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水利工程與生態平衡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04 11:37:00

導語:大型水利工程與生態平衡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型水利工程與生態平衡分析論文

1興修水利工程會打破原有的生態平衡

迄今為止,人類在地球上修建的水利工程無外乎兩大類,即蓄水庫和跨流域調水工程。它們的實質都是為解決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平衡問題。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調水工程首推巴基斯坦的西水東調工程(原稱印度河流域規劃),即將西部3條河流(薩特里奇河、比愛斯河及拉維河)的水調到東部3條河流;前蘇聯已建跨流域調水工程15處;中國在上世紀中葉已提出南水北調的宏偉計劃;引大入秦工程、引灤入津工程的竣工,對解決甘肅省境內的秦王川地區大片沃野以及天津市的缺水起了重大作用。在我國,對生態影響最大的莫過于蓄水庫。從表面看,它們都是為了解決水資源不足或充分利用水資源,但如果深入研究,卻發現其中對社會、環境的潛在影響是巨大和復雜的。簡言之,其影響包含直接的或間接的、短期的或長期的、誘發的或積累的、一次的或兩次的等等因素。所有這些影響,都會打破原有的生態平衡。

在我國,興修水利工程對生態平衡以及環境的影響開始重視始于50年代后期。為此,國務院專門規定今后凡規劃大型(中型)水利工程,必須同時要考慮到環保問題。至此,我國的廣大水利工作者,才有了一個空前意識——在興利的同時,必須充分考慮到每一個規劃在大規模地投入運行之后對社會產生的消極影響。

1.1積極影響

(1)跨流域調水工程會解決“調水地區”易遭洪水威脅的災害問題,挽救地區性生態危機。如原蘇聯的北水南調等工程除工農業用水之外,還可緩解里海水位下降而引起的生態環境惡化。我國的南水北調工程,將會很好地緩解因南澇北旱所帶來的生態環境惡化問題。

(2)大型蓄水庫(如我國的黃河小浪底工程)既能防沙除澇,又能增加庫區空氣濕度,改善其周圍綠色植被的生長。如前蘇聯的中亞和哈薩克的沙漠,由于調入了大量的水,部分地區已變成繁茂的綠洲。

(3)優化水質,減少水污染和下游河道的泥沙淤積。水體不論是通過長距離輸送,還是中、長、短期的貯蓄,都會使復氧過程充分,從而豐富了水體潛在的環境容量資源。污水或渾濁水通過水體的自凈作用,獲得合格用水,如我國在黃河上游修建的龍羊峽、李家峽、劉家峽、鹽鍋峽等特大型蓄水發電水利樞紐,渾濁的黃河水,每經過一處樞紐的水量調節,都得到一次凈化。

1.2消極影響

(1)誘發地震。由于大量水體的聚集,會使庫區地殼結構的地應力發生變化,為誘發地震創造條件。

(2)輸水渠道兩岸由于滲漏,使地下水位抬高,造成大面積土壤次生鹽堿化、沼澤化。高邊坡地區還會因土壤含水過高而引起滑坡或泥石流。

(3)對調出水地區生態也有不利影響。如原蘇聯的北水南調工程造成原流入喀拉海的淡水量和熱量減少,西伯利亞大片森林遭破壞,風速加大、春雨減少、秋雨驟增,嚴重影響農業生態環境。

(4)打破了原有水系內的生物(尤其是珍奇動物)生活環境,嚴重的會造成滅絕,或打破了原有的生態平衡系統,使食物鏈遭到破壞,可能引起瘟疫等災難。如三峽庫區的猿猴,據專家預測,到三峽大壩建成后,會有相當數量猿猴流離失所,再也沒有“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盛景了。

