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金融化與實體經濟不平衡原因分析

時間:2022-12-09 03:08:25

導語:經濟金融化與實體經濟不平衡原因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金融化與實體經濟不平衡原因分析

[摘要]目前,我國實體經濟金融化進程中存在不協調不平衡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沒有顯著影響中國經濟增長。未來的我國經濟發展將以提高經濟的質量作為目標,因此文章將實體經濟與金融化的不平衡問題進行探討,以及如何解決這過程中在經濟領域和金融領域面臨的改革及創新問題。

[關鍵詞]經濟金融化;實體經濟;金融監管

中國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推行,并且在世界貿易中憑借人力、原材料等優勢提升了競爭能力。但是隨著利潤的不斷下降,產能過剩等問題的出現,實體經濟越來越處于不利地位,大量資本投向金融資產。實體經濟產生的價值才會賦予金融資產價值,因此,過度金融化會出現投機性投入提升,金融工具的價值與實際商品的總價值出現嚴重不匹配,在未來如何處理經濟金融化與實體經濟的關系并且避免資金空轉成為關鍵的問題。

1經濟金融化與實體經濟的關系

當前中國經濟正在穩步健康地增長,同時也去杠桿防止系統性風險的出現,但是這兩個目標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在保持經濟增長中高速的時候,會出現杠桿上升金融化過快的現象;而在進行去杠桿的時候,會出現經濟增長放緩的情況。因此出現這種情況下,經濟金融化和實體經濟的之間存在推動發展的聯系。

1.1實體經濟是金融發展的基礎

實體經濟本質上是進行生產性的勞動,包括服務產生社會價值,而金融是基于實體經濟的剩余價值獲取利潤,因此實體經濟提供物質基礎,并且是在相當程度上影響金融化的發展。強調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狀況并不意味著弱化金融化或者資本化的作用,而是如何防止盲目金融化以及出現非生產領域的虛假繁榮,從而造成實體經濟空心。在肺炎疫情后各行業復工復產出現了良好態勢,這種狀況下的經濟更加需要平穩。2020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著重提出需求側改革,資本無序擴張等,明確了消費升級,防止經濟金融泡沫,著力引導金融資本服務實體經濟以及消費升級。

1.2實體經濟對金融資本的需求增長,但需求的結構和形式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

經濟金融化和實體經濟是共同發展,實體經濟生產的物質和社會效益為金融行業的發展提供支持。但反過來金融資本為實體經濟注入新的資金促進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推動了供給側的改革,優化了生產和效率。在當前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實體經濟對于金融需求更體現在國家發展戰略的行業,5G、人工智能、大數據、半導體和新能源等行業是長期投資行業,需要金融資本主動關注重點領域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加大金融創新,在與國家經濟發展戰略有機協調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好資源配置的作用。

2經濟金融化與實體經濟不平衡問題

當前,服務實體才是金融工作的基礎,但是片面強調金融資本為實體經濟融資支持是一種誤區,在新的經濟形勢下更要注重把握處理好實體經濟與經濟金融化關系,才能促進實體經濟與經濟金融化協調發展。

2.1金融化與實體經濟之間的影響是多維度的

實體經濟和金融行業在我國都占據舉足輕重的位置,要促進協調可持續發展,就要既抓住實體經濟,又緊抓金融業發展。金融化不足,難以發揮資金和資源配置的效用,實體經濟成本高效益低,提高了企業經營的風險。而金融化過度又會造成實體經濟滯后,造成大量資金進入金融行業,資金不足造成生產力下降,破壞實體經濟生產。因此在這種過度金融化情況下,金融資產價格嚴重偏離實際,會出現拋售金融資產,這些出現的泡沫也會適當減輕。貨幣和實體經濟(商品)的同源性導致金融化與實體經濟之間的界限從來就不是非此即彼的。近幾十年來,經過層出不窮的金融創新和持續不斷的金融自由化,實體經濟已不同程度地被“金融化”或“類金融化”了。

2.2金融與實體經濟失衡、資金脫實向虛,既有金融層面的原因,也有非金融層面的原因

金融行業從本質上來說是非生產性行業,并不能增加實際資源形態變化和現實生產能力提升。從金融層面看當前我國金融發展并沒有過度化,而是金融行業發展質量不高,金融行業的各項調控機制和金融監督制度相對發達國家還不健全完善,金融市場層次單一,非正規的金融發展導致風險上升,信用成本較高,而且國內在進行金融創新時不可避免產生逐利性、風險性等,從而導致金融創新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會與實體經濟脫節,甚至對實體經濟產生沖擊和破壞。在經濟層面上,經濟結構矛盾較多,房地產行業基建投資過熱發展,吸引大量資金,大量企業爭相進入造成產能過剩;而進行生產制造等行業盈利下降,不可避免會將部分用于轉型創新的資金用于金融投資,面對金融投資產生的收益遠大于實際生產,會產生脫實向虛的發展。另外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華晨汽車信用違約是在高信用條件下的,因此會威脅未來金融資本投入。上述主因素,使資本支持實體經濟的成本上升,兩者之間的互相支持層面動力和能力不足。因此要強化資源的轉換能力,提高轉換的效率,強化本國實體經濟的實力和競爭力,而不是把轉化的資源停留在金融化資本形式上。

