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生態經濟區探討論文
時間:2022-09-23 08:07:00
導語:地方生態經濟區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鄱陽湖地區生態環境問題的日趨嚴峻,建立“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已顯得十分重要和緊迫?!碍h鄱陽湖經濟區”的建立,要確立區域一體化的意識,積極促進市場一體化機制,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的思想,推進環鄱陽湖區域綜合環境治理,采取各種有效措施確保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和諧和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環鄱陽湖區域;生態經濟區;環境保護
一、引言
生態經濟區,是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實現了協調發展、各個領域達到了可持續發展目標要求的區域。其實質就是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基礎,運用生態經濟學的原理與方法,遵循生態學規律和經濟發展規律,對全區域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系統進行結構改善和功能強化,在恢復和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與合理利用各類自然資源的前提下,促進湖區經濟和社會健康、持續、穩定與協調發展。
鄱陽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長江中下游交接處的南岸。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國際性的重要濕地,江西人民的“母親湖”。主要包括南昌、九江、景德鎮、鷹潭、新余和撫州6個設市區以及周邊的11個縣市,本區在自然條件、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狀況方面都具有類似性,是一個比較完整的水陸結合的自然區。建立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加強鄱陽湖的保護治理和開發建設,是從江西實際出發,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戰略舉措,是和諧構建鄱陽湖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新形勢實現江西崛起新跨越的重大實踐,必將對江西省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本文就此對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發展提出一些戰略性的思考和策略,必將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發展產生很強的實踐意義。
二、制約環鄱陽湖發展的因素
由于受經濟、社會、政策和歷史等因素,還有人口、經濟、資源的多重壓力,鄱陽湖區生態環境負荷日趨加重,并且日益惡化。當前,鄱陽湖區域面臨著一系列問題,包括水生態失衡、土地植被退化、污染狀況加重和生物多樣性減少等。
1.水生態失衡
鄱陽湖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其水系流域面積16.22萬km2,約占江西省流域面積的97%,占長江流域面積的9%,其水系年均徑流量為1525億立方米,約占長江流域年均徑流量的16.3%。它承納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五大河,經調蓄后,由湖口注入我國第一大河----長江,每年流入長江的水量超過黃河、淮河、海河三河水量的總和,是一個季節性、吞吐型的湖泊。千百年來,由于人類的不斷開發利用,鄱陽湖一直在變化中。近年來,由于不斷的圍墾、“五水”的泥沙淤積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湖泊出現萎縮,河道淤積相當嚴重,水質量不斷下降,湖區水資源、水生態面臨嚴峻挑戰。
2.土地植被退化
江西是南方水土流失相對嚴重的省份之一,水土流失主要分布于鄱陽湖水系“五河”流域中、上游及鄱陽湖濱湖地區,現有水土流失面積336.12×104hm2,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積的95.5%,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泥沙流入江河湖庫,致使出現了嚴重淤積現象,泥沙的淤積使湖庫行蓄防洪能力降低,同時由于汛期長江洪水對鄱陽湖水的頂托作用,使得在汛期往往出現“小流量、高水位;小洪水、大災情”,加大了防汛的壓力,加劇了水患災害,使鄱陽湖區土壤肥力退化、土壤污染和土壤酸化日趨嚴重。
鄱陽湖自然植被主要包括森林植被、濕地植被和沙生植被。鄱陽湖區森林覆蓋率較低,低于江西省平均水平。鄱陽湖區現存天然森林植被主要是次生林,是在不合理的開發利用下同原生植被經長期逆向演替形成的。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鄱陽湖區周圍低山丘陵森林資源遭受嚴重破壞,一些采伐地未能及時更新,有的成了疏林地,有的演替為灌草叢,甚至有些地方由灌草叢進一步淪為荒山荒地。鄱陽湖濕地植被面積2262km2,自岸向湖心,植被呈不規則的環帶狀分布,但近50多年來,因受人類和自然因素干擾,濕地植被帶完整性遭破壞,濕地植被分布面積逐年減少,生物量逐年下降。
3.污染狀況加重
