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脫貧時代農業產業化發展應對策略
時間:2022-06-01 05:38:16
導語:后脫貧時代農業產業化發展應對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脫貧攻堅戰即將取得決定性勝利,貧困人口由絕對貧困轉為相對貧困,貧困治理已經進入到后脫貧時代。后脫貧時代需要面臨如何鞏固脫貧成效,防止返貧現象發生,建立貧困治理長效機制的問題,而農業產業化發展正是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的有效舉措。但是目前農業產業化發展本身存在基礎設施不完善、品牌建設滯后、龍頭企業少、農技基礎薄弱等問題,需要因地制宜、科學施策,通過完善頂層設計、建立品牌戰略、發揮龍頭效應、加大科技投入等綜合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構建起新型農業產業化發展體系,推動農業高質量增長,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源泉。
關鍵詞:后脫貧時代;農業產業化;三農;脫貧攻堅;鄉村振興
1后脫貧時代的理論闡述
貧困治理是全球共同應對的問題,自改革開放以來,扶貧工作一直是我黨的工作重心之一。鄧小平曾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保?]針對貧窮問題,中國共產黨與之進行了不懈的奮斗,并制定一系列綱領性文件,如,1994年印發《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2001年印發《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2011年印發《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黨的十八大以來,把脫貧攻堅提高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并把對貧困人口的脫貧作為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指標,吹響了脫貧攻堅戰的集結號,扶貧力度超乎尋常,給予扶貧領域政策、資金、人才、技術等多方面的支持,并派出黨員扶貧工作隊深入貧困村、貧困戶開展扶貧工作。根據國家統計局2020年1月23日公布的數據顯示:“自十八大以來至2019年年底,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末的9899萬人減少至551萬人,累計減少9348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的10.2%下降至0.6%,累計下降9.6個百分點”[2]。截至2020年3月6日,全國還有近300萬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需要脫貧,52個貧困縣和1113個貧困區村需要摘帽[3]。到2020年年底,將全面實現脫貧攻堅的目標,這意味著進入了后脫貧時代。后脫貧時代是指全部貧困人口脫貧后,由以前的絕對貧困階段進入到相對貧困階段,貧困治理的重心也由絕對貧困向相對貧困轉變[4],貧困幫扶政策不變,但是思路在轉變,從“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通過農業產業化發展策略,不斷提升貧困戶自力更生和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能力,穩固脫貧成效,成為實現鄉村振興和推進農村農業現代化的重要任務。
2D縣農業產業化發展及扶貧現狀
D縣為省級貧困縣,2015年,該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5923人,占全縣人口的1/10,貧困發生率在10%左右,經過這些年的扶貧努力,扶貧成效顯著。到2017年底,情況發生了巨大改變,全縣55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脫貧98231人,貧困發生率降到0.7%。2018年4月份摘掉貧困縣的帽子,3a間10萬人脫貧,實屬不易。2018年,脫貧縣摘帽不丟政策,扶貧惠農力度不減,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效,貧困發生率進一步降低至0.49%。2019年進一步降低到0.24%,脫貧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D縣是農業大縣,農業產業化發展取得一定成效,特色產業的發展帶動大量貧困戶脫貧致富。2018年D縣完成農業總產值達到102.6億元以上,規模企業加工產值65億元以上,連續多年保持較高的增長水平。2.1農業產業布局越來越清晰。近年來,D縣以“五個十萬”(即黃花菜、油茶、棗業、商品果蔬和中藥材“五個十萬畝”特色產業發展)為主導的農業產業布局日益清晰,相繼獲得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湖南省糧食生產標兵縣、湖南省油料生產大縣、湖南省油茶林重點縣、湖南省機械化插秧示范縣、全省中藥材種植示范縣等榮譽。