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生態經濟發展研究論文4篇

時間:2022-08-22 10:18:24

導語:我國生態經濟發展研究論文4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生態經濟發展研究論文4篇

第一篇:園林建設及城市生態經濟探討

摘要:指出了作為現代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園林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進行園林建設不僅為人們提供了休憩的場所和視覺的享受,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也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以武漢市為例,從城市生態經濟發展進行園林建設的作用入手,分析了當前園林發展的現狀和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關的優化建議,以期為加快城市生態園林建設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園林建設;生態經濟;城市發展;武漢市

1引言

我國的城市園林建設事業近些年來獲得了較快的發展,并在現代城市生態建設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園林的涵蓋范圍也從傳統的封閉式建設延伸到了現代的城市街頭、市區、郊外、風景區等,并在現代化的城市理念和技術支撐下,進入了生態園林的新發展階段。筆者研究和分析了當前園林建設的現狀以及不足之處,并采取相關的改進措施,對有效發揮園林建設的功能和作用,實現城市生態經濟發展都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2園林建設與城市生態經濟

生態經濟的本質是在生態原理基礎上,在生態環境可承受的范圍內實現經濟的發展,以實現社會經濟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其強調的是人類社會發展需要在生態系統的制約下,實現人與地球生態的和諧發展。進行園林建設,也需要在遵循生態、環境科學等原理的基礎下,進行植物、景觀以及其他成分的科學組合,構成人與自然和諧共榮,功能與效益并存的人工生態系統。因此,在當前提倡發展生態經濟的背景下,加強城市園林建設就有著重要的意義。具體來講,園林建設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功能和效果。

2.1改善城市人居生態環境

一個富有特色的園林,能夠給人們留下對城市的基本印象,是城市的靈魂之一。城市園林在改善人居環境方面發揮著獨特的功能。一方面園林中多彩的植物以及花色,能夠隨季節變換呈現出不一樣的色彩,有著美化環境的功能。另一方面,園林中山水植物的和諧統一,也能夠陶冶情操,使人放松,回歸自然,有效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另外,園林還能夠滿足人們逐漸提高的精神文化追求,發揮著獨特的文化功能。

2.2有助于吸引外資和人才

招商引資除了政策以及稅收方面的手段,城市的投資軟環境建設也很重要。再者,當前的社會競爭,主要是人才方面的競爭。只有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城市,才能有效吸引人才和外資的引入。而城市園林建設為城市帶來了生機盎然、鳥語花香的良好的生態環境,使得城市富有親和力,自覺拉近了與外界的距離。整個城市的品味以及精神文明建設都有較高的發展程度,自然能夠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資和人才的引入,促進城市的經濟發展。

2.3對旅游業的帶動作用

一直以來,園林行業都被認為是沒有多大價值的輔助行業,其服務性質受到了忽視。事實上,服務也是一種無形的產品,也能創造一定的社會價值。近些年來,旅游業逐漸在國民經濟中占據著重要比重。而在許多國家,如新加坡、泰國等,也把旅游業看作是生態環保的朝陽產業,因而大力扶持旅游業的發展。園林景觀作為重要的生態系統也能夠帶動旅游業的發展,逐漸成為這些國家的經濟支柱之一。在我國,近些年來也著力于園林行業建設,使之脫離城建,成為自行發展的獨立行業。

3當前園林建設存在的問題

武漢地處我國的江漢平原,有著大面積的丘陵地貌。該市的年降水量在1200mm以上,湖泊密布,水資源豐富。在植被區系上處于亞熱帶常綠闊葉到落葉闊葉林的過度林區,獨特的地形和植物資源優勢為武漢園林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在黨的“十八大”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指導下,武漢市努力構建山水田園城市,全面加大了城市生態園林建設的力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截止到2015年,武漢市主城區的公園達到了69個,綠地面積達到了2770hm2,人均3.5m2。較之以前有了快速的發展,但是與全國生態城市相比,仍然處于較低的水平(表1)。建成區的綠地覆蓋率,人均綠化面積以及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等都與生態城市的建設標準尚有一定的距離。2015年武漢地區園林綠地建設情況見圖1和圖2。從圖1中可以看到的是武漢總的園林綠地面積占據總面積的比例總的來說并不太高,最高的附屬綠地面491DOI:10.16663/j.cnki.lskj.2016.13.086積也不足20%。且武漢各行政區的不同類型的綠地面積之間也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差異,發展極不平衡。尤其是江漢和硚口等區域,均處于城市的中心地帶,但各部分面積都相對較小。綠地是園林建設的重點,這一現狀也表明了武漢市的園林建設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園林建設體系也并不完善,建設力度有待加強。除此以外,在城市園林建設的過程中,也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3.1對現代園林建設認知不足

隨著城市園林建設的多樣化發展,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簡單地種植草木的園林綠化建設了,而是在協調人與自然關系基礎上的園林生態建設。建設新時代的城市園林,不僅要根據城市的發展特點以及生態現狀來設計建設方案,還要能夠有效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以改善被破壞的生態為重任,實現自然資源的有效利用。但是當前普遍存在著對其認識不足,甚至存在一定的誤區的現象,部分的園林管理者也缺少相關的管理意識,只有多學習生態經濟發展的理論,樹立現代的管理意識,才能充分發揮園林建設的重要作用。

