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的批判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8 09:20:00

導語:循環經濟的批判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循環經濟的批判研究論文

真假循環經濟辨

典型一:國家環??偩謷炫蒲h經濟試點單位——包頭鋁工業園區

2003年被國家環保總局掛牌為循環經濟試點單位的包頭鋁工業園,園區主要發展火力發電和電解鋁生產兩大產業系統。

筆者以為,包頭鋁工業園區并非真正發展循環經濟的典型,對此,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辨析。

什么是循環經濟?

如果限于學術概念,按照所謂“知識共同體”的共識,循環經濟是有確指的:以資源循環利用和環境友好為基本特征的社會生產(包括生產、流通、交換、消費和廢棄的全過程)方式。這種生產方式追求3R(即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目標,要求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實現最大的發展效益。但有關職能部門結合本部門工作對此概念的重點提出了不同的理解,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有兩種:一是綜合經濟部門提出的根據經濟發展戰略提出的衡量標準——只要有利于提高資源生產率都可以算是循環經濟;二是環保部門提出的根據發達國家經驗對循環經濟的認識——主要是一種全新的污染治理模式。

這些認識都有合理的一面,但在我國當前的發展環境下,以這樣的認識指導工作容易產生誤導。提高資源生產率最主要的途徑是提高單位產品的效益而非降低單位產品的資源利用量。以經濟學觀點來看,計量資源生產率可以用生產函數。而在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這三個生產函數的自變量中,人力、資本均與循環經濟無關,技術進步也更強調產品的產出效益和制度變革,因此如果以這個目標提循環經濟的發展意義,學術概念內涵的循環經濟實在沒有太多用處,反而人類社會的一切科技進步、制度變革等更合適裝到這個“概念筐”里。其實,如果將這個說法變為——只要有利于提高資源利用率都可以算是循環經濟——可能更合適。這也意味著只用污染治理模式來評價循環經濟又太“委屈”了這么好的概念。循環經濟這種發展方式要求最大限度地將廢棄物轉化為商品,降低廢棄物的產生量和排放量,這個過程中相應就會減少污染治理投入和環境監管成本,就會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比如,火力發電廠外排的粉煤灰是危害嚴重的固體廢棄物,但在粉煤灰成為多種建筑材料的原料后,粉煤灰反而轉化為具有市場價值的商品。換言之,以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為目的的循環經濟同時也能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總之,第一種說法——綜合經濟部門提出來的——太大,第二種說法——環保部門提出來的——太小,他們需要互相靠攏。

什么是當前應該扶持的循環經濟?

不過,就指導實踐的要求而言,僅僅有循環經濟的定義還不夠,當前推動循環經濟必須要有明確的篩選標準——什么樣的企業和企業群才是值得扶持的。如果只是根據定義,用3R原則來篩選,恐怕國家扶持不起——現代化工業生產都以追求物質和能源的高效利用為重要目標,減量化是現代化工業生產必然追求的,以最小的原料投入獲得最多的產品是技術進步的主要方向,再循環和再利用原則在多數工業部門都有體現。那靠什么才能區分出真正的循環經濟特色突出的企業呢?循環經濟的要旨在于兼顧經濟、環境、資源三種約束,而諸多工業部門在安排符合3R要求的生產上往往只考慮單純的經濟約束。盡管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循環經濟的要求,但不能為此對其給予優惠政策——因為其根本起不到示范作用。因此,在我國當前的國情下,只有通過技術改造或者通過企業內外的生產環節耦合(此處不包括末端治理)使企業實現單位產品資源利用上的減量化和將主要廢棄物商品化使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顯著減少,才算得上循環經濟示范點或試點單位。如果沒有這樣的手段,就不應該獲得政策的專項扶持。

根據這兩個層面的思考,可以對包頭鋁工業園的本質進行如下辨析:

包頭鋁工業園的整個體系不過是服從于價格規律的一個傳統工業生產流程。發電和電解鋁生產中均不存在減量化環節,發電中的主要污染物——粉煤灰、二氧化硫和電解鋁生產中的主要污染物——含氟電解煙氣、廢渣并未通過工業園中的綜合利用成為商品,工業園并不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目的的“減量”和“循環”技術環節為主要特點。顯然,如果將這種工業園作為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扶持對象,只會導致各地將各種項目都裝到循環經濟的筐里爭取政策優惠。

