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三農問題的理論探索
時間:2022-11-04 03:48:20
導語:當前三農問題的理論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三農”問題的科學內涵
所謂“三農”主要指農民、農村、農業,而“三農”問題則是指農民問題、農村問題和農業問題的總稱??梢哉f“三農”問題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的一組問題?!叭r”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從事行業、居住地點和主體身份三位一體的問題。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關系著國民素質,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富強。歷史形成的二元社會中,城市的現代化、產業的發展、城市居民的殷實,受制于農業的發展、農村的進步和農民的小康。中國的國民經濟發展潛力巨大,重大的經濟問題都依賴于三農問題的突破,因此“三農”問題實質就是城鄉發展不同步問題,結構不和諧問題。1.農民問題。從長遠來看,農民問題還應是“三農”問題的核心,在中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農民不僅僅是以從事農業為主的勞動階層,而且是中國人數最多的社會群體,無論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還是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時期,農民問題始終是中國主要問題。2.農村問題??梢詺w結為農村綜合發展問題,包括: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城鎮化問題,戶籍制度問題,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等問題。3.農業問題。主要是指農業產業化的問題,也就是經濟問題。體現在適應國情的農業發展模式和經營模式選擇問題。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能力。在解放剩余勞動力的同時通過加快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業生產率,實現從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變。
二、解決三農問題的新思路
在之后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強調,要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保?]從2004年開始,中央連續五年下發關于“三農”問題的一號文件,都強調“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的重要戰略思想。正確處理工農城鄉關系,歷來都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重大問題。進入新世紀,我國總體上已進入小康社會,但是城鄉之間的差距卻在擴大。黨的十六大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點,明確指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化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保?]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了“五個統籌”首要的就是統籌城鄉發展。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的方略”[6]。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提出:“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4]。這些都體現了我黨對現代化建設進程和規律的新認識,為進一步做好“三農”工作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礎。把實行“多予、少取、放活”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作為指導方針。針對農民增收困難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的局面,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在2003年初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提出對“三農”實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在以后的多次會議上,、又強調要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強調,要加快建立有利于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機制,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以促進農業不斷增收、農村加快發展、農民持續增收。[8]P1黨的十七大再次強調:“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和創新,改革集體林權制度。支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流轉市場,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保?]我黨對工農城鄉關系的科學把握,對進一步做好“三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據。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重要的戰略任務。建設新農村在計劃經濟時代或者改革開放以來,曾多次出現在中央的文件中,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則是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是建立在新的背景和新的思路基礎上提出的。強調:“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任務,同時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為全黨全國的共同行動。”[7]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又強調:“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戰略任務?!苯ㄔO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于我國現階段農村發展階段的實際,以我國農業發展還處在艱難爬坡階段為切入點,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歷史高度作出的順應潮流、深得民心的戰略決策,是符合國情,利國強農的戰略部署和戰略舉措。
三、創新發展“三農”的現實意義
新理念創造新思路,黨的十六大以后,黨中央、國務院站在歷史發展的新高度,立足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階段,采取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和劃時代意義的強農、利農、惠農的重大舉措,其具有豐富的內容,較強的可操作性,其力度之大,含金量之高,受益面積之廣,是多年來所沒有的。一是明確了十六大以來對“三農”問題的定位。從2004年起,中央連續五年下發關于“三農”問題的中央一號文件,“重中之重”的戰略定位,體現了我們黨對國情的深刻把握和對“三農”工作的科學定位。我國仍然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實際仍占大多數、城鄉發展極不平衡,農業基礎依然薄弱,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真正建立起來,解決好“三農”問題任重道遠,必須把“重中之重”的要求貫徹于現代化建設始終。[10]P13二是明確統籌城鄉發展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途徑。2002年黨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標志著我們黨對解決“三農”問題由城鄉有別向城鄉統籌的轉變。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的方略?!保?]2007年6月,中央決定重慶市和成都市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是國家為貫徹統籌城鄉發展所采取的重大措施。只有通過統籌城鄉發展,城鄉經濟實力才能同時增強,農民綜合素質才能向著市民提高,國民收入分配才能趨于公平。三是明確方針才能為“三農”問題真正減負。2008年中央財政安排“三農”投入5625億元,惠農補貼資金也多達1028.63億元,比上年增加一倍。[11]與農業稅費改革前相比,全國農民每年減輕負擔1250億元,人均減負140元。[12]通過不斷推出的惠農強農政策,逐步建立起來的“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穩定的工業反哺農業的機制,強力地推動著城鄉協調發展,給農業、農村減負的同時,讓農民更好體會到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四是新農村建設是對“三農”問題的細化與具體化。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強調:“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戰略任務?!保?]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可以使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農民市民化。更有利于實現農業現代化和市場化,更是推進農村改革得以順利發展的基礎,所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順應潮流、深得民心的歷史選擇,是符合國情、利國強農的重要部署,是加強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戰略舉措。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在“三農”問題上從“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到統籌城鄉發展再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采取了“以城帶鄉,工業反哺農業”的重農、惠農、強農舉措。從而形成了比較完整的“三農”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方針和政策體系。對過去的“三農”指導思想進行了發展與創新,其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這充分表明了黨中央解決“三農”問題的決心與態度,集中體現了尊重農民物質利益和農民民主權利的準則。對做好今后“三農”工作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同時更讓我們看到了“三農”問題美好的明天。
本文作者:畢虹琳徐鵬工作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 上一篇:商品經濟的發展與文化變遷
- 下一篇:試論三農問題的村民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