3.2當前園林建設難以帶動生態經濟的發展

對當前的城市化環境污染進行治理,一方面要從行業入手,對其污染源進行適當的控制,以防止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另一方面,還需要進行空氣凈化方面的工作,這就需要通過大規模的植被來中和城市的污染程度。就當前武漢市的發展狀況來看,環境污染治理情況并不理想,存在著嚴重的“三廢”污染(水體污染、固體污染、大氣污染)以及熱污染、噪聲污染等情況。由于早期城市建設發展對環境問題的忽視,導致了當前武漢城市園林建設和生態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

3.3行政宣傳及執法力度有待加強

進行園林建設,也需要一定的法制宣傳作保障。當前的一些園林主管部門在這方面的宣傳及執行力度不夠,眾多的市民仍然缺乏必要的愛綠護綠意識,不了解相關的法律,這也導致了在園林建設區域內的違法行為查處不到位,執法區域并不完善。另外,在當前的一些公園綠地建設中,還存在著眾多的設備失修以及管理和養護方面的缺失現象。再加上缺乏必要的資金投入,也對生態經濟健康發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4加快園林建設,助推城市生態經濟發展

4.1提升公眾認知,重視園林建設

進行園林建設最主要的組成就是綠化建設,因此,就要保證城市擁有一定的綠地面積,并有效提升城市的綠化覆蓋率,并要將其作為城市綠化的目標,滲透到城市建設的方方面面,切實提高城市的人均綠化面積,提升綠化水平。首先,要在生態倫理學的指導下,對城市的總體規劃樹立長遠的目標,并能有效保護城鄉結合帶的資源。其次,要合理規劃城市園林建設,制定合理的生態綠地系統??梢苑e極引進先進的設備和工藝技術,進行有效的人工生態群落建設。最后,在園林格局設計上,可以采用大園林規劃,將線條狀綠地的建設發展成為多樣化的,符合一定審美需求的園林景觀,如帶狀、環狀、片狀等,實現點線面的和諧統一。

4.2實現園林建設與生態經濟發展的和諧統一

為有效保證園林生態建設,發展城市生態經濟,需要認真做好相關的規劃設計工作,將其列為城市的重點發展對象。要實現城鄉建設的一體化建設,可以有效地結合農村的特色生態,將綠化規劃延伸到鄉鎮,實現不同人文和自然景觀結合的“大園林”格局。同時,也需要將園林綠地生態效益更好地發揮出來,提高城市的綠地定額指標,在最大程度上改善城市的生態系統,不斷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舒適度,實現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相關的單位還需要加強建設資金的落實,建立健全園林建設必要的管理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保證對破壞綠化生態的行為能夠落實責任,進行必要的行政處罰等。現階段的園林建設,要能夠實現與生態經濟的發展相結合,做到和諧統一、雙向發展。

4.3運用市場經濟理論原理進行園林建設

傳統意義上的園林建設一般以植樹種草為主,僅供部分人欣賞和娛樂,現代園林的建設要以城市為背景進行全方位的延伸和空間拓展。與傳統相比,由封閉走向了開放,服務的對象也面向了更為廣泛的社會大眾。這也要求園林的景觀設計要朝著大眾化的方向發展,實現園林建設的環境、生態、經濟、娛樂等多方面的價值和效益。因此,現代新園林建設要進行投入產出的計算,也要運用市場經濟的理論,樹立必要的市場意識,實現對園林的市場化經營。在這些理念指導下,要切實把園林行業形成一個新興的產業,有效提升園林各種效益和功能。因此,隨著人們生活的多元化,園林建設已經成為人們對高質量生活的追求。提升園林生態環境的品質,產生增值,也能夠吸引更多的開發機會以及人才的引入,有效減輕政府的財政壓力。除此以外,為有效提升園林建設的現代化水平,還需要借鑒和采用國外先進的技術、經驗等,通過不斷創新和完善,獲取良好的經濟效益。

5結語

園林建設在在現代城市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與城市的生態經濟發展相輔相成。因此,針對當前出現的園林建設問題,相關的部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在園林建設中,可以通過必要的宣傳和管理,運用市場經濟理論原理作指導,實現與城市生態經濟發展的有機結合、和諧統一,以促進園林建設發展,助推城市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冀廣超 單位:武鋼現代城市服務集團有限公司綠化公司

參考文獻:

[1]劉飛.園林建設與城市生態經濟發展[J].北京農業,2016(6):80.

[2]王玉璞.城市生態園林建設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J].中國林業產業,2016(3):60.

[3]隋玉明.城市風景園林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研究[J].北京農業,2014(27):301.

[4]付學英,李鐵松.園林建設與城市生態經濟發展[J].現代園藝,2015(16):164.

[5]張麗麗,胡興啟,羅志文.生態園林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J].經濟視角(下),2013(3):10~11.

