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生態問題研究
時間:2022-03-17 02:34:12
導語:水土保持生態問題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水土流失作為山區、丘陵區一種漸進性災害,被列為人類十大環境問題之一,大量水土流失呈現的“石漠化”,則被稱為“地球癌癥”。水土保持作為對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預防和治理措施,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舉足輕重,是保護生態安全的主體工程和根本性措施。威遠縣是四川水土流失嚴重縣和石漠化危害嚴重縣。本文回顧了建國70年來,全國和我縣水土保持的發展歷程,從習“兩山”理論入手,結合兩個典型地區水土保持治理前后的變化,得出“治理水土流失,就是建設金山銀山”的啟示,由此提出了“栓住生態問題的牛鼻子,創造威遠經濟發展金山銀山”的水土保持強縣新思路。
【關鍵詞】水土保持;生態問題;生態文明;新時期;威遠縣
1抓水土保持就抓住了生態問題的“牛鼻子”
“水土流失是各類生態退化問題的集中反映,抓住水土流失防治問題就抓住了生態建設的關鍵?!敝袊茖W院原副院長孫鴻烈院士提出:“抓水土保持就抓住了生態問題的牛鼻子?!眹鴦赵涸凇度珖帘3忠巹?2015-2030年)》批復中,明確要求水土保持要為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重要支撐。可以看出,水土保持是消除生態文明建設障礙的有效手段和途徑,更是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保護使者。抓水土保持就抓住了生態問題的“牛鼻子”。
2水土保持是基本國策,“?!背觥熬G水青山”
水土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隨著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在全球愈演愈烈,人類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也更加嚴峻。在水土流失嚴重地區,每年流失土壤厚度1cm左右,但要自然生成1cm厚的土壤,卻需要300年左右。因此,水土保持,刻不容緩。從古代的“平治水土”,到今天的“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水土保持始終是人類同水土流失作斗爭、調解水土要素矛盾、有效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過程。據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顯示,我國水土流失面積294.91萬km2,占國土總面積的30.72%。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搞好水土保持十分重視,把水土保持放在山區發展的生命線、國土整治和江河治理的根本、經濟社會發展基礎的戰略高度,帶領人民群眾開展了大規模水土流失治理工作。1982年,國務院頒發《水土保持工作條例》,改過去的單項治理為以小流域為單元的山水林田路綜合全面治理;199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頒布實施,中國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走上法制化、規范化、科學化的軌道;1993年,國務院在國發〔1993〕5號文件中提出“水土保持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2010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修訂通過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進一步強化了水土保持的法律地位;2015年,國務院批復首部國家級水土保持規劃《全國水土保持規劃(2015-2030年)》,中國水土保持建設從此走進新時代。2016年3月,我縣通過了《威遠縣水土保持規劃(2015-2030)》。伴隨著無人機和衛星航拍繪制出的一張張威遠縣水土流失現狀圖和全縣水土流失圖斑庫,一幅幅威遠水土保持“保”出“綠水青山”的生態發展藍圖徐徐打開。我縣水土保持工作正為威遠縣的經濟騰飛和人民群眾脫貧致富插上一雙“隱形”的翅膀。