(5)對生物、水文、水溫等其它不利影響。大型水利工程改變了原有水文條件,影響了地下水質和水溫,造成居民的遷徙、集中,加快城市擴展,導致可用耕地日趨減少。

然而,應該看到,包括生態平衡在內的自然平衡本來就是動態的,人類正是通過不斷地打破那種不利于人類健康發展的平衡,才能發展到今天。

據報載,在250萬年前,我國陜西、甘肅一帶,如同今日湖南、江西地區,處在郁郁蔥蔥的森林中,有優閑散步的大象,到處亂竄的田鼠,四處游蕩的猞猁、羚羊,這番美景隨著古地中海的消失而蕩然無存。然而有一種樹——高山櫟,它至今還生長在喜馬拉雅山南坡海拔3000m以下,而考古學家卻在珠穆朗瑪峰以西300km的希夏幫馬峰海拔5900m處,發現了有250萬年的高山櫟化石,這說明高山櫟在這里已至少生活了250萬年。在這250萬年間,喜瑪拉雅山山脈從一兩千米高上升到8000多米高、自然條件發生了從氣候適宜變為如今終年積雪的巨大變化。在這一系列的變化中,如果自然界本身不能建立起動態的平衡,很難想象高山櫟能生存到今天。再如,陜西榆林地區的治沙,如果在原沙層中沒有微生物與水分之間的孱弱平衡,生命力再旺盛的樹種植后也難以存活。

自然界的生態平衡既是動態的,同時又是隨時存在著。問題在于人類怎樣以一種最優的方式去分辨出那些不利人類生存發展的生態平衡,打破之,并更加自覺地重建一種新的平衡,即人工生態平衡。

2修建水利工程要注意保護生態平衡

基于前述觀點,保護生態平衡應是兩個內容的總和:一是對那些良性的生態平衡應盡最大努力限制人類對其的消極影響,使其按自己固有的規律發展;另一個是對那些惡性的生態平衡施以人類的改造活動,扼制其繼續發展的勢頭,使之良性發展。

近期召開的世界環發大會,明確提出經濟發展要與環境保護相協調,否則人類必將遭到大自然的懲罰。然而,會議產生的公約盡管很好,但廣大的第三世界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卻面臨著更加嚴重的經濟建設的資金困難問題,因為在他們規劃建設項目的同時,還要考慮到環保所必需的資金問題。從而導致發達國家與其它國家(尤其是不發達國家)的意見相悖。

位于閩江上游的龔嘴電站,由于建于期間,土法上馬,只求進度,致使水土流失十分嚴重,庫內的泥沙淤積早已超過設計標準。而在下游的銅街子水電站,在規劃時就考慮到了環保問題,很好地解決了庫區泥沙淤積問題,庫區周圍蔥綠一片。

三峽水利工程堪稱亞洲最大的水利工程,然而工程上馬卻經歷曲折。從孫中山先生提出到八屆人大得以通過的大半個世紀的反復,除了政治、經濟條件的制約因素外,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庫區的環保效應太大。中國在移民問題上采取的開發性移民政策,將大大改善由于三峽大壩的興建對生態平衡所產生的消極影響。

有了保護生態平衡的認識,進行合理的開發規劃,是使興建與環保協調發展的必要手段。然而要真正達到這一共識,人類還要走相當長的一段路程。因為環保問題歷來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具有直接性和間接性、短期性和長期性、誘發性和積累性以及連帶性等特點。長期以來,急功近利、損人利己的片面性觀念,導致人們對自然資源掠奪式開發、無節制破壞以及只管自己發展建設而不管他人受害。例如,前蘇聯乃至中東的幾個國家間,由于一個國家興修水利工程掠奪性引水而造成其它國家淡水減少,生態遭到嚴重破壞的事例,屢見不鮮。因此,在世界范圍內大力進行環境保護教育,使規劃工作納入法律軌道亦是十分必要的。