第二篇:國有森工林區生態經濟發展措施

摘要:現階段,國有森工林區在內外部環境的影響下,出現不斷加重的生態惡化現象。國家為了提高森工林區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方面帶來的效益,也出臺了一系列發展森工林區生態經濟的相關政策。本文從其自身生存發展需求結合國家政策分析了森工林區發展生態經濟的緊迫性,通過研究并提出了一些緩解緊迫性的有效的、合理的辦法措施。

關鍵詞:森工林區;生態經濟;緊迫性;措施

當前的生態形式不斷惡化,國家倡導低碳經濟的發展。國有森工林區在當前形勢下為了實現自身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迫切的需要發展生態經濟。同時,國家為了大力發展森工林區的生態經濟,于2014年4月提出了全面停止采伐的政策指示,這也是國家政策驅動森工林區生態經濟發展的又一強有力的措施。本人作為一名國有森工林區的企業的基層管理者,就吉林森工林區的現狀研究了緩解發展緊迫性的若干措施,與同仁一起探討努力,共同保衛國有森工林區的生態發展。

一、國有森工林區發展生態經濟的緊迫性研究

國有森工林區的生態惡化、急待轉型的經營模式和政府的政策驅動等現實問題是其發展生態經濟的緊迫性的主要體現。

1、在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現狀下,國有森工林區急需轉型為追求生態效益的發展模式

當前全球的生態環境面臨非常嚴重的發展狀況,我國的生態環境也不斷的惡化。生態惡化給人類、社會和地球環境將會帶來非常惡劣的影響。森林是我們整個大陸的生態系統主體,保障著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吉林森工林區是我們國家主要的國有森工林區,其占吉林省總面積的35%,林業用地的面積是東北和內蒙古的林區總面積的25%,新中國成立以來,吉林森工林區生產木材總量為4.8億m3,是全國木材同期產量的19.3%,因此,吉林森工林區不但是我們國家東北和華北等地的重要生態屏障,還是全國主要的木材生產基地。目前吉林森工林區的發展卻面臨這生態惡化的問題。對國有森工林區經營的企業承受著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責任,這些國營單位迫切的需要進行轉型來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生態經濟的效益。

2、長期發展砍伐為主的模式嚴重阻礙了提高森工林區的經濟效益

全國各個地區的國有森工林區,長期以來的發展,基本都是以砍伐木材為主的發展模式,這樣的經營模式和結構都是非常單一的,一旦出現風險,不容易轉型。目前發展環境下,這樣的產業模式和結構不能適應森工林區經濟發展的需要。吉林森工林區就是這樣的典型的模式,“木頭財政”由于對木材依賴程度高,后續產業發展的緩慢并且規模很小,這樣隨著木材資源的逐步減少,傳統的林業經營模式便會逐漸的衰落,森工林區的經濟發展勢必會陷入兩難之地,緊隨而來的經濟效益便會一蹶不振。

3、在發展生態文明的大環境下,國有的森工林區自身的社會效益發揮出越來越大的價值

森工林區對社會發揮出的各種的影響和作用,對人類生存環境的直接改善,對人類生活品質的間接提升,都是它的社會效益的主要體現。隨著社會不斷的進步,人們對物質和精神上的需求層面也在不斷的上升,為了滿足人們日益發展的高層次需求,我們國家和政府大力建設生態文明,國有的森工林區企業是以開發和利用森林為主,這樣的企業便會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森工林區經營模式的轉型、生態經濟的發展都是體現自身社會價值的方式。

二、國有森工林區為了緩解其發展生態經濟的緊迫性的若干措施研究

1、多方面、多角度的挖掘國有森工林區生態效益實現的途徑

根據吉林省森工林區的發展現狀,國有森工林區為了實現多角度、多方面的挖掘生態效益途徑,以生態文明的建設為主的、增強生態環境功能的、提高生態效益的林業發展戰略是目前的最佳選擇。這就要求森工林區切實做好下面幾種生態工作。首先,做好森工林區生態的修復和保護工作,嚴格控制砍伐森林樹木的強度。其次,改善森工林區的經營模式,將保護森林的觀念深入人心,同時將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應用到森林的可持續發展方面。再次,森林周邊的城鎮綠化建設也要加強,可以試點小規模的人工造林,取得成果和實施經驗后可以擴到其規模和區域,對于改善整個森工林區和周邊環境具有很大的生態效益。

2、多方面、多角度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提高森工林區的經濟效益

全球生態環境的惡化和森林資源的逐步減少,使人們對保護森林保護環境的意識不斷加強。全面停止采伐森林的政策,國家和政府對林業產業轉型發展的要求,促使森工林區企業不斷的要提高森工林區的經濟效益,具體辦法有以下幾點:第一,可向森林種植和養殖業發展,特種的植物品種和菌類的種植,會帶來較大的經濟效益,在全民倡導有機食品的現在,發展森林原生態的養殖產業,也會有很大的市場。第二,旅游產業的拉動,豐富的林業資源,植物品種的觀賞價值,一定程度的人造景觀,此外森林還具有天然氧吧的稱號,這些都是很好的旅游資源,一旦得到開發經濟效益便會有很大的潛力。

3、從生態文明角度來發展森工林區的社會效益

森林的功能是很強大的,如水源的涵養,制造氧氣,凈化環境,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等等。以吉林森工林區為例可以提出以下幾點發展森林社會效益的措施。(1)保護森林的生態環境,匯聚碳匯,制造氧氣,改善全球大氣環境,承擔起生態保護可持續發展的義務,探索更廣大的發展空間。(2)建設生態文明的角度來講,企業自身也要努力開發生態建設的模式,改變傳統的經營模式,增加現有的產業結構,不但可以促進生態文明發展,還能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提升森工林區的社會效益。