3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荀子•天論》中有言,“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睂Υ鷳B問題和諧平衡的思想,正是根植于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中。他說:“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如果破壞了山、砍光了林,也就破壞了水,山就變成了禿山,水就變成了洪水,泥沙俱下,地就變成了沒有養分的不毛之地,水土流失、溝壑縱橫”。2016年1月,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明確強調“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實施好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水土流失及巖溶地區石漠化治理、退耕還林還草、水土保持、河湖和濕地生態保護修復等工程”。站在時空交匯的歷史節點上,發表重要講話,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動指南,也為威遠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指明了前進的方向。2005年8月,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同時指出“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生態經濟的優勢,那么綠水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銀山”?!罢J識到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種的常青樹就是搖錢樹,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形成了一種渾然一體、和諧統一的關系”。在如何利用“綠水青山”帶動經濟發展,創造“金山銀山”的問題上,多次闡述“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4典范的啟示:治理水土流失,就是建設“金山銀山”
生態環境惡化與貧困互為因果,水土流失與窮苦如影隨形。如何將“窮山惡水”演變成人民群眾脫貧致富的“金山銀山”?讓我們來看看兩個典范的故事。4.1延安梁家河村40多年前,知青和鄉親們不分日夜地苦干,在村民們幾輩想都不敢想的出洪溝口打起了淤地壩,建成了至今仍是梁家河最好的一片水澆田。陜北的良田不足,山上坡陡土薄水土流失嚴重,農民種植糧食廣種薄收,農民很苦。非常重視在山溝里打壩和在山上修梯田。7年里帶領社員建造出5片淤地壩,增加耕地面積促產增收,又防止水土流失。年輕的在當年陜北貧瘠的黃土地上,不斷思考著“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最后立下為祖國、為人民奉獻自己的信念。如今的梁家河,響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號召,把壩淤地建設成了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園壩。梁家河的村民,在國家政策扶持下,憑借著自己的辛勤勞動,將昔日山溝溝里的零碎地塊實現了小田并大田整治,配套灌排設施,造出集中連片、地勢平坦、水肥條件好保水保土的高標準農田。水土流失得到治理,黃土高原變“綠色江南”。貧窮落后的小村莊建設成了青山環繞、設施現代化的新型農村社區,實現了習當年的富民理想。4.2福建省長汀縣位于河田鎮的長汀縣水土保持科教園里,有一棵于2001年親植的香樟樹。這棵樹櫛風沐雨、枝繁葉茂,成為長汀人民積極投身水土治理與生態建設的旗幟。長汀縣,是我國南方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區域之一,曾經水土流失面積占比高達31.5%?!叭烊疹^曬裂田,一場洪水黃泥田”。赤嶺荒山、寸草不生,被人稱作“火焰山”。田里沒水,山上沒樹。上世紀90年代,種樹能手到河田鎮的山頭開荒栽果樹,一看都傻了眼。薄薄土層下盡是砂石,連草都沒有,樹怎么栽?沒有綠水青山,何談金山銀山?窮與生態脆弱相伴而生。出路在哪?“用綠色趕跑貧窮”。長汀人開始了對百年水土流失的絕地反擊。1998年元旦,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為長汀水土流失治理題詞:“治理水土流失,建設生態農業”,長汀大規模治山治水的大幕就此拉開。2012年初,習對長汀水土流失治理提出“進則全勝、不進則退”的囑托,長汀掀起了新一輪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新高潮。為實現綠色發展,長汀縣始終把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政治責任和立縣之本,咬定治理荒山不放松,一任接著一任干。滴水穿石。生態接力數十載,長汀的赤嶺荒山之上,綠色開始頑強生長。該縣在水土流失區發展果業、養殖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推進產業發展與水土流失治理的有機結合,把綠水青山的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林業、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生態經濟的優勢,以生態恢復帶動群眾致富,走出了一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如今的長汀荒山披綠,瓜果飄香,水美林豐,建成了國家級濕地公園。2012年以來,長汀全縣新增經果林1040hm2,新種植經濟作物866.67hm2,僅油茶種植規模就達1.19萬hm2,產值超過1.6億元。2018年12月,長汀成為福建23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中首批實現脫貧摘帽的縣之一,獲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長汀的“綠富共贏”辯證法已成為全國典型,良好的生態正成為長汀經濟發展的“金山銀山”。福建省以推廣“長汀經驗”為著力點,水土流失治理熱潮一浪接著一浪,水土保持建設打造的生態美景開始在全國不同地區接連出現。水土保持這項基本國策,在推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中,正彰顯著巨大潛力和獨特魅力。