3生態保護要作為水利工程規劃、設計和施工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興修大型水利工程的前后,只有對保護生態平衡的認識甚至是重視是遠遠不夠的,重要的是要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即要將環保思想貫穿于工程的規劃設計及施工組織管理的每一環節。恩格斯在《自然辨證法》中明確指出:“我們必須時時記?。何覀兘y治自然界,決不象征服者統治異民族一樣,決不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樣,……,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統治,是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動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對生態平衡的良性循環有著巨大的副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通過合理、科學的規劃設計和管理將其減小到最低限度。除了有一個良好的政治經濟條件外,更重要的是要依靠科學技術的革命。科學技術是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主要工具。由于生物圈的動態平衡是人類及其生命系統穩定性產生的前提,現代自然科學的發展所深刻揭示的自然規律,則是人類認識生物圈動態平衡機制的基礎,而現代技術又為調節生物圈動態平衡提供了必要的手段。這種調節,必須考慮人的活動對自然界發生作用的性質和界限,必須把對自然界的保護和再生產納入社會有機體內并作為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我國甘肅省境內的引大入秦工程,由于引進采用了美國等國際上先進的施工規程及施工設備,不僅大大改進和加快了施工進度,而且最大限度地減少了灌溉沿途施工對生態的副效應影響。我國目前在大型水庫大壩的截流時,普遍采用的碾壓式混凝土筑圍堰技術,徹底排除了過去靠開挖岸邊大量土石筑土石圍堰而產生的對庫區生態平衡的破壞現象,亦避免了大量的水土流失。對于不良的生態平衡,興修水利工程本身就是對其進行良性改造,使之朝著有利于人類的健康方向發展。關鍵是我們在工程的施工過程中,怎樣盡最大努力去減小人類對其的不良影響。這就給工程的建設者們提出了以下任務:

(1)規劃設計的前期,要切實搞好工程所在地的水文資料的收集及地質條件的勘測。如大型蓄水庫,重點是水文資料和地質構造,充分考慮大壩的防洪能力、穩定性以及避免地震的誘發。

(2)規劃中還應設計一定的工程構造,以滿足大壩流域內水生物的生活習性,減少庫區淹沒范圍。如長江內的珍奇動物“中華鱘”,有著在上游產卵的習性,三峽大壩的修建,正好隔斷了該魚類去上游繁衍的路途,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措施,勢必會造成“中華鱘”這一珍奇動物的滅絕。三峽大壩的設計就充分考慮了對“中華鱘”。

(3)施工階段的任務:

①在施工承包合同的簽訂時,承包商對施工現場污染物的擴散和施工人員的勞動保護所應負的責任,應寫進合同書內,要有環保措施,對各種污染物排放要限制在標準以內。

②施工前要在施工現場建立必要的環保監測機構,進行水質、大氣、噪聲的本底測定,便于和施工階段不同時期監測結果進行對比。

③施工人員進入工地后,還要建立衛生防疫機構,以避免施工期數萬工人集中在一起,引起流行病的傳播和擴散。這方面的教訓,在我國時期的興修水利中是十分深刻的。

(4)施工后期的任務。特別要對施工階段破壞的植被景觀及時恢復,制訂工區的全面綠化規劃,以保護已經形成的生態平衡。在工區范圍內的生物圈內,研究生物資源的利用、保護和生產的合理的方式,控制規劃人群自身的發展,保持生物種群的恰當比例。

總之,興修大型水利工程,勢必要打破原有的生態平衡,對這一“打破”要作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人類要生存發展,自然需要打破那些惡性的動態式的生態平衡,使其從“惡”變“良”;同樣,也正是因為人類要發展,還需要“打破”那些“良性”的生態平衡,讓其向著更有益于“良性”的方向發展,而其中的代價,則正是我們在建設過程中所應充分注意的對環境保護問題。因此,觀念上的更新是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認識前提,這正是本文所要闡明的觀點。

摘要:興修大型水利工程將會打破原有的生態平衡,但對生態平衡的影響效應直接取決于人類對保護生態平衡的重視程度及一個國家現階段的經濟發展水平。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對生態平衡的良性循環有著巨大的副作用,但對不良生態平衡,卻可以使之朝著有利于人類健康的方面發展。因此在興建大型水利工程的前前后后,要將環保意識貫穿于工程規劃設計及施工組織管理的每一環節。

關鍵詞:大型水利工程自然生態平衡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