三、結語

由此可見,因為生態需求、經濟發展和社會效益體現等各方面對森工林區提出的更高要求,使得其發展生態經濟進入一個緊迫性的階段。全國的國有森工林區企業都應該從多方面出發分析研究森工林區從歷史發展到現階段出現緊迫性的原因,并探索切實可行的、適應當前森工林區發展的措施和辦法。從而實現森工林區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呂洪文 單位:吉林省露水河林業局

參考文獻:

[1]王濤,中國社會林業發展展望.國際社會林業研究.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

[2]陳蓬,國外天然林保護概況及我國天然林保護的進展與對策[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4,(6):51-5.

[3]康從楨,森工林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與建議,商業經濟,2010(1).

第三篇:山區生態經濟發展模式分析

摘要:溝域經濟是山區生態經濟發展的新模式,山區具有顯著的空間異質性和發展的不均衡性,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以溝域為視角的生態經濟發展路徑的多樣性和差異性不斷增強。針對北京山區發展的問題與機遇,基于溝域經濟的內涵和發展特點,通過構建重點發展區域——溝域的評價指標體系與分析模型,甄別出重點溝域作為溝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梳理和歸納不同類型溝域經濟的發展路徑,以期為優化北京山區人地關系、加速科學發展提供借鑒和啟示。

關鍵詞:北京山區;生態經濟;區域選擇;溝域經濟;發展模式

山區既是一個自然區域,更是一個獨特的社會區域,鑲嵌于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綠色化進程中,其可持續發展的復雜性和獨特性更加凸顯。吳傳鈞先生早在1985年就倡導發展要念好“山海經”,近年來圍繞山區資源開發、環境演化及生態治理與保護的研究已逐漸成為相關領域的熱點。北京處于快速的發展時期,人口的轉移空間有限性與產業用地指標的稀缺性是現有發展階段的瓶頸問題之一,北京山區既是“生態屏障”又是“新增長空間”,亦是發展生態經濟的戰略高地,尤其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發展生態經濟不僅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更是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1以溝域為視角研究山區生態經濟的重要意義

溝是一個包含水體的空間概念,域是一范圍和邊界概念。從字面意思理解,溝域是以水體連接的空間地域。在空間形態上,溝域是地面集水區,由溝長、溝寬、溝幫、溝梁(高)構成的條帶狀區域;地貌特征上,溝域為流水地貌,是河流支流的集水區域,以分水嶺為界,從上段、中段到下段的完整、獨立的地理單元;區域范圍上,溝域是以山間溝谷線狀區域為中心向兩側延伸,兩側山脊為分界線“V”型的相對閉合區域。山區要發展,必然要選擇地勢相對低洼、地形相對平坦、資源相對豐富、開發難度相對較低的開闊地區,因此山區的發展以溝域為切入點和突破口是可行也是必需的。溝域既是地理單元又是發展載體,既是“地域空間”(spaceofplace)又是“流的通道”(passageof?ow),還是山區物流、能流、人流和信息流的聚集區和發展適宜區。溝域是物流聚集區域:由于水流的作用,加之溝谷地貌、河谷地貌、流域地貌的影響,溝域是山區水源、營養物質、動植物、土壤等物質的富集區;能流聚集區域:良好的日照條件,水資源相對豐裕,地勢相對平緩,地質穩定,生態系統功能優良;人流聚集區域:交通線路通達性較好,基礎設施較完善,適宜居民生產、生活,因此村莊較多;信息流聚集區域:人流、物流、能流暢通的前提條件是信息流的通暢無阻,信息通過流通過程匯集和交換,而溝域恰是天然的流通通道。溝域經濟(ValleyEconomic,VE)是在解決山區“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與滿足城市“三生”(生產、生態、生活)需求和實現區域“三化”(農業產業化、工業綠色化、服務生態化)的基礎上,實現溝域資源、產業合理整合與培育,融合與創新,生態文化傳承與創意的一種山區生態經濟發展的新模式。溝域經濟從宏觀層面指引山區空間發展格局,形成了“節點+軸線+廊道+產業+人居”的空間布局;從中觀層面以溝域為基本地理單元展開局地研究,耦合了產業、村落、環境和資源等各種要素;從微觀層面創新山區溝域發展模式,形成了山區新的產業聚集地和經濟增長極。就溝域經濟研究視角和內容而言,目前學者研究多側重于對溝域經濟本身或溝域經濟發展的單要素分析,圍繞溝域經濟概念與內涵的分析,分別從山區發展、經濟發展模式、溝域經濟內涵、溝域經濟系統、溝域經濟規劃、山區經濟、點軸發展等方面展開論述;歸納梳理了溝域經濟發展理論和溝域經濟的發展模式?,F有研究盡管已對溝域經濟的發展理論和實踐做了有益探討,但較少有對重點發展溝域的識別和發展路徑進行相關研究。著眼于此項研究,既為山區生態經濟發展的重點和時序提供理論和方法,也為山區發展路徑示范與戰略選擇開辟了新途徑,更為空間要素與經濟發展的地域結合提供啟示和借鑒。

