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對策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25 09:45:00
導語: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對策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發展農業循環經濟能夠有效推動江西現代農業進程?,F代農業發展的研究與實踐是全面實施我國現代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與整個社會的現代化發展連成一體。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推動農業領域“產業共生”、“要素耦合”、“整體循環”、“綜合利用”和“產業生態鏈”。因此,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有利于推動江西省現代農業進程,使農業融入時展的潮流。
2.發展農業循環經濟能夠有效推動江西省和諧農村建設。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歷來是人們高度重視的現實問題。經濟發展模式的不同會導致經濟后果的不同,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是單一追求高產出,采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不顧生態環境后果的不可持續模式。而以循環經濟為中心的農業發展模式,是符合循環經濟原則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是推進江西現代農業發展的必要措施,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可行途徑。
3.發展農業循環經濟能夠有效推動江西生態環境建設。傳統農業所面臨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耗竭的問題日漸突出。農業循環經濟的實施,可以將農業發展成為一種“食物網”的循環型生態農業系統。在該系統的各子系統之間形成了一種高效、聯動式的循環經濟體系,使無機環境、動植物以及土壤之間形成閉路式能量和物質循環系統。
二、江西省發展循環經濟的障礙因素
江西是一個農業大省,但是,由于長期對農業掠奪性經營,片而追求實物產出量和經濟效益,忽視了經濟、社會、自然的協調發展,江西農業和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制約了農業的穩定、持續發展。因此,制定和實施適合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對于推進江西循環經濟建設、促進農業與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從江西省近幾年農業循環經濟的實踐來看,其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主要障礙因素在于以下幾方面。
1.農業資源相對緊缺且利用率不高
江西是一個耕地資源相對緊缺的省份,耕地面積占全省上地而積的20.81%。人均耕地而積相當于全國人均耕地的50%,世界人均耕地的15%,人地矛盾嚴重。1985年以來江西省耕地面積日益減少,而且每年的遞減幅度基本上呈上升趨勢。耕地用地率為22.5%o,全省復種指數為17.37%。全省耕地質量總體上不太好,中低產田占全省耕地而積的78%。在這有限的耕地中,土壤質量下降或土壤退化的現象還相當嚴重。后備土地資源數量有限,開發利用難度大,耕地占補平衡任務艱巨。
2.農業生態環境持續惡化
江西是我國南方水上流失嚴重的省份之一,每年土壤流失總量相當于0.83萬公頃耕地被毀,一些地區被稱為“江南沙漠”,有的地方一度呈現“山上無鳥叫,河里無魚蝦”的荒涼景象。據統計,2005年全省水上流失而積3.35萬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的20%。其中,輕、中、強度水上流失面積約各占總流失面積的1/3。同時,江西是暴雨多發區,年土壤侵蝕總量達1.65億噸,相當于損失8333公頃耕地20cm厚的耕作層,所損失的養分折合有機質約200萬噸,氮、磷、鉀等無機肥約225力萬噸,其中,僅無機肥損失量就相當于江西省3年的所需總量,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在20億元以上。農業生產要素污染嚴重,工礦“二廢”的不達標排放和農藥、化肥、農膜、動植物激素、動物抗生素等農業化學制品的不合理使用,導致江西農業生態環境污染日趨嚴重。3.農業科技文化素質偏低
我國農村人力資本積累尚處于初中和小學教育階段,地區間不均衡性也相當突出。。江西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低,自主創新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目前,江西農技推廣隊伍結構不合理、年齡老化、隊伍不穩定,農技人員推廣農技的主動性不強以及農技推廣機構與科研單位聯系合作少,農技推廣項目與科研成果脫節都造成了許多科研成果沒有轉化為農業生產力。對于農業循環經濟的概念在農村和農民之中還普及,人們還沒有充分領悟到農業循環經濟的實質所在。例如,據了解,江西省吉安市沼氣發展在江西算是處于領先地位的,可是在最近的沼氣普及當中,許多農民并不是樂意接受,他們對開發沼氣持懷疑態度。
三、發展江西省農業循環經濟的解決對策
針對江西省上述關于農業循環經濟的障礙,下面以農業循環經濟理論為基礎,探索性地給出了幾條路徑。
1.要讓政策制定者及實施者和農民科學全面地理解循環農業
對于循環農業不能作形式上的理解,認為循環經濟就是“閉環”經濟,循環農業就是“閉環”農業。循環經濟的原則是“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核心是“采取各種有效措施,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盡可能小的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的經濟產出和最少廢物排放”。并不是說不消耗資源、不排放廢物。如果對循環經濟和循環農業不能科學全面地認識,勢必影響循環經濟,包括循環農業地發展。這是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2.農業生產要盡可能地減少化肥和農藥的投放量
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僅次美國的第二大農藥生產國,每年農業生產使用農藥面積達2.4億公頃以上,80%的農藥直接進入周圍環境。此外,我國農業生產每年每公頃使用化肥325公斤,遠遠高于發達國家化肥每公頃使用化肥225公斤的安全線。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不僅使耕地肥力下降,土壤板結,而且使環境受到嚴重污染,也直接影響了農產品質量。要發展循環農業,就應該控制農藥、化肥的使用,盡量使用有機肥,在農科物病蟲害防治上多使用生物防治技術。
3.大力發展沼氣,桔桿氣化及自然能利用技術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要加快農村能源建設步伐,在適宜地區積極推廣沼氣、桔桿氣化小水電、太陽能、風力發電等清潔能源技術。目前江西沼氣業發展態勢良好,現在只需加大工作力度,加強農村能源技術推廣和服務工作,農村能源建設就能夠得到較快發展。發展農村能源,充分利用生物能和自然能,不僅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也有利于發展循環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參考文獻:
[1]陶愛祥.對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研究成果的述評[J]經濟問題.2007,(05).
[2]徐菁.循環經濟:政策著力扶持的投資熱點[J].中國投資,2006,(06).
[3]海金玲.中國農業可持續按照研究[J].上海三聯書店,2005.
[4]王喜紅.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模式探討[J].理論視野,2007,(09).
[5]林向紅.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對策研究[J].生產力研究,2007,(01).[摘要]可持續發展是建設和諧社會的有效途徑,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應該如何實現其可持續發展呢?這是學術界和政治界關注的熱點問題。本文以循環經濟建設和農業循環經濟的有關理論為基礎,分析了江西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面臨的障礙因素并針對這些因素給出了探索性的思路。
[關鍵詞]江西省農業循環經濟障礙因素解決對策
- 上一篇:教育局開展安全教育工作方案
- 下一篇:教育局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方案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