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區生態經濟論文
時間:2022-05-29 11:22:18
導語:干旱區生態經濟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引言
李彥龍認為“生態經濟人”應該是一個具有利己、理性、最大化和“文明的自利”的人,但不是一個經濟主義者[6]。塔里木河流域深居內陸,氣候干旱,降雨稀少,蒸發強烈,生態環境極其脆弱[7],且是全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由于當地經濟貧困,需要發展農業經濟進行農業開發,而農業開發往往導致農業用水擠占生態用水。在水資源極度匱乏的區域,如何處理好二者的關系是當地現實而且迫切的問題。因此,在這個經濟與生態都極度貧瘠的區域,人的理性是以“經濟人”屬性出現還是以“生態經濟人”屬性出現?各種出現有著什么樣的影響?怎樣實現二者的有機轉變?
2數據來源和調查
通過農戶對開荒墾地與生態保護的態度調查,農戶認為開荒墾地對生態影響大的占63.21%,認為影響小的占31.50%,說明農戶還是認識到過度的開墾荒地會破壞生態環境;但另一方面,我們調查農戶是否愿意減少開荒,愿意的占32.45%,不愿意的占62.28%,農戶還是不愿意犧牲個人利益去換取公共物品利益;地下水對生態環境意義重大,農戶認為地下水可以再開發的占58.65%,認為不可以的占36.47%,這還是自身經濟利益至上,致使“生態經濟人”行為缺乏(表3)。表3農戶對開荒墾地與生態保護的態度(單位%)你認為開荒墾地對生態的影響那你是否愿意減少開荒你認為地下水是否可以再開發影響大63.21愿意32.45可以58.65影響小31.50不愿意62.28不可以36.47無所謂5.29無所謂5.27無所謂4.88通過農戶對節水與保護生態的態度調查,農戶是否希望提高水價以節約用水,僅有15.65%的農戶希望提高水價節約用水,而有83.27%的農戶不希望提高水價,因為這關系到農戶的直接利益,所以農戶不愿意提高水價;但問及你是否希望以節水補償生態用水,又有71.68%的農戶選擇希望以節水補償生態用水,僅有22.13%的農戶選擇不希望(表4)。這展現了農戶在“經濟人”與“生態經濟人”態度上的兩面性,既希望不損害自身的利益,同時也希望可持續發展,但當二者相互矛盾時,往往以自身的、眼前的利益為首選條件。
3“生態經濟人”缺失原因及其行為外部性
塔里木河流域水土資源的利用失范,很大程度上歸結于流域人類活動的失范,而人類活動的失范又歸結于人類行為的“經濟人”屬性產生外部性影響。因此,缺乏“生態經濟人”屬性,也有著經濟基礎等多方面原因。
3.1經濟基礎決定農戶行為外部性,農戶缺乏“生態經濟人”屬性
由于經濟貧困,農業經濟成為當地農戶的生存基礎。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人們在滿足最低需求層次后,總是盡力轉向較高層次的需求。農業活動滿足其生活最低需求,屬于第一層次。生態安全屬于安全需求,處于從屬表2不同收入群體認為要獲得長遠發展最重要的因素(單位%)按收入分類(元)多生孩子多搞農業出門打工保護生態發展教育以上農民干部個體戶其他漢族維族回族克孜族其他年齡職業民族分比百系列1圖1被調查對象年齡、職業與所屬民族分布圖為了分析農戶的行為選擇,我們設計了“農戶對獲得長遠發展的選擇”題目進行問卷調查。調查中發現,35.54%的農戶認為多搞農業可以支撐長遠發展需要;而33.84%的農戶則認為多生孩子才是長遠發展的需要,僅有17.55%的農戶認為保護生態是長遠發展的最重要因素;選擇出門打工的占到了12.65%,選擇發展教育的僅占到0.20%(表1)。說明農戶對農業開發引起生態環境變化的外部性不是很關心,而對短期的、現實的農業開發、出門打工等經濟行為表現出意愿,對長期性的生態環境、發展教育等不是特別重視,具有典型的“經濟人”屬性。