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社會對傳統武術價值的影響

時間:2022-04-02 11:22:20

導語:消費社會對傳統武術價值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消費社會對傳統武術價值的影響

摘要:消費社會的出現,使人們從物質需求向精神需求轉化,從而對習武之人提出更高層次的要求,文章通過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方法試圖厘清消費社會與傳統武術之間的潛在內涵和外延,在生產力水平提高的同時,傳統武術的消費價值亦隨之提高,受眾者消費觀念發生變化時,文章通過對“自我孕育”的傳統武術本質和內涵、自我調節的傳統武術消費價值以及自我拓展的傳統武術表演特性,明確傳統武術在消費社會下應合大眾的物質和精神需求。

關鍵詞:消費社會;傳統武術;使用價值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經濟的逐漸提高,受西方消費文化影響,在人們物欲膨脹的態勢下,生產社會向消費社會過度,與原始社會的消費相比,現代化社會的消費文化由物質消費發展為精神消遣,在生產社會時期,似乎對某些物質的消費沒有一點保留,人們在懵懂中頓悟對物質的需求。消費社會的形成對武術也產生了一系列影響,在消費社會中彰顯武術的技擊價值,例如鏢局的產生,是通過其技擊價值對武術進行消費。通過鏢局價值的技擊方法來達到消費的目的,方法向目的的過渡,不過是對方法的層次建構彰顯出來的圭臬,傳統武術消費價值向消費符號的轉變,在一定層面上可以說是傳統武術統合動作質量、動作演練的彰顯和構筑而形成的文化鏈條。啟迪傳統武術在時空中的外在器物形式,流露著傳統武術的初生本色,浮現出獨特的文化內涵。并且傳統武術套路在完成的過程中,需要剖析身體行為對時空的耕筑和締造,進而靜悟其文化生存狀態,辨析傳統武術套路所營造的消費職能。

1消費社會中傳統武術內涵和本質的消費價值

“對于消費者來說,消費的不僅是某個商品,更是對想象中的文本情景比如說生活品質,社會階層的消費”。[1]透視社會工業化和現代化,對人們快節奏生活的界定以及精神滿足的缺失,在一定層面上不得不探尋滿足精神耕筑的文化內質,例如兩年一屆的“世界傳統武術錦標賽”的舉辦,不僅是對傳統武術的文化傳承和擴布,亦是對人們生活品質的肯定,更是對傳統武術成為消費符號的層次構建,使人們在競賽中感受傳統武術的文化魅力,并且在競賽規則中,透露著武術作為商品的思想內涵,輯錄武術商品的消費價值。“對武術商品的認識不能只停留在物質層面,一定要從中國武術的外顯層和核心層來探究武術商品的本真?!盵2]在傳統武術競賽規則中所體現出來的消費價值,主要是對傳統武術愉悅身心、修身養性的遵例。在動作質量方面,保留傳統武術的技擊性,滿足消費主體的主導地位?!拔湫g套路競賽規則是衡量動作質量的標準”[3]在競賽規則中融入對動作質量的衡量,綜合各種身體行為構筑標準,通過技藝傳承的積建,對套路生產進行社會分工,使其逐步地朝公用化發展,增強其消費的符號意義,有效地對武術套路體系進行規約。并且對于動作質量的評定體系的構建,是對其技藝完成規范的比較,是在受眾者的內隱記憶中所進行的主體實踐,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套路規范化形成的必然結果,更是對其作為商品展現的符號價值。隨著現實社會對歷史記憶的沿襲,越來越多武術文化的擴布,身體符號顯現愈加明顯,實際上,以套路競賽為中心的武術統整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解決在戰爭減少后武術發展朝向的關鍵問題,促進武術在社會大眾的發展,彰顯其養身健身的內在動力機制,保留傳統武術的行為內涵?!靶袨槭巧奶卣?是軀體與靈魂的表征。我們看到,武術作為灌注生氣與活力的東方特有傳統體育項目,其無時無刻不在演繹著生命的樂章。”[4]鑒于動作質量與身體行為的體悟具有一定的差異性,而且這種差異直接影響到習武者對身體行為的規約和貫習,因此在對動作質量進行評價承擔著武術競賽的整體理念,占競賽總分的一半。身體行為作為人們潛在的肢體語言,通過身體行為向外界傳達習武意圖、識別動作情緒,在競賽中通過對動作主導地位完成規范的非語言線索進行價值判斷,尋覓武術傳統文化內質,通過競賽規則保留傳統武術的本根。同時武術競賽應合消費者對武術技擊的精神需求,使消費者在觀看競賽的同時感受審美體驗,并且傳統武術作為一種傳統文化,是受眾者的精神消費產品,其發展與傳播離不開消費主體的支持。在跌宕激烈的競賽中,構成競賽體系的不僅有運動員和評定者,還蘊含著為完成動作所需要的硬件建構,在科學的訓練體制下,對于訓練場地(環境)的質量遴選亦需要進一步討論,動作完成需要時空的建構。構成這種時空價值體系,不僅需要競賽參與本體對其進行劃分,而且還通過對空間建構的透視,尋覓競賽時空的嚴謹,以對武術套路的時空分析方法對武術動作質量體系進行分析,來發現武術動作時空構建的基本規律、基本價值以及消費熱點,進而在對動作時空規范的否定之否定中對動作質量進行規約,從而解決武術動作質量體系的真理問題。但在一定程度上會淡化傳統武術文化體系的本體價值,而且在精神層面缺乏本體價值填充的傳統武術,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因為失去原本的攻防技擊而變得單一化,也可能會因為缺少傳統的動作規格而異化,最主要是失去消費群體的支持會禁錮武術的消費體認,從而導致武術發展受到禁囿。