由于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鄱陽湖區域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鄱陽湖的污染物來源于降水、地表徑流和人湖河道等,污染物主要來流域內的生活用水、工業廢水,大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人江河匯集于鄱陽湖,鄱陽湖水質污染呈上升趨勢,局部水域污染嚴重,水生生物環境不斷惡化,嚴重威脅到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尤以贛江和信江、樂安河水系為甚,湖區中的農業非點源污染也比較嚴重,目前鄱陽湖水質的無機總氮含量大于0.2毫克/升,磷酸態磷的濃度大于0.015毫克/升,鄱陽湖已具備富營養化條件。
4.生物多樣性減少
鄱陽湖濕地,己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之一,也是濕地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鄱陽湖濕地生態系統是世界著名的“珍禽王國”,吸引了許多珍稀瀕危水禽,越冬珍禽種類多,數量大,由于不斷的泥沙淤積、人工圍墾和捕澇量上升等,魚類資源趨向衰退;鄱陽湖湖濕地較常見的水生、濕生和沼生植物,從20世紀60年代的119種減少到80年代的101種,20多年時間減少了18種,一些物種正在消失或嚴重退化,絕大多數水生經濟植物趨于絕滅。
三、建立“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舉措
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建立不只是環境的問題,而是環境、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三種內涵的有機統一體,本質上體現了以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為基礎、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為目標的可持續發展觀。因此,只有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追求可持續發展模式,把當前和子孫的發展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更好的進行經濟和社會建設。在此基礎上,突出以經濟發展為中心,以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基礎,為以后的發展創造更大的空間和更多有利的條件。
1.做好區域一體化文章,建立統一的管理機制
建立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要把鄱陽湖區域的治理和人民的利益一體化,健全經濟和生態一體化的統一管理機制,對鄱陽湖的開發治理進行統一規劃、統一實施、統一管理,建立統一的經濟基礎設施和社會基礎設施,不僅要充分發揮交通運輸網絡系統的作用,構建區域性高效、便捷的交通運輸網絡系統,還要鼓勵鄱陽湖區域各市縣的政務信息、經濟信息、科技信息、文化教育信息、人力資源信息、醫療衛生信息、旅游與交通信息等資源建立統一的網絡系統,強化環鄱陽湖區域的資源共享。
2.優化產業構建,探索市場一體化的管理機制
創新鄱陽湖區域的發展機制,有效地探索市場一體化,以市場來推動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首先,要以市場為導向,合理調整和優化三大產業的布局及各產業內部的結構,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整體素質,同時和區域周邊城市的產業結構和經濟環境相協調,明確分工,強化協作,進一步促進區域內外各產業的協調發展;再者,要建立能與國際接軌的市場運作規則,統一市場準入和市場退出機制,同時以法律的形式確立市場運行規則,培育一體化的商品市場、資本市場、技術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等,開展對外開放和對內開放,推動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統一大市場的建設;最后,要強化商貿流通體系,構建區域內外的產權交易共同市場。
3.加快推進環鄱陽湖區域綜合環境治理一體化
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建立節約型的鄱陽湖經濟生態區,首先,要圍繞鄱陽湖區域周邊環境,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與建設,樹立大環保的觀念,建立全面的環境管理體系和推進清潔生產,綜合運用法律、經濟和行政的手段,促進資源的有序、高效開發和利用;再者,要實施人工控湖工程,調蓄長江及“五河”洪水,大力加強沿湖及湖內污染治理,進一步促進濕地生態功能、效益與優化管理;最后,要堅持從鄱陽湖區的湖區系統的角度,對湖區生態環境系統的形成、演化過程、影響與控制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機制,進行系統而深入的研究,關注環境變化對湖區的影響,促進湖區的可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其國.論鄱陽湖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C].內陸湖泊暨鄱陽湖可持續發展研討會文集,江西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2006,1:10-17.
[2]曹義虎.關于鄱陽湖資源深度開發中幾個問題的思考[J].江西水產科技,2004,(1):2-7.
[3]王萬山.生態經濟理論與生態經濟發展走勢探討[J].生態經濟,2001,(5).
[4]張田生、張曉東.關于“建立環太湖經濟區”的思考[J].唯實,2000,(10).
[5]胡樂飛.立足兩個基本認識、做好三篇文章,推進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J].理論導報,2008,(5).
[6]吳人堅.生態經濟區建設原理初探[J].生態經濟,2001,(1).
- 上一篇:區域生態經濟評價指標權重應用探討論文
- 下一篇:西部生態經濟和諧社會構建探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