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經濟下中小企業社會責任影響因素
時間:2022-11-12 11:04:48
導語:生態經濟下中小企業社會責任影響因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小企業是市場的主體,在就業增加、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力量不容忽視。因此,中小企業承擔保護生態的社會責任,對實現生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現實社會存在多種因素制約著中小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本文通過質性研究,分析中小企業在生態經濟發展中影響其相關社會責任履行的因素,并依據這些影響因素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實現中小企業及社會經濟的生態化發展。
關鍵詞:生態經濟;中小企業;社會責任;影響因素
高質量的生態經濟發展對中小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過去權利與義務的不對等必然需要用現在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來彌補,而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保護生態的企業社會責任。因此,在生態經濟發展的道路中,中小企業應該承擔相應的生態責任(保護生態環境的社會責任)。對其影響因素進行調查研究,能夠更好的內化中小企業社會責任,促進生態經濟發展。
一、中小企業生態責任履行的調研
為了明確影響中小企業生態責任履行的因素,本文采用訪談的方法,進行了系統的質性研究。本研究以山東省為調查對象,選取山東省的三個代表性城市為樣本城市,并選擇了三個城市里的部分中小企業負責人(E)、政府工作人員(G)及社會公眾(P)為對象進行調查研究(為了保護被訪談者的隱私權,本文對被訪談者做了代碼標注)。訪談工作歷時三個月,進行了多次半結構化訪談,并通過微信、電話等形式進行了補充調研。在訪談及調研過程中收集了各種數據,在對數據進行開放式編碼時,發現一些影響中小企業生態責任履行的因素,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主軸編碼,最后進行選擇性編碼。
1.開放式編碼
通過對收集的資料編碼和登錄,發現示例性證據及范疇,包括中小企業領導者、中小企業資本、中小企業技術、環保部門監查、政府標準不穩定、多方管理、監查成本、大型企業資本及技術優勢、社會公眾偏見、輿論壓力。
2.主軸編碼結果
將上節整理的范疇歸類總結,包括中小企業、政府、大型企業和社會公眾。
3.選擇性編碼
在確定了所有主范疇之后,通過對范疇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發現存在“外部性”這一核心類屬。中小企業、政府、大型企業及社會公眾都是中小企業行為的外部性所影響到的主體。
二、中小企業生態責任履行的影響因素
在對訪談資料進行編碼整理的基礎上,發現中小企業生態責任履行的影響因素包括四大外部性影響主體。
1.中小企業
中小企業能否履行生態責任比較大的程度上取決于領導者的價值取向,而大多數中小企業的上一代領導者受工業化思想較重,新一代領導者受金錢價值觀影響較重,這些都對中小企業履行生態責任產生不利的影響。中小企業在資本和技術上都是不占優勢的。中小企業沒有能力開發新技術,沒有能力改變現有的生產技術以減少污染、節約能源,只能被動接受技術,被動購買高額的環保設備,成本的增加使得部分中小企業難以維持經營。而中小企業生產經營的負面影響往往受到很大關注,輿論的影響進一步加重中小企業的壓力,影響中小企業正常經營。
2.政府
政府在中小企業履行生態責任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政府在外力監查方面比較完善,對于內化引導方面有待提高。政府執法標準不穩定,企業重復投入,成本大;內化動機單一、成本過高使得不少企業存在僥幸心理逃避生態責任,加大政府監查成本;多方管理讓中小企業無力應付,無法專心經營。
3.大型企業
大型企業有資本有技術,能夠以更低的成本承擔生態責任,以大型企業的標準來對待中小企業顯然是有失公允的。此時大型企業如果仍然以對立者的角度來對待中小企業,只會加劇中小企業的壓力。因此,大型企業應該更多地承擔共享者和幫扶者的角色,研發新的技術,并將技術進行共享,幫助中小企業實現低成本環保投入。
4.社會公眾
由于企業的一些負外部性行為會威脅到社會公眾的利益,因此社會公眾的立場往往與中小企業相對,公眾往往只看到了加重對中小企業的懲罰能有效保護環境,并沒有考慮中小企業的劣勢,加之小部分中小企業道德水平低下,影響公眾對于整個中小企業的客觀評判。來自公眾的輿論壓力會加劇政府監查力度,最終迫使中小企業停產甚至破產,大量工人失業,影響社會穩定。
三、內化中小企業生態責任的措施
中小企業對生態責任的履行一直處于被動狀態,想要把生態保護內化成企業的主動行為,就需要針對上述影響因素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實現中小企業及社會經濟的生態化發展。
1.校企政三方協作,共享技術進步
由政府牽頭,聯合高校的創新資源,發揮大型企業在技術創新的主體作用,推動環保技術進步,轉化技術成果,降低環保設備的成本,并將技術成果與處于弱勢的中小企業進行共享,降低中小企業生態責任履行的成本。
2.提高領導者素質,實行生態化管理
大部分中小企業都是世襲制,未來中小企業生態責任的履行受新一代領導者的影響。高校在提高領導者素質方面至關重要,因此,高校必須要立德樹人,重視道德教育,培養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價值觀。而新一代領導者還需將這種價值觀付諸實踐,學型企業生態化經營模式,走生態化發展之路。
3.政策穩定與激勵
政府應該使政策保持一定的穩定,制定統一的標準,使企業有章可依;制定差異化政策,區別對待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給予中小企業更多的技術支持,變監查為引導;為中小企業在環保方面的投資給予優惠政策,擴充中小企業環保項目的融資渠道,讓中小企業有資本去履行社會、生態等方面的社會責任;增加對中小企業道德水平的考量,記錄失信企業檔案,對于勇于承擔生態及社會責任的中小企業給予稅收、選拔等方面的優惠。通過政策的穩定與正強化作用降低生態責任履行的成本,增加生態責任履行的動機,激勵中小企業積極承擔相應的生態責任,并將其內化為自己企業的主動行為。
4.普及生態知識,正視生態問題通過向社會公眾普及更加全面的生態知識,使社會公眾正視生態問題。向員工普及生態保護知識,使保護生態行為變成企業的主流行為。增加社會公眾知識的多樣化,鼓勵大家更全面的看待中小企業生態責任履行的問題,在看到環保的緊迫性的同時,也要理解中小企業,信任政府,正視環保問題。
參考文獻:
李健,徐世剛.破解中小企業難以承擔社會責任問題的對策思路[J].經濟縱橫,2013(07):31-34.
作者:王倩 單位:威海海洋職業學院
- 上一篇:新媒體與高中地理教學整合分析
- 下一篇:生物統計課程教學改革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