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探索
時間:2022-09-09 03:38:08
導語: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以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歷程為主要研究對象,闡述不同時期不同學者對于中國經濟模式的重大理論貢獻。市場和計劃并不是區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性規定,幫助我們將商品經濟與私有制相分離,從而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奠定深厚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商品經濟;體制探索
商品經濟與社會制度的關系是一個重要并且復雜的理論問題,流行了數百年之久的傳統理論認為,商品經濟只能與資本主義相適應,與社會主義不適應,我國學術界稱之為商品經濟私有制論。從商品經濟私有制論我們可以得出三個結論:第一,資本主義實行私有制,所以資本主義搞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第二,社會主義實行公有制,所以社會主義要消滅商品市場和貨幣,這個觀點學術界稱之為社會主義非商品經濟論或非商品經濟論;第三,商品經濟只能與私有制相容,社會主義要搞商品經濟,就要把公有制改革成為私有制,這就是私有化的理論邏輯。原蘇東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走的就是這條道路。中國改革與原蘇東國家改革的根本性區別之一在于中國堅持了公有制,在公有制基礎上發育市場經濟,因而構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模式。所以,中國模式的核心理論就是討論和探索商品經濟與社會主義公有制理論的兼容,同樣,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體制改革遇到的理論困難就在于,要把公有制與商品經濟結合起來,發展社會主義公有制下的商品經濟。
一、關于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概念界定
在此,我們還有必要將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概念進行系統說明。商品經濟是和自然經濟、產品經濟相對應的概念。和自然經濟相比,商品經濟有社會分工;和產品經濟相比,商品經濟要求等價交換,它們是從經濟的基礎結構上劃分的。但商品經濟可以有不同的運行方式,它的調節手段以市場為主還是以計劃為主而表現為不同的形態。如果以市場機制為基本調節手段或資源配置的基本方式,那么就表現為市場商品經濟或市場經濟;如果以計劃為基本調節手段或資源配置的基本方式,那么就表現為計劃商品經濟或商品計劃經濟。
二、早期社會主義經濟模式的發展
(一)從空想社會主義到馬克思恩格斯的經濟模式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形成之前,經歷了漫長的前史。當時對于社會主義的非商品經濟理論堅信不疑,從莫爾開始,一直到20世紀20年代。他主張消滅貨幣,鄙視黃金,烏托邦采取新的辦法,使用計劃來組織社會生產,這種社會主義非商品經濟理論在空想社會主義流行的幾百年里,影響巨大。受到空想社會主義的巨大影響,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看待社會主義的經濟模式時也同樣表現出明顯的非商品經濟理論傾向,恩格斯說:“一旦社會占有了生產資料,商品生產就將被消除,而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也將隨之消除?!边@句話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于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基本看法。他們認為社會主義應該消除商品經濟,原因在于商品經濟的基本運行方式價值規律,存在盲目性、滯后性和自發性的弊端,經濟處于無政府狀態。在當時,馬克思和恩格斯主張在社會主義中否認價值規律,消滅商品經濟是一個毋庸置疑的結論。
(二)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到新經濟政策的轉變
列寧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影響下,接受了傳統觀點,于1918年夏實施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列寧說:“覺悟的社會主義者應該直率地和清楚地指出……社會主義要求消滅貨幣的權力、資本的權力,消除一切生產資料私有制,消滅商品經濟。社會主義要求把土地和工廠轉交給按照總計劃組織大生產的全體勞動者?!?921年,列寧頒布新經濟政策,恢復多種成分的商品經濟,恢復私有經濟。列寧的實踐提供了兩個不同的社會主義模型:一是戰時共產主義的產品經濟模式,一是新經濟政策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模式。列寧曾經對第一個模式進行了批判,他說:“我們原來打算(或許更確切地說,我們是沒有充分根據地假設)直接用無產階級國家的法令,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生產和產品分配?,F實生活說明我們犯了錯誤?!睂嵺`證明,雖然生產資料公有了,但勞動力還歸個人所有,生產還需要由一個個獨立的企業去組織,即使在全民所有制內部,人們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各個人、各個企業都有自己的利益,因此交換中價值規律還要起作用,它為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奠定了基礎。50年代初,斯大林提出了著名的半商品經濟論,第一次承認社會主義公有制與商品生產可以相容。
三、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模式的探索
(一)中國80年代提出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理論
從70年代末,黨和政府領導人多次提出了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制度相結合的理論觀點。1979年12月,鄧小平與外國友人談話時說:“市場經濟只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只有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為什么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我們是計劃經濟為主,也結合市場經濟……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隨著經濟改革實踐的迅速發展,鄧小平越來越強調市場經濟只是資源配置的“方法”“手段”,而不是社會經濟制度,這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經過了無數經濟學家長期的艱難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為黨和政府所接受,這也奠定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理論基礎。既然我們承認社會主義是商品經濟(市場經濟),那么就要將計劃經濟體制改革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商品經濟)體制,這就是我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理論邏輯。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理論。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理論的提出,是對社會主義經濟尤其是市場問題認識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它對于全面推進經濟體制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中國九十年代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0世紀80年代后期,由于經濟發展中出現了一些問題,黨的十三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針,有學者認為改革政策要變,且圍繞經濟改革是計劃取向還是市場取向的問題開始了激烈的討論。討論的主要焦點在于“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一個命題,部分學者強調“有計劃”的重要性,部分學者則強調“商品經濟”的重要性。針對此問題,以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為代表,認為二元機制的并存不是指兩種機制地位的平列,二者在經濟中不是起著“平分秋色”的作用。相反,市場調節和政府調節應該是有主次之分。市場調節是基礎性調節,又稱第一次調節;政府調節是較高層次的調節,又稱第二次調節。市場調節是最基礎的,隨時隨地都能夠發揮作用,而政府的調節主要是對市場出現的弊端進行完善。這種市場在經濟調節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科學結論,也標志著我國理論界對有計劃商品經濟的認識接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水平。在此理論指導下,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標志著全黨在經濟體制改革目標上已形成共識。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召開,大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勾畫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由市場主體、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收入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五大支柱”構成,并制定了總體實施規劃。
四、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發展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突飛猛進,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我們更應該總結一些不足之處,以此來不斷完善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黨的十四大確立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但是言外之意,還說明有另外的因素決定著資源配置,而很多人將決定性作用放在了政府的身上,顯然不具有合理性。隨后,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探索之路并非一帆風順,我們在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根據我國社會具體實踐,分析不同時期存在的具體問題,不斷深化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將認識運用到實踐中,以此來推動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和實踐證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適應當今中國發展的科學的經濟體制。
作者:劉雪瑋 單位:首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
參考文獻:
[1]張寶通.從商品經濟到市場經濟的理論轉變.中州學刊,1993(02)
[2]楊永華.中國模式的理論基礎:市場經濟與公有制相容性.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1)
[3]陸立軍,王祖強.社會主義:從商品經濟到市場經濟.當代經濟研究,2000(09)
[4]沈越.市場決定性作用與基本經濟制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解讀.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4(04)
- 上一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高校財務管理的影響
- 下一篇:市場經濟角度下主流媒體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