5多措并舉抓好水土保持,共創生態威遠“金山銀山”
5.1水土流失是我縣最突出問題之一。威遠縣地處長江上游,全縣人均占有水資源量552m3,僅為全省人均水資源量的9.7%。缺水與干旱是制約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水資源嚴重短缺已成為制約威遠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大“瓶頸”。全縣地形較復雜,暴雨集中,根據水利部第一次水利普查成果,全縣水土流失面積605.22km2,占幅員面積的47%,是四川石漠化危害嚴重縣和水土流失嚴重縣,耕地退化、河塘淤積、水土流失等已經成為全縣生態環境最突出的問題之一。5.2建國70周年,威遠人一直在努力。新中國成立以后,全縣的水土保持工作以“坡改梯”改土為主。上世紀50年代山王區華豐村曾以25d時間建成坡地改梯田2.93hm2,把4寸薄土加厚到1.5尺,打蓄水池4個,植樹1.3萬株的成績和經驗,成為全國改土促增產增收的典型和榜樣。60年代開始,以興建水利為重點,仍然堅持坡改梯。80年代以治坡為主,增加植被,充分攔蓄地表徑流,本著“當蓄則蓄,當排則排,當攔則攔”的原則,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農耕措施進行綜合治理。進入21世紀后,以小微型水利建設為主,2011年威遠縣被列入中央財政小農水重點縣。近年來,我縣堅持“預防為主、重點治理”方針為指導,扎實開展了水土保持項目工程建設和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嚴厲打擊人為水土流失行為,積極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開展了大規模綠化行動、規范地面礦山開采秩序、礦山創面植被恢復、新一輪退耕還林、建設生態村莊、推進現代農業分區發展、天然林保護等工程,積極創建省級綠化模范縣,是全國石漠化治理示范縣和小農水示范縣。2011年以來,以小流域為單元,積極實施水土保持重點治理項目10個,累計總投資3519.66萬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8.71km2?!锻h水土保持規劃(2015-2030)》實施后,我縣的水土保持堅持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將產業發展與水土流失治理有機結合,采取了因地制宜、科學分區、綜合治理———在連界、觀英灘、黃荊溝、新場、越溪鎮等10個低山水源涵養土壤保持區,突出生態涵養,加強森林資源保護管理,依托新農村綜合體、建設立體生態農業,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建設等,擴大茶葉、中藥材種植規模,發展櫻桃、花椒、青脆李等特色經濟林果,因地制宜開展生態農業建設;在嚴陵、新店、鎮西、界牌、向義等10個丘陵保土人居環境維護區,突出現代農業融合示范,發展特色高效農業,不斷壯大無花果、蔬菜、桂圓、櫻桃、桑蠶、大頭菜、七星椒、早仔姜等特色產業規模,通過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坡改梯”、改造中低產田土、修建排水溝渠、堰塘、小型水利工程、陡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結合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脫貧增收。我縣石漠化治理項目還探索出了“山上植樹造林戴帽子,山腰搞坡改梯栓帶子,坡地覆蓋地膜鋪毯子,山下搞庭院經濟抓票子,基本農田集約經營收谷子”的“五子登科”綜合治理方式。全縣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走出了一條“以項目促治理、以治理促產業、以產業促增收”的可持續發展之路。通過一系列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我縣的農業基礎條件得到較大改善,實施治理后的地區,糧食增產穩定,坡面水系調水保土效益明顯,促進了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全縣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態環境狀況持續改善,2018年我縣森林覆蓋率達到40.62%。