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化理念的生態經濟意義論文
時間:2022-09-23 08:13:00
導語:田園化理念的生態經濟意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黨中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重大歷史任務的提出和資金投入力度的加大,全國掀起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熱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新的課題。根據筆者觀察,一些干部和群眾把新農村建設片面地理解為農業機械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民市民化,只重視農業機械、化肥和農藥投資,不注重有機農業的推廣,按照城鎮的模式改造村莊,不加選擇地引進工業項目,甚至出現污染化工企業向農村轉移的現象,這種認識上的誤區很容易把新農村建設導入歧途。為克服上述弊端,筆者提出了新農村建設的田園化理念,這一理念要求在新農村建設中充分考慮農村、農民和農業的傳統特點和現有實際,肯定傳統農村生產生活方式中的合理性,實現對其更高層次的回歸,適應客觀經濟規律,因地制宜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動農村的現代化進程。結合農村的特點和實際,本文探討廠我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貫徹田園化理念的具體要求及其生態經濟意義。
一、田園化理念下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
田園化理念下現代農業生產方式是有機農業生產方式。世界農業的發展大體分為傳統農業、石油農業、有機農業三個階段。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主要使用人力和畜力,使用堆肥等有機肥料,農產品生產過程不使用或少使用人工合成化學肥料和農藥,產品具有天然性,安全環保,但需要較多勞動力,生產率較低。石油農業以美國農業為代表,大量使用以石油產品為動力的農業機械和以石油制品為原料的化肥、農藥等農用化學品,提高了生產率,增加產品數量,但消耗大量能源,造成環境污染和食品安全問題。有機農業是對石油農業的揚棄和對傳統農業的更高層次的回歸,減少不可更新資源的利用,盡量利用當地可再生資源,利用自然規律和生態學的觀點組織農業生產。它以土壤肥力自我補充為基礎;禁止或嚴格限制化學肥料、化學合成農藥和人工合成激素的外部投入;利用物理、農業、生物和天然化學物質,控制作物病蟲害;利用輪作、混作、覆蓋作物等耕作制度,提高農田生態系統的光能利用率和土壤肥力利用率;利用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業相結合的模式,提高農業生態系統生產率;注重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注重食品安全、環境保護、動物的人道飼養等。有機農業單位面積的生產成本較低,一般比常規農業的生產成本降低40%以上。雖然其單位面積產量低于常規農業,但由于有機農業投入少,具有天然、安全的特點,價格一般比常規農產品高20%~50%,農戶進行有機農業生產,經濟效益并不會因此下降,反而會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_。發展有機農業,我國還具有本國農業的自然特性和勞動力稟賦優勢。
(一)我國農業的勞動密集型自然屬性與有機農業有內在的一致性
有機農產品生產嚴格限制化肥、農藥、除草劑的使用,需要使用有機肥,要求加強農田管理,因此需要投入比石油農業更多的勞動力,屬于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農業。我國農業的自然屬性決定了自身的勞動密集型性質,與有機農業具有內在的一致性。韓國學者李鎬澈在比較東亞農業與西方農業時指出,以中國農業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東亞農業與以美國為代表的機械化、規?;鞣睫r業是完全不同的農業發展方向。從西南亞干旱地區發源的西方農業的發展,體現在克服以恢復地力和除草為目的的休耕,通過機械化實現大規模生產。更具特點的是,在干燥地區以麥為主要作物的西方農業,主要靠機械化手段提高勞動生產力,而不是用提高單位土地面積產量的方式發展起來。這種規模擴大的趨勢,通過單作化,進一步得到強化。