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綠色生活方式應用研究

時間:2022-03-18 10:58:37

導語:鄉村綠色生活方式應用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村綠色生活方式應用研究

1鄉村綠色生活方式的重要意義

自2001年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很多鄉村在國家的政策扶持和巨額資金投入下,通過積極挖掘和開發本地優勢資源,大力發展地方經濟,實現了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但生態環境卻不容樂觀,水資源短缺、自然災害頻繁、水土流失加劇、生態環境退化等環境現象十分嚴重。此外,受一些傳統習俗和觀念的影響,農村還存在一些落后的、對環境不友好的生活方式,對生態環境構成隱患。因此,加大鄉村綠色生活方式的研究,探索生態文明建設途徑,促進鄉村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就顯得十分必要了。在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中,農村環保意識的培養、生態倫理的建設、綠色生活習慣的養成也需要跟上。為了解決鄉村所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使生態環境較好地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國家政府部門和許多國內外學者經過長期的實地考察和研究,在很多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水資源供給、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退耕還林還草政策實施等??傮w上看,這些研究成果或多或少地觸及到了四川鄉村的生態環境問題,但是對于綠色生活方式的具體問題并沒有進行完整的、系統的研究,在怎樣依托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理論開創四川鄉村人、自然與經濟社會和諧健康發展,怎樣使綠色生活方式在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經濟發展落后的鄉村地區得以實踐等方面還缺乏系統探索。

2鄉村綠色生活方式的困境

2.1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從生態環保發展的歷程來看,農村是滯后于城市的。鄉村的水利農田灌溉、農村飲水、垃圾處理等問題突出,必須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尤其是基礎設施短板。需要規劃來引領,按照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通盤考慮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居民點布局、人居環境整治、生態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編制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抓好垃圾污水處理、“廁所革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村容村貌提升;需要機制做保障,加大投入力度,創新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決策、投入、建設、運行管護機制,引導和鼓勵各類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2.2生態環保意識薄弱。由于鄉村很多人對生態環保知識以及政策法規缺乏了解,在抓好“硬件”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要提升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水平,大幅增加農村公共產品的數量和質量,不斷提升“軟件”基礎設施的水平,提高鄉村人民的生態環保意識。因此,要加大對污染危害、環境健康、生態保護、環境治理、綠色生活等方面科學知識的宣講,提高生態環保知識的知曉率,引導村民從思想上充分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要加大對國家生態環保政策、生態環保法律法規及《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試行)》等規章制度的宣講,讓村民們自覺履行公民的環保職責;要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引導村民養成垃圾分類習慣、適度使用農藥化肥,真正把知識變成能力,把環保變成習慣。

3鄉村綠色生活方式的構建

構建鄉村綠色生活方式,既要創建生態園區,建好生產方式綠色化的龍頭;又要發展生態農業,做好鄉村綠色發展建設的產業支撐;還需要全域規劃,因地制宜,統籌農業、農村綠色發展、綠色生活的全局。只有注重解決當前突出問題,又著眼長遠發展,多策并舉、標本兼治,才能筑牢根基、行穩致遠。3.1打造綠色生產方式。打造綠色循環的農村生產方式,要以黨的精神為指引,貫徹綠色發展理念,以農民高收入為基礎、生活好為標配、詩意棲居為追求、體面尊嚴為目標,使農村望得見星空、聞得到花香、聽得見鳥鳴。適應農業廢棄物低值化特點,以區域環境承載力科學布局農業、畜牧業規模,構建以人為本的農村生產、生活方式和循環體系,建立適應現代農業和現代生活的清潔生產方式,以“資源化、無害化、再利用”為核心著力點,集成研發“農牧結合、三業并舉、三產融合、循環發展”的系統解決方案。3.2科學布局農村產業。根據環境容量、市場容量、人口密度科學規劃農業循環區域、種養規模、種養結構,打通種養廢棄物生態循環利用的技術環節、政策支持和組織體系。在經濟可行的基礎上,建設農業廢棄物收貯、運輸和無害化處理體系,建立農業廢棄物肥料化、飼料化、基質化、原料化、燃料化多渠道利用途徑,培育適度規模的農業廢棄物利用和特色種養產業。3.3科學規劃農村居住環境。以村鎮規劃為切入點,以自然村落為基礎,建立農村公共環衛體系,設計適合農村分散起居的廚衛系統,合理布局農村污水排放管網和集中處理設施,建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體系,優化農村綠化美化樹種,因地制宜制定農村美化方案。3.4科學制定農村生態宜居政策。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推行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科學設計農村生態保護制度。通過三產融合等政策支持,盤活農村生態要素,調動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資源的生態功能,培育農村休閑、養老等生態產業,構建生態產業養護農村環境的良性循環機制,研究形成農村生態宜居的財政、金融、稅收等政策支持體系。

參考文獻: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1).

[2]周楊.美好生活視域下的綠色生活方式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9(1):85-91.

[3]李斌.綠色是美好生活的底色[N].人民日報,2018-05-22(4).[4]周力輝,方世南.綠色生活方式的內涵及實踐路徑[N].遼寧日報,2019-01-24(7).

作者:鄒遠沁 易曉園 單位:四川大學錦城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