我縣鋪子灣鎮馬道村是省級建檔貧困村,是我縣石漠化治理受益村,通過發展櫻桃、葛根等經濟作物和大力發展養殖業,馬道村正呈現出一片草豐牛羊肥的繁榮景象;“萬畝櫻桃特色農業鎮”慶衛鎮以農綜、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等項目建設為契機,緩解了旱片死角地區用水難和群眾出行難的問題,強力推進農業產業化規模不斷升級;新店鎮石坪村是長葫灌區的尾灌區,缺水與干旱曾制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如今,水利設施建設成效顯著,村里的面貌日新月異———山上、路邊有無花果產業配套;土里有生姜、七星椒基地,田里有高產水稻,極大地改善了當地農業生產條件??粗謇镥e落有致、蓄水充足的梯田,村民們紛紛感嘆:原來干旱的時候,如果天不下大雨,都用抽水機從低洼水溝提水抽水,有的高田抽一次水到田里要轉幾次水泵,現在只要打開上游水源水閘,水就從梯形渠流到了田里。這些僅是威遠縣水土保持建設的一個縮影。從建國初期我縣山王區就獲得國務院的水土保持工作獎旗,到今天我們在“石旮旯”里種出的一片又一片綠色希望,威遠人一直在不斷地探索和實踐。5.3“生態美”攜手“百姓富”,典范的故事在延續?!吧鷳B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睂崿F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是人類共同的夢想;實現水與土和諧共生,是我們不懈的追求。曾經飽受水土流失之害,經過鳳凰涅槃浴火重生。我們的愿望是,依托山水資源,讓綠色成為威遠永續發展的底色———一望無邊的森林公園、盤旋山間的寬臺梯田、律動山丘的經濟果林、修整一新的休閑便道、星羅棋布的溝渠塘池……讓昔日的“荒山禿山亂石山”逐步變成群眾增收致富的“金山銀山”。我們知道,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中國經濟發展,當“綠葉子變成鈔票子”的觀念深入人心,梁家河和長汀縣的故事正在延續,威遠人的“生態夢”正在延續。5.4從“工業威遠”到“生態強縣”,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任重道遠今天,“守住綠水青山,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已經成為威遠人民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熱切期盼。然而,要從“工業威遠”到“生態強縣”、從“青山綠水”到“金山銀山”,走一條轉型升級之路并不是一件很輕松的事。近幾年來,威遠水土保持投入總體呈增長趨勢,但與艱巨的治理任務相比,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國家投入僅30萬元/km2左右,標準低,地方財力和群眾的投入能力極其有限,治理技術科技含量低、速度緩慢、治理成果鞏固率不高,直接影響到水土保持工程的質量和效益的發揮。雖然我縣水土流失總體得到遏制,水土流失面積日益減少,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提高,但是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開發建設規模的擴大,大量植被遭受破壞,伴之而來的就是較為嚴重的城市水土流失新問題。在新的歷史時期,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縣資源環境面臨的壓力持續增大,水土保持工作面臨新的挑戰。目前,全縣的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尚未建立、科技支撐體系還不夠健全、現代化水平不高、信息化建設和監測能力建設有待加強,急需全面提升行業管理和服務能力。水土保持任務依然艱巨,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任重道遠。5.5航標指路,水土保持助力創造威遠經濟發展?!敖鹕姐y山”“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不是不要大的發展,而是要立下生態優先的規矩,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薄熬G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钡脑挒槲覀冎该髁饲斑M的方向。威遠人將以此為航標,進一步加大全縣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進一步管好用好已建工程,積極引入民間資本投入水土流失治理,進一步加大對生產建設項目監督管理,有效抓住全縣生態問題的“牛鼻子”,在縣委縣政府的帶領下,創造威遠經濟發展“金山銀山”。
6結語
相信,隨著新水土保持法的不斷深入貫徹落實,在不久的將來,威遠也會和全國其他城市一樣,讓“衛星、RS航空遙感、GIS地理信息系統、GPS全球定位系統、無人機、移動通信、智能終端”在水土保持信息化監管中展露十八般武藝,為水土保持監督執法裝上“千里眼”,實現“天地一體化”水土保持監管全覆蓋,助力威遠打贏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保衛戰。威遠人民生態威遠的中國夢,就在不遠的前方。
作者:李欣燕 單位:威遠縣水利局
- 上一篇:生態文明數字經濟發展研究
- 下一篇:生態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