為此,大量使用殺蟲劑、除草劑等化學農藥和化肥。東亞地區的農業發展是用密集型勞動投入來耕種極其有限的土地,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主要原因是東亞地區氣候高溫多濕,要求那里的人們必須戰勝雜草才獲得收獲,這使擴大規模變得十分困難。并且,東亞的主要農作物--水稻,其單位面積的人口撫養能力,大大超過西方農業的主要作物--麥。華北(冬季)、新疆干燥,東北寒冷,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較高,除此之外,我國大部分地區農業生產受高溫多濕的氣候影響,不便于實施大規模機械化生產,農業生產勞動密集型特征明顯。我國農作物種類繁多,與大規模機械化生產所要求的單作化有較大區別。其中,一些農作物,如紅薯、花生、煙葉、高梁、棉花、蔬菜、瓜果、藥材等都不容易實現大規模機械化生產。另外,我國很多農業區地勢復雜,如貴州、山西等省屬丘嶺地帶,農田多為小塊梯田,不具備大規模機械化生產的條件。自然環境決定了我國農業的勞動密集型屬性,不便于實施機械化大生產,我國可因勢利導發展勞動密集型有機農業,實現農業效益的增加。
(二)我國農村勞動力充足,工資低廉,具有發展有機農業的成本優勢
我國農村勞動力充足,工資低廉,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具有成本優勢,如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我國紡織業在世界上已擁有很強的競爭力。具有較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農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我國發展有機農業也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當前,我國農產品供給量的問題已基本解決,品種改良成為農產品產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可把發展有機農業,提升有機農業占農業總產值中的比例,作為解決本國環境和食品安全問題,增加農民就業和提高農業效益的重要途徑;可利用成本優勢發展價格較高的有機農產品出口,進口價格較低的小麥等常規農產品,獲得貿易利益,提高本國農業的競爭力。
我國發展有機農業需要解決以下主要問題。
家庭聯產承包條件下,發展有機農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有機農產品生產所需的規模問題,可通過扶持規范農業協會,鼓勵農戶通過協會協調生產,實現規模經營;保證農民擁有保護較好、期限較長的土地使用權,便于實現土地大面積承包,從事較大規模的有機農產品生產。發展有機農業生產會導致農產品數量減少,可通過改良品種增加產量。出口有機農產品、進口常規農產品會產生貿易風險,可通過增加國家糧食儲備降低風險。有機農產品市場的不規范問題,可通過健全有機農產品認證檢驗體系進行規范。
二、田園化理念下的現代農村生活方式
我國農村的傳統生活方式與農業生產相適應,具有低成本和環保的特點,其合理的部分在農村現代化進程中不應舍棄。田園化理念下的現代農村生活方式要求繼承和發揚農村傳統生活方式的合理部分,并以此為基礎,利用現代技術成果,提高農村居民的物質文化生活質量。田園化理念下的現代農村生活方式不但具有農村傳統生活方式的低成本和環保特點,還通過對農村傳統生活方式中合理性的肯定,影響農村傳統商品需求,增加農村就業,增加農村財富在社會總財富中的份額。
(一)農村傳統生活方式的低成本.環保特點及繼承與發揚
農村傳統居住形式是利用當地磚、土、木、石、草等傳統建筑材料修建的建筑,是長期集體選擇的結果,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如農村傳統瓦房,與盲目洋化、城市化修建的干篇一律的磚、混凝土、鋼筋房屋相比,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可以節省冬天取暖夏天消暑的費用。每一種傳統建筑形式對當地的氣候和地理環境都有較強的適應性,其民族和地域特色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有的已經成為旅游資源的一部分。就居住成本而言,與修建磚、混凝土、鋼筋建筑相比,利用當地磚、土、木、石、草等建筑材料修建傳統建筑,所需費用較低,建筑垃圾一般可以再利用或直接回歸自然,垃圾處理費用也較低。田園化理念下農村的現代居住形式是對農村傳統居住形式的繼承與提升,否定盲目洋化、城市化修建干篇一律的磚、混凝土、鋼筋房屋,充分利用當地土、木、石、磚、草等傳統建筑材料和混凝土、鋼筋等現代建筑材料修建具有傳統風格的建筑。這種居住形式既具有傳統建筑的低成本、環保特點,又比傳統建筑堅固耐用,應大力提倡。
