向經濟為中心的社會轉型已基本完成。在各種追求“功利”“實用”思潮的驅使下使得我們的建筑師無須也無暇顧及自己的理論素養和作品的思想深度,只要摸準市場需求和大眾審美情趣的脈搏,就可以使自己的創作實踐得到社會的接受和認同。這種急功近利的社會心態極大的阻礙著當代中國設計市場的發展,我們必須加以認識與重視,否則中國的建筑很難在世界的建筑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1.結合作者從事設計多年來的實踐經驗,大致把中國設計市場現狀歸納為以下幾點:

現狀一:違背“簡單就是美”的美學定律

中國建筑市場現在崇尚“重形式”,“重外觀”,浮夸之風充斥著整個國內市場。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各地方為了體現本區域的經濟實力,不惜以重金裝飾于建筑外表,而忽略了建筑的本質———居住活動的空間。一棟外裝飾豪華,而內部空間及使用功能差強人意的建筑是毫無意義的。時下逐漸流行的景觀設計,是與國際建筑市場接軌的表現,但是如果是使用功能沒有很好解決,這也不過是形式上的舒適。更有沿海某城市,把下屬區縣的新建建筑風格分別按照歐洲十國的風格建造,殊不知在西方建筑史中只有以各個時期的風格而定如:“巴洛克建筑”“哥特建筑”“古典主義建筑”等等。卻從來沒有“英式建筑”“法式建筑”“荷蘭建筑”等??赡苓B歐洲的建筑師都無法詮釋這些風格??虏嘉饕摹坝蓛榷狻彼枷?沙里文的“形式追隨功能”的思想應該受到重視。合乎功能的建筑,就會自動產生美的形式。

比如邁耶的“白色建筑”

純白的顏色,簡單的造型都是邁耶風格的體現,但是這樣的設計手法并沒有讓人感到單調,乏味。相反它給人的感覺是穩重,大方,心曠神怡。因此,并不是復雜的造型,華麗的顏色,昂貴的材料才能造出“美”的建筑。

現狀二:建筑沒有內涵,缺少生命力

建筑是“凝固的音樂”,應該有其自有的精神及靈魂。中國的建筑市場存在著過多的“拿來主義”,不可否認“拿來主義”在中國的建筑發展過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建筑作為一種特殊的產品它具有“地域性”,“時效性”,“獨特性”。一棟好的建筑不僅要符合內部,外部的使用功能,更重要的是要“因地制宜”,要與當地的人文背景,風土人情,環境歷史等結合。如果機械的“拿來主義”,必將使中國的建筑趨于平庸,毫無特色,粗制濫造。著名的悉尼歌劇院,從設計,經濟上而言不能算做經典,但正因為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很好的融入了環境,具有象征意義,成為澳大利亞的代表。它才成為經典建筑。賴特的“流水別墅”體現出建筑與自然的完美結合,相得益彰,它具有唯一性。這種建筑是有生命力的。故宮的威嚴與雄偉只有在古城北京的人文背景及歷史底蘊下才能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如果以上幾個建筑異地而建,那建筑的靈魂及生命力將不復存在。以前曾看到“白宮”造型出現在某區政府建筑之上,“上海大劇院”造型出現在餐飲建筑,書報亭等建筑之上等等。實在是給人低級庸俗之感。許多著名建筑作品均充滿了內涵:

建筑只有有了它的內涵,精神才會有它的生命力,百看不厭。

我們這一代建筑師應該有這樣的設計理念為后人留下些傳世之作。

現狀三:一昧復古,缺少嚴謹性

建筑做為歷史的見證,有其“歷史性”,每一棟建筑都有自身的歷史烙印,從中可以解讀建筑形成時期的一些歷史人文等信息,具有考古價值。而現今有許多復古建筑(包括中式,歐式)如雨后春筍般在全中國蔓延,特別是前幾年風靡一時的歐陸風格,這種反時代的建筑將會對后人造成曲解,使建筑本身富含的“歷史性”信息大大降低。

如雅典神廟,故宮,凱旋門等建筑均有它的歷史價值,倫敦的千年橋,千年眼是作為慶祝2000年到來而建成的。如果采用古建筑的符號而建造的建筑將毫無歷史可鑒性,反而會成為后人的笑垢。

建筑應該有它的歷史烙印,反映的是某段時期,某個地方的經濟,社會,人文等信息。不分時間,不分地點的去仿造,只能給后世留下垢語。

現狀四:“長官意識,甲方萬能論”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國有體制的改革,特別是設計院的改制使得國內設計院在整個建筑市場中處于被動,支配地位。政府領導為了政績工程過多的參與指導,直接造成建筑規劃的不合理性。民營企業的迅速崛起使更多的項目私有化,面對甲方提出的各種超規范的不合理要求,設計院往往會顯得比較被動,既要迎合甲方又要滿足規范,使建筑存在不合理性與隱患。在經濟的驅使下各個設計院為了承接項目,采取低價競爭,粗制濫造,直接影響了國內設計院的名聲。另外設計院改制后造成的人才流失,更加劇了國內設計院設計力量的薄弱。長此以往我國的建筑市場很難健康的發展。任何國家在經濟發展階段肯定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只要我們有清醒的認識,堅定設計理念,我相信我們的設計市場一定會在:“風雨過后,看見彩虹的”。

2.發展方向:

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新材料被運用到建筑中去,我們在面對這些琳瑯滿目的建筑材料時應該善于分辨,運用。取長補短發揮每種材料的優勢,盡可能的在滿足功能,節能,環保,經濟的前提下設計左上圖建筑運用了混凝土的粗糙,厚重感,結合玻璃的清巧,通透,使整個建筑在對比中達到了統一。右上圖建筑結合了周圍環境,運用大面積的玻璃使整個建筑有機的與水體結合在了一起。

優秀建筑是永恒的,具有美感的,震懾力的,它象音樂一樣時而激揚時而輕柔。這也是我們這代建筑師的追求目標。

3.總結:

以上幾點是筆者從事建筑設計十幾年所親身感受的對現今建筑設計市場的一些看法。展望未來隨著能源,環保,人口等一系列問題的突出,需要我們當代建筑師不斷的進步,正視可能出現的挑戰。相信美好的明天一定是屬于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