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商品結構優化因素透析

時間:2022-03-11 11:27:38

導語:出口商品結構優化因素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出口商品結構優化因素透析

文獻述評

貿易結構既是一國經濟技術水平、商品國際競爭力等指標的綜合反映,也是其產業結構高級化驅動力的源泉之一。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人們越來越深刻認識到,對外貿易結構比貿易規模更能體現出一國經濟發展的質量。于是,由此所引發的各種問題開始受到學者們的關注,相關研究也成為國際貿易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領域。針對外貿結構的影響因素,國外學者作了大量的實證研究。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和俄林在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基礎上,從生產要素稟賦差異著手研究了各國對外貿易結構的形成原因。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強調國內市場規模對貿易結構的影響。弗農(1966)、馬庫森和斯文森(1985)將技術看作外生變量,認為技術差距和轉移影響各國的對外貿易發展;巴拉薩(1963)、格魯貝爾和勞埃德(1975)、赫爾普曼(1981)等人把技術作為內生變量,主要研究技術變動原因以及技術進步與國際貿易的互動關系。坎特維爾和托蘭惕諾(1990)、小澤輝智(1992)、鄧寧(1993)等從不同角度展開研究,結果均表明:對外直接投資對一國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具有不同程度的促進作用。在多數研究指出對外直接投資可以促進母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同時,Ng、Slaughter等學者卻對此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對外直接投資不一定優化母國的產業結構,甚至會有不利的影響。FukaoKyoj、IshidoHikari、ItoKeiko(2003)等學者則把產業內貿易理論運用到對外貿易結構影響因素的研究中來,結果表明:國際直接投資對東亞區域內垂直產業內貿易迅速增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從而改變了區域內的貿易結構。目前,國內學者對相關問題的研究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一是關于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出口商品結構升級的作用,該類研究普遍認為FDI不但有利于中國出口的總量增長,還對其結構變化有很大的優化作用。如江小娟(2002)研究表明,跨國投資作為各種要素跨國流動的重要載體,對出口增長與出口結構升級的影響顯著;二是產業結構與貿易結構研究,如張亞斌(2000)、原毅軍(2005)等人認為兩者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胡秋陽(2005)、陳元(2007)則認為兩者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三是匯率對我國貿易結構的影響,如胡均民(2006)、馮正強(2007)等,從“價格”機制角度尋求貿易結構的變化原因;四是關于技術進步與出口結構升級的研究,如易綱、樊綱、李巖(2003)、賴明勇、許和連、包群(2003)等人認為在要素稟賦不發生變動的情況下,技術進步可以通過改變要素生產率來影響一國生產函數變化,最終促使產品生產和出口結構發生轉變。杜修立和王維國(2007)研究發現中國出口貿易結構整體技術結構在上升;五是關于對外直接投資與出口商品結構的研究,王英和劉思峰(2007)研究表明:對外直接投資不僅促進了出口增長,還促進了出口結構的優化。隋月紅、趙振華(2008)研究發現:外國直接投資、貿易開放程度、產業結構、匯率變動對我國出口貿易結構的形成有正向作用,對外直接投資對我國出口貿易結構仍不能產生作用;俞毅、萬煉(2009)實證研究結果表明: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與進出口商品結構存在著長期的均衡關系。綜觀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對出口商品結構影響因素進行研究的雖然較多,但就某一具體因素單獨展開研究的居多,從優化貿易結構視角,對影響出口商品結構優化因素進行綜合系統分析的卻并不多見。因此,筆者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優化的各類影響因素歸納到一個框架內,并結合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最新數據,綜合運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對影響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優化因素展開系統研究。