農村的傳統作息方式與農村的主要產業--農業生產相一致,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需要消耗過多的照明電能。城市以工業與服務業為主,生產受晝夜變化限制比農業小,特別是為充分利用機器,需要不斷延長機器的運轉時間,有的要求機器一天二十四小時運轉,夜間活動時間隨之延長。城市夜間活動時間延長源于生產,消耗大量照明電能,也創造了價值。因此,在農村現代化進程中,要肯定農村傳統作息方式的合理性。
農村較少與農業生產生活關聯度不高的廣場、公園等設施。城市居民居住集中,需要建設較多的廣場為公共活動提供場所;農村居民居住分散,有較多空地供居民參加公共活動,不需要建設很多的大廣場。城市自然風景相對匱乏,需要修建公園以彌補自然風景的不足;農村自然風景豐富,不需要建設彌補自然風景的公園。農村少建設公園或廣場既能節省建設費用,也能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農村的優秀傳統文化娛樂形式與傳統農業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現在仍發揮著愉悅群眾身心,提升社會風氣的作用。傳統文化娛樂形式農村居民耳熟能詳,自編自演,消費成本較低,消費現代歌舞則需要較高的費用聘請專門演出團體表演??隙ㄞr村居民消費現代歌舞的同時,鼓勵他們消費傳統文化娛樂,可降低農村居民的娛樂成本。
(二)農村傳統生活方式中合理性的肯定與農村就業和農村財富在社會總財富中份額的增加
供求關系的變化引起市場價值形成條件的變化。在市場供求平衡的條件下,市場價值由中等生產條件生產的、占大量的商品個別價值來調節。當市場供過于求,該部門中占大量的生產條件就不再是中等生產條件,而是優等生產條件;市場價值由優等生產條件下的商品的個別價值來調節,市場價格會下降,從而導致大量中等生產條件下的廠商產品滯銷,經營虧損,只好減產或轉產,以形成新的供求平衡。如新農村建設只注重城市化生活方式,忽視農村傳統生活方式中的合理性,將導致社會對農村傳統商品(如傳統建筑、傳統藝術品等)需求下降,出現供過于求,大量從事農村傳統商品生產銷售的勞動者不得不轉向農村其他職業,或加入進城打工的行列。貴州地戲表演的興衰就是一個典型例子。20世紀80年代,地戲表演和地戲面具--儺面雕刻是當地農村居民就業和增加收入的一個渠道。由于對地戲的重視不夠,20年后地戲表演接近消亡,當地人失去地戲表演和地戲面具儺面雕刻這一謀生途徑,就業不足的狀況加重。近幾年旅游業興起,儺面雕刻的需求增加,從事這一工作的人員開始增加。田園化理念下的現代農村生活方式通過對農村傳統生活方式中合理性的肯定,增加農村居民對農村傳統商品的需求,也增加城市居民農家樂等形式的農村旅游需求。城市居民購買農村傳統工藝品,從而增加農村居民的就業。
供求關系的變化,還會引起一個生產部門市場價值總量的變化。供求均衡實質上是一定量的供給與一定量的需求的均衡。供給是指提供給市場的商品,它代表該部門實際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需求是指社會對一定量商品的需要,這種需要是指有一定支付能力的需要,代表著社會應該生產的商品總量,也代表著社會應該按比例投在該部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當生產部門實際生產的產品數量恰好滿足社會對該產品的需要數量時,即實際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與社會應該投入的社會勞動相一致時,商品的市場價值就能順利實現。如果某種商品的產量超過了當時社會的需要,利會必要勞動時間的一部分就浪費掉了。這時,部門市場價值就不能實現。如果某種商品的產量小于當時社會的需要這些商品必然要高于它們的市場價值出售。因此,“產品的市場價值總量,不是由這個部門實際耗費的勞動總量來決定,而是為滿足社會需要,由這個部門應該耗費的社會勞動總量來決定。”如果整個社會都不再認可農村傳統生活方式中的合理性,那么整個社會對農利傳統民居和傳統文化娛樂的需求將下降,導致已經形或的農村傳統民居和傳統文化娛樂產品的市場價值下降,掌握生產這些傳統商品技能的勞動者的勞動力商品或人力資本的市場價值也下降,從而使農村生產的商品的市場價值縮水,在社會總商品市場價值中的比例下降,農村居民處于相對貧困之中。在盲目城市化的影響下,我國農村有些地方已不再建造低成本的傳統風格建筑,甚至拆掉還有使用價值的傳統民居,修建高成本的磚、混凝土、鋼筋房屋,出現返貧、致貧現象。田園化理念下的現代農村生活方式通過對農村傳統生活方式中合理性的肯定,增加農村傳統商品的需求,提高農村生產的商品的市場價值,提升其在社會總商品市場價值中的比例,提升農村財富在社會總財富中份額,增加農村居民的人均財富。