2.2農業產業化基地不斷擴大。D縣規模農業基地逐漸增多,現有省部級農業基地12個,專業出口(供港澳)基地2個,規模大棚設施農業基地21處,無公害、綠色食品標準化基地總面積近20000hm2。三星級休閑農莊3個,涌現了一批特色生態基地,如,近666.67hm2的省級油茶林種植基地,列入省重點工程的云興湖現代農業科技生態示范園,市重點工程項目的龍溪雙恬蔬菜基地,近年來發展迅速、頗有影響的江南華興西蘭花基地、綠佰珍中藥材基地、金槐基地等。全縣蔬菜累計播種面積22000hm2以上,蔬菜總產量70萬t,總產值達14億元;種植黃花菜11000hm2、油茶9066.67hm2、棗樹4333.33hm2、商品果蔬7533.33hm2、中藥材1866.67hm2。2.3農業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D縣采取“委托幫扶、股份合作、直接幫扶”等方式,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貧困戶對接,讓貧困戶脫貧有希望,致富有門路。培育種糧大戶931戶,種糧家庭農場105戶,種糧類農民合作組織168個,糧油相關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完成加工產值1.35億元,同比增長68%,新增投資500萬以上的農業企業9家,現有農民專業合作社766個,其中,國家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7個、省級示范社5個。2.4農業新型主體發展迅速。D縣先后發展各類種養大戶1400余戶,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522個,家庭農場285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約50家,扶持打造農業生產基地31個,培養新型職業農民近萬名。擁有自主產品包裝和營銷策略的洋湖生態農莊,其主營的“文妹子”烏骨雞成為繼縣內“芙蓉凰”天價雞之后的第2只天價雞。吉祥食品組合開發的“吉祥四寶”逐漸進駐中高端消費市場。有吉食品等涉農主體成立電子商務產業園,全縣農村電商平臺建設良好,全縣40余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在互聯網上建立了自己的網站,開啟了“線上訂購、線下體驗、網上銷售”的新型經營模式。農業產業化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對推進鄉村振興起到了巨大作用。
3農業產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3.1產業生產條件差,基層設施不完善。D縣作為省級貧困縣,雖然每年投入巨大的財政資金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但由于底子薄、基礎差、自然條件相對較差,給農業產業化發展帶來一定的障礙。由于D縣屬于丘陵地貌,山多田少,土壤貧瘠,田土面積分塊嚴重,高低不平現象突出,不利于農業產業化發展布局,也不利于大規模機械化作業。土地整平翻耕、作業通道、水利設施、滴水灌溉、大棚加固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比較難以開展,機械化利用程度低,單位生產效率低,無形中增加了生產成本。3.2優質農產品品牌不多,總產量不高。D縣布局黃花菜、油茶、棗業、商品果蔬和中藥材“五個十萬畝”產業規劃,但是能夠叫得響的品牌很少。雖然打出了如“吉祥食品”、“酥脆棗”、“芙蓉凰雞”、“文妹子烏骨雞”等品牌,但是知名度不高,影響力不夠,品牌效應未能體現,與省內的“金建米業”、“角山米業”、“金浩茶油”相比較相差甚遠。很多特色農作物,如草席、檳榔芋、馬蹄、薯粉、李子、茶油、菜籽油、中藥材等品牌建設嚴重滯后,農戶市場商業意識缺乏,品牌建設意識淡薄,只注重田間地頭的“一畝三分地”,沒有注重農產品商業價值的提升與挖掘,許多優質農產品由于品牌知名度不高,甚至沒有品牌,“養在深閨人未識”,市場價值無法得到體現,好貨賤賣現象時而有之。再加上農產品生產技術落后,農產品爛在田間地頭的不在少數,極大地打擊了種植戶的積極性,導致惡性循環,總產量不高。3.3龍頭企業少,產品質量不高。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規模和實力相對較弱,按照現代企業管理的企業更是少之又少,基本是家族制企業,傳統經營模式,資本運作水平和效益低下,社會覆蓋效益比較低,連帶作用不明顯。D縣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有3/4以上無法有效帶動農戶致富,沒有構建起與農戶的利益聯結體,經濟輻射范圍太窄,幫農助農作用不明顯,無法有效帶動農民增收。