模型的建立與實證分析

(一)指標體系構建1.出口商品結構(ECM)出口商品結構為模型的被解釋變量。對于出口商品結構的衡量有很多指標,考慮到我國出口商品結構應向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比重不斷提高的方向發展,本文試圖用聯合國《國際貿易商品標準分類》SITC分類中SITC5化學品及有關產品(Chemicalsandrelatedproduction)和SITC7機械及運輸設備(Machineryandtransportationequipment)占總出口額的比重作為出口商品結構的量化指標,因為SITC5和SITC7兩類產品通常被認為是資本技術密集型制成品,該比重的變化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的變化過程。2.產業結構(GL)根據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和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一國出口是由其專業分工所決定,因此可以認為出口商品結構與產業結構是高度相關的。產業內貿易(Intra-industrytrade)理論解釋了國際貿易分工格局。一般來說,一國出口商品的貿易結構總是從以產業間貿易為主發展到以垂直產業內貿易為主,最后到以水平型產業內貿易為主。因此,發展產業內貿易是推進產業結構升級的必由之路。本文試圖用GrubelHerbert和P.J.Lloyd(1975)構建的GL指數作為量化指標,用來測量我國工業制成品的產業內貿易程度。這一指數的計算公式為:GLi=1-|Xi-Mi|Xi+Mi其中,Xi和Mi分別表示某一特定產業或某一類商品的出口額和進口額。3.外商直接投資(IFDI/GDP)一般認為,外商直接投資(InwardForeignDirectInvestment)對于彌補東道國資金不足、提高其技術水平和經營管理能力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隨著外商直接投資大量流入中國,不僅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商品的出口,同時也使得我國出口商品結構不斷發生變化。為確保分析的有效性,該指標選用外商直接投資累計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來表示。4.對外直接投資(OFDI/GDP)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貿易大國,其對外直接投資(OutwardForeignDirectInvestment)不僅應當有利于尋求原材料供應和改善管理技能,擴大市場份額,還應當有利于促進國內生產要素向高附加值的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充分帶動貨物、技術和服務的出口,從而對出口貿易結構的優化升級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因此,對外直接投資對于出口貿易結構的影響也需要進行探討并加以實證的支持。為確保回歸分析的有效性,該指標選用對外直接投資累計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來表示。5.人民幣實際匯率(RER)匯率影響進出口貿易的主要途徑是通過匯率升值或貶值,改變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競爭力,從而對貿易結構產生影響。在開放經濟中,匯率政策可以用來調節貿易結構??紤]到價格變動因素,本文選取直接標價法下的人民幣兌美元實際匯率來衡量我國的匯率水平。其表達式如下:RER=etCPI1tCPIot其中,et代表人民幣兌美元名義匯率,CPI1t代表美國的消費物價指數,CPIot代表中國消費物價指數。各期的消費物價指數以2000年為基期計算得出。6.技術進步(TFP)技術進步指科學技術和組織管理的改進,導致勞動力和資本的效率提高。作為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技術進步可以在一國要素稟賦不發生變動的情況下,通過提高要素的邊際生產率作用于該國的生產函數,最終促使產品產出和出口結構的轉變。本文選用生產函數的總量測算法,即全要素生產率來衡量我國的技術進步。TFP=YtKαtLβt其中,Y是產出,K和L分別代表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t代表時間,α、β分別為資本產出彈性和勞動產出彈性。對上式取對數,得到全要素生產率的計算公式為:lnTFPt=lnYt-αlnKt-βlnLt利用上式可以測算出我國的全要素生產率。本文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表示資本投入(K),采用年末就業人口數表示勞動投入(L),以國內生產總值(GDP)表示產出(Y),并借鑒我國學者已有的研究成果,設定我國資本和勞動的產出彈性為0.6和0.4②。為消除物價影響,以1990年為基期,對GDP和固定資產投資額分別使用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和固定資產價格指數進行價格處理。(二)樣本數據來源所有數據均來自歷年《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并根據其數據計算得出(表1)。(三)回歸分析本文應用R統計軟件進行數量分析。為檢驗以上各因素對中國出口貿易結構的影響,筆者采用如下回歸計量模型:ln(ECM)=β0+β1ln(GL)+β2ln(OFDI/GDP)+β3ln(IFDI/GDP)+β4ln(RER)+β5ln(TFP)+∈(1)其中ECM為出口商品結構,GL為產業內貿易指數,OFDI/GDP為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占中國當年國內生產總值比重,IFDI/GDP為外商直接投資占中國當年國內生產總值比重,RER為人民幣兌美元實際匯率,TFP代表技術進步,∈為隨機擾動項。