三、田園化理念下的農村工業建設與城鎮建設
(一)田園化理念下的農村工業建設
田園化理念下的農村工業化,要重點扶持農村傳統產業--農產品加工業。應建設城鎮工業園區,把對自然環境產生較大負面影響的工業項目集中于城鎮工業園區,減少工業發展對生態的不利影響,并對污染進行無害化處理。
1.重點扶持農產品加工
馬克思在探討城鄉對立時說:“資本主義生產使它匯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來越占優勢,這樣一來,它一方面聚集著社會的歷史動力,另一方面又破壞著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交換,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費掉的土地的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從而破壞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條件。”在農村進行農產品加工,農產品廢料就近回田,是解決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交換問題的有效措施之一,有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以“凈菜加工”為例:蔬菜廢料--菜根、菜葉等不可食部分就近還田,可增加土壤有機物含量,修養地力;減少毛菜不可食廢料進城的無效運輸費用;減少清掃收集蔬菜廢料垃圾的費用;減少蔬菜廢料垃圾運出城外的運輸費用;減輕垃圾處理場容量壓力,減少處理場運營費;凈菜進城,節省烹飪者的時間;減輕往復無效運輸對交通造成的壓力。凈菜在農村加工,把蔬菜廢料轉化為肥料還田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都是非常顯著的。據農業專家估算,2噸菜葉在不加任何鉀肥情況下,可以轉換成半噸左右的有機肥,如果按一定比例加一些禽畜糞,則可以轉換成近1噸的有機肥。而1畝草莓所需有機肥還不到半噸,2噸菜葉子可以滿足1畝草莓的肥力需求。在農村加工凈菜,可以減少城市垃圾的10%~15%,降低垃圾處理支出,并給農民帶來從事凈菜加工的工作機會,增加他們的收入。由于毛菜價廉,易被市場接受;而凈菜的成本和價格偏高,購買力弱。如果政府從社會宏觀的角度權衡利弊,可對凈菜市場實行補貼,或禁令--禁止毛菜上市,強化農村凈菜加工。農產品在農村深加工也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加工企業緊靠原料產地,減少運輸成本,便于廢料回田,利用農村低廉勞動力,具有較大的成本優勢和發展潛力,農產品的銷售向題也可得到較好解決,政府可通過財稅等政策給予大力扶持。
2.把污染工業集中于城鎮工業園區,對污染進行無害化處理
建設城鎮工業園區,把產生強光、噪聲、廢水等污染的工業活動集中于城鎮工業園區,可以降低工業發展對生態系統的不利影響。工業活動集中于城鎮工業園區,便于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發揮規模效益,特別是便于對污染進行集中處理。沿海常州一帶過去大辦集體小工業,村村點火、戶戶冒煙,對環境造成很大的破壞。
村莊基礎設施相對不足限制著小工業的發展壯大。為尋求良好的發展,村莊小企業最后仍將向臨近工業園區搬遷,而遷入城鎮工業區越晚需要的遷入成本就越高。
建設城鎮工業園區,工業污染的無害化處理要特別強調,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道路。
(二)田園化理念下的農村城鎮建設
田園化理念下的農村城鎮建設,把農村的城鎮定位為農村居民集中居住區和現代化公共設施服務中心,在城鎮相對集中地建設服務農村居民的政府機構、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商品交換的市場和商鋪,以及進行農產品高級加工、工業品加工的基礎設施。把農村村莊定位為農民從事農業生產、農產品初級加工的傳統場所和傳統分散居住區,不在農村普遍進行城鎮化建設,不按照城鎮的模式改造村莊,把村莊建設的重點放在道路、水利、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和沼氣、衛生所等建設項目上。具體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在城鎮集中建設現代服務設施可產生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并減少現代服務設施建設對自然環境的不利影響。