死活循環經濟論

典型二:貴陽發電廠脫硫機組的黑塵暴污染事件。

我國火力發電廠中應用最普及的石灰石——石膏鈣法脫硫技術是非常典型的循環經濟生產環節,這一環節不僅可以截留電廠廢氣中的硫,而且副產品是可以商品化的石膏。這個來源于日本的方法在我國的實踐中卻“半死不活”——脫硫機組由于環境監管的壓力不得不運行,而副產石膏的設備一般都關停。2004年,貴陽發電廠的新建200MW機組甚至因為關停脫硫及除塵機組引發了黑塵暴污染事件。

這個典型的確是典型,因為它代表了一種普遍現象:循環經濟這個理念具有重大創新價值,但能在實踐中貫徹卻有很大難度,活力四射的時尚詞卻名存實亡。這不能只歸咎于某些領導光說不練,主要原因是現實的市場條件下的兩個障礙使其“身染重疴、半死不活”:循環型生產環節有兩個效益來源,一是廢棄物轉化為商品后產生的經濟效益,二是節約的廢棄和排污成本。但目前普遍存在原材料價格障礙和循環過程成本障礙,使這兩方面的效益難以顯現。

價格障礙——循環經濟的再生障礙性貧血

必須看到,循環經濟生產方式中試圖實現減量和循環的環節多數不是現行市場條件下的必然選擇,可再生資源的再生利用過程一般都存在著可替代的生產過程,現行市場條件下源自再利用和再生利用的原料常常不僅性能上不占優勢,價格上也不占優勢,以致在現行市場條件下循環經濟生產方式很難自發。造成這種情況有多種原因:

第一是因為初次資源和再生資源的價格形成機制不同。礦產資源、生態環境等公共資源的“私人”使用與社會付出成本的不對稱性,使得初次資源和再生資源的價格形成機制不同?!八饺速Y本(包括所有非社會共有資本)”總是在開采初次資源與利用再生資源之間進行成本比較,總是試圖免費或低價使用環境排放廢棄物而節約局部成本。這種情況在礦業生產中體現得最為明顯。在礦業生產中,存在礦藏資源價格過低和礦業生產支付的環境成本過低的現象,相當于廉價侵吞了公共資源。礦山的價格由于長期以來的礦產價格形成機制常常僅相當于面積相當的基本農田的價格;而由于礦業生產規模大、環境影響滯后,礦業生產中的環保成本一般來說大大低于生產消費環節中的環保成本。這就相當于在礦業開采中的環境要求低因而環保成本低,而在原材料的回收、加工、再生環節中卻要受到已經在生產消費領域體系比較完整、標準比較嚴格的環境監管,因而環保成本高。這樣,造成了礦業生產中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之間存在價格差,因此原材料的價格顯著偏低。

第二是在國際分工中存在對原材料和能源提供國明顯的價格不利因素。由于發達國家開發早,本國資源大多耗竭或開發成本高,因此通常利用經濟、技術乃至軍事上的優勢低價掠奪發展中國家的資源。而許多發展中國家為了快速脫貧,在沒有能力搭建完整工業鏈時,也只能依靠廉價出賣原材料和能源積累資金。

第三是以大規模、集約化為特征的現代生產體系使得多數原材料的開采和加工成本日益降低,而對各種廢舊產品和廢棄物的集中回收成本高,再利用和再生技術發展滯后,規模效益差。

由于以上三個原因,再利用和再生利用原料的成本常常比購買新原料的價格更高,由此構成了推進循環經濟的價格障礙(此種病癥常被人謔稱為“循環經濟的再生障礙性貧血”)。

成本障礙——循環經濟的便秘

環境容量資源在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具有顯著不同的消費者支付意愿和市場價格,目前我國的環境容量尚沒有作為嚴格監管的有限資源,企業和大眾消費者支付的廢棄和排污費不僅遠低于污染損害補償費用,甚至也明顯低于污染治理費用,這就使廢棄物排放具有顯著的負外部性。如果不能將這種外部成本內部化,循環型生產環節一個重要的效益來源就不能顯現,循環型生產環節的成本就很難收回(此種病癥常被人謔稱為“循環經濟的便秘”)。