利用最小二乘法對方程(1)擬合的結果如表2所示。從上述回歸擬合結果中可以看出,技術進步(TFP)的擬合系數為1.01530,其所對應的P值為0.00167,即該變量序列在1%的顯著水平下是平穩序列,表明擬合效果較好,TFP對出口商品結構的改善具有較為顯著的作用。內生增長理論認為,知識和技術的不斷積累會呈現出邊際報酬遞增的現象。一國知識存量越大,則投資和資本的收益就可能越高,其經濟增長率就越快,該國產業結構也會隨著產業的資本、知識密集度增加而升級,產業比較優勢結構升級,帶動出口商品市場的擴張,其對外貿易商品結構也隨之升級。人民幣實際匯率(RER)的擬合系數較大(1.90649),而且其小于0.01的P值表明在99%的置信度上擬合結果理想,說明人民幣實際匯率水平的變化與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改善具有顯著的正相關作用。其作用機理主要在于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國外投入比例不同,制成品和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對進口投入的依賴在一般意義上要強于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因此,人民幣匯率升值對我國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的負面影響相對要小于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從而有利于我國出口商品結構高級化的進程③。外商直接投資(IFDI/GDP)對應的擬合系數為0.11976,表明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改善具有一定的作用,其小于0.05的p值表明在95%的置信度上擬合結果理想。產業結構(GL)和對外直接投資(OFDI/GDP)所對應的系數分別為0.19860和0.08360,說明這兩個變量與出口商品結構之間存在一定的正相關關系。由于它們的p值均大于0.1,說明即使在90%的置信度上,擬合結果也不理想。由此,我們應該排除這兩個因素的影響。根據后退選變量法,將GL和OFDI/GDP這兩個變量在模型中予以剔除(后面單獨探討)。然后,對包含剩余變量的模型做進一步檢驗,由此得到下列回歸方程(2):ln(ECM)=β0+β3ln(IFDI/GDP)+β4ln(RER)+β5ln(TFP)+∈(2)方程(2)回歸擬合結果如表3所示:在剔除掉產業結構(GL)和對外直接投資(OFDI/GDP)兩個變量后,方程(2)回歸結果中的P值表明所有變量擬合結果均比較理想,其調整后的R2為0.9263,也表明In(ECM)的變動中有92.63%可由自變量解釋,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外商直接投資(IFDI/GDP)、人民幣實際匯率(RER)、技術進步(TFP)與出口商品結構自身(ECM)都是該模型的有效解釋變量,方程檢驗結果符合經濟現象,可以說明其有效性。因在方程(1)和方程(2)的回歸分析中得到的RER和TFP擬合系數較大,所以筆者進一步考察在去除其他變量影響下,兩者和出口商品結構之間的關系,因此得到下列回歸方程(3):ln(ECM)=β0+β4ln(RER)+β5ln(TFP)+∈(3)方程(3)回歸擬合結果如表4所示。在剔除外商直接投資(IFDI/GDP)因素干擾影響后,方程(3)擬合結果顯示人民幣實際匯率和技術進步系數增加,說明其對出口商品結構的影響增加。(三)殘差平穩性分析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的協整檢驗方法指出,對回歸方程的單位根進行檢驗以此來探討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也就是說因變量能被自變量的線性組合所解釋,兩者之間存在穩定的均衡關系,因變量不能被自變量所解釋的部分構成一個殘差序列,這個殘差序列應該是平穩的。鑒于筆者已經完成回歸分析,將采用上述方程(2)直接計算對應殘差序列,并檢驗其單位根。檢驗殘差序列∈是否平穩,亦即判斷序列∈是否含有單位根,模型估計的殘差為:∈=ln(ECM)-β0-β3ln(IFDI/GDP)-β4ln(RER)-β5ln(TFP)(4)因此我們采用R語言中的ur.df函數檢驗單位根,得到p值為0.08082,說明在90%置信度下殘差平穩性檢驗通過。因此,從長期來看,出口商品結構與技術進步、外商直接投資、人民幣實際匯率之間存在格蘭杰均衡關系。(四)對GL和OFDI的趨勢分析單獨探討產業結構和對外直接投資與出口商品結構的關系。通過對表1中的產業結構(GL)、對外直接投資(OFDI/GDP)與出口商品結構(ECM)歷年數據的移動平均項來實現對他們關系與趨勢的判斷。如圖1和圖2所示。圖1表明,用產業內貿易指數來衡量的產業結構與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基本上呈現出正向上升趨勢,而且產業結構的改善速度要稍緩于出口商品結構的提升速度,因此,可以理解為產業結構的升級推動了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而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升級在一定程度上又對產業結構的升級起到了促進作用。圖2表明,從1990年到1995年OFDI/GDP比值與ECM兩者是正向上升趨勢,但從1996年到2005年間OFDI/GDP比值在振蕩下跌過程中對ECM的變化幾乎毫無影響,而2006年到2010年OFDI/GDP比值的快速上漲對ECM的改善也并無明顯影響。這表明對外直接投資與出口商品結構優化升級之間的關系比較復雜,這與目前國內部分學者研究結論也基本相符。