再加上產品質量不高,無法適應市場需求,實現農產品增值目標,成本與收益不相匹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比較突出,如黃花菜、薯粉產業等主導特色產業;據調查,D縣黃花菜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多年,但在廣大黃花菜主產區,原菜加工仍然不足10%;薯粉加工質量安全問題也比較突出,集中體現在小作坊、原始手藝的加工環節中,質量不過關、生產環境堪憂,生產規模小,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各自為政的小作坊生產模式無法適應當今規模化集成生產的特性需求,無法從市場上獲得較多收益。3.4農業專業人才缺乏,后備力量薄弱。D縣是農業大縣,農業人口多,大多數中青年都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更多是老弱病殘,且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學習能力不足,現代信息化技能缺乏,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比較原始,思想觀念比較守舊,科技意識不濃,農業產業化程度低。再加上農村條件艱苦無法吸引優秀人才,農技人員稀缺,農技普及率低,后備力量薄弱,農作物生產仍依照傳統模式進行,生產效率較低,進一步限制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4后脫貧時代農業產業發展的應對策略
4.1完善頂層設計,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基礎設施落后嚴重制約著農業現代化發展,也制約鄉村振興的實現。加強頂層設計,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一系列的惠農助農政策,特別是各級財政部門要加大對三農的資金扶持力度。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長期落后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歷史欠賬較多,塘壩、溝渠嚴重老化,淤泥堵塞嚴重,排水不暢問題嚴重,要盡快彌補歷史欠賬,把加強三農建設和城市工業建設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新修道路、水利設施、信息通訊設施等,推進坡改梯綜合治理工程、農村安全飲水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庫除險加固、煙水配套工程、土地治理項目、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新增糧食產能田間工程、通道綠化項目,以適應農業產業規?;瘷C械化現代化發展的新時代要求。創新土地流轉形式,實現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相分離,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轉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經營方式,鼓勵農戶以土地、勞力、技術等入股分紅方式參加農村集約化經營管理,厘清雙方權責利關系,激發市場潛力,滿足現代農業規?;洜I需求。4.2推進品牌戰略,強化地理標識建設。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離不開品牌發展戰略,長期以來農戶不注重品牌建設,分散經營,產品效益低,品牌知名度差,農戶無法從市場經濟中獲得紅利,農產品賤賣現象比較突出,嚴重打擊了農戶的種植積極性。重視品牌發展戰略,以品牌效益帶動農戶增值增收。地方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文化特色以及獨特的農業生產方式[5],這些是區別于其它地方的最好標識特征,具有很強烈的地方印記,匯聚獨特的地方靈氣,是最具有現實意義和市場價值的地方名片;打造具有地理特色的農產品品牌,增強地理標識意識,為地方農業產業化營造良好的市場氛圍,提高知名度,如煙臺蘋果、阿勒泰香梨等品牌,具有極強的地域性,并給農戶帶來極大的品牌效益,知名度享譽全國甚至全球;重視對地理標志的登記保護意識,對黃花菜、檳榔芋、草席、生姜、馬蹄、酥脆棗、中藥材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農作物進行地理標識保護登記;鼓勵引導相關企業基地加大農產品名牌商標注冊認證力度,大力推行加工領域HACCP認證和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的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積極引導縣內農產品品牌與國內已有一定市場知名度的行業品牌建立協作關系,引導鼓勵一批農業企業通過貼牌、借殼等積極手段,提高和擴大市場知名度。