通過對不同收入群體的調查發現,相對貧困的被調查者更注重農業生產,因為這構成了他們最基本的生活來源;而且越是貧困的農戶越認為多生孩子好,這一定程度上是受傳統思想的影響;相對富裕的農戶對出門打工、保護生位置。因此,倘若農戶的基本生存、生活問題沒有得到解決,農業開發行為的外部性影響也難以消除。雖然他們本身也意識到過度的農業開發對水資源和生態安全都產生影響,但是他們還是選擇農業開發,而對農業開發可能產生的水資源利用、生態環境惡化等外部性影響采取了漠視。同時,他們也選擇了多生孩子,這在現代社會中有點讓人不可理解,但是在貧困的干旱流域區,多生孩子意味著繁衍后代,這為自己家族今后的發展多提供了一個機會,也意味著多一個邊際成本低的農業勞動力。因此,根據馬斯洛需求原理,經濟基礎決定著“經濟人”理性。
3.2“經濟人”行為外部性縱容,加劇“生態人經濟”行為缺失
塔里木河流域經濟貧困,區域GDP增長很大程度上主要依靠農業經濟實現,特別是區域的財政收入也要依靠發展農業經濟來實現。因此,要提高農業經濟效益,關鍵就要依靠擴大農業規模來實現,這就需要進行大規模的農業開荒,以擴大農業發展規模。這也就導致了區域政府的“生態經濟人”行為缺失。另一方面,政府的“生態經濟人”行為缺失,又進一步導致流域各利益主體,以及農業開發商和農戶個人的“經濟人”外部性行為。特別是為投機商和大承包戶創造了條件,他們有資本、有生產資料,也和地方行政部門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只有他們才有能力進行大規模的農業開荒。由于區域行政主管的縱容,許多投機商大面積的承包荒山、荒地,進行農業開發。而這種農業開荒行為有著地方部門的保護,在分配利用水資源方面具有優先權,而且在損害生態環境方面還有豁免權,這種大承包商的“生態經濟人”行為缺失危害尤其大。
3.3“經濟人”行為處于經濟發展初期,后期將轉變形成“生態經濟人”
美國經濟學家Grossman和Kureger提出環境倒U型曲線,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時,環境污染較輕,但惡化程度將隨經濟增長而加??;當經濟再發展到一定水平后,環境質量會逐漸改善。干旱區流域生態貧困區的經濟環境曲線在初期生態環境也處于高度脆弱階段,隨著經濟發展需求愿望的增長,特別是農業經濟的發展,生態會進一步惡化,但經過一段時間后,生態環境又將逐漸恢復,甚至好于以前[8]。這是經過一個階段的經濟發展后,“經濟人”的行為模式將由初期不顧一切追求經濟利益,逐步轉化到這種行為不僅不能獲取利益,甚至會妨礙利益的獲取,特別是妨礙長期利益的獲取。這時候,追求“生態經濟人”將成為趨勢。而且,這其實也是一種“經濟人”行為,是追求可持續發展的“經濟人”行為。這也是“經濟人”向“生態經濟人”轉變的關鍵。目前,塔里木河流域較多的區域已經意識到“生態經濟人”行為缺失產生的外部性問題,并逐步采取措施進行糾正,如加強塔里木河流域水資源的統籌管理,嚴禁流域新增開荒地,開展對流域下游的生態輸水工程建設,重視對流域林帶的輸水灌溉等。這些措施也是在意識到過去重視經濟發展,輕視可持續發展后,產生了湖泊斷流、沙漠化加劇、林帶枯死等外部性問題后,由“經濟人”向“生態經濟人”轉變的一系列措施。
4干旱區流域“生態經濟人”的行為塑造
要想獲得流域的可持續發展,就要對人類行為進行約束,關鍵就是要塑造理性的“生態經濟人”行為模式。要通過體制機制、市場調節、加強管理等多方面努力塑造“生態經濟人”。4.1倡導可持續發展,營造“生態經濟人”行為環境根據以上分析,經濟基礎決定農戶行為外部性。因此,要在努力解決經濟問題基礎上,實現“經濟人”向“生態經濟人”的轉變。首先,要堅持科學的發展觀。科學的發展觀就是發展要順應流域的自然規律,倡導可持續發展和“綠色GDP”發展觀。發展始終要立足于流域的水土資源承載力與生態環境承載力,發展要順應干旱區流域的自然規律。探索建立適合干旱區流域的“綠色GDP”指標體系。