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旅游循環經濟
時間:2022-03-10 10:26:00
導語:淺論旅游循環經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循環經濟是一種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發展旅游循環經濟可以提高旅游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程度減少廢棄物排放,在不同層面上將生產和消費納入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中,實現旅游經濟和環境的共贏,促進旅游業的科學發展。通過對旅游循環經濟的人文精神研究認為:實現“以人為本”的和諧旅游是發展旅游循環經濟的根本目的;“人”是發展旅游循環經濟的依托力量;是構建和諧的“人地關系”是發展旅游循環經濟的核心任務。
[關鍵詞]旅游循環經濟人文精神
一、引言
循環經濟的概念產生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它是相對于傳統經濟發展模式而言的,代表了新的發展模式和發展趨勢。循環經濟是物質閉環流動性經濟、資源循環經濟的簡稱,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目標,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3R”原則),以物質閉路循環和能量梯次使用為特征,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方式運行的經濟模式,它要求人類在社會經濟中自覺遵守和應用生態規律,通過資源高效和循環利用,實現污染物的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2005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國發「2005122號)明確提出,“力爭到2010年建立比較完善的發展循環經濟法律法規體系、政策支持體系、體制與技術創新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等中長期目標和分階段推進計劃。循環經濟在國民經濟各個部門逐漸實施開來,作為國民經濟增長點的旅游業也不例外。發展旅游循環經濟就是要在旅游業發展過程中,遵循循環經濟理論,履行循環經濟實踐,以生態效率為目標,把旅游資源納為一種稀缺性資源,按照生態規律,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和生態技術來組合和設計旅游產品,減少旅游環境污染,從根本上緩解旅游業、環境的矛盾,保護旅游資源和環境,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何為“人文”,思想史中,“人文”一詞在中國最早出現在《易·賁卦》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彼^“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觀察人類文明的進展,就能用人文精神來教化天下;在西方思想世界,“人文”思想主要被用來描述14世紀到16世紀期間以反抗中世紀對人的壓抑而產生的人本主義思想,但“人文精神”作為一種世界觀,則早在古希臘時代就誕生了,是以追求真善美的價值理想為核心,表現為對人的價值、尊嚴、權利的追求、維護和關切,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其目的是揭示人的生存意義、實現人的價值和尊嚴,追求人的完善和自由發展,是人類追求自由、全面、和諧發展的一種偉大而崇高的精神。發展旅游循環經濟,不僅體現了旅游經濟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積極追求,更體現了對人文精神的追求。
二、實現“以人為本”的和諧旅游是發展旅游循環經濟的根本目的
縱觀中西方人文思想,“人文”的核心在于“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否定人淪為物的奴隸。人文精神在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始終具有重大意義。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要求一切發展必須是為了“人”的發展,是為了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發展。正如同志所說: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薄耙匀藶楸尽本褪恰鞍l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和諧旅游則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新旅游,它是通過對旅游資源的和諧利用、旅游業的和諧運行以及旅游者的審美和愉悅(或者說是和諧的體驗),達到生態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事態和諧(人與人/社會的和諧)以及心態和諧(人的身心和諧),通過三大和諧折射出旅游發展中蘊含的深層人文關懷、生態關注和綜合效應。然而,傳統旅游業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眾多諸如地表景觀破壞、水環境污染、空氣品質下降、生物多樣性減少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出路在于發展旅游循環經濟。
發展旅游循環經濟,實現和諧的旅游經濟。循環經濟觀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經濟活動,不僅要考慮工程承載能力,還要考慮生態承載能力,在生態系統中,經濟活動超過資源承載能力的循環是惡性循環,會造成生態系統退化;只有在資源承載能力之內的良性循環,才能使生態系統平衡地發展。按照旅游循環經濟戰略,遵循生態經濟學、環境經濟學、文化經濟學原理的原理與方法,充分發揮發揮知識經濟、體驗經濟、技術經濟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優化配置資源,提高資源環境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益,充分考慮旅游承載力,把旅游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促進旅游經濟的和諧發展。
發展旅游循環經濟,實現旅游資源和環境的和諧利用。循環經濟的生產觀念是盡可能節約自然資源,不斷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循環使用資源,創造良性的社會財富。發展旅游循環經濟就是要改變過度消耗旅游環境、破壞旅游環境的傳統旅游方式,依托清潔能源、能耗最小化進行發展,促進物質循化過程廢棄物最小化;最終實現投入物質減量化,資源再利用、廢棄物資源化等,增強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程度,促進旅游生態環境良性循環,從而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的目的。