只有克服了成本障礙和價格障礙,循環經濟才有可能在中國從概念、理念走向實踐。要使企業在市場條件下自覺“循環起來”,必須通過以制定政策為主的制度創新構建資源再利用和再生的生產環節的盈利模式,使市場條件下循環型生產環節有利可圖,這樣就可以形成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自發機制,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對“身染重疴、半死不活”的循環經濟開出兩道藥方:

①建立“原料政策篩”體系?!霸险吆Y”指一套包括稅收、補貼等正、反向措施在內的政策體系,專門用于還原各種作為原料的物質的真實成本、價格,從而利用市場篩掉從環境效益差的途徑提供的原材料,借此扶持環境效益好的廢物再利用。

②與“原料政策篩”配合,可以貼上循環經濟標簽(或者擴大綠色標簽的范圍到循環經濟領域),使這種產品的使用方獲得補貼等正向激勵。

總之,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打破原有市場體系,形成完整的循環經濟產業通道。從這個意義而言,現階段推行循環經濟的產業與環保產業一樣,是一種政策產業。

分析了循環經濟的這兩個障礙——也可以稱為“死活循環經濟”條件,貴陽發電廠脫硫機組污染事故的成因也就顯然了:石膏在日本是稀缺資源,中國卻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石膏資源大國,質次的含硫石膏根本沒有銷路,企業只好將脫硫后產生的大量含硫廢渣、廢液廢棄。這樣,只是將氣態污染物變為固、液態污染物,循環經濟“斷鏈”了。單單再生利用的價格障礙就“要了循環經濟的命”,何況還有環境監管不嚴、排污費過低的成本障礙!

對類似貴陽發電廠這樣的火電廠脫硫循環型生產環節,如果按照上述“藥方”,有兩個方面的對策:一是將二氧化硫和含硫廢棄物的排污費大幅提高,使脫硫系統的效益凸顯;二是對使用這種石膏給予補貼。用此“復方藥”,循環經濟才有活路。

大小循環經濟思

典型三:全國惟一的循環經濟試點城市——貴陽。

貴陽市是國家環??偩置娜珖┮坏难h經濟試點城市。市政府已于2004年頒布了《建設循環經濟生態城市條例》——我國第一部關于循環經濟的地方法規。另外,貴陽分別請清華大學和中國環境科學院完成了以煤化工、磷化工為主題的乃至全市的循環經濟發展規劃,進行了諸多據說是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的項目。

大循環的尷尬

貴陽市的這種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被稱為“大循環”模式。

盡管循環經濟在現代產業結構下表現形式復雜,但目前的政策口徑將其歸為大、中、小三個層次:大指一定區域范圍內的整個社會、經濟系統按循環經濟的要求組織起來運行;中指工業園區范圍內的企業之間達成循環經濟要求的物流狀態;小指某一企業的生產基本符合3R原則。

我國已經有了小層次的循環經濟實踐典范,其中某些甚至像以中循環聞名的丹麥卡倫堡工業園一樣——參觀和取經的人如過江之鯽,這樣的企業有山東的魯北化工、廣西的貴港糖業等。在大層次上,也有諸多理論上的典范——遼寧省是循環經濟試點省,貴陽市是循環經濟試點市。尤其作為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城市的貴陽,其循環經濟政策制定得十分完善。但到貴陽參觀的諸多官員卻少有到魯北化工、貴港糖業參觀那樣的感悟,反而常有感慨:什么循環經濟,什么都見不著!

說到貴陽的尷尬,就不得不提到在大層次上推行循環經濟的條件——如果沒有足夠高的工業化、市場化程度和足夠全的產業配套,橫跨多個產業系統、需要一定物流量保證的城市級別的大循環經濟體系是不可能建立的。即便在北京、上海或者以產業配套齊全、工業園區建設完善的蘇州,推行區域層次的循環經濟恐怕都是中長期規劃才敢考慮的,何況貴陽!