建立農產品標準體系及信息系統,加強從育苗、施肥、田間管理、產后包裝、銷售、物流運輸等全過程的標準化作業監管;制定相應的質量標準體系,嚴格檢驗檢測程序,加大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查力度,保證每一環節的食品安全,建立農產品地理標識信息系統,做到源頭可查可控,構建新型農產品追溯系統,提升農產品地理標志的權威性、標準性、規范性,從而提升整體質量,打造極具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品牌,實現農戶增收創收的目的。4.3扶植種植大戶和龍頭企業,發揮龍頭效應。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離不開種植大戶和龍頭企業的幫扶帶動,榜樣的作用是巨大的,其本身隱含的光環具有極強的示范性和帶動效應。加大政策、資金、技術幫扶力度,對農村各種植大戶給予大力支持,培育其快速發展,鼓勵鄉村能人、鄉賢及先富村民回家鄉建家鄉,樹立起致富典范,用實際的成功案例,帶動群眾發家致富奔小康。要重點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頭企業具有極強的社會帶動效應,是撬動農業經濟發展的有力杠桿,其所產生的經濟效益非常巨大。如,海天醬油2020年的市值達到2900億,涉及幾百個品種,300多個規格,中間還有眾多的生產商、中間商、物流等多個環節,從業人員幾十萬之多,社會經濟拉動效益十分驚人。大力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黃花菜、檳榔芋、草席、生姜等企業的發展壯大,提升農產品深加工能力,積極引導其科技研發能力,推動企業升級換代,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體系[6],提升市場抗風險能力,完善市場經營機制,提高集約化、產業化水平。暢通產銷網絡,充分利用龍頭企業在流通加工領域的絕對優勢,形成“企業+農戶+市場”的合作銷售模式,農戶可以以勞動力、土地、農資等生產要素入股,共享市場紅利,開展網絡扶貧、消費扶貧、直播帶貨等多模式,開拓市場,打通農產品流通環節,帶動農戶共同致富。4.4加大農業科技投入,提升農產品質量。農業發展離不開技術支撐,以科技富農為主導,積極加大涉農科技支持力度。建立農民技能培訓體系,充分利用各級農科研究所、大中專院校、農技站等部門的科研優勢,加強雙方合作,培育新型現代農民。同時構建起農技人員點對點幫扶機制,定期派出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業生產作業,也可以利用手機APP建立指導幫扶工作聯系群,隨時隨地為農戶開展田間地頭的農業指導。加強對農民的農技培訓,入村入組實地培訓,給農民授業解惑,建立培訓體系的長效機制,為農戶解決實際問題,提升農戶農技能力。建立“企業+農戶”的新型農技培訓模式,由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定期組織農戶進行農技培訓,提升其耕種技能,在育苗、施肥、施藥、產收等環節規范科學操作,形成利益共同體,實現企業農戶共贏的目的。加強科技攻關,堅持用新技術、新方法發展現代農業,如,推廣水稻測土配方施肥、早稻集中育秧、晚稻安全齊穗、病蟲害綠色防控、水稻機插及烘干等關鍵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提高單位產能,提升農產品質量。
5結語
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是建立扶貧長效機制的重要抓手,依托產業發展,幫助農戶脫貧致富。從傳統的“輸血模式”向“造血模式”轉變,改變長久以來,貧困戶“等靠要”思想,由被動幫扶到主動致富轉變,徹底扭轉農村農業發展難題。通過技術幫扶、政策扶持、市場引導、資金支持等多方式,挖掘農村潛力、激發農民動力,撬動經濟杠桿,搞活現代農業,為推動三農發展,鄉村振興提供持久動能。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16.
[2]方曉丹.2019年全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109萬人[EB/OL].國家統計局官網,2020-01-23.
[3]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強調,堅決克服肺炎疫情影響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EB/OL].2020-03-06.
[4]祖俊濤,董黎明.“后脫貧攻堅時代”背景下農村低保對象精準識別的實現困境和路徑優化———以安徽省S縣為例[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11-21.
[5]楊文,黃美鈺,鄧祖善.對貴州深度貧困地區農業產業扶貧的思考[J].貴陽市委黨校學報,2019(3):7-11.
[6]蔣永甫,龔麗華,疏春曉.產業扶貧:在政府行為與市場邏輯之間[J].貴州社會科學,2018(02):148-154.
作者:彭志剛 單位:中共衡陽市委黨校
- 上一篇:簡述如何寫好論文新聞
- 下一篇:提升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路徑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