工業園區、市場等現代服務基礎設施只有達到一定的規模才能產生最大效益,把這些設施集中建設在城鎮,而不是分散建設在村莊,有利于規模效益的發揮。工業園區、市場、政府機構、銀行、醫院等設施集中建設在城鎮還會產生集聚效應,成為城鎮發展的動力?,F代服務設施建設會對自然環境產生不利影響,在城鎮集中建設這些設施可以集約利用空間,減少現代服務設施建設對自然環境的不利影響。
(2)普遍城鎮化建設費用國家財力無法承擔,也不利于生態保護。
我國農村地區廣大,如果把新農村建設理解成把村莊都建成社區空地硬化、夜晚路燈通明的小城鎮,新農村建設費用將會非常高,國家財力將無法承擔,新農村建設的難度勢必增大。村莊餐余垃圾、糞便等日常生活垃圾大部分堆肥回田,土、木、石、草等建筑垃圾一般分散直接回歸自然或就地再利用。城鎮建設要硬化空地,城鎮餐余垃圾、糞便等生活垃圾,混凝土、瓷磚等建筑垃圾利用比較困難,需要專有的垃圾場堆積、填埋,對生態環境產生不利影響,環保效果不如村莊。
(3)小城鎮的人均生活成本通常高于村莊的人均生活成本,普遍城鎮化的城鎮化生活缺少相應的收入來源。
小城鎮生活需要建造高層鋼筋混凝土建筑密集利用空間,建筑費用較高,生活垃圾處理費用也較高,其人均生活成本通常高于村莊的人均生活成本。沿海一些地區按照城鎮的模式改造村莊,把村莊建成小城鎮,建設相當多的路燈、硬化空地、下水道等城鎮基礎設施,投入大量維護費用,只為維持一個小村莊人口的城鎮化生活。這種小城鎮的人均城鎮化生活成本甚至高于大城市的人均城市化生活成本。這些小城鎮沒能和周圍村莊的功能共生、互補,不為周圍村莊人口提供公益、交換、生產等職能,沒有足夠的城鎮工作崗位,不能獲得足夠的維持高成本城鎮化生活的收入。這種普遍的城鎮化將難以為繼。
(4)國外農村發展的經驗。
在歐美,乃至日韓,包括我國臺灣地區,在工業化、城市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不是把農村都變成小城鎮,而是以國家財政所帶動的投資為主,進行農村的基礎設施改造和農村的社會制度、鄉村文化建設,注重保持農村風光秀美、鄉風淳樸的傳統莊園風貌,使農村社區成為一個適宜居住的地方。因此出現了相當多的城市人向農村回流的現象,甚至理論上也出現了逆城市化趨向。
四、小結
綜上所述,新農村建設中田園化理念的基本含義是:第一,改變以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增加農產品產量來提高效益的生產方式,促進農業生產向有機農業轉變。第二,肯定農民利用當地傳統磚、土、木、石、草等建筑材料和混凝土、鋼筋等現代建筑材料,建筑適應農業生產和當地自然環境的傳統居住形式;尊重農民傳統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方式,充分肯定這種與農業生產生活相一致,不需要耗用大量電能延長夜間活動的作息方式的合理性;提倡農村簡約的生活方式,不主張在農村過多建設與農業生產生活關聯度不高的廣場、公園等設施;發揚與農業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第三,在農村工業建設和城鎮建設中,重點扶持農產品加工產業,把污染工業集中于城鎮工業園區,降低工業發展對生態系統的不利影響,并對污染進行無害化處理;把農村的村莊定位為農民從事農業生產、農產品初級加工的傳統場所和農村居民的傳統分散居住區,在農村的城鎮集中建設服務農村居民的政府機構、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商品交換的市場和商鋪,以及進行高級農產品加工、工業品加工的基礎設施。通過貫徹上述理念達到促進農村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的目的。
新農村建設田園化理念的提出也是對農村傳統生存方式中合理性的肯定,認識到農村的生存方式是與城市緊張、喧囂的生存方式不同的一種簡約、自然的生存方式。隨著經濟的發展,雖然農村的生活設施將從簡陋到完善,但農村不會過多建造與農業生產生活關聯度不高的廣場、公園等設施,農村的生活不是都向城市看齊。農村傳統的簡約、自然生存方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與獨特的價值,并不代表著貧窮、落后。這就為生活在農村的居民提供一些他們生存狀況的正當性與合理性,緩解由“農村-貧窮、落后-自卑、焦慮”這一思路給他們帶來的心理不適,體現了以人為本和對農村居民的人文關懷。
- 上一篇:村民建國60周年獻禮征文
- 下一篇:中秋節優秀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