2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2.1數據來源

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數據主要來源于《北京統計年鑒》(2014年)和《北京區域統計年鑒》(2014年);土地利用現狀數據,來源于國土資源部相關年份的分省土地利用詳查變更數據庫;DEM數據來自國際科學數據平臺(GDEM數據);有關溝域長度、溝域面積和投資項目總額等數據,是在北京市水利局和發改委提供相關資料的基礎上結合實地調研統計得出。

2.2重點發展溝域的選擇標準

按照極化理論,選擇特定的地理空間作為增長極是溝域經濟發展的關鍵,也就是通過擴散效應將整個溝域內經濟連為一體的基本依托。山區溝域的發展受到要素稟賦、轉移成本、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約,因此必須選擇重點發展溝域,進一步優化高效配置山區溝域經濟發展的資源和產業,加快重點溝域的優化和提升,打造特色突出、影響深遠、發展良好的精品溝域,凸顯以點帶面、多點成線、集中連片、成帶發展的效應[25~27]。重點發展溝域的選擇要符合以下標準。

2.2.1自然標準

(1)地域完整性標準。溝域是山區的特殊區域,是自然、經濟、社會、文化高度疊加的獨特地理單元,要具備完整的上、中、下段和相互對應左岸與右岸,是一個完整獨立的地域范疇。

(2)資源要素標準。溝域在具備了地域完整的條件下,水、土資源能否協調,是重點溝域選擇的主要條件。對于水、土資源嚴重脅迫,而又難以優化配置的溝域,不宜優先發展。

(3)生態安全標準。地質、地理條件和生態環境決定著溝域發展前景,也影響著重點項目的選擇。地震與斷裂活動明顯的溝域,地質災害多發溝域一般不予優先發展。

2.2.2經濟社會標準

(1)產業基礎標準。溝域是山區發展的自然本底,是重要的生產空間,是產業培育和提升的基礎。重點發展溝域應具備一定的產業基礎和拓展空間。

(2)鄉村整合標準。溝域是鄉村聚落發展的重要區域,也是人地關系最為復雜的區域,更是人地和諧的特色風貌保護區域。重點發展溝域必須與整合鄉村資源和優化配置村區用地相結合。

(3)文化融合標準。溝域是自然生態文化、歷史文化與民俗文化的多元融合區域。重點發展溝域必須考慮自然生態文化、歷史文化與民俗文化在溝域的協調性和一體性。在多元文化融合的前提下加強溝域文化的保護與培育。

2.2.3研究方法

通過綜合評價分值的方法,篩選出近期重點發展的溝域。重點發展溝域的選擇是在生態保護的前提下,以開發為主,開發與保護和諧共生。側重對溝域地理特征、生態環境、資源稟賦、發展基礎和發展機遇等5項功能進行評價。

(1)指標體系。依據地域差異性、溝域相對完整性、評價指標相對穩定性、評價方法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兼顧原則,咨詢了從事山區開發、土地利用、自然地理、區域經濟等領域專家,經過三輪征詢、篩選最終確定評價指標體系

(2)數據標準化。

3溝域經濟發展的路徑

溝域經濟發展路徑是指溝域經濟由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劣到優的發展方式,是不斷完善和逐步優化的過程,由此達到山區經濟發展和生態優良的雙重目標。溝域經濟發展路徑要充分考量資源、社會發展水平和需求等因素,因此溝域經濟發展演化路徑的選擇具有階段性和動態演變特征,需要隨發展階段的演化不斷調整、優化,溝域經濟的產業需要也要隨之不斷提升和升級大石窩溝域:“南北產業”功能分區發展路徑。

(1)大石窩溝域平原、丘陵、山區各占三分之一,因此溝域經濟的發展要分區設置主導產業,南部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采取“種植戶+合作組織+龍頭企業”的運作模式;北部發展旅游休閑產業,以云居仙客休閑旅游區域為中心,輻射帶動北部山區,引進低碳高端生態產業,強力發展溝域經濟產業項目。

(2)南窖溝域:“立體現代農業”循環發展路徑。根據溝域的資源和產業情況,“因地制宜、因坡制宜、因溝制宜”,山頂種桃、山腰栽茶、山洞育蘑菇、山溝種板栗,林下養柴雞,利用山洞廢棄菌棒和雞糞便,加工后形成有機肥培育山上的大桃;利用山坡中草藥茶根喂養山下的柴雞,增加雞蛋藥用價值,形成了立體循環農業的發展模式。

(3)川柏溝域:村鎮主導型的“政府+企業+村集體+農戶”發展路徑。溝域自然及人文資源豐富,溝域內六個村全部為古村落,其中爨底下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溝域經濟以旅游業和農業為主。該發展路徑既能充分發揮政府和村集體的組織優勢,又能利用企業的資金和市場,充分調動農戶的積極性。核心理念就是本地化,強調的是地方控制、產業鏈的本地化、經營者的共生化與決策權的民主化。

(4)流村環形溝域:保護生態環境帶動旅游業發展的“環形生態系統”路徑。流村環形溝域由高崖口溝、白羊溝和老峪溝串聯形成環形,高崖口溝作為溫榆河支流的發源地,是流村溝域生態系統的核心要素,也是鄉村景觀的主要依托,應努力建設生態經濟示范溝域;白羊溝是溫榆河支流的發源地,應打造成為生態旅游、水源保護與產業培育一體化發展帶;老峪溝屬于永定河支流湫河的上源,應凸顯生態涵養功能。

