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建設中心城市路徑研究
時間:2022-03-12 09:14:26
導語:宜昌市建設中心城市路徑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中心城市建設,對宜昌市發展提出了新要求。本文運用行動者網絡理論,對宜昌市建設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中心城市進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宜昌市建設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中心城市不僅是一個利益博弈的過程,而且是一個存在權力關系且動態變化的行動者空間。宜昌市政府作為關鍵行動者,相應的呈現從邊緣城市向中心城市的轉變;中央政府、宜昌市政府、競爭性政府、區域人口、公益組織、政策(資金)、基礎設施、產業、公共服務、生態環境、旅游資源等異質性行動者自身的定義,以及相互之間的作用構成了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中心城市的形成機制。
關鍵詞: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行動者網絡理論;中心城市國家
“十三五”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建設“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既是三峽工程影響區、集中連片貧困區,同時也是生態脆弱敏感區,合作區面臨統籌推進經濟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重任務。中心城市是城鎮體系中的核心城市,是金融、貿易、管理、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中心[1],同時也是國家戰略的重要載體[2]。中心城市具有聚集性、開放性和樞紐性等特征,其作用可以概括為聚集功能和擴散功能[3]。建設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中心城市,有利于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推動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協調發展。宜昌市作為長江經濟帶的中心城市,處于承東啟西的戰略部位,產業集聚優勢和交通區位優勢明顯,是中部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本文利用行動者網絡理論,對宜昌市建設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中心城市過程中多元主體及其互動關系進行分析,以期揭示宜昌市建設中心城市的動力機制。
一、行動者網絡理論框架
行動者網絡理論,是法國社會學家卡隆(Callon)提出的一種科學實踐研究方法,其包括行動者、轉譯和網絡三個概念,且這三個概念也是行動者網絡理論的三個核心概念[4]。行動者網絡理論打破了傳統二元觀點,將人和非人等異質性要素在認知論的層次上都稱為行動者,其具有同樣的行動能力[5]。人類和非人類行動者網絡組構過程,即多方利益相關者的不同利益取向和行為方式,在其運行環境背景和條件下,透過轉譯建構起異質行動者網絡[6]。行動過程包括問題呈現、利益賦予、征召、動員與異議,其中各行動者主體之間需要有共同的強制通行點[7]。通過行動者網絡理論的視角,將宜昌市建設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中心城市看作是行動者動態變化過程的結果,并通過轉譯環節來解釋宜昌市建設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中心城市的行動者轉譯過程。
二、行動者網絡視角下宜昌市建設三峽生
態經濟合作區中心城市思路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中心城市的參與者包括:中央政府、宜昌市政府、競爭性政府、區域人口等人類行動者;公益組織、政策(資金)、基礎設施、產業、公共服務、生態環境、旅游資源等非人類行動者。1、問題呈現階段。這一階段是宜昌市建設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中心城市的第一個階段。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中心城市的核心行動者確定強制通行點(OPP),以使宜昌市政府成為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中心城市行動者網絡必不可少的部分。宜昌市政府作為行動網絡的核心行動者,以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中心城市建設的基本理念設立與宜昌市政府自身利益需求相一致的目標,提出實現這一目標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即強制通行點,各相關行動者圍繞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中心城市建設關鍵問題的強制通行點及各自目標,形成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中心城市的建設網絡。核心行動者是宜昌市政府,其強制通行點是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中心城市共建共享。中央政府面臨三峽生態經濟區生態環境脆弱和貧困人口集中的問題,希望通過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中心城市建設,利用中心城市輻射和帶動作用,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區域之間的差距;宜昌市政府面臨國家戰略實施,希望通過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中心城市建設,以促進宜昌市城市建設的跨越和區域公共服務能力的提升,促進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協調發展;競爭性政府面臨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中心城市建設的問題,希望通過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中心城市建設,以促進競爭性政府的城市發展和服務區域能力;區域性人口面臨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生態環境脆弱,公共服務不均衡等問題,希望通過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中心城市建設,以實現公共服務水平的提升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非人類行動者則希望通過宜昌市建設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中心城市實現其價值的提升。而要解決問題并實現全部行動者的意圖,最終落實為一個核心議題,即宜昌市建設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中心城市。2、利益賦予階段。