漸推中循環

所以,盡管有關政府官員說起話來心比天高,但干起活來還是要腳踏實地。在小循環層次上,我國已有經驗,更需要做的是推廣。就我國需要特殊政策促進的循環經濟來看,目前真正可以也需要推動的是工業園區層次的。畢竟,不同利益主體、不同產業、不同規模的企業要將其物流按循環經濟要求組織起來,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已是一種“強人所難”。

目前,我國只有江蘇、浙江、廣東等工業園區發達的地區有了一些初步、局部的嘗試。例如,在發達地區廣東,目前采取的也只是“工業入園、產業入區、集中治污、源頭控制”模式。廣東小企業眾多,實現自身循環代價昂貴,但集中起來治理廢物,不僅降低了成本,而且廢物量大了才有了將其商品化的經濟可行性。至于浙江,機制更加完善:有些工業園區內部實現了排污權交易,盡管很多小企業搬遷、轉產頻繁,但其排污權可以交易,這就使小企業集資構建成本高、回收時間長的廢棄物商品化處理生產環節有了可能性。這樣,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廠,就工業園區整體而言循環型生產環節得以延續。

但廣東、浙江模式仍然有其特殊性。因為就工業園區而言,除了東部沿海地區,中西部的諸多城市,即便省會,工業園區的集中統籌規劃也做得不好。其中原因一是由于招商引資的困難,工業園區難以在短時間內聚集大量企業,更不用說同行業的企業了,因此將多個污染同質的中小企業集中進行污染治理和將廢棄物商品化的條件欠缺;二是工業園區的規劃管理做得不好,企業集中度不高,呈分散分布狀態,致使廢棄物和污染物集中的成本太高;三是缺少其他制度的配合,例如建立有效的融資和產權交易體系等。這些原因,使我國全面推進中層次的循環都只能成為一種“說法”,可能還是要東部帶頭發展10年,才能使循環經濟這個圈畫進內地。

事實上,對發達國家而言,中層次循環都并非深入方方面面。例如,在循環經濟的“大寨”——丹麥卡倫堡工業園區的層次中,也有著嚴格的約束條件,這是一種能源中心模式,電廠是整個循環的中樞。其反映的條件是在工業園區的層次中,必須有循環中心,而且應滿足以下要求:規模大,經濟實力強、效益穩定并且是一切行業都要涉及的樞紐。

從小循環做起

總之,像魯北化工那樣在大企業進行的小循環相對來說還容易,因為有潛在耦合關系的物流量足夠大且沒有交易成本,單個企業的經濟訴求可能就導向循環經濟模式。而在諸多中小企業之間進行的中循環,涉及不同利益主體、不同行業以及工業園區的規劃布局等,變量顯著增多,難度自然大得多。至于城市及以上級別的大循環,也許目前作為科研題目而非規劃項目更合適,因為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可能連區域循環所需的物流量都達不到商業利用最小規模(例如我國的一個特點是——廢鋼量很少。這是因為大量的鋼材成為建材,數十年內不可能脫離初次使用環節,因此根本談不上循環)。

這種情況下,中國更現實的循環經濟模式可能復雜多樣,有的規模太小看上去不經濟,有的物流統籌難度實際不可行,還有的好像是斷鏈的,在中國國情下反而可能有用。最典型的例子是垃圾回收。北京市政管理委員會投資幾千萬元在許多小區推廣了分類垃圾箱,要按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這種投資是無效的:因為只有建立了與之配套的垃圾分類轉運體系和分類處理體系才可能有用。而北京只是在消費者收集環節用了分類方法,一到轉運又混合了,遑論分類處理。

但事實表明,這種方法大大減少了垃圾量,原因是:有大量“撿破爛”的活躍在各個小區,垃圾一分類,極大地提高了他們的撿凈率,但凡有一點變現價值的東西,都被清空,避免以往不易撿凈或者垃圾混裝導致“資源破壞”(例如廢紙和剩菜、爛西瓜混在一起)。先勿論這種投資有利于提前培養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就目前這種格局,已經極大地提高了“減量化”水平,屬于雖然斷了鏈但實用的循環經濟。

只要想到中國是剛剛進入重化工業時代、仍然面臨油電煤運瓶頸、需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發展中國家,就知道循環經濟如果不解決真假、死活、大小、這三重問題,只能是紙上談兵。怎么樣繞開這“三座大山”,照搬國外經驗必然是刻舟求劍,還是只能慢慢摸索中國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