(5)延壽環形溝域:多元文化為內核帶動相關產業“文化生態”發展路徑。以養生文化和宗教文化為核心,帶動當地旅游業和養老業的發展。以溝域經濟發展為基礎建設文化旅游區、休閑養生區和生態康體區。充分利用當地的鄉土資源,既維護了延壽溝域的文化傳統和文化多樣性,又保護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并且發展的利益保留在了當地。

(6)龍慶峽溝域:龍頭景區帶動的“內生式”發展路徑。龍慶峽溝域以龍慶峽旅游景區為依托,通過實施荒灘綜合治理工程,提升龍慶峽景區的整體質量,通過加大科技投入,打造出生態觀光和休閑旅游品牌,以景區打造升級為內生動力帶動溝域經濟及相關產業發展。

(7)夜渤海溝域:“特色農業+特色餐飲”的綠色生態發展路徑。沿溝域兩側培育特色農業,重點發展板栗、核桃、蘋果、櫻桃等干鮮果品,立足山區的優勢和資源條件,大力發展特色高效農業。以虹鱒魚、板栗和純天然綠色食品為主加工制作的特色美食成為延長產業鏈條、聚集旅游人群的著力點,目前已經基本構成了集旅游、觀光、采摘、燒烤、食宿為一體的綠色生態走廊格局。

(8)穆西溝域:人文景觀和自然奇觀帶動旅游業的“生態經濟”發展路徑。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同時利用自然環境資源,彰顯地方文化,開發司馬臺長城、司馬城堡、黃花山等旅游資源,培育香草藝術公園、千畝板栗園等文化創意產業,形成集民俗旅游、綠色養殖、特色種植、觀光采摘園區為一體的立體、高效的生態經濟聚集區。

(9)桃花谷溝域:特色產業集群集聚的發展路徑。依托大桃產業打造桃花谷溝域經濟,樹立桃木、桃花及桃文化創意產品的大桃產業品牌,形成從事大桃種植、冷藏、加工業及為大桃產業提供配套服務的市場、運銷、技術服務等與大桃相關的企業及組織的集合,帶動觀光旅游、中介服務、餐飲、宿、包裝、建材、運輸、農機等相關行業的發展。

(10)十八彎溝域:生態風光旅游帶打造的發展路徑。十八彎溝域位于北部山區,沿途各類旅游資源豐富,歷史文化古跡眾多,京東大溶洞、石林峽二個國家4A級景區,另外還有湖洞水、千佛崖、百帝宮和礦山公園等景區資源。整合溝域沿線旅游資源,合理劃分功能空間,使十八灣溝域成為一處回歸自然、親近自然的靚麗風景線,成為市民生態休閑、觀光的特色活動場所。

4討論與結論

4.1討論

(1)基于地理學綜合性(產業融合)、系統性(溝域系統)和地域性(山區)的視角,以溝域為載體,進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山區生態經濟發展演化路徑,通過重點溝域的選擇標準及溝域的發展現狀,篩選出優先發展的重點發展溝域,梳理、歸納、提煉、優化溝域經濟發展的路徑,以科學協調山區人地關系,助推山區發展。(2)山區在科學、加速發展進程中,產業結構布局、生產要素流動格局、動力機制及人地關系的調控是山區發展研究的前沿領域。溝域經濟下一步的深入研究應當結合溝域自然地理條件、地域系統功能、經濟發展態勢和溝域經濟發展階段等主導因素,定量刻畫發展路徑的影響因素及其對山區資源環境的效應與擾動。并且,本研究是以北京山區為基礎,研究結論是否適用于其他地域山區尚需驗證。

4.2結論

(1)溝域經濟是山區生態經濟發展的新視角,能有助于解決山區“三農”問題與滿足城市“三生”需求和實現區域“三化”。基于非均衡發展理論,要優先發展綜合條件較優的溝域,才能優化資源配置,加速溝域經濟發展,重點溝域的識別包括自然標準和人文標準,通過構建重點溝域的評價指標體系與指數分析模型,共篩選出10條近期重點發展溝域。(2)溝域經濟發展路徑的選擇與調整是一個理性的、動態的優化演變過程,是一個不斷完善和逐步優化的過程。溝域經濟發展路徑的選擇具有階段性,需要隨發展階段進行理性的再選擇與調整??偨Y并提出10條近期擬重點發展溝域的發展路徑,因溝域存在空間異質性和發展的不均衡性,各條溝域的發展路徑既有內在聯系性,又具有顯著的差異性。

作者:穆松林 單位:北京市社會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參考文獻:

[1]楊子生,劉彥隨,賀一梅,等.山區縣域土地利用生態友好性評價原理、方法及實踐[J].自然資源學報,2008(4):600~611.

[2]陳國階.中國山區發展報告[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3]吳傳鈞.貴州山區綜合開發問題[J].山地研究,1985(3):141~145.

[4]劉彥隨,楊子生,趙喬貴.中國山區土地資源開發利用與人地協調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5]陳俊紅,李紅,周連第.北京市山區溝域經濟發展的探索與實踐[J].生態經濟,2010(1):57~62.