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中心城市建設行動者網絡中,宜昌市政府通過結合國家發展戰略和宜昌市建設基礎,提出了建設中心城市的利益訴求,成為行動者網絡的關鍵問題;同時在中心城市建設過程中,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治理、產業對接等方面與競爭性政府合作,使它們能夠在宜昌市建設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中心城市中發揮重要作用。行動者網絡成員積極參與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中心城市建設,保證并鼓勵其參與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中心城市的共建共享。3、征召階段。宜昌市建設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中心城市網絡中的其他行動者,接受由核心行動者宜昌市政府為其規定的利益。宜昌市建設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中心城市過程中,每個行動者被賦予互相可以接受的任務。在宜昌市政府的積極主導作用下,異質行動者被采用多種征召方式,主要包括公共服務征召,宜昌市建設中心城市,通過公共服務提升,更好地為區域內人口提供服務,通過教育資源、醫療資源、文化資源的對接,將區域內利益相關者進行征召:生態治理征召,宜昌市政府通過中心城市建設,促進區域性生態治理平臺構建,將區域內政府和社會組織進行征召;城鎮化征召,通過中心城市建設,推動區域城鎮化,集中解決貧困人口問題和生態移民問題。因此,通過征召手段協調所有參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利益,進入宜昌市建設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中心城市的過程,創造了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內廣泛參與,實現了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內的政府之間合作。4、動員階段??≌J為只有達到動員階段,行動者網絡才算成功。宜昌市建設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中心城市的動員階段指宜昌市政府上升為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中心城市建設網絡的代言人,在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內,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生態治理群防群治等方面與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內競爭性政府合作,以促進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中心城市的穩步推進。5、異議階段。這一階段,異質行動者在宜昌市建設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中心城市中產生了錯綜復雜的網絡關系,但是在此網絡中其關系并非固化,而是隨著中央政府區域性政策調整、競爭性政府退出、異質性行動者身份轉變等,均會構成行動者網絡形成、發展與穩定的主要障礙。如果行動者在宜昌市建設中心城市行動者網絡運作過程中,不能獲得其必要的利益,原有行動者網絡可能會重構甚至可能會被瓦解。
三、結語與討論
本文運用行動者網絡理論,對宜昌市建設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中心城市進行剖析,研究發現在宜昌市建設中心城市過程中,中央政府、宜昌市政府、競爭性政府、區域人口、公益組織、政策(資金)、基礎設施、教育、產業、公共服務、生態環境、旅游資源等人類和非人類行動者在各自利益驅動下,通過共同的強制推行點締結形成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中心城市建設網絡,建設網絡隨著時間演進和環境條件變化而發生轉化。宜昌市建設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中心城市,不僅是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資源集聚和擴散場所,更是一個異質性行動者及其相互作用,其構成了具有一定權力關系與動態變化的行動者網絡空間。宜昌市從邊緣城市到中心城市的轉變,蘊含著以宜昌市政府為關鍵行動者,吸納了多個人與非人的異質性行動者所締結的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中心城市建設行動者網絡。中央政府、宜昌市政府、競爭性政府、區域人口、公益組織、媒體、政策(資金)、基礎設施、產業、公共服務、生態環境、旅游資源等非人類行動者在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中心城市建設網絡中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行動者網絡理論中的人類行動者和非人類行動者的對稱性原則,對此具有較好的理論解釋力。宜昌市政府作為行動者網絡中的關鍵行動者,其由宜昌市城市建設轉變為促進服務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中心城市的建設,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競爭性政府的進入并成為后續關鍵行動者的可能,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中心城市空間的重構也是一個動態持續的過程。
參考文獻
[1]彭麗敏: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思考———以城市功能和國家戰略的動態耦合為線索[J].城市發展研究,2013,20(1).
[2]張少華:中心城市區域服務功能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3(6).
[3]王凱、徐輝: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意義和布局思考[J].城市規劃學刊,2012(3).
[4]CallonM.Thesociologyofanactor-network:Thecaseoftheelectricvehicle.In:CallenM,LawJ,RipA.MappingtheDynamicsofScienceandTechnology.London:MacmillanPress,1986.
[5]羅偉亮、楊文培、李靜:基于行動者網絡理論的城市環境治理利益相關者管理[J].商業經濟研究,2015(2).
[6]朱劍峰:從“行動者網絡理論”談技術與社會的關系——“問題奶粉”事件辨析[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9,25(1).
[7]王能能、孫啟貴、徐飛:行動者網絡理論視角下的技術創新動力機制研究———以中國自主通信標準TD-SCDMA技術創新為例[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9,25(3).
作者:余 莉 宋海朋 單位:三峽大學
- 上一篇:住房公積金在房地產經濟的重要意義
- 下一篇:經濟生態化發展對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