3經濟金融化與實體經濟不平衡應對策略

傳統行業生產實際是一種加工過程,供應商提供原材料,生產企業加工成新產品對外銷售。在生產過程中除了原材料,還需要人力、技術、資金、燃料、器械和廠房等成本。因此生產制造企業很大的不同在于每增加一項成本,收入也會相應增加,但是每種成本產生的效益不同,原材料成本占比高卻是利潤最低。所以制造業利潤率低是因為成本項目多,低利潤率的成本項目與高利潤率的成本項目混在一起算收入成本,把利潤率拉低了。金融行業的成本結構相對簡單,銀行做的存款貸款業務,賺的利率差銀行一筆款放出去之后,銀行對企業放款都會要求擔?;虻盅?,盡量分散風險。但這都是理論上的,在我國金融業的風險其實沒有看上去那么大。金融業的門檻設的很高,大部分民間借貸是不受保護的,當然銀行之間會有競爭,但這些競爭都在可控范圍內,制造業的經營風險沒有看起來那么大,因為它生產的是實實在在的產品,不是轉來轉去的錢,實在怕風險,產品又過硬,可以要求現貨現款,甚至先款后貨,風險更低。為了盡快解決經濟金融化與實體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保持我國在經濟方面持續、高效率高質量的發展金融化是經濟發展的趨勢,而且造成過度金融化根本原因在利潤差距造成并且這個問題不會短期解決,傳統行業與金融行業巨大利潤差距。

3.1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在經濟轉型過程中我國產業需要向高科技低污染轉型,高附加值產業、綠色低碳產業、具有國際競爭力產業等行業升級,要加大扶持力度并進行相關補貼。各行業都會經歷優勝劣汰,一些行業甚至會進行較大調整,未來我國產業很難進行粗放的發展,一些落后產能以及夕陽產業會逐步淘汰。金融業就需要發揮自己的作用,也不能割裂生產發展和金融化之間的關系,在不同地區行業之間,配置金融資源以及資金的先行效應帶來經濟資源合理配置,為供給側的效率提高,也就是為實體經濟服務來提升經濟的效率。在以前模式中金融基本是靠數量的擴張,是脫離實體經濟發展水平的,并且這是在貨幣超發信用擴張條件下的。所以要解決這個問題,金融行業面臨很大的改革壓力,這種情況下金融創新就變得非常重要,創新產業的特點跟傳統產業有很大的不同,從金融的觀點去觀察,就是存在高風險和高回報的情況。原來銀行主導的金融體系就往往不能適應了。因為銀行作為一個高負債經營,商業銀行作為這樣的企業,必須堅持審慎經營且比較保守的風格,面對金融科技的迅速發展,金融機構應結合互聯網思維拓寬服務渠道,創新服務模式和形式,提高金融服務覆蓋面和服務效率。更不能顛倒它們之間的關系,試圖通過金融化資本積累解決經濟發展問題是不現實的,最終只能適得其反,拖累經濟發展。生產是社會生產和再生產的根本環節,生產發展是經濟發展的關鍵。金融對生產和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并不是無條件的,無視條件的限制刻意搞金融化,單純進行貨幣資本的積累和虛擬資本的積累,超越一定限度,不僅無法對發展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還有可能造成實際積累的障礙,阻礙經濟發展。金融發展應著眼于經濟發展的需要,特別是生產發展的需要,為社會生產和再生產的順利進行創造有利的金融條件,使金融成為加速資本積累和集中,促進資本有效配置的有力杠桿。發展中國家更加需要重視金融化的風險,警惕全球化過程中資本和資本積累的矛盾。發展過程中社會基礎薄弱經濟發展不均衡,抵抗包括金融風險在內的風險能力較弱,由于發達國家在金融行業占據主導地位是全球金融投資的重要參與者,并在全球資產投資中獲取了巨大回報,因此金融化的誘惑對發展中國家也是重要挑戰。

3.2不斷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建設,創新制度

同實體經濟發展的需求相比,我國金融創新還不夠?,F階段我國經濟金融化趨勢顯著,金融行業迅速發展,國外資本不斷涌入,相關部門要加強金融市場的監管。因此為了避免出現經濟泡沫必須加強金融創新,但金融創新的前提是防范化解風險,也不能光防范風險阻礙金融創新,而是要創新的同時加強金融監管,完善相關制度。要以圍繞金融化服務實體經濟的需求發展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使經濟金融化拉動實體經濟發展,實體經濟支撐金融發展。同時監管機構要建立有效的制衡機制,中國人民銀行各級機構是金融監管的主要執行者,而金融機構監管過程可能存在錯誤的情況,因此在上級監督之外有必要強化內審稽核監督,優化金融日常監督和稽核再監督流程進行制約。

參考文獻:

[1]李健場景化金融時代商業銀行的數字化轉型趨勢及策略[J].武漢金融,2017(8):54-56

[2]何如發揮金融科技價值打造證券業高質量發展核心動力[N].中國證券報,2019-06-04

[3]用金融存量指標對中國金融深化進程的衡量[J].金融研究,2002(1).

作者:潘世辰 呂思珈 單位:西交利物浦大學 澳洲昆士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