結論與啟示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對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影響因素進行計量分析,得到以下有關研究結論及啟示:第一,技術進步與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存在顯著的正相關性,且兩者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貧w分析表明,技術進步對出口商品結構升級的推動作用正隨著我國工業化發展進程而日益顯著。雖然在這個過程中資本的積累對出口商品結構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技術的作用不容小覷,正是技術的進步加速了資本對勞動的替代,促進了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快速發展。可以預見,隨著我國資本的進一步深化和勞動成本絕對優勢的減弱,技術進步將在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升級過程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為此,我們應該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切實提升國內技術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造就一批擁有核心技術、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從而真正優化我國的出口商品結構。第二,外商直接投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提升,但作用不是十分明顯。我國外商直接投資大部分是投向制造業,這對我國以工業制成品為主的出口商品結構的形成確實起到了促進作用,但由于其顯著的加工貿易傾向,中間品主要依靠進口,沒有實現國內的供給替代④,再加上跨國公司出于自身經濟利益考慮,其技術外溢效應有限,這就導致外商直接投資對出口商品結構的改善作用并不如人們普遍所預期的那么明顯。這充分說明在推動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優化升級過程中,我們應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通過提高技術水平、優化產業結構來改變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同時,通過制定相關政策積極引導外商直接投資向高新技術產業投資。第三,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與出口商品結構優化之間的直接關系盡管相對比較復雜,但回歸分析結果仍然表明兩者之間還是存在一定的正相關關系??蔡赝柡屯刑m惕諾的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理論對此做出了理論詮釋。該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企業技術能力的提高是與其對外直接投資的增長直接相關的,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對外直接投資來加強技術創新與積累,進而提升產業結構和增強國際競爭力。目前,我國正處于對外直接投資發展的黃金時期,為更好地發揮其對國內產業結構進而對出口商品結構升級的促進作用,需要政府積極引導企業加大對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投資力度,在開展對外直接投資的過程中注重對技術和生產經驗的積累,同時利用特有的“學習經驗”和組織能力,實現技術對國內的傳輸和擴散,充分發揮技術的“外溢效應”和“示范效應”,推動國內技術升級和產業升級。

本文作者:肖利秋工作單位: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商貿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