[6]張義豐,賈大猛,譚杰,等.北京山區溝域經濟發展的空間組織模式[J].地理學報,2009(10):1231~1242.

[7]陳俊紅.北京溝域經濟發展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1.

[8]何忠偉,李昀,王有年.北京溝域經濟發展的內涵與模式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0(9):105~109.

[9]賀東升,馮建國,張穎.促進北京溝域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的研究與思考[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1(1):31~34.

[10]李鵬,韓潔,馬興,等.北京山區發展現狀與溝域經濟發展研究[J].農業科技管理,2011(1):10~13.

[11]郝利,王苗苗,鐘春艷.北京溝域經濟發展模式與政策建議[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0(5):549~552.

[12]郭君平,沈文華,何忠偉.關于鄉村旅游與溝域經濟發展的理論思考及政策建議[J].江西農業學報,2010(1):166~168.

[13]劉春臘,張義豐,曹俊,等.山區溝域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GIS分析——以北京市門頭溝區為例[J].地球信息科學學報,2011(2):189~197.

[14]史亞軍,唐衡,黃映暉,等.基于山區產業發展的北京溝域經濟模式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09(18):500~503.

[15]鄧蓉.關于溝域經濟發展的理論探討[A]//北京市農村工作委員會,北京都市農業研究院.北京溝域經濟發展論壇文集[C].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

[16]陳俊紅,王亞芝,曹慶昌.臺灣都市農業發展經驗對北京溝域經濟建設的啟示[J].生態經濟,2011(4):116~119.

[17]樊勝岳,琭婧,韋環偉.西藏地區溝域經濟系統耦合模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1):72~77.

[18]陳天寶,劉永強.溝域經濟組織實施模式研究——以北京市門頭溝區爨柏溝域為例[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09(5):31~34.

[19]陳秀山,張可云.區域經濟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20]張義豐,劉春臘,張偉,等.首都生態經濟區的提出及其戰略構想[J].自然資源學報,2011(3):389~400.

[21]穆松林,張義豐,李濤,等.北京房山山區溝域經濟產業空間布局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12(4):588~600.

第四篇:生態經濟發展策略

摘要:西雙版納州屬于邊境地區,并且經濟水平較其他地區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時西雙版納地區屬于少數民族自治州,為提高民族團結以及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我們也需要綜合經濟發展以及生態保護等方面的影響,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同時,保護好當地的生態環境。本文通過對西雙版納州生態經濟評價進行研究,進而提出符合西雙版納州經濟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西雙版納;生態經濟評價;發展策略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國民經濟水平以及生活水準等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但是,經濟發展的同時,環境污染、資源消耗、水污染等問題也日益提上日程,并且環境問題也成為當前的熱點話題。為平衡經濟發展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我們也需要將生態保護作為重點工作來實施,在保證生態環境的同時開展經濟建設等活動。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生態經濟建設必須要依托當前的經濟現狀以及資源環境,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產業,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促進當地經濟水平的發展。

1西雙版納州概述

1.1自然環境概述

西雙版納州地處云南南部,與老撾、緬甸等國交界,境內瀾滄江貫穿西雙版納全境。西雙版納國境線比較長,擁有多個邊境貿易點。西雙版納州全境95%以上地形為山地,其余地區為山間盆地地形,并且由于山地地形比較多,使得西雙版納州帶有明顯的立體氣候特征,具有熱帶、亞熱帶、暖溫帶等氣候。本地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干濕季明顯,年降水量達到1500mm以上,水資源比較豐富,并且溫差較小,平均溫度為20℃。西雙版納州屬于紅壤土地區,其中赤紅壤土占本地區總面積60%以上,一些地區的土層腐殖質比較多,具有較好的自然肥力。西雙版納州森林覆蓋率達到78%以上,生態環境比較好,森林植被呈現多樣化,也是我們國家主要的熱帶雨林區域。西雙版納州多樣的氣候及地形使得該地非常適宜動植物的生長,物種比較豐富,擁有多個自然保護區。

1.2經濟環境概述

西雙版納州截止2013年全州總人口為115萬人,城鎮化率達到40%,該地區地處邊疆區域,全州有13個民族居住此地,其中傣族人口達到28%,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70%左右。由于少數民族人口眾多,不同民族的獨特文化也使得西雙版納州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比如潑水節、基諾族大鼓舞等等,并且該地區擁有熱帶雨林、野象谷等自然風景。西雙版納州同老撾、緬甸等國家交界,地理位置比較好,并且當地的自然資源比較豐富,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當地大力發展旅游、種植加工等產業,使得西雙版納州經濟水平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是該地在云南省16個州市的生產總值中排名靠后,綜合實力相當比較落后。