要努力改善經濟環境,在基于可持續發展觀指導下,實現流域經濟結構轉型,使流域從傳統農業經濟向高附加值的生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4.2加強監督管理,塑造“生態經濟人”行為模式“經濟人”行為外部性縱容,往往導致更大的外部性和“生態經濟人”行為缺失。因此,加強對“經濟人”行為的管理與外部性糾正就非常有必要了。要特別關注對流域水土資源影響較大的承包商,他們的行為如果得不到約束,就很容易產生經濟外部性行為。要對他們占用過多的水土資源、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等行為,收取他們資源補償金和生態補償金。嚴格查處官商勾結,因為一旦有這種關系存在,他們的“經濟人”行為將危害更大,而且難以查處。要通過宣傳教育,以及科技進步,將先進的節水技術、生態農業技術、環境保護知識傳導給農戶,努力形成“生態經濟人”行為模式。4.3進行市場調節,補償“生態經濟人”行為損失我們還要通過一定的機制,積極倡導節水行為和生態保護行為,從市場機制上塑造“生態經濟人”行為。通過市場機制與價格杠桿,以及行政處罰等方式,糾正和規范“經濟人”行為外部性。充分發揮市場經濟的杠桿作用,加快建立塔里木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對生態環境造成損害的,要求其作出經濟補償,以補償“生態經濟人”行為損失。政府還可以在科技進步、節水與生態新技術、新設施上進行一定的公共投入,對“生態經濟人”行為進行獎勵和補貼,引導農戶積極采取“生態經濟人”行為。4.4建設生態文明,加快“生態經濟人”形成根據環境倒U型曲線和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經濟人”行為在經濟發展初期和生態環境初期都將經歷一個“經濟人”向“生態經濟人”轉變的過程,而且這個轉變過程還比較的漫長。但是“經濟人”同樣也是“社會人”“自然人”,具有自然和社會屬性,我們只要加強生態文明的塑造,加強對“經濟人”的文化教育、科學技術引導,以及法制觀念的養成,都將會加快“經濟人”向“生態經濟人”的轉變進程,加快“生態經濟人”的形成,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
5結語
亞當•斯密提出的“經濟人”假設在理論與實踐上堪稱經典,其實質是表現人的逐利本性,這在經濟與生態都貧困的塔里木河流域表現較為突出。(1)這種“生態經濟人”缺失現象,不僅體現在政府部門,也體現在區域流域管理部門,更體現在區域行政長官,以及從事農業開發的農戶個人。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農戶的基本生存、生活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的話,農戶必然更多地表現出“生態經濟人”缺失。(2)本文對“生態經濟人”的提出,其實是“經濟人”逐利更高層次的表現,這個“利”是指長期的利益,也就是可持續發展的利益。(3)在經濟發展初期,往往以“經濟人”的形式出現,但隨著“經濟人”行為外部性影響了經濟發展和可持續,這時候往往將出現“經濟人”向“生態經濟人”轉變。而且,從理論與實踐上,均可以實現“經濟人”向“生態經濟人”的轉變。(4)“生態經濟人”不僅僅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而且還追求生態環境的優化和美化,具有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重動機,是我們發展追求的目標。
作者:雍會孫璐璐陳作成單位:石河子大學
- 上一篇:高職院校財務管理論文
- 下一篇:城市集群生態經濟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