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路徑研究
時間:2022-06-04 03:41:03
導語: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路徑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這一方面得益于我們黨的農村經濟工作的正確政策,一方面也是地方各級政府勤政為民,積極響應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號召的集中體現。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時代,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矛盾和新任務。從現實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來看,還存在很多需要加以認真研究和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從新時代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出發,運用循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考察了解決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在政策制度、生產管理、資金技術等方面存在的制約性難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思路和方案,以求教于學界同仁。
一、新時代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現狀
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重大的成績,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成績的背后,我們還應該清醒地看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還存在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很多問題在進入新時代以后,已經成為了制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性難題。從總體上看,當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農藥和化肥的濫用。農村農業生產離不開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這是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市場經濟的深度發展,很多農藥和化肥的使用已經嚴重超過了農業生產的承受規模,這大大破壞了農業農村的生態,致使水質破壞,土地硬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等嚴重的問題。(二)畜禽養殖導致的污染。農村畜禽養殖業是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但是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很多畜禽養殖沒有適應生態環境建設的需要,很多養殖戶由于缺少相應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在養殖過程中不能很好地處理畜禽產生的各類廢棄物,導致農村的水污染日益嚴重。(三)農村生活垃圾處理不力。進入新時代,農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所產生的生活垃圾也隨之增多。在物質生活并不是很充裕的年代,農村的生活垃圾大多是可以循環利用的,但是現在的生活垃圾很多是無法降解的、甚至是有害的廢棄物,這對于環保觀念落后的農村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的隱患,很多生活垃圾處理不及時,一方面影響了村容村貌,另一方面也大大影響到了農村的生態環境。
二、循環經濟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契合
發展循環經濟,目的是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能力,而生態文明建設在農村的開展,其歸宿也是為了增強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能力。因此,循環經濟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存在著一般理念上的契合。(一)利用沼氣進行的循環經濟模式。沼氣生產時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模式,在促進農民增收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方面存在著雙重效用。在農村,可探尋家禽類+沼氣液+果林(或直接用作燃料)等循環經濟模式,探索實現農民全面小康發展新思路。(二)將農作物秸稈再循環利用的經濟模式。農作物秸稈進行再循環綜合生產已經是為廣大農民和農村科技工作者廣為熟知的一項技術發明,它對于凈化空氣、保護環境有著積極的作用。具體來說,農作物秸稈在禽類飼料的制作、發電、投放到沼池轉變成沼氣以及充當農作物肥料,提升土壤肥力、開發附在秸稈生長的可食用菌類等方面有所作為。(三)提倡綠色生態型的循環經濟模式。新時代提倡綠色生態的農業生產和經營管理方式是當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使命,也是利用循環經濟理念推動農村無污染、無公害農業生產朝著一個可持續方向發展的具有重要輻射意義的課題。
三、循環經濟視域中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路徑
(一)以循環經濟理念為導向,增強環保意識,是提高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前提。制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一個重要的原因即廣大農村地區缺乏環保意識。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時代,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首要的任務是增強農民的環保意識。第一,加大農村環保宣傳力度,,利用廣播、電視和新聞報紙以及發放環保宣傳冊或是臺歷、臺賬等途徑,讓農村地區的老百姓都能夠切身地了解黨的環境治理理念和相應的治理措施;第二,通過召開村民環保會、知識講座乃至開展環保知識競賽等廣大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生態文明建設的好處;第三,通過引進先進的技術將更多的綠色、生態以及環保理念惠及農村廣大地區,從而促進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二)建立健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制度體制。針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按照循環經濟建設的要求,國家應從相應的法律法規方面做好頂層設計,制定出臺一些新的政策,同時對一些過時的實踐證明是不符合新的時代需要和發展要求的制度體制應及時廢除。政府部門應持續將農村環境保護與農村經濟發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狠抓水資源源頭控制、注重過程管理,重復利用廢棄物資源,共同改善農村面貌,向環保政策看齊,共同完善環保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三)加大資金和技術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投入和利用率。資金和技術不足是解決制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硬件問題。只有加大資金和技術的投入,做到精準施用,才能發揮好各類資金和技術的最大功用,為廣大農村地區環境的改善和農民幸福指數的提高助力。要做好資金去向的管理,從源頭上防止資金應違規使用造成的浪費和重復建設。農業科技扥運用,我們可以從基因的遺傳知識、生態管理知識、有機農產品技術知識以及沼氣利用知識、病害防范知識等方面對農村和農民進行點對點的扶持和傳授。農業技術人員除了做好實驗室里的的本職工作,還應做到理論結合實際,深入基層,到田間地頭、山間樹林,積極探索出新科技、新產品,并幫助農民掌握技術知識,進行層次性、規模性的培育農業技術人員等。(四)大力倡導無公害生態農業。針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化肥和農業濫用的情況,我們應該大力倡導無公害生態農業建設。要正確指導農民科學使用化肥和農藥,減少對土地、水和農產品的污染,提高農產品質量。(五)創新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方式,建立垃圾處理產業鏈。針對農村出現的新型生活垃圾,一方面應大力提高垃圾處理的意識,更重要的是提高農民進行垃圾分類處理的能力,要通過引進先進的垃圾處理技術,及時探索出一條符合新時代農村生活垃圾循環利用的新途徑。具體來說,就是要建立農村生活垃圾產業鏈,不僅改善農名生活環境,同時還為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以及農民創收提供的重要的路徑參考,最終實現農業、工業的合作共贏。
參考文獻:
[1].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外文出版社,2017.11.
[2]石景秀.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若干思考[J].中國市場,2017,(11).
作者:吳元友 單位:河南省中原節能公司
- 上一篇:企業生產循環經濟論文
- 下一篇:衛生經濟學評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