2西雙版納州生態經濟評價研究

2.1評價體系

對于生態經濟評價體系的的構建來說,必須要遵循系統性、科學性、整體完備性以及獨立性的原則,同時該評價體系必須要具備一定的可操作性。對于生態經濟評價體系中的評價指標來說,必須要經過指標初選、征詢遴選等過程,最終確定評價指標。本文主要是通過以下三個指標來進行評價:①經濟系統指標;區域內經濟發展主要包括經濟的結構、效益以及總量等三方面因素影響。經濟結構是指當地經濟發展的組成,包括所有產業結構,我們選擇第三產業的產值比重作為評價指標。經濟效益則是指通過最小的資源消耗及勞動力消耗來獲取較大的經濟收益,也是生態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我們選擇增長率作為經濟效益的評價指標。經濟總量是指在一段時期內經濟的總量,是區域內經濟發展的重要評價指標。②社會系統指標;經濟發展主要是為了促進社會發展,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社會系統指標主要包括人口發展、社會保障以及生活水平等指標。③生態系統指標;生態系統主要是指區域內的資源環境情況,這也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對于生態系統的評價來說主要包括資源基礎以及環境調節等內容。資源基礎主要包括土地、水利、礦產等資源。環境調節則主要是指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情況。

2.2西雙版納州生態經濟評價

對于西雙版納州生態經濟評價來說,其結果主要由三方面內容構成:①經濟系統評價;根據2007~2013年經濟指標分析我們也能發現,當地的經濟總量在不斷增長,但是固定資產投資比率不斷變小,而消費以及出口額度則不斷上升。并且,當地的農業及工業產值占主導地位,對于第三產業來說,比例比較低,并且發展相對來說較為不穩定。從當地資源消耗情況來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污染問題比較突出,對可持續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②社會系統評價;在過去的十年中,當地的社會發展較快,廣大群眾的生活質量得到明顯的改善。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處于上升階段,并且城市化進程比較明顯,人口增長的同時城鎮居民也有了明顯的增長。人均消費機可支配收入等指標也處于上升階段,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改善,但是農民群眾的收入增長則相對滯后。在過去的十年中,參與養老保險、醫療情況以及受教育情況等雖然得到了一定的改進,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欠缺,當地的社會保障體系仍然需要進一步的完善。③生態系統評價;在過去的十年間,森林覆蓋率得到一定的增長,但是人均水資源、耕地面積等指數降低很多,并且環境保護相關投資的力度比較低,工業固廢利用率持續下降。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也能發現,西雙版納州的社會系統以及經濟系統指標一直處于上升的狀態,但是生態系統的評價則波動較大,導致當地生態經濟評價的總值水平相當較低。為此,西雙版納州為保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做好環境保護工作,充分利用其區域內的環境差異化的特點,結合當地經濟現狀,因地制宜的發展生態經濟,在改善當地社會環境的同時,保護好生態環境。

3西雙版納州生態經濟發展策略研究

3.1自然保護區發展策略

西雙版納是我國重要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域,各級自熱保護區面積達到全州面積的20%以上,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有著重要的意義。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內不能受到人類活動的干擾,在緩沖區內則僅僅能開展一部分科研活動。而在實驗區則較大的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在該區域內,我們可以在不影響當地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利用當地的生態優勢,積極培育環境友好型的經濟作物,同時也能宣傳旅游資源,在保護當地環境的同時積極發展經濟。

3.2民族文化同旅游區聯合發展

西雙版納州擁有多個國家級風景區,旅游資源非常豐富,并且當地的民族文化也非常有特點,為此,我們可以積極利用當地獨特的自然風景以及民族文化來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對于西雙版納來說,我們可以將風景區同民族文化結合起來,使得旅客在欣賞自然風光的同時能夠感受到當地濃厚的民族文化,進而促進當地農村的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群眾的生活質量。

3.3林業發展

西雙版納的森林覆蓋率達到78%以上,森林資源比較豐富,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在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的同時,必須積極進行天然林的種植、林副產品加工。對于當地森林資源的開發來說,必須要帶動起當地經濟林以及林副產品的發展,充分發揮優勢資源,逐步向深加工發展,并且要進行多樣化、自主研發以及品牌化的方向發展。

3.4農業發展

西雙版納的農業主要是茶葉、橡膠以及甘蔗等,同時還有熱帶水果以及養殖業等產業。當地主要是山地地形,并且氣候呈現出立體氣候類型,各種物種比較豐富。為此,必須要因地制宜的發展優勢農業,不能盲目的追求規?;l展,比如,在西部山區,可以發展起茶葉種植產業,輔助養殖業。同時,在種植茶園的同時積極開展珍稀木材的套種,建設生態茶園,并且要充分利用當地優勢資源,發展生態農業。

4總結

本文通過對西雙版納州生態經濟的評價,對當地的經濟發展也提出了相應的發展策略,主要從自然環境保護、旅游業、林業以及農業等四個方面出發,依托自然保護區,積極開展相應的旅游業、林業等經濟活動,在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的同時,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進而實現改善廣大群眾生活水平的目的。

作者:普巍

參考文獻

[1]成英文,張輝.旅游轉型的概念及理論框架———兼對中國旅游轉型的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3(5).

[2]趙志強,高江波,李雙成,王仰麟.基于能值改進生態足跡模型的廣東省1978~2006年生態經濟系統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45(5).

[3]李超.基于GIS與模型的區域農業生態環境與生態經濟評價[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8.

[4]郭倫發,王新桂,江新能,林春蕊.廣西主要木本油料植物園生態經濟綜合評價[J].經濟林研究,2009,32(3).

[5]徐勇.西雙版納生態環境保護與瀾滄江下游水能資源開發[J].科技導報,19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