2消費社會下傳統武術演練的消費價值

通常來說,肢體動作是武術的外在器物形式,是武術在原始時期的發端,是對有效行為加以提煉,表現出現今對歷史的文化傳承。“武術套路作為中國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演練過程中注重多方位地表現和再現生活的技擊,具有極強的內傾性、民族性以及藝術性。”套路演練從手眼身法步到高新難美的轉化,是傳統文化向時尚文化的轉變。現今武術套路的演練,是對武術特有文化的保留,亦是武術成為中國非物質遺產的原由,因此,對武術時尚化的追尋是毋庸置疑的思想內涵,對武術傳統化的追尋是不可割裂的精神稟賦。更何況當今社會屬于消費社會,“消費社會必然引起人們審美觀的根本變化”,[5]這種觀念下,對傳統武術文化的沿襲受到了一定層面的困惑,通過對競賽規則對演練水平的規約,使其在消費文化的浪潮中,緊卷傳統藝術表現,這種表現是在消費社會影響下對獨特藝術的保留,對藝術發展的繼承和揚棄,保證武術套路本原所彰顯的藝術行為的延續?!跋M主要是為了滿足人類維持生存所需的物質資料,所以人們購買商品時首先注重的是其使用價值”。[6]對于武術傳統技擊價值的使用,對其原點的追溯,在某種層面可以看作一種消費行為,是以人們對防身或是健身的需要而形成的身體文化,在其產生過程中首先注重的是其技擊價值。隨著社會的變遷,武術逐漸退出歷史戰爭的核心,促使武術技擊的使用價值淡化。然而武術隨即展現出應合消費社會的趨勢,當其技擊價值不再被需要時,或許只能通過競賽規則的規約,固守傳統藝術的演練,從競賽規則方面出發評定演練水平。套路演練評分不在于動作模仿的精確度,也不在于對比賽勝負的決定職能,而在于對消費文化的強制性闡釋中保留其傳統文化因子,因此在消費文化語境下傳統武術開始發生轉型,從攻防技擊為核心的武術轉化為表演為消費價值的武術,來規避應合消費社會發展帶來的揚棄,并且傳統武術在消費社會中形成的商品符號,在一定程度上能充分地彰顯其與時俱進的生機活力,進而在體化實踐中推崇武術文化底蘊,促進武術傳播。

3消費社會中對武術需求的固守

傳統武術的發展,在與時代共鳴的同時演繹著消費符號的內涵和本質,其在表演層面融入西方文化的內涵,武術作為消費符號,在教授、傳習方面可以看作是交換價值,在技擊防身、表演健身方面亦可以視為商品價值的擴散。并且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們對精神的追求不斷催生,無論是武術傳統的技擊意蘊,還是現代化武術的表演職能,始終應為大眾提供武術的傳統文化內質。規則中對傳統武術動作質量、演練水平的統合,來加大消費者對武術的消費欲望,是迎合消費者對武術的需求來發展武術的規格和演練,會導致對傳統武術本原性價值的缺失。“人的需求是一種永不停歇、連續不絕的消費活動”,[7]縱觀傳統武術的消費價值,在一定時空界限中,無疑是根據消費群體的需要而發展的,傳統武術一味追尋消費價值、窺探武術現展,武術在消費社會的價值取向是否具有長期性可能會劃上否定的意義,原本缺乏的武術文化,可能會在時代價值中表現出需求退卻?!靶枨蟆笔钱a生消費的起因,每個人的消費需求都根據社會環境等外界條件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異,在原始社會對武術的需求,是勞動者對生產工具的需求,更是武術發展的起因,并且傳統武術本身具有項目多、功能齊的特性,在滿足大眾精神需求方面承擔著必不可少的角色,“可以確定的是武術套路之所以能產生、發展并傳承至今,一定是它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習武者的特定需求。”[8]現今社會,人們對武術的需求不僅僅是強身健體、滿足消費,更主要的是對彰顯武術特質的技擊價值的保護,對大眾推廣傳統武術核心理念的應然,固守其本體價值,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潮中,發展中國特色傳統文化,例如部分地區傳統節慶體育的開展,它與自然生產孕育而生的時間相關聯,與眾人的心理訴求相契合。[9]

參考文獻:

[1]歐陽燦燦.消費社會符號的文化本與消費主體的生產[J].上海文化,2018(60):60-66.

[2]王崗.消費社會中武術的發展研究[J].體育學刊,2011(18):116-119.

[3]劉敬麗,周俊偉.武術套路規則導致的動作質量問題[J].理論探索,2011(308):124-125.

[4]李東岳.武術品行釋微[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4(05):74-76.

[5]張玉能.消費社會的審美觀[J].西北師范大學報,2009(46):26-31.

[6]趙鑫.全球化語境下的大眾消費文化研究[J].法制博覽,2018(33):289.

[7]李明.我國大眾文化消費結構研究[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7:7.

[8]喬鳳杰,王剛.多元化、專業化、系統化—論傳統武術的發展方向[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8(07):119-125.

[9]陳振勇.節慶體育的集體記憶與文化認同—以涼山彝族自治州火把節為例[J].體育學刊,2013(20):125.

作者:朱麗霞 單位:成都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