發展旅游循環經濟,實現旅游者的和諧體驗。旅游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試圖通過教育和體驗等方式提高旅游者的環境意識。在這一過程中,旅游者可以認真思考旅游的本質和真諦,樹立正確的旅游理念,把旅游作為知識經歷、知識體驗、知識交流、審美欣賞、凈化靈魂和實現人的自我價值的方式等,并由此提升個人價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三、“人”是發展旅游循環經濟的依托力量
發展旅游循環經濟是一個創新性的工程。它要做到:(1)理論創新,即構建旅游循環經濟的理論體系。要對資源的、開發、利用及旅游產品消費等多個環節的資源經濟學行為進行深入研究,構建旅游循環經濟的理論體系。(2)技術創新,研發新工藝、選用新設備和運用新材料,加強技術創新,構建發展旅游循環經濟的技術支撐體系。(3)法律政策創新,要完善與旅游和循環經濟相關的政策和法律,構建旅游業發展的循環經濟法律法規體系。(4)文化創新,發展旅游循環經濟要注重文化創新,即確立以人為本、以價值觀的塑造為核心的軟性管理模式,主要通過柔性的而非剛性的文化來引導、調控和凝聚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5)管理創新,旅游循環經濟是一個涉及旅游業、資源、生態環境和社會各個領域的大系統,若要對其進行行之有效的管理,還需要從管理體制創新,構建一套科學的管理體制。
以上發展旅游循環經濟所需的理論、技術、法律政策、文化觀念和管理制度層面的支持必須依靠“人”、也只有依靠“人”才能實現。首先,必須依靠“人”的發展觀的深刻轉變。發展觀是一定時期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求在思想觀念層面的聚焦和反映,是一個國家在發展進程中對發展及怎樣發展的總的和系統的看法。.它決定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由于傳統的旅游經濟模式是粗放型的,將旅游業簡化為數量型增長和外延的擴大再生產,旅游活動開發者和經營者為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目標及旅游者為最大限度的滿足自身的旅游需求,同時,旅游資源的開發、規劃、管理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缺乏相應的監督約束機制,導致旅游區的環境惡化,生態系統嚴重失調,使一些旅游地的旅游價值在慢慢喪失。
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轉變人們對旅游活動的觀念,以新的系統觀、經濟觀、環境倫理觀、生產發展觀、消費觀等觀念來指導旅游活動的有序、健康發展;全面提高人的思想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依靠人的全面發展。并將這些觀念、素養上升到法律條例程度,做為一種法律規范來約束、監督人的行為,以此來保證新的理念、模式的貫徹、落實和實施。四、構建和諧的“人地關系”是發展旅游循環經濟的核心任務
所謂“人地關系”是,人類在改造自然過程中形成的人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如何正確處理人地關系,是發展旅游循環經濟在哲學層面需要解決的問題。在中國傳統哲學中,有“天命論”(自然災害、生產豐欠乃至國家興敗皆由天定)、“機械唯物論”(人地關系密切,而以地的發展規律主宰一切)、樸素的“辯證唯物論”(地理條件是可變因素,因人而異),在西方傳統哲學中所滲透的人地關系是一種典型的人類中心主義,它認為:人不僅是自然的主人,同時也是一切價值的來源,大自然對人類只有工具價值,并無內在價值;人類具有優越性,超越自然萬物;且人類與其它生物沒有倫理關系。數千年來,人類在這種傲慢觀念的驅使之下,對自然界采取了種種不負責任的態度,盲目地掠奪式的發展使人類陷入了日益嚴重的生態和環境危機。
發展旅游循環經濟就是要求人們正確認識和科學處理“人地關系”。首先,人和自然環境是一個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二者自從人類誕生之日起即存在密切的相互聯系和作用,并且這種聯系和作用將永遠持續下去。其次,人類和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和作用是一種動態變化關系,長期以來,以自然環境對人類的限制和影響為主,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正變得越來越強烈。再次,人是“人地關系”的主體,即“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人具有能動功能和機制,人是地的主人,自然環境可以被人類利用、認識、保護的對象。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是否和諧取決于人,而并非自然環境。所以,發展旅游循環經濟,只有在正確認識“人地關系”的基礎上,遵循自然規律,按照客觀規律辦事,自然才會向著有利于人類社會的方向發展。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必須時時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民一樣,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統治,是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動物強,能夠正確認識和運用自然規律。”
參考文獻:
[1]馮之浚:循環經濟導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2~83
[2]明慶忠李慶雷著:旅游循環經濟發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6
[3]袁健:五經四書全譯.十三經注疏[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4]許蘇民:人文精神論.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61~62
[5]江潭瑜:大學人文精神與和諧校園的構建.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24(5):87~90
[6]劉媛媛牛文英:人文精神的回歸——論奧林匹克人文精神教育.體育與科學,2007,28(5):34~39
[7]梁留科曹新向:和諧旅游的價值、構建及其實現.經濟地理,2007,27(4):681~685
[8]張建萍:旅游環境保護學.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57~67
[9]王華:我國旅游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研究.經濟縱橫,2006,11:15~17
[10]吳傳鈞:論地理學的研究核心——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經濟地理,1991,11(3):1~6
[1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88
[1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518
- 上一篇:旅游產品仿真研究論文
- 下一篇:金融機構資本金補充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